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三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三十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第二節疏。如泥中刺不覺其傷者。愛慾所覆猶如溺泥不知其傷。言如瘡中刺者。即是肉刺故。涅槃中名為息肉故。彼十三經云。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剎婦女。三如妙蓮華莖下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息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初一即聲聞緣覺餘習。二生子便食後食其夫。愛食善子後食眾生。令入三惡道。三五欲華下有愛毒蛇。令其命終。四強食患下墮三惡道。五與愛交通奪其善法。被驅逐墮三惡道。六纏繞凡夫善法令死。七如人久患瘡中生息肉。其人要當勤心療治。莫生捨心若生捨心息肉增長。蟲疽復生。以是因緣。即便命終。凡夫愚人五陰瘡痍。亦復如是。愛於其中而為息肉。應當勤心治愛息肉。若不治者。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瘡中息肉。八暴風能偃山夷岳拔樹深根。愛於父母所而生恶心。拔菩提根。九愛之彗星能斷一切善根。令凡夫人孤窮饑饉。今正用瘡中息肉一義耳。

疏。普見通於性相故離二邊者。此上總釋一偈。此下別解上半。上半。雲普見於諸法二邊皆捨離。今應問雲普見諸法。如何即能離得二邊故。今答雲。通性相故。唯見相者即是有邊。唯見性者即墮無邊。性相無礙故離二邊。中論雲。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即由空有相即離二邊也。從謂真故無有下。引影公中論序以釋之。真即是性。俗即是相。依二諦融故離二邊。然二諦之義玄中已明欲釋此疏略申四義。謂或說妄空真有。如涅槃雲。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二者妄有真空。即是今文。三俱空相待無性故。四俱有性相不壞故。於諦常自二故。今此正當第二俗有真空義。而有四對。初對定有無所在。我約真諦上。說空是無性空。不同無物空也。我就俗諦明其有。此是緣有非定性之有也。二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下一對。彰有無體相。是不壞有之無。不礙無之有故成中道。三雖有而無則不累於有下。彰有無之德。若是定性之有。此有則唯是有。不得即無。若是定性之無。此無則唯是無。不得即有。今二互相即故不偏滯。四不滯於無下一對。彰有無離過滯空則斷累有則常。既不滯不累故無斷常。又釋。初對雙離有無。故云無有無無。此成空觀。第二對不壞有無。故云雖有而無。雖無而有。此成假觀。第三對明二諦相即故。不偏滯有無故。不為有邊所動無邊所寂。成中道觀。肇公亦云。涉有未始迷虛。故常處有而不染。此不累有也。不厭有而觀虛。故觀虛。而不證。此不滯於無也。第四離過。准前有釋。初對中初句雲真故無有。無彼定性之有是真空義。次句俗故無無。無彼斷滅之無故。是妙有義。第二對亦有亦無義。第三對非有非無義。第四對離過則成具德四句也。又初對雙離二過。一離有二離無。第二對離非有非無。第三對。離亦有亦無。第四對總明離過故。起信雲。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即斯義也。是以結雲。俱不俱等何由而有。謂第四對正離斷常。第三對不偏滯。故離於俱句。第二句不壞二故。離於雙非故俱寂也。又若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無故。則有外無無。可與有俱。今無即有故。則無外無有可與無俱故。亦有亦無相違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定無。遮彼有無有俱非句。今有即無何有非無。今無即有何有非有。故雙非亦寂。既無有無亦無一異斷常來去。靡不皆如。故云都寂。是以經言二邊皆捨離。皆捨離者。一切二邊非局有無。又言離者性自離故。不取著故了真性故。非有諸邊可捨離也。

疏。次一慈力降魔者。大乘方便經說。波旬兵眾滿三十六由旬。圍菩提樹欲作留難。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八萬四千八部大眾。皆發大菩提心。故云慈力降魔。經云。導師降眾魔慈悲故如是。觀佛三昧海經第二。說觀白毫功德中。說慈悲降魔。今取意引波旬。召諸八部及曠野鬼神十八地獄閻羅王神。其阿鼻等諸大地獄。全至佛所。及有無邊諸怖畏事。一時逼迫菩薩。菩薩。爾時徐舉右臂。申眉間毫下向用擬阿鼻地獄。令諸罪人見白毫中流出眾水。澍如車軸。火滅苦息心得清涼。獄卒見鐵叉頭如白銀山。龕室千萬有白師子。蟠身為坐。於其座上生白蓮華。有妙菩薩入勝意慈心三昧。獄主發心。眾多罪人諸苦休息。稱南無佛。皆得解脫。無邊惡事無由近佛。魔王憔悴懊惱卻臥床上。有三魔女。又懷惑亂菩薩。亦以白毫擬之。諸女皆見三十六物九孔不淨。背負老母抱死小兒。皆九孔流溢匍匐而去。魔王奮劍向前。世尊又以白毫擬之。令魔眷屬身心安樂。如第三禪。餓鬼見毫端皆有百千萬億諸大菩薩。入勝意慈心三昧。皆是慈力降魔。經云。光中演妙義者。即眉間光。謂時魔波旬既不能壞佛。忽然還宮。白毫隨順直至六天。於其中間無數天子天女。見白毫孔。筒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於其空間有百千萬恆河沙微塵數諸寶蓮華。一一蓮華無量無邊。諸妙白毫以為其台。台上有化佛菩薩。放於白毫。大人相光亦復如是。諸菩薩頂有妙蓮華。其華金色。過去七佛在於華上。是諸化佛自說名字與修多羅等無差別。即光中演妙義也。然是慈心三昧之力。是故總雲慈力降魔。疏次一智斷致用者。初句智次句斷。此即精義入神故。能一念頓現一切。是致用也易系辭雲。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注雲。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今借此言。以智斷冥契。為精義入神耳。第三節。疏性相無礙。是真通達者。

疏。釋通達無礙。有其二義。一所達之法性相無礙。二能了之智無有二礙。二礙即二障了相故無智障。了性故無惑障。故次句雲。無二礙著。則轉依心淨者謂轉無常雜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故云心淨離眾著。通達是智。無礙是斷。調生是恩。雲三德備。

疏。皆言或見者此九別中有九或見在義易了。而人尚迷。今寄清涼五台求見文殊。以況法界。見佛差別總有十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一者如有五人名為多機。各在一台名為異處。一人南台見菩薩。一人西台見師子。一人中台見萬聖。一人東台見化佛。一人北台見聖僧。是各感見一也。二或同處各見者。五人同在中台故云同處。一見菩薩一見師子等。故云各見。三或異時別見者。一人朝見菩薩。暮見化佛等。四或同時異見者。上異時別見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謂二人同於晨朝一見化佛。一見菩薩。五或同時異處見者。亦約多人同於晨旦。一於東台見。一於北台見。所見之境。或同或異。或同見菩薩。亦是同時異處見。或則一見菩薩一見化佛。亦同時異處。六或同處異時見。同於中台朝見暮亦見。而能見亦通一人多人。所見亦通一境異境。但取處同時異耳。七或異時異處見。時則朝暮不同。處即東西台別。而能見亦通一人多大。謂或一人朝於中台見菩薩。暮於北台見菩薩。異人可知。然約一人其所見境亦通同異者。同見菩薩如上已明。或一人朝於中台見菩薩暮於北台見師子。然多分且約一境。八或同時同處見。亦約多人同在中台。同於中時見菩薩。所見亦通同異。且約同說。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者。言同異交互時處者。謂同時異處異時同處。名交互時處。然同時異處即是第五。而要是多人異時同處。即是第六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頓見前多人。所以見此機亦是不思議人。能於同時異處見故。謂有一人於晨朝時在於中台。見中台多人所見。亦在西台見多人所見又於中台。於朝於暮皆見多人所見也。十或一人於同異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者。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俱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時處遍諸處。見通諸境。故是普眼機也。

疏。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遍。無思普現頓應前十也。疏如第八會者。即五十九經各有十意。說者應引。第四節疏。今觀於身若我即陰等者。即中論法品中意。論雲。若我即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即非五陰相。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為滅。受滅即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釋曰。上中論意。正觀於身五陰之法。而如來品五蘊上求如來。亦能就於我及我所說。即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了二我本自空寂。則見法身堪然常住。

疏。中初二句即論。初兩句明即陰無我。陰是有為生滅之法。我即是陰故同生滅。次兩句是論第二兩句。異陰無我。而論主但云則非五陰相。今雲以何相知者。是長行釋語。謂凡一切法。皆以相知有離陰有我。即不以五陰為相為用。何相知有我耶。故但妄情結成論意。妄情計有我性實無。故云我性未曾有。

疏。既無有我下。以我破所。釋經我所亦空寂。即論雲。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疏。我我所空身從何有。以無我遣身。釋經下半云何諸如來而得有其身。即論內外我我所下。一偈半文。

疏。無身之身下。結歸疏意。三德內圓法身為一耳。故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矣。

疏。二顯解脫般若德者。即三德之二也。先釋解脫德。引於涅槃。略有二種。即二十五經。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八功德中一義。經云。云何菩薩心善解脫。貪瞋癡心永斷滅故。是名菩薩心善解脫。若瑜伽八十五雲。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一於諸行遍了知故。二於彼相應煩惱斷德作證故。三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經云。云何菩薩慧善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是名菩薩慧善解脫。因慧解脫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見而今得見。昔所不至而今得至。釋曰。心善解脫即滅定障。慧善解脫即脫智障。二障既除翛然無系。故名解脫。涅槃下經重複問起以顯前義。謂心定有貪等則不可脫。定無貪等即不須脫。欲明相有性無。此二無礙方名解脫。言涅槃略有一百八句以顯深廣者。即第五經廣釋二德中。解解脫之德。迦葉問言。世尊何等名為涅槃。善男子涅槃者。名為解脫。先示其體。亦色非色下。迦葉重請明解脫相。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愍重垂。廣說大般涅槃解脫之義。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脫者。名曰遠離一切繫縛。若真解脫離諸繫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解脫名曰不生。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淨如來亦爾。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淨。所以示現有父母者。為欲化度諸眾生故。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解脫無二無別。譬如春時。下諸種子得暖潤氣尋便出生。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此是一句餘如彼經。然依遠公雲以義相從有九十四句。隨別細分有一百九句。第二十二無逼切中別有七句。第二十三無動義中有四句。第二十四希有義中有其二句。第二十五虛寂義中。亦有兩句。第四十甚深義中有其二句。第五十一平等義中亦有兩句。第六十七無窄狹中有其三句。餘各有一。是故分為一百九句。今言一百八者。即於二十二無逼切中。但有六句以遠公見有七喻。故分為七。而第三句雲。云何逼切無逼切耶。譬如凡夫我慢自高。而捉蛇虎毒蟲。是名逼切。不逼切者。如轉輪王所有神珠。能伏毒蟲名不逼切。六句皆是無逼切義。唯此一句兼明逼切。以顯無逼。看似兩句實是一句。表除百八煩惱。亦同楞伽百八句問。

疏。言明行者。即般若德。朗照萬法故稱明行者。即如來具三德人。

疏。若作明行足釋者。重釋明行二字。即十號之一。先引瑜伽。由有止觀雲禪慧德。彼後更有極善圓滿。以釋足義。約滿足義無腳足義故。

疏。不引。

疏。涅槃十六下。此經十八先釋明後釋行。前中先引經。彼有四釋。今當第四。就行修證入釋明。即證入之體。後然皆般若因果理智異耳者。是疏釋經。菩薩明者因中證智。佛明者果中證智。上二皆智。無明明者是所證理。智即觀照。理即實相。智度論雲。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即斯義也。

疏。足有二義者。即釋行字。此中略無足字行字所攝。然經四釋不出二義。第一釋雲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善果者名無上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大菩提。名明行足。釋曰。此則據果尋因。釋以明為果以行為足。行即是足腳足義也。行足不分是今經意。二者經云。又復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世間義。咒者名為解脫。吉者名無上菩提。果者名大涅槃。釋曰。此偏就果德釋然以世間況於出世。此以涅槃為足。是滿足義。亦智斷總別耳。三者經云。又復明者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光者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無上菩提。釋曰。此即從因釋果。釋謂明行皆因以足為果。前釋三皆是果。此獨菩提是果耳。今疏所引。即當第四。但引釋明。彼釋行足雲。行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修諸善業。足者明見佛性。釋曰。此亦滿足釋足。以足為果以行為因行足義開。今經無足故取初釋。行足合義不引此文。

疏。無數下顯其離過。即下三句於中四。一總明。二因明立量下。釋世間義。三如說佛聲下。指事以明求過。不得定有則常。今非定有不同外常。因緣造作即是無常。今從法性故離造作。不同無常何可求過。四諸因量者下。隨難牒釋。言諸因者。謂即生因了因。言諸量者。謂現量比量。及聖言量。所言因者。所由所以順益待籍之義相也。為由有此所由所以順益待籍。宗果方明。故說此等名為因也。此即要是宗之所由。亦是宗之所以等。由此即顯與所立宗。一向一味能建立宗。故名因也。又因有三相。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異品遍無性。如立聲是無常缾等。為同品。虛空等為異品。於同品定有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同喻異喻皆名喻也。言自他共等三種比量者。因明。第二疏中廣說。今略示之。如薩婆多立無表色自立量雲。我無表色定是實色。許色性故。如許色聲等此即自比量。謂自立義。令他解了。二他比量者。於他立中出宗因過。如大乘破薩婆多雲。汝無表色非定實色。許無對故。如心心所三共比量者。於他立中。出比量過。

疏。因為量主者。此即彼中三支有闕妨問。夫論立量三支圓滿。果明不舉獨唱因明。答有二解。一雲。對敵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敵者起智所由並得稱因所生敵。智即號為明。理智合舉故說因明。二雲。就比量中有許未許為成未許必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宗。宗由因顯。義得分明。此即因果雙彰理無違妨。上之二義。正以後義因為量主。又經中雲世間諸因量者。亦可世間相違求過不得也。

疏。蘊者聚義等者。俱舍界品雲。彼論。問雲。蘊處界等別義云何。頌曰。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釋曰。初句釋義。次句結成。聚謂積聚即是蘊義。諸有為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近若遠。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為色蘊。言麁細者。可見有對為麁。餘二為細。又不可見有對。望上為細。望不可見無對為麁。三唯是細染污名劣。不染污名勝。現在名近過未名遠。餘蘊例然。但麁細一門有異。謂意識相應四蘊為細。五識相應五蘊為麁。依五根故。或約九地下地為麁。上地為細。言生門者。處義謂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言種族者。界義論有兩釋。一族者謂種族也。是生本義。謂十八界為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故。是法生本。二族類義。十八種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也。

疏。俱舍論雲。愚根樂三下。此之半偈。論明教起不同。謂愚有三。一愚心所為我。二愚色。三雙愚心色。如次配三。言根有三者。謂上根聞略得悟故。說五蘊。中根聞中說十二處。下根聞廣方了說十八界。言樂三者。謂樂略說蘊。樂中說處。樂廣說界。

疏。因滅無常色即涅槃三十八如下當引。疏如來妙色常安隱故。但要此句具有一偈。偈云。不為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金剛不壞體。

疏。四嘆佛超絕根境德者。即其性本空寂。偈初句何法不寂獨嘆如來故。疏答。雲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故為佛德。所以無心於物境則未亡攝境歸心。心又未寂。今佛雙亡寂照方契性空。此以第二句成上第一句。次言根塵兩亡內外解脫。即上句釋下句。由契性空故亡根塵。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亡塵也。能知之心亦不可得。故亡根也。由內亡故根不能系。由外亡故境豈能牽。真解脫也。斯乃解脫惑障。次雲亦常照內外脫於無知者。此智障解脫。上寂此照寂照無二。真佛心也。次空上不存者。舉況釋第三句。空為所契尚不當心。妄念空華豈當佛意。第五節。

疏。次四修智上攀業者下。

疏。釋有二意。前意各別一行。後意通修諸行。文雖局一義乃兼通。如長時修。謂長時信長時樂。長時念長時學。下三亦然。若約所信。念等皆佛功德。

疏。如淨名觀佛前際不來等者。即見阿閦佛品。佛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佛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受想行識如。不觀受想行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而不永滅等。彼以觀身實相用觀如來。今但自觀為小異耳。真實觀同。

疏。又法華不顛倒等者。即安樂行品第二親近處經云。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釋曰。上經皆觀實相。即理實相也。雲皆寂滅疏中論法品下。引論全釋一偈。然順今經。引論乃倒。今先具引論文。然後釋義。論雲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釋曰。此有六偈。大分為四。初三明實相之體。次一智契實相。三有一偈。名實相之由。四有一偈。明實相之教。初三中。初一明實相雙非。次一明其深寂。後一語其體圓。又三是橫廣。三是竪深。初一非深非廣。又初一對我說實相。二約性顯實相。三該通性相明實相。以實是性非實是相故。略知大旨。今之所用。但用二偈。初以竪深釋經上半。以心絕動搖言亡四句。故云心行言語斷。理圓言偏理與言絕。故云言語道斷以欲言其有無狀無形。欲言其無聖以之靈。故口欲辯而辭喪。心以取相為行。實相無相故絕心行之處。是則心將緣而慮息。以起心動念不會理而。故體無生。既法本不生。今何有滅。無生無滅即是寂滅。言如涅槃者。舉喻以顯。然實相之體即性淨涅槃。而人知涅槃寂滅不生。不知實相寂滅。故以涅槃為喻。若了實相即是涅槃。涅槃之相亦叵得也。次以雙非實相。釋經下半。離我無我著。實相無我不可著。從亦無無我。亦不著無我。若著二無我理未免於著。從又離我者下。上來直就體明。此下對人以顯不著無我。則不趣證故能悲濟。從然我無我下。復以四句會融釋此四句。略有三意。一對人以顯成前對人。謂唯我即凡夫。無我即二乘。雙辯對小說大涅槃。雲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二乘之人但見無我。不見於我。雙非即泯絕大小。二者直就大乘性相。亦有此四。初句唯一真我逈然獨立。次句對病顯實我法皆空。雙辯句。真妄雙觀不壞性相。雙非句。性相融即故互奪兩亡。三者但約觀照。第一句。知諸眾生妄執有我。二稱理而觀離於二我。三亦雙照性相。四即真妄形奪。與第二釋異者。此初句有我此是妄我。第二初我乃無我法中有真我耳。第六節。

疏。初一揀迷此下。以經初句下五字為三節攝。佛地論嘆佛偈。偈云。自性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薄伽梵。今文具用此翻六義。以顯真佛最勝之法。初以自在熾盛二德。釋威德字。論雲自在者。永不系屬諸煩惱故。熾盛者。勐焰智光所燒煉。故此內威。德由內具此智斷二德。外攝群魔制諸外道。二以端嚴吉祥釋於色字。色即色相。論雲。端嚴者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吉祥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嘆故。三以名稱尊貴釋種族字。論雲。名稱者。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尊貴者。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此上二德前是功德。後是大悲。悲智功德為佛種族。謂佛以功德為種性故。佛以大悲為根本故。為出生故。即內種族故。能悲現剎帝利種。

疏。雖是薄伽下釋後半。躡上而釋。謂上之六義號為薄伽。依此而取未免顛倒。見從外來即不了唯心。是起信文雲。見從外來取色分齊。取相二字向上成心外取相。若就當句。設取心佛亦為取相。不了真佛無相相故。言顛倒者。顛者頂也。頂合在上向下即倒。如是合無為有。合內為外。皆名顛倒。故舉空華喻。通二義思之。疏一無限因成者。此中無文。含在隨樂見中。上普興雲幢主水神偈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此慈一門已無量矣。況於諸門。出現寶光主海神雲。不可思議大劫海。供養一切諸如來。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嚴最無比。即施門無量也。普發迅流主河神雲。如來往昔為眾生。修治法海無邊行。即無限因也。如是等或一切因共成一相。或一切因成一切相等故云無限。

疏。二應機普現者下。舉三喻。別喻色形諸相。

疏。後半重釋等者。前半雲。難可量則心行處滅。言說莫及則言語道斷。今重釋者。何以寂滅諸相心言罔及耶。釋意雲。寂滅是不和合義隨樂皆見是和合義。今亦不可作合與不合。而知而說故。重釋雲。於中寄三身說。初約法身住體遍應釋。則前無相寂滅。即是住體隨樂皆見。即是遍應故。今以二義相奪。故非合不合。其住體遍應猶如虛空。隨其竅隙方圓大小。二緣起修成下。約報身修成契實說。如鑄金成像像全同金。亦互奪叵說。三又緣即非緣下。約化身應緣說。猶如影像有而即虛。亦二相奪不可得說。已釋上句。從合相離故下。釋下句可知。

疏。中論雲。戲論破慧眼等者。即如來品。此前更有一偈半雲。如是性空中思惟不可得。如來滅度後分別於有無。青目釋雲。諸法實相性空故。不應於如來滅後思惟。若有若無若有無俱。如來從本已來畢竟空。何況滅後。釋曰。此偈總遣三句。次偈云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此偈二意。一者仍前破第三。此破第四非有非無戲論謗句。即今疏文二者。總遣四句百非謂起心動念皆成戲論。非局第四故。次疏雲。妄惑不生故非蘊聚起心則生便成戲論。彼青目釋雲。戲論名憶念取相分別此彼。言佛滅不滅等。是人為戲論。覆慧眼故。不能見如來法身。

疏。決定見者下。釋下半。謂決定見者。則見法身。如來法身其相云何。論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真妄無性即佛法身。如是見者。不隨相轉。若隨相轉則不自在。不隨相轉即決定見。見同無性能所雙寂。何有有無能累其神。則不畏有無等也。

疏。初知解脫。智者摽也。此偈第四句結嘆。

疏。總不別釋。四句交絡相合而釋。謂初句身字。合次句外字。初句心字合次句內字。應雲外身內心。平等二字是身心理。解脫二字通上身心內外。而解脫不同外身。脫業系苦相。即以解脫字上取外身。下取第四句中無所繫字。內心脫執取等相。即以解脫字上取內心。下取第四句中無著二字。心無取著即為能證。契上平等名為正念。是第三句四句圓矣。從又內脫二障。更為異解。上解脫字別配身心。皆離障解脫。今釋內解脫者。離障解脫。外解脫者。作用解脫。如淨名有解脫名不可思議等。

疏。謂即前分別之器亦無所有者。上云月之一多由器有異。佛之一多由感不同。今雲心分別世間是心無所有。則分別之器亦忘也。其猶夢中見器中之月。豈唯月之不實。實亦器本自無。能現之器既無。所現之月安有。約法可思。疏此法是佛下。釋下半。依此見佛則如佛見。第七節疏。今初一句所緣及一切種清淨者。契經諸論皆說如來一百四十不共功德。今依瑜伽四十九說。論雲。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如來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今經略具。初三句中。具四一切種清淨言四種者。一一切種所依清淨。謂煩惱麁重並諸習氣。於自所依無餘永滅故又於自體如自所欲取。住捨中自在而轉。二一切種所緣清淨。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故。三一切種心清淨。謂如前說。一切心麁重永滅離故。又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四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所說。一切無明品麁重永滅離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知無障礙智自在轉故。上四中除第二。皆有二釋。今疏之中皆具四淨。而文少略。取順經耳。初如來最自在句。有二清淨。所緣是第二一切種智。是第四。於所緣中無礙轉。釋第二所緣清淨。於所知中無礙智自在轉。即是第四一切智清淨。彼論二釋今取後釋耳。此二皆是最自在義。次句所依清淨者。即經超世無所依。是第一淨可知。三一切種心清淨者。即經具一切功德。是第三心清淨。亦二釋中。後釋對論易知。疏五無憂喜之離染安住捨故者。即無染無所著。是三念住。謂一者一心聽法不憂。二者一心聽法不喜。三者常住捨心。謂有憂喜即染不住捨即著。今無染無著故具三念住。

疏。六惡想都絕下。即經無想無依止。是三不護。三不護者。一惡想都絕。二不依止名聞。三不依止利養。今無想。成初一。無依止成後二。

疏。九智光遍覺即一切種妙智十可知。十一即無忘失法故。常明記。

疏。又此一偈即四無所畏者。謂光明遍清淨偈無畏有四。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出障道無畏。四出苦道無畏。至十藏品當釋。唯十力智在第三。約法以顯中。即百四十功德具矣。

疏。故大般若云覺法自在性下。即文殊分中如前已引。又心絕動搖。亦是此經次後那伽室利分。那伽雲龍。即龍吉祥菩薩。妙吉祥菩薩欲入城乞食。龍吉祥問雲。我欲入城為有情故巡行乞食。妙吉祥雲。隨汝意往。然於行時勿得舉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起於心勿興戲論。勿生路想城邑想大小男女想。所以者何。菩提遠離諸所有想。無高無下無卷無舒。心絕動搖言忘戲論。無有數量。今唯用後一對耳。

疏。又瑜伽九十五有六種戲論者。一顛倒戲論。二唐捐戲論。三諍競戲論。四於他分別勝劣戲論。五分別工巧養命戲論。六耽著世間財食戲論動搖尚無斯六豈有之。

疏。次偈入佛功德等者。文有三段。初略釋經文。二然一多相依下。束成四義以順經文。三復總收之下。融成十門。疏下文雲知一即多者。十住經文。

疏。一孤標獨立者。即前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無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己同他故云獨立。二雙現同時。即下經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一故。故二雙現更無前後。如牛二角。三兩相俱忘者。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常離。故云自在。五去來不動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然。六無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無力而持多。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無體用故。不相知故。覺首雲。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徹者。即前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九自性非有者。互為因起舉體性空。十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不即不入互交徹故。口欲辯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唯證方知同果海故。一多既爾。染淨等法無不皆然。第八節疏。今文具三者。具上三方便也。然其十偈皆具此三。取其相顯。八九兩偈但有第二故。下疏雲上之二偈但了差別即是方便。餘之八偈即是即實之權。約其因修。總是加行方便之力。如第四偈善巧通達一切法。差別用也。正念勤修涅槃道。加行方便也。上二皆權。樂於解脫離不平等。即是稱實。對上故為即實之權也。餘可意得。

疏。初二句有無無礙者。無即是理有即是事。次句定散無礙者。恆住禪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禪不繫心。不礙散地即涉事也。

疏。初二句趣如法界者。二句之中唯取四字。是向實際。初句及一切智。皆迴向菩提。

疏。二界八地皆名為想者。以欲色二界有於五地。皆全有想。其無想天在第四禪。不攝一地全故。八地有想。其有頂天是第九地。不屬於想及與無想故。令無色一界四地不全屬有無。故云二界。其無色界下之三地。由是有想故。舉八地而以攝之。第九節疏。初句無餘修者。此有四修。一無餘修以皆修故。次句有二修。一長時修。二無間修。日夜不息。即是長時精勤無怠。故無有問。難度能度勇勐修也。此偈是總。總示度相。師子吼者。名決定說。即涅槃二十七師子吼品下。說法度類略有其六。亦攝下偈文有四節。初偈即說佛性。度一闡提。闡提佛性無明所覆迷真起妄如墮大河。二有一偈無我化外。三有六偈。皆說欲苦度於波旬。波旬為主諸類皆攝故。四有一偈濟度三乘。聲聞法執不了性空。緣覺無悲不隨六道故。悲智雙流普教群生。即化菩薩。

疏。五事難出。一水深即愛慾海。二即流轉。三即無明。四即網覆義。兼蟲執羅不得出五即大憂迫。次眾生下約法。釋五而四釋蟲執。雲妄見有德結網自纏。餘可知。第十節疏。初三句三達因圓者。三達即達三世。於中初句了相無量。劫言通過及未。次句了性。過去心不可得。故云無去。未未心不可得故云無未來。現在心不可得故云無住。故淨名雲。若過去過去心已滅。若未來未來心未至。若現在現在心無住。現在是住亦生即滅故云無住。第三句結知佛如是。知云何如是。非唯知無去等。亦知其相。又性相無礙。又一念能知為如是了。

疏。兼方便等者。勸物涉有故是方便。勸生發心即是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故。即修習力為智決斷。言佛果朝夕者。此有二意。一明果速。匪朝即夕故。一念相應功圓曠劫。此為正意結雲速成。二朝夕是海。文選雲。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謂此是佛果大海以深廣故。與此相應亦得速成。於一切法都無所求。即淨名經身子念座因有此耳。

疏。上四義皆先義後利者。即佛地論。

疏。若無說無示同佛說也。亦淨名目連章經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說約教道示約證道。無聞則不如言取。故為真聞。無得則心無所得。方真證得無聞無得。則後偈聽法行中。今此說法。但無說示。亦同寶積嘆佛偈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故言同佛也。

疏。次句悟理。揀去隨文者。不隨文故無聞。悟理故無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三十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卷上 大乘 基撰 讚曰。今為有情...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上卷 沙門慧遠撰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

觀音義疏記

觀音義疏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釋疏二。初釋題目...

維摩經略疏

維摩經略疏序 今茲疏文即隋煬帝。請天台大師出之。用...

佛說罵意經

佛說罵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罵意。十方蟲...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說佛大僧大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王捨國。國有富...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註音版】摩利支天母陀羅尼念誦法(麗藏本)

(麗藏本)...

如淨和尚語錄

如淨禪師語錄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

【註音版】佛說八正道經

佛說八正道經...

佛說法華三昧經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

【佛教詞典】難養

【難養】 p1444 大毗婆沙論四十二卷一頁云:云何難養?...

【佛教詞典】雲居

(一)(?~902)唐代僧。世稱雲居道膺禪師。幽州(河北...

聖一老和尚《地藏經略說》

前言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識: 今日地藏經法...

「今天」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財富

一個青年去尋找深山裡的智者,向他請教一些人生問題。...

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談人生

一日之計,始於清晨。 前人曾說過:能控制早晨的人,方...

好色縱欲就是自殺,不但害己也害人

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很多。刀槍水火,天災人禍,這些...

淨土祖師們提倡的念佛方法

十念法: 唐善導大師說十念法是念夠十句的佛號。北魏曇...

彎腰拾起的尊嚴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過海到了法國,他要報...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念佛理觀與事修之應用: 一、惟念他佛──專注佛境──...

人不可貌相,有很多和尚是異相

人家說聰明不過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說的。你不要...

【佛學漫畫】憍慢的懷疑

念佛!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都在這句名號裡面我們只要稱...

佛教勸我們不殺生的四個意義

佛教勸我們不要殺生,其意義有四種: 一、殺生害命,...

我們的眼睛總是在「看」

我們天天學戒律,佛教我們防非止惡。吃飯、穿衣、說話...

臨終的五趣相

眾所周知:六道輪迴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視頻】《心經》郭喬伊

《心經》郭喬伊

【視頻】《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