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三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三十六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四之四

已辯業門略有二種。謂思思已業差別故。復有三種。謂身語意業差別故。復有五種。謂身語二各表無表。及思惟一業差別故。如是五業性及界地建立云何。頌曰。

 無表記餘三  不善唯在欲
 無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

論曰。無表唯通善不善性無有無記。所以者何。是強力心所等起故。無記心劣無有功能為因等起引強力業。令於後後餘心位中。及無心時亦恆續起。所言餘者。謂二表及思三謂皆通善不善無記。於中不善在欲非餘。有不善根無慚愧故。善及無記隨其所應三界皆有。不別遮故。欲色二界皆有無表。決定不在無色界中。以無色界中有伏色想故。厭背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或隨何處有身語轉唯是處有身語律儀。有作是言。以無色界無大種故無無表色。彼但能遮有漏無表。無漏無表無理能遮。謂無色中無大種故。墮界系地有漏律儀必定無容是別界地大種所造故。無色無無漏律儀。既許得為別界別地大種所造。無色界有何理能遮。是故前說於理無過。毘婆沙師作如是說。為治惡戒故起尸羅。唯欲界中有諸惡戒。無色於欲具四種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所依遠者。謂於等至入出位中。等無間緣為所依體。無容有故。行相遠者。謂無色心畢竟無能於欲界法作苦麁等諸行相故。所緣遠義類此應知。由無色心但能以下第四靜慮有漏諸法。為苦麁等行相所緣。對治遠者。謂若未離欲界貪時。必定無容起無色定。能為欲界惡戒等法厭壞及斷二對治故。非不能緣可能厭壞。故無色界無無表色。表色唯在二有伺地。謂通欲界初靜慮中。非上地中可言有表。說有伺者。為顯一切初靜慮中遍有表業。若於上地表業全無。語表既無何有聲處。有外大種為因發聲不遮外聲故無有失。有餘師說。上三靜慮亦有無覆無記表業理必應爾。上三地中起三識身既無有失。如何不起發表業心。然善染心上不起下下善下染劣故斷故。由是生上無善染表。前說為善。所以者何。雖彼現前非彼系故。有覆無記表欲界定無。唯初靜慮中可得說有。曾聞大梵有誑諂言。謂自眾中為避馬勝所徵問故矯自嘆等。復以何緣二定以上都無表業。於欲界中無有有覆無記表業。以無發業等起心故。有尋伺心能發表業。二定以上都無此心。豈不前言生上三地如亦得起下三識身。發表業心如何不起。豈不已說依上地身雖得現前而非彼系。有作是說。依餘地身非起餘地心能發身語表。若爾經說世尊一時升淨居天。彼諸天眾禮拜讚歎供養世尊。此經應成有語無義。又聞經說淨居天等來詣佛所讚禮問難。故生餘地起餘地心發身語表於理無失。然如識身等非彼地所繫。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以欲界中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斷惑。是故表業上三地都無。欲界中無有覆無記表。為但由等起令諸法成善不善性等。不爾。云何。由四種因成善性等。一由勝義。二由自性。三由相應。四由等起。何法何性由何因成。頌曰。

 勝義善解脫  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  等起色業等
 翻此名不善  勝無記二常

論曰。勝義善者。謂真解脫以安隱義說名為善。謂涅槃中眾苦永寂最極安隱猶如無病。此由勝義安立善名。是故涅槃名勝義善。或真解脫是勝是義得勝義名。勝謂最尊無與等者。義謂別有真實體性。此顯涅槃無等實有故名勝義。如是勝義安隱名善。如是涅槃是善常故。於一切法其體最尊。是故獨摽為勝義善。自性善者。謂慚愧根。以有為中唯慚與愧及無貪等三種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性是善。猶如良藥。相應善者。謂彼相應以心心所要與慚愧善根相應方成善性。若不與彼慚等相應善性不成。如雜藥水。等起善者。謂身語業生等及得二無心定。以是自性及相應善所等起故立等起名。如良藥汁所引生乳。因異類心亦起諸得。如因靜慮得通果心。勝無記心現在前故。得諸染法。勝染污心現在前故。得諸善法。此等如何成善等性。以就彼法俱生得故密作是言。非異類心不作緣起故無有失。雖異類心亦為緣起。而成善等非待彼心。或復因彼諸得等起。即待彼故成善等性故。得由等起成善等性異。如說善性四種差別。不善四種與此相違。云何相違。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由生死中。諸法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隱猶如痼疾。自性不善。謂無慚愧三不善根。由有漏中唯無慚愧及貪瞋等三不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是不善猶如毒藥。相應不善。謂彼相應由心心所法。要與無慚愧不善根相應。方成不善性。異則不然如雜毒水。等起不善。謂身語業生等及得。以是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藥汁所引生乳。若爾應無一有漏法是無記或善。皆生死攝故一切皆應是不善攝。雖據勝義理實應然。而於此中約異熟說。諸有漏法若不能記異熟果者立無記名。於中若能記愛異熟說名為善。有為無記有漏善法以起少苦猶如輕病。亦得名為勝義不善。如善不善既有勝義。亦有勝義無記法耶。亦有。云何。謂二常法以非擇滅及太虛空更無異門。唯無記性。是故獨立勝義無記。無別自性相應等起。無一心所唯無記性。與無記心遍相應故。設方便立自性等三亦攝不盡無記多故。由是無記唯有二種。一者勝義。二者自性。有為無記是自性攝。不待別因成無記故。無為無記是勝義攝。以性是常無異門故。若等起力令身語業成善不善。此身語業所依大種例亦應然。俱從一心所等起故。此難非理。以作者心本欲起業非大種故。謂無作者於大種中發起樂欲。我當引發如是種類大種現前。由此為門善恶心起。又世現見身語二業待心而生。未曾見有身語二業離心而起。然四大種離心亦生。故知彼法非待心起。又如眼等不待心生。其性便無善等差別。如是大種不待心生。故理亦無善等差別。若爾諸得及生等相。應無等起善等差別。以非本心所欲起故。無心位中亦現起故。此難非理。由法勢力安立善等差別成故。謂得四相依法而立。非如大種無待自成。有為法中無有一法不待心力成善不善。是故諸得及生等相如所屬法。要由心力成善等性其理善成。生已離心雖相續轉亦無有過。即是前心勢力所引令其轉故。隨定無表定等力生理亦應成。等起善性天眼天耳應善性攝。以是善心所等起故。此難非理。以彼二通解脫道心是無記故。彼二與道俱時生故。通斯似難何費劬勞。如上所言身語二業由等起力成善不善。等起有幾。何等起力令身語業成善不善。等起相望差別云何。頌曰。

 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應知  名轉名隨轉
 見斷識唯轉  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二  無漏異熟非
 於轉善等性  隨轉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無記隨或善

論曰。身語二業等起有二。謂因等起。剎那等起。在先為因故。彼剎那有故。如次初名轉。第二名隨轉。謂因等起將作業時作是思惟。我今當作如是如是所應作業。能引發故說名為轉。剎那等起正作業時。與先轉心所引發業。俱時行故說名隨轉。若無隨轉雖有先因為能引發。如無心位或如死尸。表應不轉隨轉。於表有轉功能無表不依隨轉而轉。無心亦有無表轉故。如上所言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不能發表。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由邪見故起邪思惟邪語邪業及邪命等。此不相違見所斷識於發表業但能為轉。於能起表尋伺生中為資糧故不為隨轉。於外門心正起業時此無有故。由此故說見所斷心為因等起發身語業。定不能為剎那等起見所斷識。雖能思量而無功能動身發語。然於動發一表業中。容有多心思量動發。唯後一念與表俱行。異此表應非剎那性見所斷識。雖能為轉發有表業然非表業。於此識後無間即生內門轉心。不能引起與身語表俱行識故。若異此者見所斷心亦應於表業為剎那等起。以修所斷加行意識能無間引表俱行心。亦與表俱行為剎那等起故。見所斷雖能為因引諸表業。離修所斷因等起心表俱行心無容得起。是故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然契經中但據展轉為因等起。密作是言。由邪見故起邪語等。阿毘達磨據彼不能無間引生表俱行識。故密意說見所斷心內門轉故不能發表。是故經論理不相違。又見所斷若發表色。此色則應是見所斷。色非見斷已廣成立。若五識身唯作隨轉無分別故外門起故。修斷意識有通二種。有分別故外門起故。由此應成四句分別。有轉非隨轉。謂見所斷心。有隨轉非轉。謂眼等五識。有轉亦隨轉。謂修所斷一分意識。有非轉非隨轉。謂餘一切修所成識。以修所成無分別故。然說無漏異熟非者。此有太減及太過失。有漏定心亦俱非故。諸異熟識但可非轉能為隨轉何理能遮。然經主言。不由加行任運轉故。諸異熟識非轉隨轉。有餘復言。此唯先業勢力所引餘心息位方可現前故非二種。設此能起身語表業是何性類。為異熟生為威儀路為工巧處。且非異熟生現加行起故。亦非餘二種異熟心起故。如是理趣但可能遮。異熟生心為因等起餘心為轉。所發表業異熟生心外門轉故能為隨轉。何理相違。且若無心表業不轉許表業轉。用異熟識為隨轉因斯有何過。又但應說異熟生心勢微劣故非因等起。不應說言不由加行任運轉故。勿生得善亦不為因發有表業。亦非加行任運轉故。由此經主有減增失。因復非因智者應了。轉隨轉識性必同耶。不爾。云何。謂前轉識若是善性。後隨轉識通善等三。不善無記為轉亦爾。唯牟尼尊轉隨轉識多分同性少有不同。謂轉若善心隨轉亦善。轉心若無記隨轉亦然。於續剎那定無迷故。而或有位善隨無記轉。曾無有時無記隨善轉。以佛世尊於說法等心或增長無萎歇故。有餘部說。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

 那伽行在定  那伽住在定
 那伽坐在定  那伽臥在定

毘婆沙師作如是釋。此顯佛意必正知生。亦無有心不隨欲起。於境無亂故立定名。非佛世尊無威儀路異熟生識及通果心。起此等心於理無失。既說善等轉隨轉各三。准此標釋中足為明證。所發諸業成善惡等。隨因等起非隨剎那。異此善心所引發業。既與不善無記心俱。何理能遮成惡無記。是則應有從別思惟為因引生別性類業。如是勤勵欲為善者。翻有不善無記業生。或此相違便乖正理故。業成善等定由轉力。非由隨轉力。其理善成。然隨定心諸無表業與俱時起心一果故。由隨轉力善性得成。定屬此心而得生故。經主於此標釋理中不審了知。復作是責。諸有表業成善等性。為如轉心為如隨轉。設爾何失。若如轉者則欲界中應有有覆無記表業。身見邊見能為轉故。或應簡別非一切種見所斷心皆能為轉。若如隨轉惡無記心俱得別解脫表應非善性。於此徵難應設劬勞。未審此言何密意說。為勸對法諸大論師令設劬勞為當自勸。若勸對法諸大論師。彼於此中已勤方便善思善說何復勸為。如其自勸即知經主於斯義理未設劬勞。今正見生方能自省。未能解了對法所宗。幸自精勤求標釋理。又作是說。若表不由隨轉心力成善等者。則不應言彼經但據前因等起非據剎那。故欲界中定無有覆無記表業。彼謂此說表成善等性決定。但由剎那等起力故。見所斷惑雖為因等起。而欲界定無有覆無記業。此由經主不達我宗所有言義故作是說。此說意言若見所斷惑為剎那等起與業俱行。是則不應隔修所斷能起表業因等起心。則欲界中何緣無有有覆無記身語表業。然見所斷惑。尚不能為因無間引生業俱行識。何能自作剎那等起。說不能作剎那等起。顯不能為近因等起。但有能作近因等起者。此必能為剎那等起。故身見邊見雖為遠因引身語表。而由修斷近因勢力成不善性。是故說言彼經但據前因等起非據剎那。故欲界中定無有覆無記表業。若不爾者。則不應言彼經但據前因等起。前言為顯隔近因故。簡近因故說前因言。故彼此中不達言義辨業界地。傍論已周。復應辨前表無表相。頌曰。

 無表三律儀  不律儀非二

論曰。應知無表略說有三。一者律儀。二不律儀。三者非二。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如是律儀差別有幾。頌曰。

 律儀別解脫  靜慮及道生

論曰。律儀差別略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謂欲廛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廛戒。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初律儀相差別云何。頌曰。

 初律儀八種  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  各別不相違

論曰。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一苾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正學律儀。四勤策律儀。五勤策女律儀。六鄔波索迦律儀。七鄔波斯迦律儀。八鄔波婆娑律儀。如是八種律儀相差別。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此中依能修離惡行及離欲行補特伽羅。安立前五律儀差別。以如是類補特伽羅。乃至命終能離殺等諸惡行故。及能遠離非梵行故。次復依能修離惡行非離欲行補特伽羅。安立盡形在家二眾律儀差別。以如是類補特伽羅乃至命終能離殺等諸惡行故。不能遠離非梵行故。由是經中但作是說。離欲邪行非非梵行。後復依能修非全離惡行欲行補特伽羅。安立在家一晝一夜律儀差別。以如是類補特伽羅不能全離惡行諸欲。為令漸習全離惡行及諸欲行方便住。故雖名有八實體唯四。一苾芻律儀。二勤策律儀。三近事律儀。四近住律儀。唯此四種別解律儀皆有體實相各別故。所以者何。離苾芻律儀無別苾芻尼律儀。離勤策律儀無別正學勤策女律儀。離近事律儀無別近事女律儀。云何知然。由形改轉。體雖無捨得而名有異故。形謂形相即男女根。由此二根男女形別。但由形轉令諸律儀名為苾芻苾芻尼等。謂轉根位令本苾芻律儀名苾芻尼律儀。或苾芻尼律儀名苾芻律儀。令本勤策律儀名勤策女律儀。或勤策女律儀及正學律儀名勤策律儀。令本近事律儀名近事女律儀。或近事女律儀名近事律儀。非轉根位有捨先得得先未得律儀因緣。故四律儀非異三體。若從近事律儀受勤策律儀。復從勤策律儀受苾芻律儀。此三律儀為由增足遠離方便立別別名。如隻雙金錢及五十二十為體各別。具足頓生三種律儀。體不相雜其相各別。具足頓生三律儀中具三離殺。一一離殺其體各異。餘隨所應當知亦爾。由因緣別故體不同。如如求受多種學處。如是如是能離多種高廣床座飲諸酒等憍逸處時。即離眾多殺等緣起。以諸遠離依因緣發。故因緣別遠離有異。若無此事捨苾芻律儀。爾時則應三律儀皆捨。前二攝在後一中故。既不許然故三各別。然此三種互不相違。於一身中俱時而轉。非由受後捨前律儀勿捨苾芻戒便非近事等。先已捨彼二律儀故。若有勤策受近事律儀。或有苾芻受前二種戒為受得不。有作是言。此不應責。若前已有無更得理。先已得故。若前未有則非勤策亦非苾芻。以先不受近事律儀必無受得勤策戒理。若先不受勤策律儀亦無受得苾芻戒理。是則不可立彼二名。以此推尋受應不得。有餘師說。不受前律儀亦有即能受得後戒理。故持律者作是誦言。雖於先時不受勤策戒。而今但受具足律儀者亦名善受具足律儀。由此勤策容有受得近事律儀。苾芻容有受得勤策近事戒理。豈不勤策。不應自稱唯願證知我是近事。苾芻亦爾不應自稱唯願證知我是前二。非離如是自稱號言有得近事勤策戒理。此難非理俱可稱故。謂可稱言我是勤策亦是近事唯願證知。苾芻亦應如應而說。然就勝戒顯彼二名亦無有失。若爾勤策及苾芻等。亦應受得近住律儀。如得近事許亦何過。然由下劣無欣受者。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四種律儀云何安立。頌曰。

 受離五八十  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苾芻

論曰。應知此中如數次第依四遠離立四律儀。謂受離五所應離法。建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為五所應離法。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若受離八所應離法。建立第二近住律儀。何等為八所應離法。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若受離十所應離法。建立第三勤策律儀。何等為十所應離法。謂於前八塗飾香鬘舞歌觀聽開為二種。復加受畜金銀等寶以為第十。為引怖怯眾多學處在家有情顯易受持。故於八戒合二為一。如佛為栗氏子略說學處有三。若受離一切應離身語業。建立第四苾芻律儀。別解脫律儀眾名差別者。頌曰。

 俱得名尸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論曰。以清涼故名曰尸羅。此中尸羅是平治義。故字相處作是釋言。平治義中置尸羅界。戒能平險業故得名尸羅。智者稱揚故名妙行。或修行此得愛果故。所作自體故名為業。雖契經中說諸無表名為非造。亦名非作。以有慚恥受無表力不造惡故。而有作義如前已辨。亦名律儀如前已釋。如是應知別解脫戒通初後位無差別名。唯初剎那表及無表。得別解脫及業道名。謂受戒時初表無表別別棄捨種種惡故。依初別捨義立別解脫名。或初所應修故名別解脫。或彼初起最能超過如獄險惡趣故名別解脫。即初剎那表與無表。亦得名為根本業道。初防身語暢思業故從第二念乃至未捨不名別解脫。名別解脫律儀。不名業道名為後起。已辨安立差別律儀。當辯律儀成就差別。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論曰。八眾皆成就別解脫律儀。謂從苾芻乃至近住。外道無有所受戒耶。雖有不名別解脫戒。由彼所受無有功能永脫諸惡。依著有故。靜慮生者。謂此律儀由從或依靜慮生故。若得靜慮者定成此律儀。靜慮眷屬亦名靜慮。道生律儀聖者皆成就。此復二種。謂學及無學。於前所說三律儀中。何等律儀隨心而轉。唯後二種。謂靜慮生及道生。二非別解脫。所以者何。異心無心亦恆轉故。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亦名斷律儀。依何位建立。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論曰。未至定中九無間道俱生靜慮無漏律儀。以能永斷欲廛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唯未至定中有斷對治故。由此但攝九無間道。此中尸羅滅惡戒故。由此或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所餘有漏靜慮律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所餘一切無漏律儀。如是或有無漏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謂前四句逆次應知。若爾世尊所說略戒。

 身律儀善哉  善哉語律儀
 意律儀善哉  善哉遍律儀

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此意根律儀以何為自性。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論曰。意根律儀一一各用正知正念合為自體。故契經說。眼見色已不喜不憂。恆安住捨正知正念。如是乃至意了法已。列別名已重說合言遮謂二律儀如次二為體。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且辨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

 住別解無表  未捨恆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恆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論曰。住別解脫補特伽羅從初剎那乃至未遇捨學處等諸捨戒緣恆成現世。此別解脫律儀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前未捨言遍流至後。前生所得別解脫戒。於今受戒最初剎那。如靜慮律儀何不成過去。此責非理。此戒與心非同果故。離染心等皆同一果故。彼戒如心得過去生者。又別解脫未曾得故。應如勝品靜慮律儀。非初剎那中得過去生者。如說安住別解律儀。住不律儀應知亦爾。謂從初念乃至未過。受律儀等捨惡戒緣。恆成現世惡戒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諸有獲得靜慮律儀。乃至未捨恆成過未。前生所失過去定律儀。今初剎那必還得彼故。此中應作簡別而說。以順抉擇分所攝定律儀。初剎那中不成過去。餘生所得命終時捨。今生無容重得彼故。又非一切有情曾起有涅槃法者方可有彼故。一切聖者無漏律儀過去未來亦恆成就。有差別者謂初剎那必成未來非成過去。此類聖道先未起故。昔曾未得創得名初。先得已失今創得時亦得過去。已曾生者初剎那後乃至未捨亦成過去。乃至未般無餘依位恆成未來。若有現住靜慮彼道如次成現在靜慮道律儀。非出觀時有成現在。理應但說在定道時。成現在世定道無表。不應言住如住果言。唯說果成非果現起。今但言住云何得知定道現前非但成就。是故彼說猶令生疑。不能定顯成現無表故應但說在定道言。雖說住言勞而無用。今詳彼意前文已說成就去來。此句正明。成就中世。故知說住顯起非成。以非唯成證成現故。定道無表隨心轉故。散心現前必無彼故。已辨安住善惡律儀。住中云何。頌曰。

 住中有無表  初成中後二

論曰。言住中者謂非律儀非不律儀。彼所起業不必一切皆有無表。若有無表即是善戒。或是惡戒種類所攝。或非二類彼初剎那但成中世。謂成現在此是過去未來中故。初剎那後未捨以來。恆成過現二世無表。若有安住律不律儀。亦有成惡善無表不。設有成者為經幾時。頌曰。

 住律不律儀  起染淨無表
 初成中後二  至染淨勢終

論曰。若住律儀由勝煩惱。作殺縛等諸不善業。由此便發不善無表。住不律儀由淳淨信。作禮佛等諸勝善業。由此亦發諸善無表。乃至此二心未斷來所發無表恆時相續。然其初念唯成現在。第二念等通成過現。已辨成無表。成表業云何。頌曰。

 表正作成中  後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  唯成就現在

論曰。一切安住律不律儀。及住中者乃至正作。諸表業來恆成現表。初剎那後至未捨來。恆成過去必無成就。未來表者不隨心色。勢微劣故。諸散無表亦同此釋。有覆無覆二無記表。定無有能成就過未。法力劣故。唯能引起法俱行得。得力劣故。不能引生自類相續。可法滅已追得言成。亦無功能逆得當法。豈不此表如能起心。亦應有成去來世者。此表力劣由彼劣故。此責非理所起劣於能起心故。所以然者。如無記心能發表業。所發表業不生無表。故知所起劣能起心。如律儀名既有差別。不律儀號亦有別耶。亦有云何。頌曰。

 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

論曰。此惡行等五種異名。是不律儀名之差別。是諸智者所訶厭故。果非愛故立惡行名。障淨尸羅故名惡戒。身語所造故名為業。根本所攝能暢業思。業所游路故名業道。不靜身語名不律儀。然業道名唯目初念。通初後位立餘四名。今應思擇若成就表亦無表耶。應作四句。頌曰。

 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捨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

論曰。唯成就表非無表者。謂住非律非不律儀。劣善惡思造善造惡。身語二業唯能發表。此尚不能發無表業。況諸無記思所發表除有依福及成業道。彼雖劣思起亦發無表故唯成無表。非表業者謂異生聖補特伽羅。今表未生先生已捨。豈不已得靜慮異生。今表未生先生已失。亦成無表非表業耶。何故頌中但摽於聖。非異生者理亦可然。何故釋中摽異生者俱成非句。如理應思。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三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佛說菩薩本行經

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

佛說寶如來三昧經

佛說寶如來三昧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祇多蜜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註音版】咒五首經

咒五首經...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禪波羅蜜序 禪波羅蜜者。輔行雲。次第禪門目錄雲。大...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真諦義品...

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卷上 (一) 菩薩度人,譬若巧乳母養子,有四...

【佛教詞典】應默

【應默】 p1398 瑜伽七十一卷十三頁云:云何了知應默?...

【佛教詞典】續祥

(1910~1973)湖北漢川人,俗姓李。名野萍。十三歲依...

如何理解「鬼怕惡人」

我們出家人沒有特殊因緣,也不會去招惹,人一說你就去...

眼前萬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計,實無所生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者,緣生無性,正示生無所生也。 人...

李連傑與聖嚴法師座談記實

當揚名國際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師,他們會碰撞出...

本煥老和尚數十載慈善護眾生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句話是本煥老和尚...

看問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不少人,對沒有親眼看見的事物,常常給予否認。你說:...

亡者助念後,遺體顯相由劣轉好,能往生嗎?

問: 弟子前幾天在寺院裡給一個朋友助念,他臨走前幾...

把握當下,做時光的主人

我們的人生總是嚮往著更高、更新的境界,所以,新年意...

為什麼理觀對淨土行者甚為重要

問: 請問師父,何謂理觀,為什麼理觀對淨土的行者甚...

定課多少不重要,但堅持很重要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

古佛應世名震十方,尋聲救苦娑婆緣重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維我觀音大...

貧窮的人有七種佈施

貧窮佈施難。然而,佛陀告訴我們不用財物也能佈施。稱...

把這十種障礙轉成助道因緣

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

【視頻】地藏經讀誦(120分鐘)

地藏經讀誦(120分鐘)

【視頻】《普賢行願品》比丘尼唱誦版

《普賢行願品》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