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四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標也。於中有三。初約所入有因有果。次明能入唯漸與頓。後因果既其無礙下雙結能所。

疏。次正釋文。然科二會總有四義。從總別圓融下融上四義。一總別圓融融第四總別本末無礙融第一本末二會略無第二因果相即第三漸頓該羅至下末會之初重會釋之。從又前即亡修下通正圓融。兼前五對。而前四唯對本會故一時併舉。後一通對諸會正宗故別明之。

疏。西域記雲。昔有古老仙人等者。即第六卷。然室羅筏即舍衛國。梵音楚夏耳。疏。多出聰敏博達人物者。總相言耳。然其此城說有四德。一者塵境德。六塵之境多美麗故。二財物德。七寶珍奇無不有故。三聖法德。三藏聖法無不備故四解脫德。人人皆有解脫分善得解脫者實繁廣故。具此四德遠聞諸國。故人物言為道相耳。亦表此經具此四德。一五種法界皆佛境故。二七聖財寶無不備故。三因果能證皆聖法故。四契入法界真解脫故。廣說如來解脫海故。疏。逝多者。梵音華言戰勝者。即波斯匿王所生太子。太子初生王戰得勝故以為名。表依善友勝出魔軍及凡小故。故上文雲以表依人。

疏。給孤獨者梵雲須達多者。經出太子梵語。疏出長者西音舉長者德表具法財。能令一切證法界故。從長者側金下出雙舉二人之由。西域記智度論莊嚴論等皆說祇桓記中其事更廣。

疏。一得現觀者。大乘唯識有六現觀。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諦。五智諦邊智諦六究竟現觀。十地已辯。小乘俱舍有三現觀。一見現觀二緣現觀三事。現觀。今此正當見現觀也。義兼後二。

疏。二入正性離生者已見四地。無方便慧已見七地。若有方便不證實際。

疏。三所學已窮者。謂於其自乘所學之法名為深入。非謂深入甚深法性。故引法華即三乘同入之法性耳。三獸渡河已見八地。

疏。古人亦將上三等者。疏意雲。見修是前三果。今是羅漢正當無學。後必具前理則可通故不言非。

疏。四生分已盡等者。上即我生已盡。若具大悲留惑潤生處有化物。今由闕悲但自速出如麞透圍。

疏。即逮得己利者。己利即證涅槃。有餘依者名為有為。無餘依者即無為耳。

疏。六已盡有結者。經云離結使縛故。以九結釋經結字。亦已見上。今略示名。一愛結二恚結三慢四無明五疑六見七取八嫉九慳。由此九種數數現起損惱自他。招當苦增偏名為結。十使謂六根本開見成五。此等以為生死因故名為有結。言現行離者故。法華經論此句即諸漏已盡。論為現行異得煩惱是種子故。

疏。八心善解脫等者。二種解脫亦見上文。今略解雲。離定障故名心解脫。離性障故名慧解脫。又離無明貪愛等體名慧解脫。彼相應心得離縛故名心解脫。由證此二獲得第五有為無為二種功德。

疏。十明非定性者。定性二乘非此宗故。言信入佛智者。法華第二汝舍利弗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此經即佛惠故。

疏。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者。此是第一列眾之中。經云。時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毘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入會坐。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下與疏全同。引此明實彰前定跡。

疏。善入無際際者。深入無際實際故。然皆反上聲聞之德類例可如。

疏。九佛不共德等者。發心品菩薩於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故。

疏。十一切種智證信入者。證信即初地已上揀異聲聞未得此信。十地皆依佛智海故。疏。大文第二請分下。疏猶叶公好龍者。事出莊子。葉公姓沉名諸梁。故春秋注雲。葉公子高沉諸梁。食采於葉。僣以稱公。亦有云。與楚同姓楚姓芊(綿婢切弭音)即子張見衛君君不全待子張雲。公之好士猶葉公之好龍。叶公好龍。井廁之間皆畫其像真龍知其好乃現其庭。葉公絕倒不敢視。葉公之好好於似龍。非好真龍。今君好士但好似士。非好真士也。今聲聞之請法。若彼好龍不覩希奇若不識真物也。

疏。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下出所問法為兩段所由。以前三十句內唯初十句是所請法。謂佛境等是佛自體圓滿著明故。同果海絕言。最後十句化用普周者。然後三十句請隨機演有二十句是所請法。以前十是請說往故偏舉。後十化用正合開化故。疏故晉本揀擇下。釋上修在思前。晉經則聞思修不失次也。疏又此十句通有二意等者。謂既唯諸佛加等方知明是顯深佛加既知故請佛加而演說也。非器難解有器可聞也。

疏。一財等有殊者即十自在。謂一財二命三心四業五生六解七願八通九智十法。廣如八地離世間品。

疏。七與初會名義全同者。則有二事名異義同。有一事此彼互無故有三類。第三類中乃有二意。後意亦是名異義同。

疏。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下上總明。此下別釋。每一句內皆有二意。一當句解釋。如雲因果成。即經云往昔趣求一切智心一切智即果趣求之心即因。二雲即佛海者。二即會同初會十海下諸句皆然。而當句釋皆躡前起如二雲成必演法成必二字。躡果成而起餘可思准。九即安立海。大文第三三昧分。

疏。今初無方大用下疏文有四。一明入定之由。二即以下辯次第。三佛自入下辯能入人。四不言答者下通妨。

疏。就入因中等者。四悲即因。

疏。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向機之漸次者。依悲之體入悲之門。以悲向前為化生之方便也。疏第三正明入定。疏文有三。初總標。二言嚬申下釋名。三故依古德下釋義。二中二先敘昔即刊定意。後然舊經下辯順違。於中三。初明漢梵非類。如雲修多羅修妬路素呾囕。雖則不同聲勢一類。其奮迅毘實言勢天隔故。二涅槃二十五下引二文。證明是此言。三但敵對下縱成引梵為自在義。

疏。故依古德下第三釋義。先略後廣。略中三。初二句結前生後。次嚬申奮迅下就喻辯相。後總相釋下就法辯相。疏若別解者下第二廣釋。於中二。先總明所據。後開章正釋。前中引於二文欲釋師子。今初涅槃師子吼品。即南經二十五。若准北經當二十七。言廣有喻合者。今當具出。此是師子吼菩薩請問如來。如來對眾稱讚令敬菩薩。即說其德名之由。故云今於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岩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此下即說為十一事經一時合今先別合師子。經云。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勐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淨窟宅。釋曰。此即具有喻合合師子也。

疏。又離世間品下二引當經。言為身等者。等取下經。下經云。四諦為其足正念以為頸。慈眼智慧首。頂髻解脫繒。勝義空谷中吼法怖群魔。言未必楷定者。生下喻合不全依於上二經文。又如寶雲經第三亦云。善男子。復有十法譬如師子。何等為十。謂無所畏。不畏大眾去終不還能師子吼。具足辯才樂處林野在於山窟。摧伏大眾具勇勐力善能守護。彼廣釋之。故此師子與上二經又復不同。明知不必楷定喻合但取義便耳。

疏。今會取諸文下。第二開章正釋先標二章。後今初下別釋。但取此中義便故。總取諸意會成一說。結雲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者。即金師子章意。如金師子毛。毛盡金法界師子何非法界可知。

疏。次言為十一事下釋第二章。於中又二。先合十一事而又此中法喻雙辯。仍取涅槃之意。以就今經。今先具引涅槃之文。未見彼文難曉會故。彼經喻雲。真師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四向顧望發聲振吼。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為欲壞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二為欲試自身力故。三為欲令住處淨故。四為諸師子知處所故。五為群輩無怖心故。六為眠者得覺悟故。七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八為諸獸來依附故。九為欲調大香象故。十為教告諸子息故。十一為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為師子吼。水性之屬潛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彼野干。雖逐師子至於百年。終不能作師子吼也。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釋曰。此下經合喻。先合師子已如上引。次合為十一事雲。一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二示眾十力。三開佛行處。四為諸邪見作歸依所。五安撫生死怖畏之眾。六覺悟無明睡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八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知六師非師子故。九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十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位諸菩薩等生大力故。十一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等。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嚬申而出。為欲令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蜜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上兩節引經喻合一段義盡。既知彼意今當正合。今此疏文分二。初合十一事。二合隨逐略不合嚬申欠呿等。以彼經文對觀今疏則主客自分。如初摧破詐師子吼故。即是喻文。若云摧破魔軍即是合文。此全同彼故無別義。二示眾等者。如雲示身力故。即是彼喻。若云示眾十力即是彼合其神力及等力。即是今經是彼之例非同彼文。此中正明如來入法界定現神力故。故加神力。而言等力者。十力但明十種智力。今等力者。謂法界力。若三昧力若功德力但有力義。即是身力耳。下出所因中即是力相。三中彼經但以開佛行處合令住處淨。此經則以淨法界土則法合小異。餘七同異可以意得。

疏。又野干下。第二合隨逐師子可知。疏。五十七中十奮迅等者。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奮迅。何等為十。所謂牛王奮迅映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諸大眾故。象王奮迅心善調柔荷負一切諸眾生故。龍王奮迅興大法蜜雲曜解脫電光。震如實義雷降諸根力覺分禪定解脫三昧甘露雨故。大金翅鳥王奮迅竭貪愛水。破愚癡[穀-禾+卵]搏撮煩惱諸惡毒龍。令出生死大苦海故。大師子王奮迅。安住平等大智以為器仗。催伏眾魔及外道故。此五有喻下但約法六勇健奮迅七大智八陀羅尼九辯才十如來奮迅一切智悉成滿等。廣如彼說。

疏。謂嚴閣顯自體緣起者。法界體上緣起萬德。依此自體有為無為中。故此三緣起即光統意。謂破情顯法者。約心即事會真約境。疏下之三段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者。上來七方唯通答二十句。中前十中一句。此下三方通答二十句中三句。而上下二方兼別答耳。

疏。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者。以前十中神通一問前七方答竟故據下釋中既五句答因五問四句答果五問何名答九以神通問重別顯故。然則前已廣答故但云九疏此句應顯趣求者以文雲出說一切三世菩薩行方便海音聲雲故標雲答行以互正答行故此一句義顯趣求一切智心以是行始言修行耳。

疏。然問就如來因中等者。通將此中對問辯異。

疏。其助道下出不答餘因句之相上通答方便更加此助道出離。則此下方通答三因別答五因兼上方便又通答二問一本事因緣二所入諸地故具答十因其上方中波羅蜜問義便故重。疏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等者上辯通答因中二句此下別答果中三句前下方有五句問答此有三句並第八問答第十影像及現相答國土故十問具矣。疏其答問中或不次者下料揀次第。

疏。又皆言下通釋本事之言。此約法性宗釋文中有三。初正釋以法性常住相即性。故相亦常矣。此即與體非異不壞三世。與體非一性相本爾。即德相門。隨其令見即業用門故雙結二皆得自在。凡但理然不得德相成業用耳。二故密嚴下引證。先證業用。後乃至雲淨所依止者證德相門。三若理事別修下揀異他宗。現法體用俱有等即大乘義。況於小乘即有宗義。以彼過未有體無用者出異所以。有宗過去冥伏有未來性有故有體也不同現法事有故無用也。今以體性融故。體用俱有。斯即有即非有非有之有耳。疏亦名三種三業者一名近佛三業。二攝化三業。三神通三業。疏下四倒明四辯者。初句樂說無礙。二得一切下詞無礙。三於虛空法界下義無礙。四知一切法下法無礙。大文第五舉失分。

疏。今初舍利弗然諸弟子古今譯殊。今多依羅什三藏。言鶖鷺者。大乘法師云。是百舌鳥。亦云春鸎。古德引經亦云。其母辯才如彼鳥故。此中是舊梵語。新雲奢利弗怛羅弗怛羅即子也。又舍利亦翻為身。母好身品故。或舍利雲珠。母之聰利相在眼珠故。並從母之稱。增一雲。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智論四十一。稱為如來左面弟子。父名優婆提舍。

疏。目連梵語即古譯義即新譯。新梵語云摩訶沒特伽羅。然疏約從母氏得名。若從父稱此名俱利迦。亦云俱儷多。亦云俱律陀。此雲吉佔。智論雲。舍利弗以才明見貴。目連豪彥最重。智藝相比德行互同。增一雲。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大目連第一。智論四十一稱為右面弟子。焚德勝之殿蹴耆域之車。壓調達五百之徒。尋佛聲過恆河沙界德難稱也。

疏。此雲飲光者。真諦等同譯為飲光。上古譯雲龜氏。其先學道靈龜負圖應之。因以命族。增一阿含雲。羅閱祇大富長者名迦毘羅。婦名檀那子名畢缽羅。子婦名婆陀。其家千倍勝瓶沙王。十六大國無與為隣。畢缽羅即迦葉名也。其父禱此樹而生故。付法藏傳雲。毘婆尸佛滅後。其塔中像金色缺壞。時有貧女得金珠請匠打為箔。金師歡喜治瑩佛畢立誓為夫婦。九十一劫天上人中。身恆金色恆受快樂。最後為迦葉夫婦。畏勝王得罪減一犁。但用九百九十九雙牛金犁。又經云。其家有[疊*毛]最下品者直百千兩金。以釘釘入地十尺。氈不穿破如本不異。六十庫金粟。一庫管三百四十斛。又經云。以麥飯供養辟支佛。恆趣忉利各千返。受樂身三十二相。但論金色耳。剡浮那陀金在濁水底。光徹水上在暗暗滅。迦葉身光。勝於此金光照一由旬。增一雲。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言揀餘迦葉者。即如十力迦葉優樓頻螺等。

疏。離波多此雲室星。其言即古今同釋。法華雲離婆多。新雲頡麗伐多。當梵音輕重。或云所供養者。即音義釋也。假和合古今同也。

疏。即智論二鬼食人之事者。謂此人行涉空亭止宿。見二鬼爭尸。皆言我先持來。二鬼共言取其分判。此人實見小鬼持來。及被鬼問。竊自思惟。我隨言一持來。彼不得者必當見害我。寧實語而死終不虛誑而終遂如實答小者持來。被其大鬼拔其手足。隨而食之。得尸之鬼便取其死尸手足隨安。彼鬼食竟拭口而去。及明憂惱不惻誰身言假和合。初常疑雲。若我本身眼見拔去。若是他身復隨我行住。疑惑猶預逢人即問。汝見我身不眾僧見之雲此人易度。而語之雲。汝身本是他之遺體非己有也。悟此假合因即得道。以常問故。故云常作聲也。

疏。生而室空者。相師佔雲。是善相故亦云善吉。亦云空生。其義一耳。解空第一得無諍三昧有供養者。現與其福故云善吉。

疏。阿[少/兔]樓馱等者。亦云阿泥[少/兔]豆。或云阿那律。亦云阿泥嚕多。並梵音楚夏。皆云無滅。亦云無貧。言一食之施者。賢愚經說。弗沙佛末世時饑饉。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缽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憐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更採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家。委之於地成金人。拔指隨生用卻還出取之無盡。惡人告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尸。而其所覩即是金寶。乃是現報若是。九十一反即果報也。又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送撥看百味俱足。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六千。取債一萬六千。還直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即世尊之堂弟斛飯王之次子也。

疏。難陀等者。即放牛難陀。

疏。劫賓那者。疏釋即音義中大乘及天台等舊譯為房宿。然有二義。一以父母禱此宿星感此子生故。二雲與佛同房宿故。謂初出家時未見佛。始向佛所夜值雨。寄宿陶師房中以草為座。晚又一比丘寄宿。即推草座與之自在地坐。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雲覓佛。後比丘即說法辭去豁然得道。後比丘即佛也。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第一。則亦從所知為名。

疏。迦旃延者。即大乘法師釋。謂上古多仙山中靜處年歲既久。鬢髮稍長無人為剃。婆羅門法要剃髮故。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來觀父。小者乃為諸仙剃之。諸仙願護後成仙道。爾來此種皆稱剪剃。疏富樓那具雲滿慈子者。梵語云彌多羅尼子。滿願。是父名。父於江邊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遂懷子父願獲滿。從此立名。母名彌多羅尼。此雲慈行。亦云四圍陀中有此品名。其母誦之以此為名。尼者女聲也。以母詺子名為慈子。增一雲。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願子最第一。

疏。如智論及音義說者。音義略說已如上引。智論多說緣起即引四阿含等經。然其列名或從德行勝劣。或從出家先後。如法華阿若憍陳如在初等故。報恩經說。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徒五十人。次度優樓頻螺門徒五百。次度伽耶門徒三百。次度那提門徒二百。次度身子門徒一百。次度目連門徒一百。今舉大數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若十二游經兼出其年雲。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則爾後更多。故法華初有萬二千羅漢。後二千學無學等。今此但舉五百以從勝劣列之。即法華第三週第一與記者。體德大同故。故成佛名號等亦皆同也。望今本門即皆大菩薩故偏舉之。

疏。多同念請果中初之十句者。神力即前如來力。嚴好即前如來身。境界全同。遊戲即前自在神變亦是三昧。三昧現故。尊勝即如來智。如來智最勝故。妙行即前智行。威德即前無畏。住持即前加持故皆同也。前來心念佛向示之皆不見耳。重閣同空下略示向來神變及遊戲相。

疏。法華遊戲神通等者。舉法華揀異亦是通妨。今雲揀異者。即法華信解品四大聲聞自敘雲。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即聞而不樂也。下偈兼出不樂所以。雲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釋曰。既了無生故不喜樂。是以結雲勿滯冥寂。故八地雲。諸法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也。言通妨者。此何令其不聞彼何令其得聞。此義至下釋之。既本下結勸修實。

疏。所無在前者。即前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等。

疏。此段亦同法華自釋等者。亦信解品。言自釋不喜樂者。彼前文心不喜樂。後便云何以故等。如疏意雲。世尊昔說聲聞有究竟極果。我今已證故。菩薩法非我所學故不樂也。既已得證即住自乘故。雖上根身子樂十力等。而復自嗟我無此物。疏一道者。即釋經成就聲聞道。言見修等者等取方便及無學也。言斷惑集者。集即集諦通於業惑。菩薩無住等者。等取教道證道一道二道乃至無量道。而教證等名二乘亦有。特與異者。即無住道。若約其義教證亦殊。故云等也。第二喻顯中先總料揀。次隨文釋後逆配闕因十句前中二先敘昔總許。後今解有二下申今正義。便彈古義以舉今正。揀昔成非故。於中先通中二。一總辯摽通。通有二義。一通因果二通喻諸句。後以合文下引證辯通。文有三節。一正引文證通於菩薩。二又不喻下反以義證。合通菩薩。三又合文中下。正引文證通喻諸德。疏二者別喻等者。亦舉正以揀昔非。於中有八。一總出別喻之由即反顯也。二然雖別下揀異昔非。三而前九下通明十喻異相。四於前九中下總示別喻德相。五又第一五十下約迷悟之人揀其喻相。六又唯約聲聞下別示迷者異相。七且就前九下將欲釋文重揀第三諸喻別相。八前九德中下通收通別二意。

疏。今初鬼對恆河下疏文有二。先總顯喻意。後言餓鬼等下牒釋經文。十喻皆然。言生分已盡為鬼者。如鬼已舍生人故疏。即是業餘者三。餘之義已見上文然。總相說以無漏有分別業名為業餘。今未得無生未得法界未證真解脫皆分別也。行苦所遷者苦餘。即變易生死意生身。此約已入無餘者。今約未入無餘已得有餘餘苦依身即苦行也。疏空見為烏鷲下皆是煩惱餘。然煩惱餘通是無明住地。即是智障。智障有二。一所知之障。即以業障喻所知之障。故云蔽其眼故。二所知即障故。經云智障甚盲冥。謂真俗別執。今於有無作決定解。即真俗別執故。是知障鳥歸虛空故喻空見。獸依於地故喻有見。不同法華鵄梟鵰鷲等喻界內煩惱。

疏。雖覩世尊下此明二乘但見自分境界耳。五俱隣等最初受道。豈見世尊始成正覺身遍十方智入三際等。

疏。不曾已下合裸形等者。無生忍衣法界行食。皆一切智諸善根也。

疏。及菩薩大會下十一句者。謂一菩薩大會。二菩薩普入。三菩薩普至四普詣五神變六遊戲七眷屬八方所九莊嚴師子座十宮殿十一菩薩住處。今文夢往須彌。即普至普詣普入善見大城等宮殿。即菩薩宮殿。城池園林即是住處。天子天女即眷屬。開華奏樂即是神變。歌詠戲樂即是遊戲。住止周旋即有座矣。

疏。然此下八喻亦約二乘料揀。以初一喻聲聞。但有不得法喜之一德耳。故此下八具於通別。

疏。喻菩薩所入三昧及觀察嚬申勇勐供養如喻思之者。然合文自具。若約喻者。伏藏猶如三昧。聰慧分別即是觀察。隨欲而取即是嚬申。有福力即當勇勐。奉養父母即供養也。

疏。喻菩薩受記等者。不能採取即無勇勐不得受用。即無受記成就義也。

疏。喻菩薩法身下五句者。即菩薩法身清淨菩薩智身圓滿願身示現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釋曰。五句不出菩薩形相威儀。

疏。言遍處等者。疏文有三。初釋名二會釋三會通經意。今初俱舍頌云。遍處有十種八如淨解脫。後二淨無色緣自地四蘊。論雲。謂八自性皆是無貪。若並助伴五蘊為性。又云。有餘師說。唯風遍處緣所觸中風界為性。言八者。即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如今經辯。論雲依第四靜慮者。緣欲可見色。如淨解脫。後二如次空識二處。若無色為其自性凡緣自性各緣自地四蘊為性。應知。此中修行者。從諸解脫入諸勝處。從諸勝處入此遍處。以後後智勝前前故為修解脫。但於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行相。前四遍處謂觀青等一一無邊。餘如疏辯。言勝處者。頌云勝處有八種。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後四如第三。謂前二解脫各分多少有四。後四即青黃赤白。能制伏心緣境處故名勝處。

疏。然瑜伽智論下第二引論會釋。於中五。一雙標經論。二先觀青等下依俱舍釋相。三前八依第四下辯所依定已如上引。四瑜伽十二雲下明其建立。於中有二。先問。後由此二種下答問。言色觸者。問意云何。以十二處中唯依二處。謂青黃赤白是色處。地水火風是觸處。以堅濕煖動是身所觸故。答中二。先明立二之由。此有三義次下當知。後從眼等下明於十處不立遍處所以。亦有三節。次第對上。一眼等根色唯屬自身者。對上通自他身。二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者。對上遍有色界。以二禪已上無鼻舌識故。亦無香味二塵。三聲塵有間者。對上常相續故。聲發即聞不發不聞故。有間斷言是故不說者。通結上三節。於十色處中不說八色處為遍處也。五無色界下釋於後二。可知。

疏。今已宗別下第三會通經意。於中二。先以經會論。後例此下以論例經。重釋前天遍處。謂上論所揀今皆取之例天遍亦可通所揀。

疏。第九二天隨人可知。

疏。第十滅定不行喻者。然滅定之義六地已略明。今當更說。薩婆多宗此定唯依有頂地起。以下諸地皆名有想。行相麁動難可止息。此有頂地名為非想。行相微細易可止息故。唯有頂有滅盡定。俱舍頌云。滅盡定名體為淨住有頂。謂滅盡定以二十二法為體。謂修定前有二十一心所及心王故。言二十一心所者。謂大地十大善地十。欣厭隨一為滅定故。有二十二法不相應行替處名為滅定。隨滅爾許心心所法為定體也。若成實論第十六滅定品雲。問曰。若此中意以泥洹為滅者。是汝先言。九次第定中滅定心心數滅是則相違。答曰。滅定有二。一諸煩惱盡。二煩惱未盡。煩惱盡者在解脫中。煩惱未盡在次第中。一滅煩惱故名滅定。二滅心心數法故名滅定。滅煩惱是第八解脫。亦名阿羅漢果。若唯識第七雲。滅盡定者謂有學無學(即羅漢及獨覺辟支)或有學(即三果身證阿那含)已伏惑障無所有貪(謂無所有已下諸貪滅)上貪不定(已上貪未滅也)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六識)恆行染污(染污第七)心心所滅(合上二識俱不行故)。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謂有心定令身令心平等安怗和悅為安和今無心定由定前心力能令身心平等和悅如有心定故亦名定)。由偏厭想受亦名滅彼定也(即加行心)。顯揚第一雲。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或入非非想處定。或復上進入無想定。或復上進由起暫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緣不恆行諸心心法。及恆行一分諸心心法滅。餘文可知。疏又上十喻從後逆次配前闕因。後之十句者。疏但出三。謂一鬼對恆河喻。喻無法喜法喜為食故。二夢遊天宮喻。喻不知菩薩如夢幻故此相甚顯。三愚對雪山喻。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彼合經云。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得見如來神變自在。即如來加被之力。其捕獵者。即無加被也。四伏藏難知喻。喻本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力故。謂無福力即闕大願。五盲不見寶喻。喻本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提諸善根。故無眼不見於寶即闕不共善根。六淨眼無障喻。喻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此喻更顯諸人不見。喻於二乘不見淨眼境故。七遍處定境喻。喻本不得嚴淨佛剎神通智故。青等遍淨即淨剎也。八妙藥翳形喻。喻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翳形藥即出世善根。九二天隨人喻。喻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二天見之。即一切智人不見天故無此也。十滅定不行喻。喻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於最勝大智眼故。諸識不行豈當有眼。故於六境都不見知。是故十喻對前十因。文相甚顯令如理思。

疏。其前十句但通為不見之因者。即前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讚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清淨功德等別相。不顯逆順配之俱不全似故。但通為不見之因。欲顯具於通別義故。疏第三何以故下。徵以結成。疏文分二。先正釋文。後通妨難。今初言餘皆如次者。一如來境界甚深。結鬼對恆河喻。二廣大結夢遊天宮喻。三難見結愚對雪山喻。四難知結伏藏難知喻。五難測結盲不見寶喻。六難量結淨眼無障喻。七超諸世間結遍處定境喻。八不思議結妙藥翳形喻。九無能壞者。結二天隨人喻。十非是一切二乘境界。結滅定不行喻。六根作業皆不行故。其間文意極相順故。

疏。上來法喻下。第二會通妨難。於中三。初結前文以為難本。二難三釋。二中引於三經而有二難。一引大品難無現緣。言若智若斷者。彼經具雲須陀洹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斯陀含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阿那含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阿羅漢辟支佛皆別之。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下結難可知。疏。又文殊巡行經下。後引二經難不令聞。今此一經略以義引耳若具引者名文殊師利巡行經。以經說文殊遍巡五百比丘房。皆見寂定因以為名。最後難舍利弗。以顯甚深般若。問舍利弗言。我時見汝獨處一房結跏趺坐。折伏其身。汝為當坐禪耶不耶。答雲坐。難雲。為當欲令未斷者斷故坐禪耶等。因此廣顯性空無得之理也。時五百比丘從座而起。於世尊前高聲唱言。從今已去更不須見文殊身。不須聞其名字。如是方處速應舍離。所有文殊一切住處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煩惱解脫一相說故等。舍利弗令文殊為決了。文殊言。實無文殊而可得故。若實無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見等。廣為說法四百比丘漏盡得果。一百更謗陷入地獄。後還得道廣如彼說。故云五百比丘聞而不信。意云何。以此會不令其聞而不信耶。疏。法華不輕亦令其聞者。引意同前。即第六經常不輕菩薩品。不輕遍禮四眾雲。我不輕汝等。汝等行菩薩道皆當作佛。即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知見平等之理為令聞也。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復於千劫入阿鼻地獄受大苦惱。從地獄出還遇常不輕教化。即跋陀婆羅等菩薩。既二經之中皆令其聞。一時之謗後皆成益今何不爾也。疏答為顯不共下。第三會釋於中五。一顯不共般若。二顯化儀不同。三明通局有殊。四約開顯有異。五者結成緣起。今初。不共般若已如前引。若准天台意前以通教難於圓別。今以圓別揀異於通。

疏。又大聖化儀下。第二化儀不同也。於中四。一通上巡行法華之問。二或以威力下。揀外謗顯。彼經云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三或令在會下。即通前所難。四然法華下。會釋二經此依化儀漸頓二教通釋經意法華是漸者化儀漸故。先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故云漸也。非法門為漸。言將收敗種者義如前引。謂二乘結斷如根敗士無利五欲。如燋穀子不能生芽即昔教意。今至法華三根聲聞皆得記別。不在此會亦為宣陳則燋穀生芽。盲聾視聽死尸再起。寒灰重熱。而言將收者尚未廣說。先且斥之使在會者自欣多幸故云篤勵。是以經云。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關中雲。繁柯既亡則貞幹存焉。廣說之後方復收之。故不在會亦合為說。言此經頓教之始者。初成頓說故未有滯權不須引斥。直彰不共顯法難思。在會不聞由無因種。若修因種於何不聞。故云令修見聞種。

疏。又復大乘該於小乘下。第三通局有殊也。小乘猶如百川不攝大海。大乘猶如大海必攝百川。言小智不知大智者。即莊子意。彼雲小智不測大智。小年不測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小乘螢光豈知日照。

疏。又若以開顯下。第四開顯有殊。法華對昔以權覆實故。今開顯萬行同歸華嚴。直顯一實深玄。須對權令知故如聾啞。於中三。初法說。二其猶下況喻。三是以若約下法合。

疏。既非其器下。第五結成緣起。即是華嚴圓教別來之意也。大文第六偈頌分可知大文第七開發分。

疏。此法句望前方便。即是所用者。此有三重能所。一普賢是能有方便是所有。二方便是能用法句是所用。三法句是能開三昧境為所開。大文第八毫光示益分。

疏。即此能入亦是所益者。此有兩重能所。一遮那光照是其能益。得解等十即是所益。二此解三昧等是其能入。法身色身等即是所入。不因佛光不得能入。不得能入安得所入。故能所入皆是成益也。

疏。總句即前三昧結中者。前總明所入有十一句。初一是總今不別廣。即前三昧結中是廣上總。上總云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今廣中三昧結。雲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是故三昧結即前總句。此下但廣前別十句耳。而言不次者。此一即前六。二即前五。三即前四。四即前九。五即前三。六即前一。七即前二。八即前十。九即前八。十即前七。文並可知。大文第九文殊述德分。大文第十大用無涯分。

疏。故知善財諸友即此會之菩薩者。如獨一無侶即德雲等。二沙門即海雲善住等。三婆羅門即最勝寂靜等。四苦行即勝熱等。五充盛即善見休舍等。六醫王即普眼彌伽等。七商主即無上勝等。八淨命亦婆羅門。義當不動具足等。八妓樂者義當婆須等。九奉事天身即大天等。十工合伎術。即自在主童子等故皆同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四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妙法蓮華經義記

法華經義疏序 欽惟我朝肇自八聰王子,而聖君賢臣靡不...

大般涅槃經疏

科南本涅槃經序 元崇聖院傳天台宗教校經沙門師正述 吾...

華嚴經文義綱目

華嚴經文義綱目刊行序 按凝然師述法界義鏡曰。天平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玄義

自覺聖智。第一義心。非名相之所詮。奚思議之能入。依...

【註音版】思益梵天所問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

天台八教大意

天台八教大意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五蓋品第一 聞...

二時臨齋儀

一、供養咒 (早午): 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圓滿...

佛說分別經

佛說分別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如...

玉耶經

玉耶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諸法勇王經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 一...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涅槃(Nirvana)

Niepan   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譯...

【佛教詞典】二種道

【二種道】 p0022   世親釋八卷十六頁云:二種道者,...

慧律法師《減少煩惱的兩個原則》

第一:你一定要寬恕眾生 。人的一生耗費在干擾別人、...

死物上作活計

龍舒居士談到當時有位長老,叫了明長老。他在為大眾作...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

1.生平 少康大師(?---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縉雲縣...

具縛凡夫,欲度眾生,無有是處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有一個結論,就是具縛凡夫...

你聽到佛號會生起什麼想法

我經常問很多的念佛人──你聽到佛號的時候,你生起什...

能忍之人有大力量大能力

人者,忍也 忍字從刀從心,心字上面一把刀啊!心是很敏...

神會六問六祖慧能

神會在廣東韶州曹溪六祖慧能處住了幾年,頗受慧能的器...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善用你心靈廣大的力量

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曾經出...

看虛雲老和尚如何演繹輕安

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腳步很輕,說話聲音很柔軟、很...

解脫者的風骨

一個真實修行的人,畢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碼他...

正報身心世界的虛妄相是怎麼來的

我們再看第二段的明眾生相續。 這個眾生指的是我們五陰...

【視頻】《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