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六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智品第七之四

已辯願智。無礙解云何。頌曰。

 無癡解有四  謂法義詞辯
 名義言說道  無退智為性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為依
 義十六辯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餘如無諍說

論曰。諸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總說如其次第。以緣名義言及說道。不可退轉智為自性。謂無退智緣能詮法。名句文身立為第一。趣所詮義說之為名。即是表召法自性義。辯所詮義說之為句。即是辯了法差別義。不待義聲獨能為覺。生所依託說之為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聲。此覺不應無所緣境。此所緣境說之為文。文謂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為詮義依。此三能持諸所詮義。及軌生解。故名為法。即三自性說之為身。自性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相隣雜。為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說身言顯有別體。若無退智緣一切法。所有勝義立為第二。義即諸法自相共相。雖名身等亦是義攝。而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了此無間。或於後時諸所度量名為勝義。為欲顯示義無礙解。所緣之境非語及名。故此所緣說為勝義。謂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汎爾。心之所行說名為義。若無退智緣諸方域。俗聖言詞立為第三。即能了知世語典語。於諸方域種種差別。若無退智緣應正理無滯礙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立為第四。即於文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說名為辯。及諸所有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在功能。亦名為辯。此能起辯立以辯名。了辯及因智名辯無礙解。即前所說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違勝義。所有言說名應正理。即前所說無滯言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辯析自在。名無滯礙。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名為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詮相符會智。名初二無礙解。謂達此名屬如是義。及達此義有如是名。名能所詮相符會智。達時作等加行言詞。名第三無礙解。達所樂言說及自在道因。名第四無礙解。又色等六所知謂義。即此善等有為無為。色非色等差別謂法。即詮此二言說謂詞。三智即前三無礙解。即緣三種無罣礙智。名第四無礙解。又達世俗勝義二諦。名初二無礙解。此即行者自利圓德。能善宣說如是二諦。名第三無礙解。於此善巧問答難通。名第四無礙解。此即行者利他圓德。有說愚癡猶預散亂。是於宣辯有滯礙因。由解脫此三得現法樂住。及由此故利他行成。此智名為辯無礙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說。符會正理無滯言詞。及得現前自在功德。又於名等勝義言詞。無滯說中各得善巧。如次建立四無礙解。前三善巧說名為因。由境不同故有差別。第四名果能說無滯。又由四分別他事成。謂巧於文了達於義。妙閑聲韻定慧自在。故無礙解建立有四。此即總說無礙解體。兼顯四種所緣差別。契經略舉此數及名。諸對法中廣顯其相。又經列此先義後法。諸對法中先法後義。此為顯示二智生時。或義因名。或名因義。故經與論作差別說。謂聽法者先分別名。既正知名次尋其義。正知義已欲為他說。次必應求無滯說智。依此次第故名在先。然此四中義智最勝。餘是助伴故義在先。謂於義中若正了達。次應方便尋究其名。既已知名欲為他說。次應於說求巧便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辯無礙解若緣說時。何異第三詞無礙解。第三了達訓釋言詞。如有變礙故名色等。此達應理無滯礙說。有說詞詮諸法自性。辯能顯示諸法差別。有說於法直說名詞。展轉無滯分析名辯。緣此二種三四有別。四中法詞俗智為性。非無漏智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依欲界四本靜慮。上地中無名身等故。彼不別緣下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依欲界初本靜慮。上諸地中無尋伺故。彼地必無自語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發語智名無礙解。勿無礙解定中無故。由此不應作如是說。無尋伺故上地中無。無斯過失。因義異故。何謂因義。謂此意言尋伺二法能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麁動。上無此故寂靜微細。詞無礙解緣外言詞。亦不寂靜麁動類攝。是故此解上地中無。初靜慮中亦有尋伺。故於定內亦有此解。由此極成但依二地。義無礙解十六智性。謂若諸法皆名為義。則十智性。若唯涅槃名為義者則六智性。謂俗法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為性。謂唯除滅緣說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謂依欲界乃至有頂。辯無礙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通依諸地。亦無有失。然於其中但緣說者。唯依二地與第三同。有說盡無生非無礙解攝。以無礙解是見性故。彼說第二或四或八。第四唯七。准上應知。此四應知如四聖種。隨得一種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為得。隨欲現起或具不具。有餘師言。有不具得無理得一必令得四。有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串習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為前加行。若於四處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理實一切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為加行。要待前生久習名等。四種善巧今乃能修。無礙解名釋有多義。謂於彼彼境領悟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彼境決斷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彼境正說無礙名無礙解。有餘師說。缽剌底是助聲目現前義。如缽剌底日火蝩來。是日火蝩現前來義。三目無倒毘陀目智。此言意顯於境現前。無顛倒智名無礙解。四無礙解三乘俱得。何故經說唯我世尊。獨名成就四無礙解。無相違失。經自釋故。謂彼經言唯佛無謬。成就無上故作是說。聲聞獨覺自分境中。智無退故名無礙解。諸佛世尊於一切法。圓滿知故名無礙解。有餘師說。無別第四即依前三總集建立。此說非理。緣法義詞與緣說道智相別故。此四依地自性所緣。與無諍別。前來已辯種性依身如無諍說。謂不動種性依三洲人身。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遍順至究竟  佛餘加行得

論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引發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前六除詞餘五少分。及除此外復更有餘。加行所得上品靜慮。名邊際定。故成六種。詞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攝。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故。此一切地遍所隨順故。增至究竟故得邊際名。由此不應亦通餘地。云何此名遍所隨順。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次第逆入至初靜慮。從初靜慮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此中三乘非無差別。而各於自得究竟名。此中邊名顯無越義。勝無越此故名為邊際言。為顯類義極義。如說四際及實際言。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德多此引生。樂通行中此最勝故。有言無諍體即是悲。哀愍有情修無諍故。趣入無諍以悲為門。如何異悲別有自體。此說非理。不決定故。謂修無諍非定由悲。於諸有情拔苦行相。但為令彼煩惱不生。寂靜思惟為門而入。設許決定以悲為門。亦不可言以悲為體。勿慧由定發體即是定故。若住無諍能息他惑。則應世尊不住無諍氣噓。指鬘等緣佛生惑故。實非無諍恆現在前。以佛世尊具無量德。隨時所欲起一現前。寧一切時偏住無諍。佛於聖住多住於空。先由此門入離生故。能引捨故。極微妙故。最難修故。是不共故。佛於梵住多住於悲。最能濟拔有情苦故。無諍不然。故多不起。世尊對彼具壽善現。饒益他志雖勝無邊。而不恆時住無諍者。為欲永拔彼煩惱故。初縱令起後方調伏。如是可謂真實哀愍。願智為先方起無諍。非起願智無諍為先。謂要先知諸有情類。由我安住如是威儀。煩惱便生。餘則不爾。然後方起無諍現前。願智無緣由無諍起。雖俱邊際靜慮為先。加行有殊得有差別。有說此二展轉相攝。理不應然。行相別故。謂別行相為息他惑。起別行相為了所知。若加行中為息他惑。後從定起他惑不生。如是即名無諍事辦。若加行位為知所了。後起定時了所知境。如是名曰願智事成。行相既殊如何相攝。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除佛餘聖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佛於此。亦離染得。諸佛功德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後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於一切法自在轉故。已辯前三唯共餘聖德。於亦共凡德且應辯通。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為境
 聲聞麟喻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餘四
 天眼耳無記  餘四通唯善

論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雖六通中第六唯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依總相說亦共異生。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為自性如沙門果。解脫道言顯出障義。勝進道中亦容有故。如是通慧無間道無。此位定遮他心智故。勿阿羅漢捨無間道。即名亦捨漏盡通故。品類足說。善慧是通二應非通。無記性故。義各別故。此彼無違。彼說所知及所通法。舉諸智慧為能知通。以顯所知及所通法。雖諸智慧皆能知通。而且說善勝遍緣故。所知所通雖無廣陝。而能知外有別能通。故說所知已復說所通法。此所辯通唯勝定果。通無記慧。與彼何違。又彼但言通謂善慧。不言唯善。故亦無違。如說能知謂諸善智。豈惡無記皆非智攝。彼此通別應作四句。有彼非此。謂除四通所餘善慧。有此非彼。謂解脫道二無記慧。有彼亦此。謂即四通。有非彼此。謂除前說。除他心漏盡。餘四俗智攝。西方諸師說。宿住通六智。謂俗法類及苦集道。俗智能了過去俗事。餘隨所應各緣自境。然觀經意唯俗智攝。如說隨憶無量宿住。謂或一生乃至廣說。非無漏智此行相轉。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心。漏盡通如力說。謂或六或十智。由此已顯漏盡智通。依一切地緣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靜慮不依無色。近分中間彼無五通所依定故。要攝支定是五通依。非漏盡通亦不依彼。諸地皆能緣漏盡故。不待觀色為加行故。前三通境無色不能緣。由此三通但別緣色。故修他心通色為門。故修宿住通漸次憶念。分位差別方得成滿。於加行中必觀色故。依無色地無如是能。若爾中間及五近分。亦容緣色應有五通。不爾由前所說因故。謂攝支定是五通依。若不攝支等持劣故。又彼止觀隨一減故。若爾何緣有漏盡通。樂苦遲速地皆能盡漏。故五是別修殊勝功德。要殊勝地方能發起。若宿住通不依無色。應不能憶無色界事。契經何故說佛世尊無上法中。言佛能憶過去有色無色等事。此是決定比智所知。非宿住通。故無有失。謂諸外道。若見有情慾色命終不知生處。執有情類死已斷滅。見生欲色不知所從。便執有情本無而有。聲聞獨覺見彼命終。二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歿生於空處。而彼或生上不盡壽命終。如是乃至八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歿生於非想非非想處。而或生下地經二三生等。見生欲色時謂所從亦爾。世尊觀彼死時生時。如實比知所生從處。有盡壽量。有中殀者。雖亦比知非不決定。故與餘聖比知有別。修神境等前三通時。思輕光聲以為加行。成已自在隨所欲為。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心二相。前後變異展轉相隨。後覆審觀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觀自心諸色。於他心等能如實知。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前差別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為憶念他加行亦爾。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從無色歿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起。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隨依何地。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勢力劣故。餘四亦爾。隨其所應。是故無能取無色界他心宿住為二通境。即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陝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喻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勝勢用勐利。從無始來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習無勝勢用。及彼種類由離染得。若起現前皆由加行。佛於一切皆離染得。隨欲現前不由加行。三乘聖者後有異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所餘異生唯得曾得。約四念住辯六通者。約境約體二義有殊。有說二通即天眼耳。所餘四種以慧為性。彼說眼耳通是身念住境。餘四皆是法念住境。然實六種皆慧為性。經說皆能了達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境。若約體辯則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緣色故。謂神境通緣外四處。天眼緣色。天耳緣聲。若爾何緣說死生智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身語意諸惡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攝。謂受心法緣心等故。宿住漏盡經主欲令一一皆通四念住攝。通緣五蘊一切境故。而實宿住法念住攝。雖契經說念曾領受苦樂等事。是憶前生苦樂等受所領眾具。即是雜緣法念住攝。漏盡如力或法或四。不應定言四念住攝。若約善等分別六通。有餘師言。六皆是善而實眼耳唯無記性。餘之四通一向是善。經主於此作是釋言。天眼耳通無記性攝。是眼耳識相應慧故。若爾寧說依四靜慮。隨根說故。亦無有失。謂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靜慮力所引起即彼地攝。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說依四言。或此依通無間道說。通無間道依四地故。此釋不然。六通皆是解脫道攝。眼耳二識是解脫道。理不成故。應作是說。四靜慮中有定相應。勝無記慧。能引自地勝大種果。此慧現前便引自地天眼天耳。令現在前為所依根發眼耳識。故眼耳二識相應慧非通。但可說言是通所引。如契經說無學三明。彼於六通以何為性。頌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際愚故
 後真二假說  學有闇非明

論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如其次第。以無學位。攝第五二六通為其自性。六中三種獨名明者。如次對治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是故此三獨標明號。又宿住通憶念前際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觀察後際他身苦事。由此厭背生死眾苦。起漏盡通觀涅槃樂。故唯三種偏立為明。又此三通如次能捨常斷有見故立為明。又此能除有有情法三種愚故。偏立為明。有餘師言。宿住能見過去諸蘊。展轉相因次第傳來都無作者。由此能引空解脫門。死生能觀有情生死。下上旋轉猶如灌輪。故不希求三有果報。由此能引無願解脫門。厭離為門歸無相法。故起漏盡無相解脫門。是故三通獨標明號。此三皆名無學明者。俱在無學身中起故。於中最後容有是真通無漏故。餘二假說體唯非學非無學故。由此最後得無學名。自性相續皆無學故。前之二種得無學名。但由相續不由自性。如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等持相應無覆無記慧。不由善故及無漏故得立聖名。由聖身中此可得故。說名為聖。此亦應爾。故名無學。有學身中有愚闇故。雖有前二不立為明。雖有暫時伏滅愚闇。後還被蔽。不可立明。要暗永無。方名明故。契經中說示導有三。彼於六通以何為性。頌曰。

 第一四六導  教誡導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論曰。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為其自性。唯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為勝故。能示能導立示導名。三示導中教誡最勝。定由通所成故。定引利樂果故。謂前二導咒等亦能。不但由通故非決定。如有咒術名健馱梨。持此便能騰空自在。或有藥草具勝功能。若服若持飛行自在。復有咒術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或由觀相聽彼言音。亦能了知他心所念。教誡示導。除漏盡通。餘不能為。故是決定。或前二導外道亦能。第三不然。故名決定。又前二導有但令他暫時迴心。不能引得畢竟利益及安樂果。教誡示導亦定令他引當利益及安樂果。以能如實方便說故。由此教誡最勝非餘。神境二言為目何義。頌曰。

 神體謂等持  境二謂行化
 行三意勢佛  運身勝解通
 化二謂欲色  四二外處性
 此各有二種  謂似自他身

論曰。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能為神變事故。而契經說。神果名神。意為舉麁以顯細故。又顯勝等持是彼近因故。然神變事體實非神。此廣如前覺分中辨。諸神變事說名為境。此有二種。謂行及化。行復三種。一者運身。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者勝解。謂極遠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若於極遠色究竟天。作近思惟即便能至。本無來去。何謂速行。此實亦行但由近解。行極速故得勝解名。或世尊言。靜慮境界不思議故。唯佛能了。三者意勢。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至。此勢如意得意勢名。如心取境頃至色究竟故。於此三中意勢唯佛。運身勝解亦通餘乘。謂我世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舉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如日舒光蘊流亦爾。能頓至遠故說為行。若謂不然此沒彼出。中間既斷行義應無。或佛威神不思議故。舉心即至不可測量。故意勢行唯世尊有。勝解兼餘聖運身並異生。化復二種。謂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處除聲。若色界化唯二謂色觸。以色界中無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種。謂屬自身他身別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種。在色亦然。故總成八。雖生在色作欲界化。而無色界成香味失。化作自身唯二處故。有說亦化四如衣等不成。非神境通能起化事。要此通果諸能化心。此能化心有幾何相。頌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化身與化主  語必俱非佛
 先立願留身  後起餘心語
 有死留堅體  餘說無留義
 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餘得通三性

論曰。能變化心總有十四。謂依根本四靜慮生。初靜慮生唯有二種。一欲界攝。二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如其次第有三四五。無上依下。下地劣故。上下地系一靜慮果。所依行等地有勝劣。一地繫上下靜慮果。地雖等所依行勝劣。下繫上果下果上系。如次地劣勝所依行勝劣如得靜慮化心亦然。果與所依俱時得故。然得靜慮總有三時。離染受生加行異故。謂離下染得上靜慮時。亦得此定所引化心果。從上地歿生色界時。及由加行起勝功德。但有新得所依靜慮。亦兼得彼所引化心。依欲界身得阿羅漢。及練根位得應果時。十四化心一時總得。乃至身在第四靜慮。得阿羅漢得五化心。無從化心直出觀義。此從淨定及自類生。能無間生自類淨定故唯從二生二非餘。唯自地化心起自地化事。化所發語由自下心。謂欲初定化唯自地心語。上化起語由初定心。彼地自無起表心故。若生欲界第二定等。化事轉時如何起表。非威儀路工巧處心。依異界身而可現起。彼必依止自界身故。此無有過。引彼界攝大種現前為所依故。謂引色界大種現前。與欲界身密合而住。依之起彼能發表心。無定地表心依散地身過。或起依定能發表心。如依定生天眼耳識。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語時諸化身方語。言音詮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說。

 一化主語時  諸所化皆語
 一化主若默  諸所化亦然

此但說餘。佛則不爾。諸佛定力最自在故。與所化語容不俱時。言音所詮亦容有別。若上三地所化語時。初定表心現前發者。此心起位已出化心。應無化身化如何語。由先願力留所化身。後起餘心發語表業。故無化語闕所依過。非唯化主命現在時。能留化身令久時住。亦有令住至命終後。即如尊者大迦葉波。留骨鎖身至慈尊世。唯堅實體可得久留。異此飲光應留肉等。有餘師說。願力留身必無有能令至死後。聖大迦葉留骨鎖身。由諸天神持令久住。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眾多化事。總有二類能變化心。一修所成。二生得等。所起化果亦如彼說。修所成化攝處如前。不能化為有情身故。生所得等。於欲界中化為九處。色界化七依不離根。言化九等理實無有能化作根。修果無心餘化容有。修果起表由化主心。餘容自心起身語表。修果飲食若為資身。必在化主身中消化。若為餘事吞金石等。或即住彼化事身中。或隨所宜置在別處。餘化飲食隨住所依。修果化心唯無記性。餘通三性。謂善惡等。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為自他身化。天眼耳言為目何義。為目慧體。為目色根。若慧不應名天眼耳。若色根者不應名通。此前已說前何所說。謂說根本四靜慮中。有定相應勝無記慧。名為天眼及天耳通。此所引生勝大種果名天眼耳。其體是何。頌曰。

 天眼耳謂根  即定地淨色
 恆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論曰。此體即是天眼耳根。謂緣聲光為加行故。依四靜慮於眼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所造淨色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體即是天。定地攝故。極清淨故。立以天名。由此經言。天眼耳者無有皮肉筋纏血塗。唯妙大種所造淨色。然天眼耳種類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說。二者生得。謂生天中。三者似天。謂生餘趣由勝業等之所引生。能遠見聞似天眼耳。如藏臣寶菩薩輪王。諸龍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過現當生恆是同分。以至現在必與識俱。能見聞故處所必具無翳無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隨所應取彼障隔。極細遠等諸方色聲。故於此中有如是頌。

 肉眼於諸方  被障細遠色
 無能見功用  天眼見無遺

前說化心修餘得異。神境等五各有異耶。亦有。云何。頌曰。

 神境五修生  咒藥業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佔相成
 三修生業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無生得  地獄初能知

論曰。神境智類總有五種。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藥成。五業成。曼馱多王及中有等。諸神境智是業成攝。有餘師說。神境有四。即前行三變化為一。言變化者。如契經言。分一為多。乃至廣說。他心智類總有四種。前三如上加佔相成。餘三各三。謂修生業。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無生所得者。餘皆容有。隨其所應本性生念業所成攝。人由先業能憶過去。於地獄趣初受生時。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過去生苦受逼已更無知義。彼憶過去以何證知。如契經言。彼自憶念。我等過去曾聞他說諸欲過失。而不厭離。故於今時。受斯劇苦。彼唯能憶次前一生。餘趣隨應恆有知義。傍生知過去。如蠡聲狗等鬼知過去。如有頌言。

 我昔集眾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天知過去。如有頌言。

 我施逝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又契經說。諸生天者初生必起三種念言。我從何歿今生何處。乘何業故來生此間。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註音版】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天台傳佛心印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

佛說初分說經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註音版】釋迦牟尼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十二品生死經

十二品生死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說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教詞典】學定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又稱禪定堅固。佛陀入滅後,以五百年為...

【佛教詞典】財慧

梵名 Vasumati。音譯作縛蘇摩底。又作地慧。為文殊師利...

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業障

第七委屈難受者。 此語,乃無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斷...

劣勢也可以變為優勢

有的時候,人的劣勢未必就是劣勢,可能反而成了優勢。...

嫉恨是心靈的腫瘤

嫉恨,是心靈的腫瘤。嫉恨別人的人,往往是在容貌、學...

給亡者做佛事為何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大徹大悟,在事上你還得...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無常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前後變化的,而這變化...

素全法師:六道就在身邊

佛說六道輪迴,很多人曾經告訴我說:地獄看不到,餓鬼...

學佛要從做好身邊小事開始

佛經上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

為臨終的病人指一條路

宋代有個荊王夫人也是站著走的,有人神遊極樂世界,還...

學佛學什麼

一、學習佛法以增進道德戒學 佛教的戒條有很多種,但...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一生中這八種朋友是必不可少

有這樣一句歌詞:朋友多了路好走。於是,我們便急著把...

【視頻】《禪秘要法經》聆志居士念誦

《禪秘要法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金剛經》黃慧音唱誦

《金剛經》黃慧音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