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事分阿毗曇論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五法品第一五法

問云何五。答謂色心心法心不相應行無為。云何色。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云何四大。謂地界水火風界。云何造色。謂眼根耳鼻舌身根色聲香味觸入少分。及無作色。是名色法。云何心。謂意及六識。云何六。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名心法。云何心法。謂若法心相應。謂受想思觸憶欲解脫念定慧信精進覺觀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若智若見若無間等。此及餘心相應共起者。是名心法法。云何心不相應行。謂若法不與心相應。謂諸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種類處得事得入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味身。此及餘不與心相應共起者。是名心不相應行法。

云何無為。謂三無為。虛空。數滅。非數滅。是名無為法。

云何地界。謂堅。云何水界。謂濕潤。云何火界。謂溫暖。云何風界。謂飄動。

云何眼根。謂眼識所依淨色。云何耳根。謂耳識所依淨色。云何鼻根。謂鼻識所依淨色。云何舌根。謂舌識所依淨色。云何身根。謂身識所依淨色。

云何色。謂色。若好若丑。若中間。彼二識識。先眼識。後意識。是名為色。云何聲。聲有二種。謂因受四大起。因不受四大起。彼二識識。先耳識。後意識。是名為聲。云何香。謂香。若好若惡。若中間。彼二識識。先鼻識。後意識。是名為香。云何味。謂味若可喜。若不可喜。若中間。彼二識識。先舌識。後意識。是名為味。云何觸入少分。謂澁滑輕重冷飢渴。彼二識識。先身識。後意識。是名觸入少分。

云何無作色。謂法入所攝色。彼一識識。謂意識。是名無作色。

云何眼識。謂依眼根行於色。云何耳識。謂依耳根行於聲。云何鼻識。謂依鼻根行於香。云何舌識。謂依舌根行於味。云何身識。謂依身根行於觸。云何意識。謂依意根行於法。

云何受。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想。有三想。謂少想。多想。無量想。云何思。心所造作。三種業生。謂善不善無記。云何觸。謂三事和合生三種觸。謂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云何憶。謂心發悟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云何欲。謂心欲作。云何解脫。謂心解已解當解。云何念。謂心不忘。云何定。謂一心。云何慧。謂於法決斷。云何信。謂心淨。云何精進。謂心堪能勇勐。云何覺。謂心麁。云何觀。謂心細。云何放逸。謂不修善法。云何不放逸。謂修善法。云何善根。有三善根。謂無貪無恚無癡。云何不善根。有三不善根。謂貪恚癡。云何無記根。有四無記根。謂無記愛。無記見。無記慢。無記無明。云何結。有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云何愛結。謂三界貪。云何恚結。謂於眾生相違。云何慢結。有七慢。謂慢。增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云何慢。於卑謂勝。於勝謂相似。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慢。云何增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增慢。云何慢慢。於勝謂勝。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慢慢。云何我慢。於五受陰。計我我所有。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我慢。云何增上慢。未得勝法謂得。未到謂到。未觸謂觸。未證謂證。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增上慢。云何不如慢。於彼極勝。謂小不如。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不如慢。云何邪慢。非德謂德。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邪慢。如是七慢。名慢結。云何無明結。謂三界無知。云何見結。有三見。謂身見。邊見。邪見。云何身見。謂五受陰。見我我所有。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身見。云何邊見。謂五受陰。或見常。或見斷。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邊見。云何邪見。謂謗因果。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邪見。如是三見。名見結。云何他取結。有二見。謂見取戒取。云何見取。謂五受陰第一勝妙。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見取。云何戒取。謂五受陰。清淨解脫出要。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戒取。如是二見。名他取結。云何疑結。謂惑諦不了。云何嫉結。謂心瞋增廣。云何慳結。謂心堅著。是名九結。

云何縛。謂結即是縛。復有三縛。謂貪慾縛。瞋恚縛。愚癡縛。

云何使。有七使。謂貪慾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云何貪慾使。有五種。謂欲界系見苦所斷貪。欲界系見集滅道修道所斷貪。如是五種。名貪慾使。云何瞋恚使。有五種。謂欲界系見苦所斷瞋。欲界系見集滅道修道所斷瞋。如是五種。名瞋恚使。云何有愛使。有十種。謂色界系五種。無色界系五種。云何色界系五種。謂色界系見苦所斷愛。色界系見集滅道修道所斷愛。如色界系五種。無色界系亦如是。如是十種。名有愛使。云何慢使。有十五種。謂欲界系五種。色界系五種。無色界系五種。云何欲界系五種。謂欲界系見苦所斷慢。欲界系見集滅道修道所斷慢。如欲界系五種。色無色界系亦如是。如是十五種。名慢使。云何無明使。有十五種。謂欲界系五種。色界系五種。無色界系五種。云何欲界系五種。謂欲界系見苦所斷無明。欲界系見集滅道修道所斷無明。如欲界系五種。色無色界系亦如是。如是十五種。名無明使。云何見使。有三十六種。謂欲界系十二種。色界系十二種。無色界系十二種。云何欲界系十二種。謂欲界系見苦所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界系見集所斷邪見見取。欲界系見滅所斷邪見見取。欲界系見道所斷邪見見取戒取。如欲界系十二種。色無色界系亦如是。如是三十六種。名見使。云何疑使。有十二種。謂欲界系四種。色界系四種。無色界系四種。云何欲界系四種。謂欲界系見苦所斷疑。欲界系見集滅道所斷疑。如欲界系四種。色無色界系亦如是。如是十二種。名疑使。

云何煩惱上煩惱。所謂煩惱。即是上煩惱。復有上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若餘染污行陰。云何纏。有八纏。謂睡眠掉悔慳嫉無慚無愧(於十纏中無忿覆也)。

云何智。有十智。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云何法智。謂知欲界系行苦無漏智。知欲界系行因無漏智。知欲界系行滅無漏智。知斷欲界系行道無漏智。復次法智亦緣法智地無漏智。是名法智。

云何比智。謂知色無色界系行苦無漏智。知色無色界系行因無漏智。知色無色界系行滅無漏智。知斷色無色界系行道無漏智。復次比智亦緣比智地無漏智。是名比智。

云何知他心智。謂若智修果修得不失。知欲界色界他眾生現在心心法。亦知無漏心心法。是名知他心智。

云何等智。謂有漏慧。是名等智。

云何苦智。謂無漏智。思惟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名苦智。

云何集智。謂無漏智。思惟有漏因因集有緣。是名集智。

云何滅智。謂無漏智。思惟滅滅止妙離。是名滅智。

云何道智。謂無漏智。思惟道道如跡乘。是名道智。

云何盡智。謂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於彼起智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盡智。

云何無生智。謂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於彼起智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無生智。

復次我欲漏已盡。是名盡智。不復當生。是名無生智。我有漏無明漏已盡。是名盡智。不復當生。是名無生智。

云何見。謂智即是見。或有見非智。所謂八無間忍。謂苦法忍。苦比忍。集法忍。集比忍。滅法忍。滅比忍。道法忍。道比忍。是名見。若智若見。即是無間等。云何得。謂得法。云何無想定。謂遍淨天離欲。上地未離欲。作出要想思惟先方便。心及心法滅。是名無想定。云何滅盡定。謂無所有處離欲。上地未離欲。作止息想先方便。心及心法滅。是名滅盡定。云何無想天。謂眾生生無想天。心及心法滅。是名無想天。云何命根。謂三界壽。云何種類。謂眾生種類。云何處得。謂得方處。云何事得。謂得陰。云何入得。謂得內外入。云何生。謂轉陰。云何老。謂陰熟。云何住。謂行起未壞。云何無常。謂行起壞。云何名身謂增語。云何句身。謂字滿。云何味身。謂字身說味身。云何虛空。謂虛空無滿。容受諸色。來去無礙。云何數滅。謂數滅滅是解脫。云何非數滅。謂非數滅滅非解脫。

眾事分阿毘曇論分別智品第二

十智。云何十。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云何法智緣。謂法智欲界系行緣。及無漏緣。云何比智緣。謂比智色無色界系行緣。及無漏緣。云何知他心智緣。謂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系現在他心心法緣。及無漏緣。云何等智緣。謂等智一切法緣。云何苦智緣。謂苦智五受陰緣。云何集智緣。謂集智有漏因緣。云何滅智緣謂滅智數滅緣。云何道智緣。謂道智學法無學法緣。云何盡智緣。謂盡智一切有為法緣。及數滅緣。云何無生智緣。謂無生智一切有為法緣。及數滅緣。

問以何等故。法智欲界系行緣。及無漏緣。答謂法智知欲界系行苦。知欲界系行因。知欲界系行滅。知斷欲界系行道。是故說法智欲界系行緣及無漏緣。

以何等故。比智色無色界系行緣。及無漏緣。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系行苦。知色無色界系行因。知色無色界系行滅。知斷色無色界系行道。是故比智色無色界系行緣及無漏緣。

以何等故。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系現在他心心法。

及無漏緣。謂知他心智。知欲界色界現在他心心法及無漏緣。是故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系現在他心心法及無漏緣。

以何等故。等智一切法緣。謂等智知一切法巧便不巧便非巧便非不巧便。是故等智一切法緣。

以何等故。苦智五受陰緣。謂苦智知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五受陰緣。

以何等故。集智有漏因緣。謂集智知有漏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有漏因緣。

以何等故。滅智數滅緣。謂滅智知數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數滅緣。

以何等故。道智學無學法緣。謂道智知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學無學法緣。以何等故。盡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謂盡智知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是故盡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

以何等故。無生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已斷集不復當斷。已證滅不復當證。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

問法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法智。即法智。七智少分。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問比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比智。即比智。七智少分。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問知他心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知他心智。即知他心智。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

問等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等智。即等智。一智少分。謂知他心智。

問苦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苦智。即苦智。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苦智。集智滅智亦如是。

問道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道智。即道智。五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問盡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盡智。即盡智。六智少分。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如盡智。無生智亦如是。

云何法智。即法智。謂法智知欲界系行苦。知欲界系行因。知欲界系行滅。知斷欲界系行道。是故法智。即法智。云何法智知他心智。謂法智。知他斷欲界系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法智知他心智。

云何法智苦智。謂法智。知欲界系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法智苦智。云何法智集智。謂法智知欲界系行因因集有緣。是故法智集智。

云何法智滅智。謂法智。知欲界系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法智滅智。

云何法智道智。謂法智知斷欲界系行道道如跡乘。是故法智道智。

云何法智盡智。謂法智。知我已知欲界系行苦。知我已斷欲界系行集。知我已證欲界系行滅。知我已修斷欲界系行道。是故法智盡智。

云何法智無生智。謂法智知我已知欲界系行苦不復當知。知我已斷欲界系行集不復當斷。知我已證欲界系行滅不復當證。知我已修斷欲界系行道不復當修。是故法智無生智。云何比智。即比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系行苦。知色無色界系行因。知色無色界系行滅。知斷色無色界系行道。是故比智。即比智。

云何比智知他心智。謂比智。知他斷色無色界系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比智知他心智。

云何比智苦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系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比智苦智。

云何比智集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系行因因集有緣。是故比智集智。

云何比智滅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系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比智滅智。

云何比智道智。謂比智。知斷色無色界系行道道如跡乘。是故比智道智。云何比智盡智。謂比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系行苦。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系行集。知我已證色無色界系行滅。知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系行道。是故比智盡智。

云何比智無生智。謂比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系行苦不復當知。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系行集不復當斷。知我已證色無色界系行滅不復當證。知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系行道不復當修。是故比智無生智。

云何知他心智。即知他心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欲界色界系現在心心法及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即知他心智。

云何知他心智法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斷欲界系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法智。

云何知他心智比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斷色無色界系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比智。

云何知他心智等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等智。云何知他心智道智。謂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道智。云何等智即等智。謂等智知一切法巧便不巧便非巧便非不巧便。是故等智即等智。

云何等智知他心智。謂等智。知他有漏心心法。是故等智知他心智。

云何苦智即苦智。謂苦智。知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即苦智。

云何苦智法智。謂苦智。知欲界系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法智。云何苦智比智。謂苦智。知色無色界系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比智。

云何苦智盡智謂苦智。知我已知苦。是故苦智盡智。

云何苦智無生智。謂苦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是故苦智無生智。

云何集智即集智。謂集智知有漏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即集智。

云何集智法智。謂集智知欲界系行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法智。

云何集智比智。謂集智。知色無色界系行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比智。

云何集智盡智。謂集智。知我已斷集。是故集智盡智。

云何集智無生智。謂集智。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是故集智無生智。

云何滅智即滅智。謂滅智知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即滅智。

云何滅智法智。謂滅智。知欲界系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法智。

云何滅智比智。謂滅智。知色無色界系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比智。

云何滅智盡智。謂滅智。知我已證滅。是故滅智盡智。

云何滅智無生智。謂滅智。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是故滅智無生智。

云何道智即道智。謂道智。知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即道智。

云何道智法智。謂道智。知斷欲界系行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法智。

云何道智比智。謂道智。知斷色無色界系行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比智。云何道智知他心智。謂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法。是故道智知他心智。

云何道智盡智。謂道智。知我已修道。是故道智盡智。

云何道智無生智。謂道智。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道智無生智。

云何盡智即盡智。謂盡智。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故盡智即盡智。

云何盡智法智。謂盡智。知我已知欲界系行苦。我已斷欲界系行集。我已證欲界系行滅。我已修斷欲界系行道。是故盡智法智。

云何盡智比智。謂盡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系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系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系行滅。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系行道。是故盡智比智。

云何盡智苦智。謂盡智。知我已知苦。是故盡智苦智。

云何盡智集智。謂盡智。知我已斷集。是故盡智集智。

云何盡智滅智。謂盡智。知我已證滅。是故盡智滅智。

云何盡智道智。謂盡智。知我已修道。是故盡智道智。

云何無生智即無生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即無生智。

云何無生智法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欲界系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界系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系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斷欲界系行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法智。

云何無生智比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系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系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色無色界系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系行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比智。

云何無生智苦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是故無生智苦智。

云何無生智集智。謂無生智。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是故無生智集智。

云何無生智滅智。謂無生智。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是故無生智滅智。

云何無生智道智。謂無生智。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道智。

問此十智。幾有漏。幾無漏。答一有漏。八無漏。一當分別。知他心智。或有漏。或無漏。云何有漏。謂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法。云何無漏。謂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心法。

問此十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二有漏緣。謂苦智集智。二無漏緣。謂滅智道智。六當分別。法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云何有漏緣。謂法智苦緣集緣。云何無漏緣。謂法智滅緣道緣。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亦如是。知他心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云何有漏緣謂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法。云何無漏緣謂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心法。等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云何有漏緣。謂等智苦緣集緣。云何無漏緣。謂等智滅緣道緣。及虛空非數滅緣。問此十智。幾有為。幾無為。答謂十智一切是有為無無為。

問此十智。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四有為緣。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一無為緣。謂滅智。五當分別。法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云何有為緣。謂法智。苦緣。集緣。道緣。云何無為緣。謂法智滅緣。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亦如是。等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云何有為緣。謂等智。苦緣。集緣。道緣。云何無為緣。謂等智二種。滅緣及虛空緣。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上篇: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下篇: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勝義空經

佛說勝義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註音版】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佛教詞典】通途

(術語)謂通常之法也。觀音義疏上曰:此乃通途商略。...

【佛教詞典】不動無為

【不動無為】 p0328 成唯識論二卷四頁云:苦樂受滅,故...

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最近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伊朗一個...

當死亡到來時,除了佛法的功德,其餘的都帶不走

你思惟死亡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餘的都帶不...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間利益

我們看第二個,出世間的利益。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

令人心酸至極的微瞬間

:網銀是我爸幫我弄的,用的時候,發現驗證信息是女兒...

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難屠替一位富翁看顧牛只,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盡可...

無怒則無敵

在中國武術界中有句俗話:練拳不煉功,到老一場空。因...

不淨羹

從前,有人種了很多的棉花,如果過時不採的話,就會成...

往生是現在的事,不是臨命終的事

佛的真實的智慧是可以解脫生死的,而現在外道呢?著於...

調整心態有三個方向

從大乘的角度呢,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

在家居士怎樣正確稱呼出家人

關於居士對出家師父的稱謂 所謂佛法於恭敬中求,身為一...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當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

快樂與否取決於覺照

根據佛教所說,人是由五蘊構成的:色、受、想、行、識...

【視頻】《佛說法受塵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法受塵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禮拜法華經序

禮拜法華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