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五

如是熟修不淨觀持息念。二加行已能次第引所緣不雜。身受心法念住現前。復於不雜緣法念住無間。引所緣雜法念住生。次應修總緣共相法念住。此法念住其相云何。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無常及苦  空無我行相

論曰。雜緣法念住總有四種。二三四五蘊為境別故。唯總緣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總觀一切身受心法。所謂無常苦空無我。然於修習此念住時。有餘善根能為方便。彼應次第修令現前。謂彼已熟修雜緣法念住。將欲修習此念住時。先應總緣修無我行。次觀生滅次觀緣起。以觀行者先觀諸行從因生滅。便於因果相屬觀門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觀緣起。此後引起緣三義觀。此觀無間修七處善。於七處善得善巧故。能於先來諸所見境。立因果諦次第觀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順現觀諦。謂欲上界苦等各別。於如是八隨次第觀。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聞慧於八諦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觀。如隔薄絹覩見眾色。齊此名為聞慧圓滿。思所成慧准此應說。次於生死深生厭患。欣樂涅槃寂靜功德。此後多引厭觀現前方便勤修漸增漸勝。引起如是能順抉擇。思所成攝最勝善根。即所修總緣共相法念住。從此無間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煖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論曰。從順抉擇勝思所成。總緣共相法念住後。有修所成順抉擇分。初善根起名為煖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如是所起是當所修。能燒煩惱薪聖道火前相。如鑽火位初煖相生。法與煖同故名煖法。住空閑者執煖法前。已起修所成共相法念住。雖亦有此而不皆然。若有先離欲界染者。依色界攝修所成慧。厭患生死欣樂涅槃。多厭行俱作意次第。能引異類煖善根生。諸有先時未離欲染。依思所成慧引煖善根生。故彼不應作一向執。此善根起分位長故。能其觀察四聖諦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別如後當辨。如契經說。此二癡人違越我法毘柰耶故。於中乃至亦無煖法。諸無煖者一切皆名違越正法毘柰耶不。不爾。二人資糧已備。有障法故退所應得故。言違越法毘柰耶。非諸無煖皆名違越。或此二人遇佛出世。舍所親愛歸佛出家。於古聖賢所游徑路。已得安足若勤修習必於現身逮得勝利。以彼違越法毘柰耶。於諸勝利皆悉退失。下至煖法亦不能證。是故諸有遇佛出家。同此二人不能起。煖方名違越法毘柰耶。非諸無煖皆名違越。然諸煖法雖緣四諦。而從多分說厭行俱。以起彼時蘊相多故。行者修習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進。於佛所說苦集滅道。生隨順信觀察諸有。恆為勐盛焰所焚燒。於三寶中信為上首。有修所成順抉擇分。次善根起名為頂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頂聲顯此是最勝處。如吉祥事至成辦時。世間說為此人至頂。謂色界攝四善根中。二是可動二不可動。可動二中下者名煖。上者名頂。動中上故。不動二中下者名忍。於四諦境極堪忍故。上者名為世第一法。世中勝故猶如醍醐閑居者言修此善品。其相至頂故名頂法。此境行相與煖法同。謂觀四諦境修十六行相。何故唯說彼緣滅道。如契經說於佛法僧生少小信是名為頂。說信佛僧顯緣道諦。信法言顯緣滅諦故。無如是過。此信法言已具顯緣三諦信故。如說於苦得現觀時得法證淨。乃至廣說。或由滅道於生信勝。無過失故此中偏說。或由滅道可信可求。餘不可求故此不說。如是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念住。後增進位四皆現前。初安足言顯以行相。最初游踐四聖諦跡。後增進言顯從此後。下中上品次第數習。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以勝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欽重。然此頂法雖緣四諦。緣三寶信多分現行。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修所成順抉擇分。勝善根起名為忍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為忍法。世第一法雖於聖諦。亦能忍可無間必能入見道故。必無退墮而不具觀四聖諦理。此具觀故偏得忍名。故偏說此名順諦忍。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別。此與見道漸相似故。以見道位中唯法念住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能准煖等善根。皆時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別故。忍下中上如何分別。旦下品忍具八類心。謂瑜伽師以四行相。觀欲界苦名一類心。如是次觀色無色苦。集滅道諦亦如是觀。成八類心名下品忍。中忍減略行相所緣。謂瑜伽師以四行相。觀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於上界道減一行相。從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漸減漸略行相所緣。乃至極少唯以二心觀欲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齊此名為中品忍滿。上忍唯觀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善根起不相續故。上忍無間有修所成。初開聖道門世功德中勝。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順抉擇分攝最上善根生。此即說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是最勝故名。為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起故名最勝。是故名為世第一法。有餘師說。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成此必無斷善根理故名第一。彼說不然。諸有修習施戒聞等殊勝善根。亦不斷善不往惡趣。非皆可名世第一法。故彼所說非決定因。又彼自說與定相應。念住等差別名世第一法。然有得定念住差別。於後退失復斷善根如天授等。故伽他說。

 乃至彼愚夫  由生長無義
 損害諸白分  知於頂退墮

依天授說如是伽他。又理應然天授曾得神境通等勝功德故。由彼得定念住攝善。仍斷善根是故彼宗。世第一法亦非決定不斷善根。又成世間離欲道者亦不斷善。應名第一成彼必無斷善根故。若謂彼道非為決定。不斷善根以有退故。是則汝宗世第一法。許有退故應容斷善。以彼宗許第一有退。如言此退亦不相違。謂此退言於教及理。皆無違故許亦無失。然彼復說此或無退。以善根中此殊勝故。如是於證理亦不成。於諸行中殊勝作意亦應不退。彼宗許此於善根中是殊勝故。非此即是世第一法。以彼教中各別說故。若謂如是世第一法一切不退。此亦非因彼於善根亦殊勝故。一切不退應名第一。故彼所言不斷善故名第一者非為善說。彼復有說此有漏故。名為世間。住等引中觀四諦故名為第一。理亦不然。已見諦者有住等引。俗智現前觀察四諦應名第一。若謂第一能入離生。又必應依異生身者。亦不應理因相等故。又諸行中殊勝作意。亦有此相應名第一又無經說此觀四諦。故彼所言定不應理。由此所說此有漏故名為世間。入離生故名為第一。於理為善。此如上忍緣欲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如如減略行相所緣。如是如是漸近見諦。故世第一唯緣欲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說無間入離生位故。此位決定無相續理。若謂於此既有處說。起世第一當入離生。應相續者亦不應理。顯入離生定由此故。謂此意顯諸欲當入正性離生。一切必應起世第一故作是說。或於此中所言起者。顯世第一未已生位。當至已生位入正性離生。不可引彼證此相續。又若相續第一不成。謂有二義可名第一。居異生身最後邊故譬如樹端。或世法中最為勝故譬如勝士。依此二理相續不成。以望後剎那前非第一故。謂前望後非最後邊。亦非最勝何名第一。由此故說開聖道門。此為最勝故名第一。尚無二心俱時而起。為初聖道等無間緣。況有多心故無相續。由此本論言唯一心。所以者何。若非一者後於前心為劣等勝。且劣非理要勝進時。入離生故等亦非理。前既有障後應爾故。後若勝者前非第一。此中有難煖善根等。亦應准彼如是推徵。煖頂忍位若多心者。後於前心為劣等勝。且劣非理非劣能入頂等位故。等亦非理前不能入後應爾故。後若勝者前非煖等。彼難不然。於煖頂忍曾不有說第一聲故。謂於此中思擇第一。彼聲為說一心多心。然第一聲唯說最勝。最勝心位可名第一。尚不說等何況劣心。煖頂忍中不言第一。何勞思擇為劣等勝。由煖等位無第一言。可得析為下中上品。有多品故可非一心。世第一法無容如是。以上上品一剎那心。能入離生可名第一。非煖頂忍能入離生。是故不應如世第一。推徵煖等唯上上品。許是第一名所顯故。謂色界係有九善根。下下下中下上名煖。中下中中中上名頂。上下上中名忍。上上名世第一。彼又難言。如煖頂忍緣諸諦故。非唯一心世第一法。亦緣多諦寧唯一心。亦不應理。彼不了達此論宗故。夫欲設難須達論宗。知他所許方可徵例。非我論宗許世第一。能緣多諦為例不成。又煖等中雖皆具有下中上品。曾不於彼說第一聲故。第一聲說上上品。上上品故唯一剎那。謂前三中皆有上品不說第一。故說第一唯上上品。由此第一剎那理成。對法諸師作如是說。為苦法忍等無間緣。故立一剎那名世第一法。有作是難此說不然。曾無此說故。無差別言故。異類為緣成過失故。唯一剎那不可說故。謂曾無聖教作如是說。能為苦法忍等無間緣故。立一剎那名世第一法。又諸聖教無差別言。但總相說起世第一。當入離生斯有是處。又若第一為苦法忍等無間緣。是則不應說名異類猶如煖等。謂如煖等能為頂等等無間緣。非是異類如是第一。若為苦忍等無間緣應非異類。若是異類能為苦忍等無間緣便成過失。又多物合一用方成故。若一剎那應不可宣說世第一法。能為苦忍等無間緣。唯一剎那義已成立。於如是說理應棄舍不應酬對。然彼愚類不了正宗。於此義中固為徵難。今愍彼類略復開曉。反詰彼宗與此同故。言雖無別義已成故。等無間緣許異類故。許彼理實不可說故。謂亦無聖教說念住等名世第一。及成此必無斷善根理故名第一。彼宗何故作如是言。又聖教中但總相說起世第一。當入離生義已顯成世第一法。為苦法忍等無間緣。以苦法忍是離生一分故。說世第一無間入離生故。對法諸師為令所說易可了故。於離生位摽初剎那名苦法忍。彼宗亦許有苦法忍。以彼宗許苦法忍位有多剎那故。彼論言如世第一非唯一念。苦法忍等例亦應然。或彼宗但許於離生位有多剎那。即許初剎那以世第一為等無間。非彼一切離生剎那。可有一時俱生理故。由此彼說曾無說故。言無別故皆不應理。又我宗許異類亦作等無間緣理必應爾。以有諸法俱生相違。彼生必由互相開避。前法為後等無間緣。非俱生相違唯諸同類故。異類相望亦為此緣。由此應知若染不染。有漏無漏及界地等。同類異類心心所法。展轉容作等無間緣。既爾彼言若世第一。為苦法忍等無間緣。是則不應說名異類。如煖等者有言無義。又我不言世第一法有能說者。如何為此許世第一有多剎那。然我所宗許世第一實不可說。而說名為世第一者。如說剎那謂如剎那實不可說。為欲展轉相開示故。世間非不說為剎那。說世第一應知亦爾。然彼所言要多物合一用成者。此亦不定用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即是假實世俗。一用依多物成。勝義一用依一物成。世第一法既是勝義。寧說彼一用要依多物成。以許此中實不可說。故世第一唯一剎那由此所說。為苦法忍等無間緣。立一剎那名世第一理善成立。此義已了。今復應思煖等四法以何為體。煖等自性皆慧為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攝。定俱必有隨轉色故然除彼得。勿諸聖者煖等善根重現前故。然已見諦不許煖等重現在前。已見諦者加行現前成無用故。有餘師言。依異生法無容聖者身中行故。有說此二俱非過失。得雖煖等攝如異生性故。謂如異生性是不得聖法。得聖法已彼猶現行。然彼體非異生性攝。不得一切聖法方名異生性故。如是煖等得。雖是煖等體。而無聖者身中行失。俱生相續體非體故。如沙門果諸無漏得。若謂相續沙門果得亦沙門果故。非喻者則應於後勝果道中有果現前。成違宗失。以宗安立八聖者中。住勝果道時於前沙門果。許得成就遮在身行故。彼所許有違宗過。又應果向俱時現行。立八聖者便不成就。住後果向前果唯成。而不現行可立八故。謂諸後向說前位果不在身行。為遮全果在身現行故作是說。得雖是果而非全故。設後位現行無住前果失。彼應許畢竟無住果者。畢竟無全果頓現行故。又勝果道無全現行故。亦應無住勝果道。然勝果道一分現行。亦許名為住勝果道。住少分果例亦應然。若謂定中有所得道。於出定位彼道不行與果何殊。而決定說唯是住向非住果者。又住果者起有漏心。果道不行應非住果。以非全果現在前故。或應與彼復共思擇。何緣唯約聖道現行。立八聖者非約成就。勿住果向二聖相雜無如是失。以若住後勝果道時彼道勝故。如苾芻位雖成勤策近住律儀。而從勝故但名苾芻非勤策等。雖如是立八聖亦成。而約現行立八聖者。證知非住勝果道時。果不全現行故不名住果。由此前說於宗違害。及應果向俱時現行。二種過失彼定不免。是故前言俱生相續體非體故。聖者身中煖等諸得雖亦現起。而無煖等聖身行過故。應於此更辨。何緣煖等諸得非煖等體由此已遮。有餘師說。勿世第一有相續過故。得定非世第一體。復有別失謂煖等三位。相續故得應彼體。或不應言世第一法一剎那故得非彼體。如是所說言有理無。故應舍此攝受前說。謂煖等得如異生性理不應然。異生性體與諸聖法極相違故。煖等得體與諸聖法。都不相違如何成例。以煖等得通在聖身。異生性得則不如是。故彼所引為例不齊。又沙門果諸相續得。雖亦許為沙門果體。而無八聖位相雜失。以諸安住勝果道者。果攝所得法必定不行故。安住果者勝果道攝。諸所得法亦不成故。若爾應許如苦忍等。謂且應如苦法智忍自性是慧。若並助伴即兼俱得五蘊為性。苦法智等現在前時。彼苦法忍得不名苦法忍。不爾應有相續過故。智現行時應修忍故。忍智二體應俱行故。如是煖等俱生諸得。雖亦名為煖法等體。而頂法等現在前時。彼煖等得不名煖等。不爾應煖等頂等為因故。及有如前所說過故。如是所說亦無深理。以煖法等性類同故。煖頂忍三位相續故。謂前已說色界所繫有九善根。分為煖等以同類故互不相違。後念起前亦無有過。又煖頂忍位相續長。體雖已滅得相續起。名為煖等斯有何失。非世第一一剎那故。彼得便非世第一體。與餘善根性類同故。順抉擇分相無異故。若俱生得亦彼體者。何理能遮彼相續得。後得非故前亦應非由此極成。若並助伴皆五蘊性然除彼得。此中煖法初安足時。於三諦中隨緣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唯修同分非不同分。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一。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非初觀蘊滅能修緣蘊道。後增進位於三諦中。隨緣何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此初安足唯修同分者。先未曾得如是種性故。於諸諦中行未廣故。後增進位與此相違。故彼能修同分異分。頂初安足於四諦中。隨緣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後增進位於三諦中。隨緣何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忍初安足及後增進。於四諦中隨緣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此依忍類總相而說差別說者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謂具緣四具修十六。若緣三二一修十二八四。世第一法緣欲苦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唯同分修無緣餘諦。世第一法是故唯修爾所行相。有餘師說。近見道故似見道故。唯修爾所謂苦法忍。唯緣欲苦諦修四行相。世第一亦然。已辯所生善根相體。今次應辯彼差別義。頌曰。

 此順抉擇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舍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見諦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論曰。此煖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抉擇分。由下中上及上上品。分為四種如前已說。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別四諦相故。分謂分段即是見道是抉擇中一分攝故。煖等為緣引抉擇分。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為順抉擇分。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遠抉擇分故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引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屬故。又無色界心不緣欲界故。欲界先應遍知斷故。於三界中彼最麁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蘊異熟為圓滿因。不能牽引眾同分故。極厭諸有欣圓寂故。或聲為顯二有異說。謂煖頂二。尊者妙音說。依前六及欲七地。對法諸師不許彼說。非聞思所成順抉擇分故。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處除北俱盧。唯依欲九身容入離生故。除增上忍世第一法。餘三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天處亦續現前。所餘亦依天處初起。有餘師說。若於先時曾已修治此四加行。彼於天處皆得初起。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種。勿後得男身不成煖等故。依男唯得男身善根。聖轉至餘生亦不為女故。煖頂忍位容有轉形故。二依善根展轉為因性。世第一法依女身者。能為二因女得聖已。容有轉得男身理故。依男身者但為一因。已得女身非擇滅故。聖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時善根方舍。失地言顯遷生上地異生。於地若失不失但失眾同分。必舍此善根聖身見道力所資故。此四善根無命終舍。寧知命終舍唯異生非聖。以本論說。卵胎中異生唯成就身不成身業故。豈不異生先依下地起煖法等。後生上地亦必定舍。煖等善根無如是失。以彼異生爾時舍善根由舍同分故。謂住死有無聖道資。舍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諸聖者住死有中。由聖道資不舍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舍時雖同而所由別。是故異生無失地舍。聖者必無由命終舍。異生命終雖舍忍法。而定無有墮諸惡趣。得惡趣生非擇滅故。身是忍法曾所居故。能感惡趣諸業煩惱。不復能在身中行故。如師子窟雜獸不居。初二善根亦由退舍。如是退舍異生非聖。後二異生亦無退舍。依根本地起煖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得見諦。以根利故厭有深故。依未至中間起煖等者。於此生不必得入見諦。有餘師言。依根本定起煖等者。此生必定得至涅槃厭有深故。若先舍已後重得時。所得必非先之所舍由先舍已。後重得時亦大劬勞方得起故。於先所舍不欽敬故。如先已舍別解脫戒。後重受時得未曾得。煖等亦爾後得非先。若先已得煖等善根。經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說法師便生頂等。若不遇者還從本修。失退二舍非得為性。退舍必因起過而得失舍。或有由德增進得此善根有何勝利。頌曰。

 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  第一入離生

論曰。四善根中若得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必至涅槃故。若爾何殊順解脫分。若無障礙去見諦近。此與見道行相同故。是等引攝勝善根故。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竟不斷善根。觀察三寶殊勝功德為門引生淨信心故。若得頂已不斷善根。如何經說天授退頂。由彼曾起近頂善根依未得退密作是說。若得忍法雖命終舍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然頌但說不墮惡趣言。義准已知不造無間業。造無間業者必墮惡趣故。忍位無退如前已辯。得忍不墮諸惡趣者。已遠趣彼業煩惱故。得惡趣生非擇滅故。由下忍力已得一切惡趣無生。由上忍力復得少分生等無生。少分生者謂卵濕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等言為顯處身有惑處。謂無想大梵北洲。無想大梵僻見處故。北俱盧洲無現觀故。身謂扇搋等多諸煩惱故。有謂第八等聖必不受故。或謂見斷惑必不復起故。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頌雖不言離命終舍。既無間入正性離生。義准已成無命終舍。何緣唯此能入離生。已得異生非擇滅故。能如無間道舍異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性別故。隨何種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頌曰。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
 麟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

論曰。未殖佛乘順解脫分。依聲聞種性起煖頂善根。容可轉生佛乘煖頂。是經長時方能起義。若起彼忍無向佛乘。以聲聞乘加行最久。經六十劫自果必成。菩薩專求利他事故。為欲拔濟無邊有情。弘誓莊嚴經無量劫。故往惡趣如遊園苑。若不爾者無成佛義。起忍得一切惡趣非擇滅故。起彼忍無向佛乘斷絕眾多利他事故。若時菩薩已殖佛乘順解脫分。為遮惡趣展轉堅攝施戒慧三。爾時無勞起餘乘忍。故聲聞煖頂可轉向佛乘。起忍則無轉成佛義。依聲聞種性起煖頂忍三。皆可轉生獨覺乘道。非聲聞種性忍法已生。於獨覺菩提有能障義。故起彼忍亦成獨覺。此在佛外故頌言餘。起獨覺乘種性煖頂。為有轉向餘乘理。不然。獨覺乘總有二種。一麟角喻。二先聲聞。若先聲聞如聲聞說。麟角及佛俱不可轉。以俱一坐成菩提故。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為麟角大覺所依。故彼俱依第四靜慮。從身念住至盡無生。唯於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種性。煖等善根皆不可轉。頗有初殖順解脫分。此生即能起順抉擇分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順解脫分  速三生解脫
 聞思成三業  殖在人三洲

論曰。順抉擇分今生起者。前生必起順解脫分。諸有創殖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殖順解脫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順抉擇分即入聖道。若謂第二生起順抉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彼言便與前說相違。謂依根本地起煖等者。彼必於此生得入見諦。或彼應許極速二生。謂第二生依根本地。起煖等者彼於現生。必入聖道得解脫故。順解脫分聞思所成非修所成。諸有未殖順解脫分者。彼不能殖故。順解脫分三業為體。最勝唯是意地意業。此思願力攝起身語。亦得名為順解脫分。有由少分施戒聞等。便能種殖順解脫分。謂勝意樂至誠相續。厭背生死欣樂涅槃。與此相違雖多修善。而不能殖順解脫分。由意業勝殖此善根。故唯人中三方能殖。厭離般若餘處劣故。有佛出世若無佛時。俱能種殖順解脫分。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如是我聞:...

佛說決定總持經

佛說決定總持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離垢施女經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佛教詞典】有餘

有餘者,謂有餘事滅。...

【佛教詞典】羸劣對治

【羸劣對治】 p1447 顯揚三卷十六頁云:羸劣對治者:謂...

初學坐禪調五事

經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師《小止觀》一書中...

如何是念佛止觀

念佛止觀就是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何為止?就是遮止...

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

犯淫戒與持不淫戒的果報

毀犯淫戒果報,三塗果報。餘報:一、生死熾然。二、障...

分段生死對我們的修行障礙太大了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諸位心中,你現在的念頭多分來說...

菩薩有七事利樂一切眾生

謂菩薩為利樂一切眾生,示現於世間,而做善友,勸發誘...

夏日六大養生食物

1.萵苣通氣 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壁蠕動...

我們都會變老

朋友介紹我看《桃姐》,是一部殘酷和溫暖交織的電影。...

佛經中開示不邪淫的功德

1.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普賢菩薩強調,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就是用法來作...

聖印法師:受三皈依的態度

三皈依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我認為這必須發十種心...

修行人怎可把這個色殼子看得這麼重

在雲門寺方丈室後之假石山上,種了不少奇花異草。假石...

【視頻】《普賢十大願》喬安舞演唱

《普賢十大願》喬安舞演唱

【視頻】《早課》台語唱誦

《早課》台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