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四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四之十二

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於何說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故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士夫相異熟果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人天。由此趣中多行善故。妙可稱故立善趣名。於善趣內常生貴家。謂婆羅門。或剎帝利。巨富長者。大婆羅門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恆具勝根。恆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受扇[打-丁+虎]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無退屈。謂於利樂一切有情。一切時中一切方便。心無厭倦名無退屈。由無退屈故說為堅豈不未修妙相業位菩提心不退應立住定名。何故要修妙相業位。菩薩方受住定位名。爾時人天方共知故。先時但為諸天所知。或於爾時趣等覺定。先唯等覺決定非餘。何相應知修妙相業。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爾時已超女等位故。此不應說於前頌中。恆受男身義已顯故。若謂先說造此業。已恆受男身。今說為明初造此業亦非女等故。此與前義有差別。此救非理義已成故。謂先已說造此業已。非女等身已顯造時。亦非女等以非女等。適造此業即轉形故。能招善逝殊妙相業。必依淨身方能引起。故由先說此義已成。造此業時唯現對佛。謂親見佛不共色身相好端嚴種種奇特。有欲引起感此類思。不對如來無容起故。此妙相業唯緣佛思。佛是可欣順德境故。感妙相業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異熟此所繫故。非聞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謂彼唯於三無數劫。修行施等波羅蜜多圓滿身中方可得故。唯是加行非生得善。唯餘百劫造修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尼。精進滿時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業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大利。從此自性恆憶宿生。故說齊斯非前不憶。一一妙相百福莊嚴。此中百思名為百福。謂將造一一妙相業時先起五十思淨治身器。其次方起引一相業。於後復起五十善思。莊嚴引業令得圓滿。五十思者依十業道。一一業道各起五思。且依最初離殺業道。有五思者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解脫故。乃至正見各五亦然。有餘師言。依十業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前後各然如熏靜慮。有餘師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害。五念攝受。復有師言。一一相業各為緣佛。未曾習思具百現前而為嚴飾。百福一一其量云何。有說以依三無數劫增長功德。所集成身發起如斯。無對無數殊勝福德量唯佛知。有說若由業增上力。感輪王位王四大洲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由業增上力得為帝釋王。二欲天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唯除近佛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是一福量。有餘師言。此量太少應言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業增上力是一福量。今薄伽梵昔菩薩時。三無數劫中各供養幾佛。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勝觀。第二劫滿所逢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寶髻。初無數劫首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初發心位。逢一薄伽梵號釋迦牟尼。彼佛出時正居末劫。滅後正法唯住千年。時我世尊為陶師子。於彼佛所起殷淨心。塗以香油浴以香水。設供養已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故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析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論曰。菩薩發願初修施時。未能遍於一切含識。施一切物唯運悲心。彼於後時串習力故。悲心轉盛能遍施與。一切有情非一切物。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捨一切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差別。齊此佈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有說菩薩觀諸世間。匱乏資財貧苦所逼。為欲饒益亦帶悲心。發願自求勝生差別。以諸菩薩曾無一時不運悲心而行施故。若時菩薩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齊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忍圓滿者。於彼有情心無忿。故戒圓滿者不起害他身語業故。心無忿故身語無惡故。無忿時戒忍圓滿。若時菩薩勇勐精進。讚歎底沙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謂昔有佛號曰底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一名釋迦牟尼。一名梅怛儷藥。佛因觀察自所化田。分明照知此二弟子。能寂所化先熟非自身。慈氏自身先熟非所化。知已復作如是思惟。速熟一身其事少易。遂以方便入寶龕中。結加趺坐依殊勝定。不共佛法普現在前。能寂因行遇見彼佛。威光赫奕特異於常。欻為淨心執持舉體。一足而立經七晝夜。以妙伽他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證無上果。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理應此位無間方圓得盡智時此方滿故。別別能到圓德彼岸故。此六名波羅蜜多。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善故是福。作故亦業。是能等起身語業思。轉所依門故亦名事。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為門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名。悲等准此皆應思擇。有說福業顯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為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富果

論曰。雖所捨物及能捨具皆可名施。而於此中所立施名但依捨具。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施體。如所度境不得量名。所立量名依能度具。或為角勝貯藏稱譽。傳習隨他親愛親附。由如是等捨事亦成。然非此中正意所說。為簡彼故說為供為益。言於已涅槃唯為。供養於餘亦為益。彼大種諸根有行施時。但為益彼具名何謂。謂身語業及此能發。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此聚即身語業。及能起心並此俱行總名施體。如有頌曰。

 若人以淨心  輟己而行施
 此剎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迴向解脫亦得離系果。而且就近決定為言但說能招大財富果。依何立此大財富名。以財妙廣不可奪故。角勝等施毒刺所傷。雖施而無大財富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為體義。如泥類器木類柱等。亦見類言非顯體義。如聞類智非今所許。戒修類言准此應釋。為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論曰。施主施時觀於二益。一為自益感果善根。二為益他諸根大種。施主有二。一有煩惱。二無煩惱。有煩惱者。復有二種。一未離欲貪。二已離欲貪。於此二中各有二種。一諸聖者。二諸異生。此中未離欲貪聖者。及已未離欲貪異生。奉施制多唯為自益。謂自增長二種善根。一者能招大富為果。二者為得上義資糧。諸有已離欲貪聖者。奉施制多除順現受不招大富。由彼已能畢竟超彼異熟地故。而容為得上義資糧。是故亦名唯為自益。非此能益他根大種故。不益他無煩惱者。施他有情唯為益他。謂能益他諸根大種非自增長二種善根故。非自益有煩惱者。施他有情為二俱益無煩惱者。奉施制多除順現受不為二益。有師唯約施招大富分別施果。彼作是說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非彼由此有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欲貪。施諸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為益他。以彼由此獲饒益故。非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施諸有情。此施名為為二俱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順現受。此施名曰不為益二。以此唯為供養報恩。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辯施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論曰。施有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別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言主財田有差別者。謂如是類施主財田勝劣與餘主財田異。且由施主有差別者。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或有施主於因果中得決定信。或有施主於因果中心懷猶豫。或有施主率爾隨欲。或有施主具淨尸羅。或少虧違。或全無戒。或有施主於佛教法具足多聞。或有少聞。或無聞等。而行惠施由施主具信戒聞等。差別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得果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為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感應時財。所須應時非餘時故。若無損他施便感資財。不為王火等之所侵壞。由所施財有差別者。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如味美妙。眾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若有所闕隨應果減。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有差別者。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世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百倍千倍果量如何。隨所施田由受食等。令其壽等增爾所量。施主由斯於人天中受等過彼百倍千倍。故世尊說。施主施時施所施田壽等五事。施主由此於人天中還當獲得壽等五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等隨時衣藥。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今於此中由緣差別故苦有異。由除受者差別苦故果有差別。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於有恩所。起諸惡業果現可知由此比知行報恩善其果必定由德別者如契經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無量。雖皆無量亦有少多。如殑伽河大海水滴。如望財施法施為尊。就財施中何為最勝。頌曰。

 脫於脫菩薩  第八施最勝

論曰。若已解脫者施已解脫田。於財施中此最為勝。若諸菩薩以勝意樂等欲利樂一切有情。為大菩提而行惠施。雖非解脫施解脫田。而施福中此最為勝。除此更有八種施中。第八施福亦最為勝。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隨至施者。謂隨有情投造已來隨宜。施與衣服飲食非深敬重。怖畏施者。謂覩災厄為令靜息而行惠施。或見此物壞相現前。寧施不亡故行惠施。習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為嚴心者。謂為引發信等聖財故行惠施。資助心者。謂欲滅除諸慳悋垢而行惠施。資瑜伽者。謂求定樂展轉生因而行惠施。謂由施故便得無悔。展轉乃至心一境性。得上義者。謂得涅槃。由初捨財乃至展轉一切生死皆能捨故。又行惠施是勝生因。依此能引發證涅槃法故。餘施易了故不別釋。如世尊說施聖果無量。頗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施者。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何田所攝是恩田攝。所以者何。以說法師能示將墮諸惡趣者。安隱城門開示生天解脫道故。能令已作非理行者轉於如理所作中行。能善宣揚黑白品法自性及果對治等故。能施無智盲者慧眼。由說法師所說教力。無倒觀察染淨品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為佛所作事。故唯此是勝義恩田施者。必應招無量果。一切能感無量果業。上下品類皆平等耶。不爾云何。由六因故令一切業成輕重品。其六者何。頌曰。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論曰。後起者。謂作此業已。或頓或數隨前而作。田謂於彼造善造惡。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我應當造如是如是。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謂或有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異熟果故。乃至或有唯由意樂。由二三等如理應知。如契經言。審思作業名為造作。亦名增長。何因說業名增長耶。由五種因何等為五。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審思而作非率爾思作。亦非全不思。由圓滿故者。謂齊此量業應墮惡趣。此業圓滿名為增長。餘唯造作。如有一類於惡行中。由一為因便墮惡趣。或有一類乃至由三。十業道中或有由一或乃至十方墮惡趣。由無惡作對治故者。謂無追悔無對治業。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為助伴。如盜他財。復污他室。殺他子等。由異熟故者。謂時不定業定。與異熟善上相違。異此應知唯名造作。如上所說。未離欲等奉施制多。唯為自益既無受用者。施福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論曰。非我唯許所捨財物。受者受用施福方成。所許者何謂。諸施福略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然捨類福初捨資財此福即成對治貪故。無貪俱思所等起故。捨資財已隨所施田受用。或不施福無失。若不爾者有施僧伽。或別人等諸資生具。或彼未用物便壞失。如是施主物應唐捐施福不生無當果故。彼既未用福由何生。用福雖無而有受福制多無受福由何生。復何因證知福生要由受不受於彼無攝益故。此非定證。所以者何。如修慈等福亦生故。謂修慈定於諸有情平等發起與樂意樂。雖無受者亦無攝益。而勝解力有多福生。修悲等定得福亦爾。施制多福類亦應然。於有德田追生勝解起極尊敬。奉施制多雖無受者亦無攝益。由自思力有多福生然不唐捐。起施敬業要因起業方起勝思。勝思方能生勝福故。如有一類欲害怨家。怨命雖終猶懷怨想。發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師雖已過去追申敬養。起身語業方生多福非但起心。有設難言於善田所。殖施業種既愛果生。殖在惡田果應非愛。此難非理。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果種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未度迦種苦果終不生。賃婆種中不生甘果。非由田力種果有倒。然由田過令所殖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如是雖於惡田殖施。而由施主利樂他心。唯愛果生不招非愛。已辯施類戒類當辯。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論曰。言犯戒者。謂諸不善色即從殺生。乃至雜穢語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謂佛所遮即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為護正法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俱說名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為自性故。戒具四德得清淨名。隨有所減不名清淨。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言犯戒者謂審思犯。二者不為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迴向涅槃非有財故。等言為顯復有異說。有說戒淨由五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有餘師說。戒有四種。一怖畏戒。謂怖不活惡名治罰惡趣畏故受護尸羅。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稱譽受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為求解脫及止觀故受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彼能永離業惑垢故。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等引善者謂於定中等持自性。及彼俱有即此名修。極熏心故修是熏義如花熏麻。謂諸定善於心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非不定善故獨名修。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所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為顯就勝為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亦能感離系果。就勝說修。如是戒修亦感大富。就勝說施准例應知。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為一梵福量

論曰。有餘師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齊是名曰一梵福量。由彼所感受快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壽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見人  修十勝行者
 便為生梵福  感劫天樂故

已離欲者修四無量。生上界天受劫壽樂。若未離欲建窣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習慈等加行。彼亦如修無量根本感劫天樂。豈不前說欲界無有善業能招一劫異熟。無一善業猶如不善。唯一剎那能招劫壽。依如是理故作是說。然於一事發起多思。次第能招劫量天樂。謂於彼死復於中生。故劫樂言無違前失。有餘師說。此如所辯妙相業中所說福量。謂說唯除後有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感富樂果業是一福量等。契經說施略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已辯。法施云何。頌曰。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為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說如實言顯法施主。於契經等解無顛倒。說無染言顯法施主。不希利養恭敬名譽。不爾便為自他俱損。契經等者等餘十一。即顯契經乃至論議。言契經者。謂能總攝容納隨順世俗勝義堅實理言。如是契經是佛所說。或佛弟子佛許故說。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隨述讚前契經所說。有說亦是不了義經。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辯析。如波羅衍拏等中辯。或諸所有辯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有說是佛諸了義經。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非隨述前而為讚詠。或二三四五六句等。言自說者。謂不因請世尊欲令正法久住。覩希奇事悅意自說妙辯等流。如說此那伽由彼那伽等。言緣起者。謂說一切起說所由。多是調伏相應論道。彼由緣起之所顯故。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義宗。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有說此是除諸菩薩。說餘本行能有所證示所化。言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馱多經。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邏剎私經。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辯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辯故。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智闇故。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有說此廣辯大菩提資糧。言希法者謂於此中唯說希奇出世間法。由此能正顯三乘希有故。有餘師說辯三寶言世所罕聞故名希法。言論議者。謂於上說諸分義中。無倒顯示釋難抉擇。有說於經所說深義已見真者。或餘智人隨理辯釋亦名論議。即此名曰摩怛理迦。釋餘經義時此為本母故。此又名為阿毘達磨。以能現對諸法相故。無倒顯示諸法相故。如是所說十二分教略說應知三藏所攝。言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毘柰耶藏。三阿毘達磨藏。如是三藏差別云何。未種善根未欣勝義。令種欣故為說契經。已種已欣令熟相續。作所作故為說調伏。已熟已作令悟解脫。正方便故為說對法。或以廣略清妙文詞。綴緝雜染及清淨法。令易解了名為契經。宣說修行尸羅軌則。淨命方便名為調伏。善能顯示諸契經中。深義趣言名為對法。或依增上心戒惠學所興論道。如其次第名為契經調伏對法。或素怛纜藏是力等流。以諸經中所說義理。畢竟無有能屈伏故。毘柰耶藏是大悲等流辯說尸羅濟惡趣故。阿毘達磨藏是無畏等流。真法相中能善安立。問答抉擇無所畏故。如是等類三藏不同。毘婆沙中已廣分別。前已別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抉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論曰。順福分善。謂感世間人天等中愛果種子。由此力故能感世間高族大宗大富妙色。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如是等類諸可愛果。順解脫分善。謂安立解脫善阿世耶令無傾動。由此決定當般涅槃。辯此善根自性地等。應知如辯賢聖處說。順抉擇分善。謂煗等四此亦如後辯賢處說。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體云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並能發
 如次為書印  算文數自體

論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業應知即身語意。能發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等法。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非諸字像即名為書。所凋印文即名為印。然由業造字像印文。應知名為此中書印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蘊為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應辯聖教諸法相中。少分異名令不迷謬。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為應習  解脫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為妙。勝染無記及有漏法故唯此法獨受妙名。諸染污法亦名有罪。是諸智者所訶厭故亦名有覆。以能覆障解脫道故。亦名為劣極鄙穢故應棄捨故。准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不辯即有漏善。無覆無記總名為中。諸有為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准已成。何故無為不名應習。以不可說在相續中。數習令增及無果故。謂若有法於相續中。可數令生習令增長。如聖道等可名應習。無為不爾故不立應習名。然勸以涅槃置在心中者。教有情類令趣涅槃。勸令數現起緣涅槃善智。故作是言非謂應習。又為果故習無為無果故。不善無記非應習者。以彼體非昇進法故。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眾法故。涅槃是善何理。應知以契經言極安隱故。又說安隱是善義故。餘法有上義准已成。即一切有為虛空非擇滅。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法律三昧經

佛說法律三昧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奉 詔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大唐沙門智嚴譯  我憶過去無...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牟尼世...

宗鏡錄(100卷)

宗鏡錄卷第一 宗鏡錄卷第二 宗鏡錄卷第三 宗鏡錄卷第...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大乘百福相經

大乘百福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華嚴五十要問答

鍥華嚴五十要問答序 五十要問答二冊者。華嚴第二祖雲...

【佛教詞典】解夏草

(植物)解夏之日,僧贈檀越者。蓋此日諸比丘取生茆擬...

【佛教詞典】執受色

【執受色】 p1031 瑜伽五十三卷十七頁云:識執不執者:...

持名念佛的勝妙功用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幹,...

面對生死,捨身就能歡喜解脫嗎

最近,一段關於安樂死的家庭錄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沒...

遮止無意義的話語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難道連說話的權...

神通

講到神通。大家就會聯想到飛天鑽地、七十二變的孫悟空...

住寺院應注意哪些問題

再接下來第三科是有緣暫宿等法。有因緣,像我們來到寺...

給自己的心蒙上了一層陰影

有一個小夥子,初次到工廠做車工,師傅要求他每天車完...

【佛學漫畫】地藏菩薩的故事——生死利益

地藏菩薩的故事——生死利益...

午餐吃素不犯睏

午飯後人特別容易犯睏,往往無精打采。新加坡《聯合早...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佛力加持

佛能度一切眾生,但是他不能度無緣之人。我們說佛不度...

每一次修行對於我們都非常珍貴

每一次修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的珍貴,因為修行是每...

想做就做,想丟就丟

我有位印度籍的信徒,時常覺得不安全,有次他請我去他...

【視頻】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視頻】佛光山《梵音清流》

佛光山《梵音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