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九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五

為顯上義復應思擇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遍隨眠  於自地一切
 非遍於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於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論曰。遍行隨眠差別有二。謂於自界地他界地遍行。不遍隨眠差別亦二。謂有漏無漏緣。且遍行中自界地者。普於五部自界地法所緣隨增。不遍行中有漏緣者。唯於自部自界地法所緣隨增。不遍行中無漏緣者。及遍行中他界緣者。於所緣境無隨增義。所以者何。彼所緣境非所攝受及相違故。謂若有法為此地中身見及愛攝為己有。可有為此身見愛。地中所有隨眠所緣隨增理。言隨增者。謂諸隨眠於此法中隨住增長。即是隨縛增惛滯義。如衣有潤塵隨住中。如有潤田種子增長。非諸無漏及上地法。為諸下身見愛攝為己有故。緣彼下惑非所緣隨增。以不隨縛增惛滯故。若下地生求上地等。是善法欲非謂染污。為求離染此欲生故。聖道涅槃及上地法。與能緣彼下惑相違。故彼二亦無所緣隨增理。如於炎石足不隨住。如火焰中鵝不增長。此隨眠起親由所依。然正起時兼託彼境。如是已辯所緣隨增。隨何隨眠於相應法。由相應故於彼隨增。所說隨增謂至未斷故。初頌首摽未斷言。由此應知諸緣無漏。他界他煩惱唯相應隨增。諸緣有漏自界地遍具有所緣相應隨增。如何隨眠於相應法。及所緣境有隨增義。先軌[簐-欠+丸]師作如是說。如城邑側有雜穢聚。糞水土等所共合成。於此聚中由糞過失。令水土等亦成不淨。由水等力令糞轉增。更互相依皆甚可惡。如是煩惱相應聚中。由煩惱力染心心所。煩惱由彼勢力轉增。更互相依皆成穢污。此聚相續穢污漸增。亦令隨行生等成染。如豬犬等居雜穢聚。生極耽樂眠戲其中。糞穢所塗轉增不淨。復由豬等穢聚漸增。如是所緣自地有漏。由煩惱力有漏義成。彼復有能順煩惱力。令其三品相次漸增。如滑淨人誤墮穢聚。雖觸糞穢而非所增。人亦無能增彼穢聚。如是無漏異界地法。雖有亦被煩惱所緣。而彼相望互無增義。此緣無漏異地隨眠。但由相應有隨增理。有餘於此復作是說。如酒雜毒酷烈轉增。毒勢亦增功能等故。如是有漏與諸煩惱。相助俱增功能等故。如以良藥。置諸毒中。令毒功能有損無益。如是無漏雖被惑緣。令惑功能有損無益。故緣無漏有邪見生。而彼無能斷善根力。亦有至教顯諸隨眠。有無漏緣無隨增理。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疑食者何。所謂三世於過去世有惑有疑。現在未來說亦如是。無為雖是煩惱所緣非所隨增故此不說。既不說此無漏有為。准此亦應非疑所食。如經總說諸行無常。理實於中唯說有漏法以於後說彼寂為樂。故本論亦言無漏緣煩惱隨增。唯有相應非所緣。去來隨眠有隨增。不應言定有能發得故。若異此者諸異生類。無染心位應離隨眠。然世尊言幼稚童子嬰孩眠病。雖無染欲而有欲貪隨眠隨增。故說隨增乃至未斷。若彼已斷則無所緣相應隨增隨眠。寧有彼猶不失隨眠相故。謂由對治壞其勢力故不隨增。然彼隨眠體相不失。故言猶有。或據曾當有此用故。今雖無用亦號隨眠。如失國王猶存王號。工匠停作其名尚存。上座此中作如是說。隨眠無有相應所緣二隨增義。但有自性於相續中。隨縛不舍為有自體。隨縛相續為有有性無自體耶。彼自答言唯有有性。諸纏可有相應所緣。若爾亦應執有我性及瓶等性。異蘊色等如是僻執宜自隱覆。九十八隨眠中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上二界隨眠  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  此餘皆不善

論曰。色無色界一切隨眠。四支五支定所伏故。無有勢力招異熟果故。彼皆是無記性攝。若謂彼能招異熟果。應上二界有非愛受。染招愛受理不成故。然無聖道成無記失。唯有漏法有異熟故。此種類中無異熟者。方可說為無記性故。豈不經言諸聖弟子。若有能入第四靜慮。能舍不善修習善法此亦何失。如契經言諸聖弟子。已證不動心善解脫。具末尼寶能舍不善修習善法。非諸阿羅漢有不善可舍。又已永斷諸不善者。亦許勤修四正斷故。當知皆約厭壞對治。遠分對治說無有失。云何知然以契經說。離諸欲惡不善法故。上座釋言約定位說。彼釋非理欲界亦應如彼說故。欲界亦有善三摩地。應言離欲惡不善法無差別故。又諸異生入初靜慮。亦說離欲惡不善法。非汝所宗諸異生類。有漏相續離諸煩惱。彼許有學法尚有隨眠故。契經既說入初靜慮。離諸欲惡不善法言。故上二界定無不善。若異此者異生現入初靜慮時。應如欲界非離自地惡不善法。又生此界上界煩惱亦容現行。應定位中亦有不離惡不善法。惑所發業能招後有。故知生此容起彼惑。既曾無說彼不離言。由此定知彼釋非理。又言上界煩惱亦應感非愛果如欲界惑。謂如欲界不善煩惱。雖助施等感人天生。然彼非無所招異熟。色無色界煩惱亦然。煩惱功能有差別故。非唯能感苦受異熟。理亦不然欲界中有諸惡趣故。諸處皆同一隨眠故。他化自在煩惱亦能招惡趣果。非色無色有別處所。可受煩惱非愛異熟故。彼應執惡異熟因有無果者。或彼應執上界有受非愛果處。又於欲界人天趣中。有受不善圓滿果義。非色無色可與此同。又如汝宗一切煩惱。雖同不善功能別故。有感苦受有無感能。如是亦應許諸煩惱雖同於境亂倒而緣。而彼功能有差別故。有是無記有是不善。又彼煩惱若不善性。既不許招苦受異熟。許彼能感樂受果耶。不爾。若然應成無記諸有漏業。若不能招愛非愛果。一切皆許是無記性寧獨言非。又言無知性非善巧。一切煩惱彼攝受故。由此皆應是不善者亦不應理。雖彼皆同非善巧性無知攝受。而許其中有差別故。如汝雖許不善性同。而望苦受因非因異。又彼學法應成不善。謂彼自許諸有學法。望不善巧所攝隨眠。亦得名為有隨眠故。又彼不應說諸煩惱。皆非善巧無知攝受。攝受自體理不成故。理無二思同時起故。若謂引生名為攝受。則諸善行應成不善。無明為緣引彼生故。由此不可以彼為因。證色無色廛煩惱是不善。身邊二見及相應癡。欲界系者。亦無記性顛倒轉故寧非不善。且有身見順善行故。違斷善故定非不善。若謂亦能順不善故應成不善。以身見後一切煩惱容現行故。由此但是有覆無記。非我說彼順善行故即成善性。如何難言順不善故成不善性。如有漏善雖順兩邊不失善性此亦應爾。若謂貪求天上快樂。順福行故應無記者此例不然。即我見力於天快樂起希求故。謂為我當受天快樂。即此為門能造福行。然貪於彼斷善根時。說為強因故是不善。或由我見天愛方行。謂由見我當受天樂。方於彼樂起貪求故。我慢亦隨身見後起。令心高舉故不順修善業。又違親近善友等故。謂由我慢心自舉恃。近善友等皆難得成。邊執見中執斷邊者。計生斷故不違涅槃。順厭離門故非不善。如世尊說若起此見。我於一切皆不忍受。當知此見不順貪慾隨順無貪乃至廣說。又世尊說。於諸外道諸見趣中此見最勝。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又此不畏大怖處故。如契經說愚夫異生無正聞者。有能不畏大可怖處。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而不驚怖。上座於此作如是言。何有如斯下劣邊見能順解脫。以諸有情一切妄見皆入此攝。然我不知有何意趣。執此邊見能順解脫。此見下劣誠如所言。非方便門執生斷故。然此行相。世尊有時為諸苾芻無問自說。或有一類作是思惟。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如是勝解時便斷下分結。故知此見能順解脫。由是應知非不善性。又於如是邊執見中。無非方便中執為方便見。無於下劣執為勝見。無於實有撥為無見。無非我常執我常見。如何乃說以諸有情一切妄見皆入此攝。執常邊見順我見生。是無記理如我見說。然彼未得證真理智。又未承奉達真理師。恆起我能為梯隥慢自作是說。然我不知有何意趣。執此邊見能順解脫實如所言。有餘復言。身邊二見生死本故應是不善彼說不然因有三故。一者起因。二者生因。三異熟因。由起因故不越界地。由生因故令得受生。由異熟因故生已受異熟。身邊二見是起生因。非異熟因名生死本。故本論說身見能令三有相續。乃至廣說。然經主言俱生身見是無記性。如禽獸等身見現行。若分別生是不善性。此不應理不能分別而言見攝。見道所斷理不成故。此不應言是修所斷。與無我解正相違故。應知但是修道所斷。不染無記邪智所攝。若不許然有太過失。謂禽獸等前際等中不能分別。亦應得有疑等現行如有身見。色無色界亦有分別煩惱現行應是不善。彼有不善如前已遮。故欲界中身邊二見。唯是有覆無記性攝。餘欲界系一切隨眠。與上相違皆不善性。此謂欲界顯欲界中上所說餘皆是不善頌。無煩說此餘皆不善故。於上所說不善惑中。有幾能為不善根體。頌曰。

 不善根欲界  貪瞋不善癡

論曰。唯欲界系一切貪瞋。及不善癡不善根攝。如其次第世尊說為貪瞋癡三不善根。體唯不善煩惱為不善法。根名不善根宗義如是。豈不一切已生惡法。皆為後因非唯三種。無越三理以不善根翻對善根而建立故。何緣不建立不慢等善根佛於法中知而建立。有餘師說。五識身中無惡慢等可翻對故。又具五義立不善根。謂通五部。遍依六識。是隨眠性。發惡身語。斷善根時為強加行。慢等不爾非不善根。義准已成故頌不說。如不善惑有不善根。無記惑中有是根不。亦有何謂。頌曰。

 無記根有三  無記愛癡慧
 非餘二高故  外方立四種
 中愛見慢癡  三定皆癡故

論曰。迦濕彌羅國諸毘婆沙師。說無記根亦有三種。謂諸無記愛癡慧三。一切應知無記根攝。慧根通攝有覆無覆。根是因義無覆無記慧。亦能為因故無記根攝。此三有力生諸無記。何緣疑慢非無記根。疑二趣轉慢高轉故。謂疑猶豫二趣動轉。故不立根根堅住故。慢高舉相向上而轉。故不立根根趣下故。世間共見根相如是。隱於土下故名為根。是體下垂上生苗義。此三如彼故亦名根。餘非隨眠惑無勝用。故不立彼為無記根。外方諸師立此有四。謂諸無記愛見慢癡。無記名中遮善惡故。何緣此四立無記根。以諸愚夫修上定者。不過依託愛見慢三。此三皆依無明力轉。故立此四為無記根。彼作是言無覆無記。慧力劣故非無記根。根義必依堅牢立故。由慢力故諸瑜伽師。退失百千殊勝功德。故慢力勝立無記根。此四能生無記染法。上座於此作如是言。無無記根無聖教故。善惡勐利起必由根。無記羸劣不由功用。任運而起何藉根為。無聖教言且為非理。無記煩惱有極成故。謂何緣故少分染起。藉同類根少分不爾。無記染法有同類根。是染法故如不善法。又何定執此無聖教。非彼上座耳所未聞。便可撥言此非聖教。無量聖教皆已滅沒。上座不聞豈非聖教。然於古昔諸大論師。皆共詳論無說根義。故知必有聖教明文摽以總名無別名數。由斯諍論或四或三。又聖教中處處說有記無記法。又處處說記無記法從根而生。有處亦依有記根上。方便建立無記根名。故不應言此無聖教。又羸劣法轉應計為由根力生非勐利者。是故非彼所立理趣。能遮我等立無記根。諸契經中說有十四諸無記事。彼為同此非善不善名無記耶。不爾。云何應舍置故。謂問記論總有四種其四者何。頌曰。

 應一向分別  反詰舍置記
 如死生殊勝  我蘊一異等

論曰。等言為攝有約異門。且問四者。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舍置記。此四如次如有問者。問死生勝劣一異等。記有四者。謂答四問。若作是問。一切生者皆當死耶。應一向記。一切生者皆定當死。若作是問。一切死者皆當生耶。應分別記。有煩惱者死已當生。無煩惱者死已不生。若作是問。人為勝劣。應反詰記。為何所方為方諸天為方惡趣。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惡應記人勝。若作是問。蘊與有情為一為異。應舍置記有情無實故。一異性不成如馬角等利鈍等性。有作是說。彼第二問不應分別應一向記。謂問死者皆當生耶。此應一向記言不爾。設彼復問誰當生耶。應一向記有煩惱者。或彼復問誰不當生應一向記無煩惱者彼第三問不應反詰。應一向記謂問人趣為勝劣耶。應一向記亦勝亦劣所待異故。如有問識為果因耶。應一向記亦果亦因所待異故。彼第四問既全不記。蘊與有情若異若一不應名記。豈不如彼生聞梵志問世尊言。喬答摩氏我有親愛先已命終。今欲為其施所信食。彼為得此所施食耶。世尊告言。此非一向。若汝親愛生於如是餓鬼族中有得此食。既許彼是應分別記。此中亦問一切死者皆當生耶。於此亦應不一向記。應為分別有煩惱者生非無煩惱者。如何此非應分別記。一向為問非一向答。此與經說文義既同。俱應名為應一向記。或應俱名應分別記理所逼故。必應許同於人趣中。差別問故應差別記。謂有問言人趣為勝。此應反詰汝何所方。問劣亦應如是反詰。若雙問者應一向記亦勝亦劣。非於此中勝劣雙問。但隨問一說一。為聲意顯別問。為勝為劣故此問成應反詰記。應舍置中難定非有。問記四種經所說故。不爾問記應但說三。若爾何緣經列四處。前三有記第四無耶。不記問者意所問故。若爾何故亦立記名以說。此中如所應故謂此亦說應舍置言。應置問中應言應置。若作餘語記便不成。此中如何說有四問。誰言於此問有四耶。以問唯一相無別故。但約四記顯問有殊。是故說為四應記。問何謂問相。有作是說。依二無遮是謂問相。此非問相。是扇帙略所造論中所說疑相。實問相者謂有相違或無相違。為欲了達所未了義。有所陳請設無陳請但依二義隨觀遮一。有所躊躇未能決了是名疑相。以實問相蘊在心中。對法諸師安立問記。一向記者。若有問言行無常耶。應一向記。分別記者。若有直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為分別法有眾多。謂去來今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複分別過去法中亦有眾多色乃至識。若請說色應分別言。色中有三善惡無記。若請說善應分別言。善中有七謂離殺生廣說乃至離雜穢語。若彼復請說離殺生。應分別言。此有三種。謂無貪瞋癡三善根所發。若彼請說無貪發者。應分別言。此復有二。謂表無表欲說何者。如是分別至究竟時。便令問者了所問義。故此分別記相即成。由此已遮有作是難。於分別後既更無容有餘記言不應成記。以即分別說為記故。謂分別時問者自了所欲問義。分別終時已能影顯所記義故。由是分別記相得成。未分別時彼未能解。分別已解故名為記。此於能記立以記名。然於此中置訖埵者。唯為顯後不離前義。如世間說度山至河。非此為明山前河後。但欲令解非離度山有至河義。置訖埵緣如是此中。要有分別方成記義。非離分別故唯為顯後不離前。非為顯成前後別義。反詰記者。若有諂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反詰彼法有眾多。欲說何者不應分別。過去未來現在等異。所以然者。記者知其心懷諂曲求非故。問不應為彼分別諸法。但應反詰令默然住。或令自記無便求非。反詰終時已能影顯所說義故。由是亦應許此反詰即名為記。由反詰言記被問故。有作是難此記亦不成詰。後無容有餘記言故。問俱不與問相相應。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此不成問但應名請。此中前難應准前遮。然此與前有差別者。謂若反詰令彼自然。有正解生方得名記。如契經說我還問汝。如汝所忍應如實答。又如經說。汝意云何。色為無常為是常等。非佛於此自為分別。但由反詰令彼自解。豈不此中名佛為記。若能記者默無所言。令他解生名最勝記。又此中說反詰記者。有以反詰為記方便。如是應知依二義釋反詰記名。一由反詰即名為記。二由反詰為方便已方記彼問。問與問相不相應者。此亦非理。依二無遮得問相名。非我許故汝雖許爾然自違宗。敘彼宗中當顯違理。有雖不以二道為依而但希望知諸道相。作如是問為我說道。此豈不是問於道相。此依何二言無所遮。故汝所言唯能顯己憎他善說愛自妄計豈由此故能破我宗。又彼云何安立問記。彼亦少分採取正宗。兼率己情作如是說。若問諸行常無常耶。應一向記言皆是無常性。問有兩向謂常無常。然於記中唯有一向。如是一切皆應准知。如是名為應一向記。應分別記者。如生聞梵志問世尊言。喬答摩氏我有親愛先已命終。今欲為其施所信食。彼為得此所施食耶。世尊告言。此非一向趣有五種。謂那落迦傍生餓鬼天人別故。若汝親愛生地獄中。爾時唯應食地獄食。汝所施食彼不能受廣說乃至。若生人中爾時唯應食人中食。汝所施食亦不能受。然有處所名餓鬼族。若汝親愛生彼族中。則能受汝所施飲食。若據我宗如是所問。應分別記理實無違。然據汝宗如是所問。應一向記不應分別。進退推徵如前已辨。應反詰記者。彼謂若問我常無常耶。應反詰言。依何我問若依色我乃至識。我應答無常若有問我有耶無耶。應反詰言依何我問。若言依彼十二處中隨一我問。應答言有。若依餘問應答言無。今謂此中反詰非理。且初問我常無常耶。應一向答是無常性。以唯於蘊執有我故。諸蘊唯是無常性故。以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蘊起。無容更有第二記故。應一向記不應反詰。設彼答言不依色我乃至識我。當如何記離蘊必無起我見者所問非理。當如何記以不應記非常無常。亦不可言我是常性。必無如是種類蘊故。離蘊必無起我見故。由此定是應一向記第二問我有耶無耶。亦不應反詰。汝依何我問。以諸我見必定唯於十二處中隨一處起。離此無容有我見故。唯應一向答言是有。然於此中容可反詰。汝向所問我有無者。為問常我為無常耶。若問無常應記言有。彼於取蘊說我聲故。若問常我應記言。無諸取蘊中皆無常故。如是理趣聖教所顯。故拊掌喻契經中說。苾芻尋伺我我是何。佛知其心廣為摽釋十八界已。告言苾芻。汝等若謂此法是我。當言此我無常無恆廣說乃至。苾芻汝等意謂此眼為常無常。白言大德。是無常性。既是無常為苦非苦。白言大德。亦是苦性。既無常苦即變易法為有。多聞諸聖弟子於此執有我我所耶。苾芻白言。不爾大德。此中意說若執無常法為無常。我應言我是有。若執眼等諸無常法。以為常我應言我無。又離如斯眼等法外。無別少分常住之法可計為我。故常我無。由此餘經亦作是說。所有諸行皆空無常。無恆無住無不變易。亦復空無我我所性。又前說我無常無恆。不可保信有變易法。餘處復說苾芻。汝今亦生亦老乃至廣說。此等意顯常住我空。無常不空故作是說。如上所引經說。世尊反詰苾芻。汝等意謂此眼等界無常無常。以此為問於後方記無常常我是有是無。又閻莫迦西膩迦等契經亦說。反詰苾芻諸蘊常無常記我為無有。以此准彼理亦應然。謂於此中有作是問。我體為有為是無耶。應反詰言。所問我者為問常我為無常耶。若問無常應記言有。若問常我應記言無。故彼所言皆不應理。應舍置者。彼謂苾芻問世尊言。大德應說過去諸劫其數有幾。佛告苾芻。過去諸劫數有爾所不易可說。此中苾芻不知劫數故以問佛世尊。答彼過去劫數不可了知。如應舍置而為記別。是故說此名應舍置。此中何有依二無遮。而汝於斯許有問相。世尊未說有何未遮。可說為問世尊說已。有何所遮可說為記。苾芻先問由總不知。世尊說已仍未了達。於此有可問記二相。而汝亦許成問記耶。及契經言有四問記。然彼自說即由此因。列四名中前三有記。唯於第四不說記聲。若爾何緣先作是解如應舍置而為記別。豈不前後自互相違。若隨應置而為記者。應許第四亦有記聲。若謂此中無記相故。於列名處不說記聲。如何復言隨應舍置。而為記別故。自相違。又於他宗不應設難。既全不記蘊與有情。若異若一不應名記。是故彼宗極為惡立。諸問記相前釋可依。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九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註音版】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註音版】暮時課誦--雙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忠心經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失譯附東晉錄 佛在舍衛祗阿難...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佛說懈怠耕者經

佛說懈怠耕者經 宋沙門惠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

毗耶娑問經

毘耶娑問經翻譯之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

【佛教詞典】二無知

(名數)小乘有部所說,一、染污無知,即一切之煩惱。...

【佛教詞典】小參

禪林用語。指隨時之垂說。以別於上堂說法之大參。又譬...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有一個老嫗,兒子幼時出家,現在她很老了,連討飯都走...

佛陀造像的最初因緣

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後第八年,渴思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生...

商人與龍女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善良的商人,他驅趕著八頭牛,到一個很遠...

念了一輩子的佛,現在不念了

我這次到太原,見到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念了一輩子...

為什麼有人預知時至要往生卻沒走

問: 有人預知時至要往生,叫來佛友助念,但幾次都沒走...

佛為何說「富貴學道難」

問: 四十二章經裡面有佛說二十難,其中之一是富貴學...

學佛的三種目的

學佛的目的總結起來有三種: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報。 健...

七心訣

心善 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行善事,能經常...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封一題詞] 宣講因...

如何成就一心不亂

九心住(欲界定) 一、內 住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如果有人不理解素食,你可以這樣回答

01. 只要心地善良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吃素? 答:聽...

理淨法師:「網絡遊戲殺人」是否有罪業

網絡遊戲本身是虛擬的世界,應當與我們的現在生活有很...

【視頻】《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