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句潭彌國大叢樹間交露精舍,所止道場名曰獨證自誓三昧。初始得佛光景甚明,自然靈瑞寶蓮華座,其花清香明徹十方,華有千葉,一一葉上有化菩薩,接侍庠序玄處虛空,各從其位五體投地,各繞千匝,當前恭立,俱發洪音嘆未曾有:「唯然世尊!我等自於本剎見有化靈瑞之樹,其樹初生光照恆沙諸佛國土,樹出洪音,其聲清淨哀雅慈和暢入眾心,聞者踴躍,具足平等興大乘行,六度無極三十七品備悉佛事。」

爾時恆沙世界,一一如來各遣菩薩,宣揚道教光顯大乘,告其菩薩曰:「汝等從此佛二度如恆沙等剎,有佛土名曰沙呵(漢言忍界),其佛名能仁如來、無所著、至真、過四道不受、平等覺,以法律神足佛言教作佛事。」一一如來手執千葉蓮華,授其菩薩而告之曰:「汝持吾名致敬無量,欣承正士功成志就道體備足,降神五濁為眾重任,超次趠第在彌勒前,弘慈六度普濟群生,興居輕利道教勝常。今致此華成法供養,願使一切普會道場。」彼諸菩薩承佛威神,各從其剎忽然不現,潛定寂靜入觀三昧,須臾之間俱到忍界。各離其坐,端嚴恭立,歸崇聖化五體投地,退繞七匝卻住本位,神足玄處威儀肅然,法服正齊俱發洪音,前白佛言:「我等世尊本土如來致敬無量,欣承功成志就道體備足,降神五濁為眾重任,超次趠第在彌勒前,弘慈六度普濟群生,興居輕利道教勝常。今贈此華成法供養,願使一切普會道場。」

佛言:「善哉正士!欣承彼諸如來慧教不惓三昧通暢,法身空淨智明弘備此彼等一。敬嘉所聞,光慶無量。」爾時能仁如來手受此華欣然而笑,光從口出,普照十方恆沙無量諸佛世界,便以此華等散恆沙無量諸佛;恆沙無量諸佛亦以光明普洞通徹恆沙世界。一一眾生蒙佛慈光,皆得慧觀達識宿命。展轉相照照下地獄,三惡八難、天堂人中盡蒙慈光皆得解脫,百千眾生盡同一意,普發無上正真道心。其光尋還繞身三匝,滅於頂上。爾時恆沙等諸佛,盡通相見諸佛威神,普使眾生普得見佛,現變畢竟廓如常故。

於時坐中有菩薩名曰賢儒,即於佛前以偈嘆曰:

「妙哉大聖化,  愍哀群萌類,
 從無央數劫,  積功累德行。
 一一功德行,  有若干百千,
 百福成一相,  願禮三界尊。
 妙哉大聖化,  慈慧無有邊,
 道教清且貴,  釋師天中天。
 大智高無上,  法船濟群生,
 聖慧淨無量,  願禮無上尊。
 妙哉大聖化,  慈光潤恆沙,
 愚冥永已除,  迷悟及濁清。
 惠澤隨時宜,  善權接群黎,
 法橋度一切,  願禮三界尊。」

於是聖師告賢儒曰:「諸佛法笑有三因緣。何謂為三?薩雲若智深遠微妙,明暢三世達眾生原,三乘趣向各有本行根信具足。或有菩薩志在弘誓,被大德鎧為眾重任,斷所趣向為世橋樑,專擢六度不捨一切,道住漸著勇勐精進,布施無想、戒忍護行、禪定不亂、慧智清明向不退轉。是等,賢儒,佛眼悉見,一一授決。非但一佛授其人決,十方現在諸佛皆授其決。是一因緣。復次賢儒!若有菩薩向阿惟顏,積殖德本具足聖慧,供養恆沙無量諸佛,一一受決,決決相明明淨佛土,等潤群生普同一行。招來諸佛賢聖大仁,於四駃流為大法船,竭六慾海、枯十二門,入五道、淨五眼,凝神玄寂,處兜術宮集諸菩薩達士正士,淨三界行講不退輪。十方現在諸佛於八部眾,皆共嗟嘆如此菩薩,稱揚其德,言:『當降神作佛不久,十方眾生普得解脫。』是二因緣。復次賢儒!若有菩薩,於兜術宮畢彼天壽當下降神,便入究竟廣現三昧。淨居諸天普觀三千大千之剎,國邑寬大眾生軟和,剎利梵志長者居士,何城何邑百億之中,有道有德清淨淳淑仁和慈慧。轉輪聖王正處天竺,議集降神諸天翼從。現居宮中侍女宿衛,現學盡俗觀四非常,淨居天子勸進出家,入山研精坐貝多樹,去發自誓作比丘像,修先佛法,以法為師、淨居為證,一夜三達降魔官屬具足佛事。靈瑞之樹普出恆沙諸佛世界,一一如來於其剎土八部眾中,嗟嘆坐樹菩薩功德。如此各各遣其土菩薩往贈華,致敬讚揚大乘。如此,賢儒!十方現在諸佛皆共知之,善慶眾生普會道場。是三因緣。是等菩薩來者,皆是如來本因緣人,因此說法皆當逮得無所從生,或向童真、或向了生、向阿惟顏者,故如來一一授決分明具足。當知正士!佛不妄笑。」說是語時,七十億那術菩薩得童真位;六十億那術菩薩得了生位;三十億那術菩薩得阿惟顏;百千億比丘得阿羅漢;九十億那術人皆得道跡;三界諸天普得法眼。

於是聖師而作頌曰:

「法界一切空,  色身清淨真,
 總持度無極,  三昧無有因。
 佛界亦不空,  慧淨亦不有,
 哀世表微笑,  正士宜速受。」

於是座中有眼見光賢菩薩,即起正衣服,偏露右臂下右膝,長跪叉手前白聖師:「願有所問。唯聖師以無量慧照釋未聞。」答曰:「善哉!恣汝所問。今當為汝具敷大要。」

眼見光賢菩薩曰:「何謂正士出家具足道證至薩雲若?」

於是聖師告曰:「正士!善聽著意。諸佛出家要有起發,端坐思閑玄靜通微。夫專稱念道分有所感,應感者淨居天子梵王自在,便勅帝釋化四非常老病死像,因此說證離欲苦難念道清淨,當處山澤研精行禪。此意方興,四王已下給侍所當詣貝多樹,憶念先佛出家之法,以法為師、天梵為證,信根內固,宿習六度三十七品具足佛事忽然自悟,帝釋便下剃刀授手。於是菩薩左手執發、右手持刀,心自念言:『刈習苦垢植無著根,斷不退流通泥洹原。』發意已來常得去家,堅固之志心無懈惓深不退轉,信證具足意思分明。刀未近發忽便自墮,肉髻自然。補處菩薩心念:『先佛出家去發,應有袈裟法服撿心。』方興此念,淨居天子即授淨素天繒自然袈裟。菩薩受已,被之於體法服齊正。於是恆沙無量世界諸佛盡通相見,各送袈裟授與菩薩。菩薩即受,彼此諸佛普現威神,盡令諸佛所送袈裟合成一服,名曰薩披佛頭震越。此衣今在梵天。所以端坐六年以畢宿緣,六年後夜戒證方現。何謂戒證?志在閑寂山澤受法,神真操遠持戒行道,不惜壽命棄捐身體,齊等萬物不求利養,守空行寂常觀淨法,慈悲喜護四等四恩,具無蓋哀明釋四禪,無瑕無穢無黠念,不從他人法,於佛法中得泥洹道。是為真戒沙門。」

佛告:「正士禁戒無形不著三界,無識無吾、無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種、無化無數無作、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形無滅、無身無犯、無口無言、無心無念、無世事無計無事無所住、亦無有戒無有惑、無所念無敗壞,是名禁戒。佛禁戒無瑕穢亦無著戒者,無瞋無恚安定清淨,就度世道如是為持戒,不受身形不受壽命亦不樂五道,悉曉人於佛法中,是為持戒。亦不在中亦不在邊,亦不著亦不轉,譬如虛空中風,是為持戒菩薩。正士初坐樹下淨始戒證,棄欲苦本、捨分散意,意無起想,不動想、不傲想、不我想、不彼想、不中想、不彼此想、不中外想、無道想、無俗想、無滅想。滅無想無、無無想想、無無無想、盡無盡想。如是正士樹下立證,淨本千八百戒。此數始訖,金剛之座忽然從地裂而出,第六魔宮而大傾動,三界諸天不安本位,皆共俱下詣貝多樹,供侍所當。恆沙世界忽有洪音,洪音之中云:『坐樹菩薩是夜啟證。』眾生各各皆聞皆見如是正士。是為菩薩具足戒證成薩雲若,三達六通、三十七品、十八不共、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普具。三千世界六反震動,功德降魔光明普照,恆沙世界眾生蒙此慈光一時得安,普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說是時,八百比丘得阿羅漢;三萬天人皆得法眼;三千人得阿那含;賢儒正士等逮無所從生。

於是聖師告賢儒曰:「昔吾一時游句潭彌國。爾時天魔部黨忽與眷屬來入大眾,作異被服與眾同處,動共諍訟更相誹謗兩頭謳合,生死比丘不閑道體,恚心忿惱,各自離群馳散。羅漢真人各之山林。爾時,賢儒!夏三月已過歲暮已至,當缽和蘭,十四日夜明星出時,惟勅阿難鳴揵搥、布草蓐,惟與阿難共受歲。爾時淨居天子於虛空中白佛:『世尊!今比丘眾各共分散。今佛受歲何其獨自?』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為證,詣貝多樹汝復為證,今我受歲汝復為證。於閻浮利迴週三千,無量世界多薩阿竭成薩雲若。凡從得佛至於泥曰,汝為三證明體具足。當知天子!多薩阿竭道慧神通獨步三界由復須證,而況一切凡為道者可無師乎?』又告淨居:『末世多人志在清白,道心貞明不樂世俗,隱處山林審有去家堅固之志。若無師友,當如摩訶迦葉出家之法,遠欲欲捨為證、遠俗俗捨為證、遠名譽譽捨為證、遠形法忘形為證、遠內外求捨求為證。如是等,天子!摩訶迦葉以此五證,便下鬚髮被袈裟,師自然法,淨感十方諸佛,求哀自陳:「仰惟三界諸天。」自陳如此,此三證分明,便成比丘,專行十二頭陀,一一堅固無起想證。

「『爾時迦葉即於樹下具五神通,末後見佛六通即備。如是天子!末世比丘善思此法,莫自貢高求名毀眾以望供養,亦不可以苟有此法背眾不師於師。此法謂都無比丘眾,可為師者慕行此法。若有僧者當求僧為證,佛法眾此三寶等於如來,故多薩阿竭稱明律比丘僧眾以為上頭。當知天下比丘僧中畢有三乘。』說是語時,淨居天子及八部眾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上篇:佛說自誓三昧經

下篇: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佛說鬼問目連經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卷上 宋西天同譯經寶法大師賜...

大莊嚴法門經

大莊嚴法門經卷上(亦名文殊師利神通力經,亦名勝金色...

道地經

道地經一卷 天竺須賴拏國三藏僧伽羅剎漢言眾護造後漢...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

東海若解

東海若解 唐 柳 子厚 著 清 釋 實賢 解 東海若...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註音版】咒五首經

咒五首經...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禪波羅蜜序 禪波羅蜜者。輔行雲。次第禪門目錄雲。大...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真諦義品...

佛說轉法輪經

佛說轉法輪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卷上 (一) 菩薩度人,譬若巧乳母養子,有四...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

【佛教詞典】西方合論

凡十卷。明代袁宏道譔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收於大...

【佛教詞典】一剎那

指極短的時間。佛經說在人的一個念頭中就含有九十個剎...

你沒有發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沒有發菩提心,悟不了,為什麼? 你連這個娑婆世界的...

寬容,是為自己創造機會

春秋時期,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妙...

定業可轉還是不可轉

問: 法師您好!《印光法師文鈔》中印祖說:須知一句阿...

聖嚴法師《守心》

守心的本身是一種方法,是從制心、守一而產生的。五祖...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來,臨終才會出現

有些人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打妄想,我就轉念念佛,有...

布施供養,廣結善緣

佛教非常重視結緣,不但結緣還要結善緣要廣結善緣。但...

悲心無盡 行願彌堅——一誠長老珍貴舍利擷影

【真如寺訊】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財富的秘密

【一】 收到一短信說:財富很重要啊!此為答覆。 財富...

剛死亡時的感知是什麼樣的

我們現在有念。有念是迷了,無明迷了,謂心為念,念即...

幸福常駐心間

有這樣一個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說的是從前,一個富...

柴夫一炬,弘公三彈

弘一大師前來承天寺後,遂與轉塵上人領數人上山。弘公...

做人不痛苦?那是火宅啊

問: 西方極樂世界固然很好,但我也很珍惜現在。雖然遇...

【視頻】八十八佛拜懺

八十八佛拜懺

【視頻】《心經》法師木魚唱誦

《心經》法師木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