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六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第二本末依持門。疏文有六。一標門分齊。即八門半。二緣相下假問徵起。三論雲隨順下。引論正答全同涅槃十二。佛答文殊義已見玄文。四俗為真詮下。

疏。釋論意。五中論雲下。引他論證。即四諦品亦見上文。六此觀有六下。依總開別。謂於世諦八門半中為六觀故。於中有三。初列釋。二料揀三別釋初門。今初一一觀中文皆有二觀字。已上依論標名。觀字向下是疏辨意。因有自他故須二門。即染依止名為他因。第二因觀名為自因。染有四句故攝三門。他因即第三自業助成。自因即第四不相捨離故。皆染因。攝過即第五三道不斷門。謂惑業苦惑業是集故。護過即第六三際輪迴門。說此能除外道三過。三過如下。不厭厭觀即第七三苦集成門。凡小不厭菩薩厭故。深觀即後三門。四句求生不可得故。無生而生故曰深觀。豈同情取。

疏。六中初二下第二料揀攝六為四。初二染相者。一即能依所依。二即自因他因皆迷染相。下三可知。

疏。今此半門下。第三別釋中二。初出論意。後科文。今初觀因緣有分為染者。此論自釋何者是染分。分即支義。從而此染下釋染依止。此即論主生起之文。而論但云因緣有分依止一心。疏開釋之。次論雲。此是二諦差別者。是論解經。具雲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疏文略耳。從以純真不生下。疏釋。疏後釋中論無別釋下。疏文分三。初略彈古釋二。今謂說主下標示正義。三是以此門下總顯包含。於中三。初約體攝二。二約義攝五。三約時攝六。今初一自性緣起者。即二取習氣。二愛非愛緣起。即諸業習氣。全同唯識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也。

疏。二含俱舍下。即第二約義攝五。於中有三。初標列標列唯四。何言攝五。下有例釋同時同體義故。二後三下指三在後三。此中正當第一下。別釋剎那即消經文。於中有三。初別釋。二總結。三例釋同體。今初疏故今不必依次者。初即識支。二是行支。三方無明故不依次。而俱舍具有十二。下云。癡是無明思即是行。猶依次第況不依次。非一剎那。

疏。謂行此貪事必依心起下。識支然有二義。一依心起是大乘義。即八識心。復了別下即俱舍意。於諸境界了別名識。

疏。不生五識唯名十界等者。十界即五根五境。以十八界根識別故。若明十二處攝識在根。故云五識依生乃名十處五根加意故云六處。大乘意根異識支故。俱舍小乘即第六識。是識支體故。雲住名色根說為六處。彼疏釋雲。眼等五識住名色根故。說五根以名六處。雖即勝是五六處攝故。

疏。貪必對境者。釋觸也。論雲。六處對餘和合是觸。釋雲。餘謂識境。釋取順經云是欲取。若俱舍雲。與此相應諸纏名取。彼疏釋雲。即無慚無愧惛沉掉舉等。與貪相應也。釋有順經云諸支生。若俱舍雲所起身語二業名有。老壞為死全同論文。剎那滅故是彼疏釋。

疏。此若不斷則名連縛下。第二略釋餘三緣起。論雲連縛者。如品類足論。謂遍有為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為遠續。上皆論文。釋曰。連縛要因果無間相連起也。若情非情皆有生滅。念念相續故。剎那連縛遍一切有為。雲謂遍有為分位。緣起要約順生受業及不定業。三世十二支五蘊分位。若遠續者。即前分位遠相續耳。故論雲。即此相續順正理論雲。遠續緣起。謂前後際有順後受業及不定業。無始流轉。如說無明有愛本際不可知等。連縛緣起。取相隣接相系不斷。彼疏雲。遠續唯隔越。連縛唯無間。遠續唯異熟因。若兼無情亦同類因。連縛定非異熟。異熟因非連縛。故通同類遍行能作。除相應俱有此二。非前後故。

疏。大小理通者。第二總結亦是釋妨難。謂有問言。今釋一乘唯一心法。何以引俱舍為證。故為此答。一心之義小乘立六大有八等。則有不同。若一剎那具十二支。則大小皆具。疏非聖教量等者。結示令信也。自古不為此釋。今總約一念具十二。故以聖教量證非臆說矣。言論主不釋殆似疎遺者。論主造俱舍論。非是不知。將為易解故不解釋。由論不釋令後誤解。即似疎遺。殆者近也。近似之言顯非失矣。

疏。此文正辨下。第三例釋。同時同體可知。

疏。以此十二有支下。第三約時攝六。於中有二。先廣釋五世。後二依三世下略例餘五。前中先正明。後通妨。今初即涅槃三十七意。南經三十四迦葉問觀業苦。如來釋之。經云。智者復觀煩惱因緣。生於煩惱業因緣故。亦生煩惱。煩惱因緣復生於業。業因緣故生苦。苦因緣故生於煩惱。煩惱因緣故生有支。有因緣生苦。有因緣生有。有因緣生業。業因緣生煩惱。煩惱因緣生苦。苦因緣生苦。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當知是人能觀業苦。遠公釋雲。此就五世以明因緣。謂過去過去有其二支。煩惱因緣生煩惱者。從彼過去過去煩惱。生於過去無明也。業因緣故亦生煩惱者。從彼過去過去業行。生於次過去無明。其次過去亦立二支。煩惱因緣復生於業者。過去無明生於行支。業生苦者。謂從前行生現識支。現在世中立其四支。言苦因緣生煩惱者。謂於現在五果起於愛取。煩惱因緣生於有者。從現愛取起現有支。有因緣生苦者。從現有支生未來生老死支。有因緣生有者。從現有支生未來有。現在世中善惡二業為同類因。生未來善惡業故。其次未來出於三支。有因緣生業者。未來業行前後相生。言業因緣生煩惱者。從未來世所造業。起未來世潤生煩惱。煩惱因緣生苦者。從未來世潤生煩惱。生於未來。未來生支未來。未來唯立一支。苦因緣生苦者。從彼未來未來生支。生彼世老死支也。釋曰。上以疏文對此經。釋於義可了。但疏文稍略耳。疏此依三世下。第二釋妨。謂有問言。若過去無明更依過去。則前無始未來老死。更生未來老死之果。則未來無窮則無明非無因。老死非無果。有無窮過故。今答雲。今依推過去無明。非自然生。復因宿習未來不得對治。則苦果無窮。因果相關故有五世。五世之外更不關涉。故非無窮。若約三世輪環無無窮過。

疏。二約大悲隨順下。此文有六。一標觀名故。論徵雲。云何餘處求解脫耶。二謂凡夫愚癡下引論釋相。三經明唯是下。以論意引經。而為對治我我等中求為非。於心等求為是。四亦同淨名下引例為釋。即問疾品因問空室之由。尋末歸本有三重問答。一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然尋古釋略有三意。第一意雲。執見乖空則顯空非是。見佛解脫中無見。則知見非解脫。眾生心中無佛解脫。當知諸佛解脫中。則非眾生親契空矣。即生公意。二雲。空智因於見生。則空智無性無性故智空。諸佛解脫而非有邪因。正生邪亦空矣。諸佛解脫因悟眾生心行。則解脫空矣。三者約其空體無二。所以互求理無不遍。此意近於今經。今經正明於真妄心求。見妄性空悟本真體。如下當釋。疏言阿賴耶識此雲藏釋者。此下第五會釋論文。然唯識第三明第八識總有七名。故彼論雲。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二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釋曰。前名心者。望種積集。此種子識唯望能生故不立也。次論雲。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釋曰。然准賴耶有三藏義故。上論雲。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釋曰。言互為緣即具能所二藏。一能持染種種名所藏。識是能藏。謂現行異熟能持種子。二是雜染法所熏所依。則染法名能藏。此識為所藏。起信疏雲。又藏自體於諸法中。大乘法師云。謂由七轉識熏成種子。識體與種子無異性故。亦隨所藏種子不離轉識。藏在轉識中。三又為第七之所執藏。今但出二義。闕所藏者約通無漏不說所藏。次論雲。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釋曰。此通二乘無學十地菩薩。以如來唯善無無記故。次論雲。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釋曰。非煩惱依故名無垢。今論唯舉二名者。賴耶意在通染。阿陀那意在通淨。略舉一對。通為所求之處其理已同。故疏雲論主意明心含染淨。

疏。求義云何下。第六別釋求相。即示二無我觀。於中先舉迷。後若我執亡下明悟。即捨賴耶名者。唯識雲阿羅漢位捨。以三藏中無我愛執藏故。羅漢位捨。若約菩薩。義當八地已出三界。言妄心斯滅真心顯現。即起信意前疏已引。從故下偈云引證。先引當經。具雲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次雲即妄滅也。非心體滅者。即暗引起信成經滅義。故彼文雲。但心相滅非心體滅。楞伽亦云。若阿賴耶滅。不異外道斷見戲論。亦前疏已用。疏即當第二依止觀者。疏有二解。前解但唯依第一義。故唯約淨。此明有支依持。故通染淨。第二解中依真起妄者。不了第一義諦。名無明等故。顯妄依真者。十二因緣皆依一心如是而立故。

疏。第三自業助成者。然雜集論名建立支業。各具二業故。全同今經。依本論初觀中二。先總解二因。後別解此段。前中一總標。二遠公下敘昔。三他因小通下辨違。以知無明異行故。許其通。而又不知無明望行。具自他義但為他因故。故小通耳。言自因有妨者。以違論故。論主既引無明因緣生行。證離前支則無後支。明以無明為前行為後矣。況自因緣內。無有無明生無明支。四今謂下申今正義。於中二。先別明。後總結。前中二因皆先正明。後故大悲下。引二觀為證。大悲觀中冥性。即外道之自生與自性義同故。以他因破其自生。自生即外道從他生義故。以自因破其他生。一切相智中。他因乃前為後之方便。自因即為因緣之相。此義極顯。故舉酪喻正喻自因。亦喻他因酪不從自生。必假乳為因故。此則乳為酪家他因。以乳非酪故。要從乳生。不從蒲石等生故。乳為酪家自因。以若不要從乳生者。因同非因故。若無他義。乳即是酪俱失因果。

疏。三觀取意下。第二總結由大同故。得引為證。諸德下結彈。然自因他因即俱舍等。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俱舍第九雲。何故世尊說前二句(此問也)論答雲。謂依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於緣起決定故。如餘處說。依無明有諸行得有。非離無明可有諸行。又為顯示諸支轉生。謂依此支有彼支得有。由彼支生故餘支得生。又為顯示三際轉生。謂前際有中際得有。由中際生後際得生。又為顯示親轉二緣。謂有無明無間生行。或展轉力諸行方生。有餘師說。如是二句為破無因常因二論。謂非無因諸行可有。亦非由常自性我等無生因故。諸行得生。若爾便成前句無用。但由後句此生彼生。能具破前無因常因等故軌範師釋此二句。為顯因果因果不斷。及生者為有釋。為顯因果住生(云云)。釋曰。上皆論文今當會釋。此即雜集等。及上經中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起即生義已如前釋。今且會二因。前支有故後支得有。即自因義以要不離前方有後。故此生彼生即他因義。此支生時彼支別故。故前第四釋此有彼有為親因。此生彼生為展轉因。展轉者即是他義。要從前支即是自義。若望大悲隨順觀。則前第五為破二因。義甚相順。以自因破無因。酪要因乳故。以他因破常因。必假他因非自性等。故是則先破二因。未為失意。既今經意順上論意。自他昭然。則諸古德非獨闕。尋本論亦不見於他。論之意旨疏。今此一門下。第二別釋此段。於中二。先以二業釋他因義。後別釋文。今初二釋。前合釋。以自業之他助成後支之因。二別配二字可知。

疏。然生起之因下。二別釋經文。先釋助成。後釋自業。前中二。先總釋經文。後廣顯差別。今初經中助成唯增上緣。而雲作生起因者。從通相說。別則因親緣疎通則因即是緣故。俱舍中四緣攝於六因。論雲。說有四種緣。因緣五因性。等無間非後心心所以生。所緣一切法。增上即能作。若唯識論亦攝十因以為四緣。六因十因前疏已說。今意但顯通耳。

疏。於四緣中下。第二廣顯差別。即唯識緣生中諸門分別。內四緣分別門。

疏。多依彼就文有四。一總顯具闕。二別釋有無。三結例無方。四會通經意。今初彼論具雲。諸支相望增上定有。餘之三緣有無不定。契經依定唯說有一。釋曰。對疏可知。然增上體寬故皆定有。餘三緣局故有無不定。

疏。謂愛望於取下。第二別釋有無於中有二。先明因緣。後辨餘二。前中有二。先正明後料揀。前中有四。一依實有。二依不定。三結例。四會通他論。今初愛是取家因緣者。夫言因緣要辨體親生既愛增為取則愛是取種。能生現取故為因緣。識增為有者。有無別體。由愛取潤五種成有。有即識種生支即識現行。識種有生現故。故有得是生家因緣。

疏。若說識支是業種下。二依不定。此是唯識會對法意。若以識種為識支。行非識親因。今以業種為識支。故行得為識之因緣。此則現行為種因緣。識是業種如初章辨。

疏。餘支下結例。疏而集論下。第四會通他論。先會集論後會瑜伽。今初即第四。於中先標彼有。後依無明時下。顯其有義。明是假說謂依無明俱時之思業之習氣。與無明俱假說業種。以為無明。實是行種生行現行耳。然集論中名建立支緣。論雲。建立支緣者。謂習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依四緣相建立支緣。且如無明望行。前生習氣故得為緣由彼熏習相續所生諸業。能造後有故。一當於爾時現行無明能引發故。為等無間緣。二由彼引發差別諸行流轉相續生故。思惟彼故為所緣緣。三以計最勝等不如理思惟緣愚癡位為境界故。彼俱有故為增上緣。由彼增上緣力。令相應思顛倒緣境而造作故。四如是一切隨其所應令盡。當知。釋曰。上於無明望行具作四緣。既例一切令盡。當知則十二支皆具四緣。大乘法師釋曰。此唯識論依於別體。故互有無。彼依分位故得皆具。彼以無明為法之式。例於餘支。今唯識論且偏會之。釋曰。此大乘法師意。似明唯識不曉彼意。不合唯會無明與行故。下疏雲。既約因言已含餘三則皆具四。

疏。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下二會大論。第十說有三緣。無有因緣。上牒大論。從依現愛取唯業有說會上有義。大論言無上具說有。上有四位不定假說。此不須會。但會二位實有因緣也。依現愛取者。會前愛望於取。有因緣義。彼以愛增為取。種生現故得為因緣。今以現行之愛。望現行取。非從自種安得因緣。言唯業有說者。會前有望於生得為因緣。前以識種起生現行。得為因緣。今以業種為有而起於生。業非識體但為增上安為因緣。故瑜伽雲。何故相望皆無因緣。答因緣者。自體種子因所顯故。今現行愛取非是種子。以業望生非自體故。大乘法師云。若無此論難解瑜伽。

疏。上四位相望下。第二料揀非唯識論。是疏意耳。尋上可知。

疏。無明望行至有餘二緣者。第二辨餘二緣。自有三義。初三位具二。次二位具一。後結餘皆無。今初先舉論文。從並以下。疏釋並以現行相望。總出有二緣所以。言無間引生者。明有等無間緣。謂等無間緣。要是現行心心所法。前念謝滅引生後念故。無明心心所滅。引行思心。愛心所滅引起取心。此中愛支亦約現行生及老死。但是識與名色增長衰變。增長心滅引生衰變。故此三位有等無間。言行等思心可反緣故者。明有所緣緣等者。等於取及老死。謂行之思心。可得反緣前無明支。故無明支即是行家所緣緣也。二取亦心所故得緣愛。愛是取家所緣緣也。老死心所可緣於生。生即老死所緣緣也。皆言反緣者。後支緣前故。

疏。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有所緣緣者。此即第二二位相望。但具一緣。此上論文。從以種望現故下。釋上無等無間義。以等無間要是現行心心所法相引生故。今有是種子生是現行。安得有之受亦種子。愛是現行故非無間。從所生現行卻緣種故者。釋有所緣緣義。生是現行能緣有種。愛是現行能緣受種。故有及受為所緣緣。

疏。餘支相望二俱非有者。三明全無二也。餘支者。即更有六位相望。總無二緣。謂行望識識望名色。名色望六入。六入望觸觸望受支。取望有支。所以無等無間者。其果皆非現行心心所相引生故。謂識等至受皆是種子。有亦種子行為識因。取為有因。雖是現行。所生識有即是種故。非等無間。所以非所緣緣者。既非現行心心所法。何有緣慮。

疏。此中且依隣近下。第三結例無方。亦唯識論意於中二。先舉論文。後以其逆順下。即疏釋成。然其論中乃有四重。一依隣近則異隔越。或唯越一越二越多。二依順次則異逆次。唯將無明作行之緣。不以行為無明緣等。三依不相雜亂異於雜亂。若集論說。以無明望行乃取無明。其中行種而為無明。故是雜亂。四依實緣起說者。異於假說。如向無明俱時業之習氣。實是行種假說無明。後之二義大同小異。從異此相望為緣不定者。即異上四義。是向鈔中所異是也。既異隔越等故。疏雲以其逆順各有次第及超間故。且約第一隔越者。如無明與識等五及有。但一增上唯能生起彼種子故。無明與愛取老死為二緣。謂所緣緣增上緣。餘一切緣准此可知。二約逆次者。亦有隣次隔越。今合說之。老死與生愛取行無明為二緣。謂所緣增上緣。餘但增上。三若相雜亂有二。一順二逆。順中有隣次隔越。隣次如對法。前無明望行是也。隔越與前實緣不殊。亦約識等五種而說。若約當生隨其所應。逆次之中有隣有間。此應思准。上約實緣起說。此約增上說。然有遠近乃至諸支一一應作。然此中識等五。依當起位。諸支隔越逆次超間相雜為緣。一一思準可解。不繁廣說。

疏。為緣既多義不同下。第四會通經意。於中有二。先明經中但有增上。總言為生起因故。若雜集六因即能作因。名成起相。非謂隣近緣。如無明望行由此無間生當有故。二又約因言已含餘三者。即總明具四。如雜集說兼約位故。但言生起因不定增上故。若瑜伽意。生起即是增上緣耳。故論問雲。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答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牽引因生起因。故說名為因。故大乘法師釋雲。即以此文證生起因。唯說增上緣。然生起因若別說者。即十因之一。言十因者。瑜伽三十八菩提分品雲。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別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謂一切法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是名彼諸法隨說因。觀待此故此為因故。於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觀待因。如觀待手故。手為因故。有執持業觀待足故。足為因故。有往來業。觀待節故節為因。有屈申業。觀待飢渴故。飢渴為因故。於諸飲食若求若取。隨如是等無量道理應當了知觀待因相。一切種子望後自果。名牽引因。餘種子外所餘諸緣。名攝受因。即諸種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即初種子所生起果。望後種子所牽引果名引發因。種種異類各別因緣。名定別因。若觀待因若牽引因。若攝受因若生起因。若引發因若定別因。如是諸因總攝為一名同事因。於所生法能障礙因。名相違因。此障礙因若闕若離。名不相違因。餘如彼釋。下復次雲。此一切因二因所攝。一能生因。二方便因。當知此中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所餘諸因名方便因。釋曰。意明三五是能生因。次即雲因復有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當知此中若能生因名為因緣。若方便因是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唯望一切心心所法。前生開導所攝受故。所緣境界所攝受故。方生方轉。是故當知。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攝受因攝。餘如彼論廣明。釋曰。彼論中十因別義。今雲為生起因。即十因中第五因也。即增上緣。今疏依通更以別理。前能生後或親因生。或是增上或等無間。或為所緣通雲生起。如分位緣生位位五蘊故。容具四緣。如上集論說耳。十因之義唯識廣明四緣之義。廣如二論。今但略知名目大意以消經耳。

疏。其十二支各初自業不異前門下。第二釋自業。於中先指前。不欲繁詞故。後論主下舉論解釋。於中有五。一標示難故。二然無明下釋難所以。三是以十二下。結成迷悟之依。四論主。總以下。出論釋意。先舉論。後意明下疏釋。五不見下結彈古釋。遠公雲。不知。雖是無明。死支為主。攝屬死支。如似生時亦有結業。名為生支。即是云云。不身論意。若以一支兼餘支者。則須無明遍於十二。何獨死中偏說無明。今明老死能生無明。故為此釋。諸德既昧故曰云云。

疏。二約大悲下文中有三。初總標都門。二論雲下總釋四門。三別釋當門。二中有三。初舉論。二此有四下釋論。三眾生於上邪因下結示經意。二中先總後別。今初為揀濫故。昔人見論雲顛倒因有三種。後列乃四。或欲合前二以應前三。不知上三是邪因故。併雲顛倒。後一自是無因邪因。無因合成四過耳。

疏。一性即冥性下。二別釋四因。初性因中先正釋。後前雲下。對一心門揀濫。所以揀者。由此冥性是其外理。今雲行非者。取其能知得解脫故名為行耳。僧伽之計廣如玄中。

疏。二即迦羅鳩馱等者。此即名也。姓迦旃延。言計自在天者。涅槃十七中。吉德大臣之所師事。謂闍王言。如王所言世無良醫治惡業者。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一切知見。乃至雲。為諸弟子說如是法。若人殺害一切眾生。心無慚愧終不墮惡。猶如虛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猶如大水潤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之所為作。云何當言人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機關木人。行住坐臥唯不能言。眾生亦爾。自在天者。譬如工匠。木人者。譬眾生身。如是造作誰當有罪。如是大師今者近在王舍城住。唯速往詣。若得見者眾罪消滅。王即答言。審有是人能滅我罪。我當歸依。

疏。三刪闍夜者即名也。是毘羅胝之子。涅槃中實德大臣為闍王說。雲刪闍夜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一切眾中若為王者。自在隨意造作善惡。悉無有罪。如火燒物無淨不淨。下取意引。如地普載如水俱洗。如風能吹。乃至雲如秋杌樹春則還生。雖復杌斫實無有罪。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此間命終還生此間。以還生故當有何罪。一切眾生苦樂果報。悉皆不由現在業果因。在過去現在受果。現在無因未來無果。以現果故。眾生持戒勤修精進遮現果惡。以持戒故則得無漏盡有漏業以盡業故。眾苦得盡。眾苦盡故便得解脫。唯願大王速往其所。

疏。四無因即阿耆多等者。阿耆多此名也。翅捨欽婆羅弊衣也。亦有云。計阿耆多翅捨皆名也。即悉知義大臣所師。經云阿耆多一切知見(云云)告諸弟子作如是言。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自斫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教他炙。若自害若教他害。若自偷若教他偷。若自淫若教他淫若自妄語若教他妄語。若自飲酒若教他飲酒。若殺一村一城一國。若以刀輪殺一切眾生。若恆河已南佈施眾生。恆河已北殺害眾生。悉無罪福。無戒施定等上已釋竟。

疏。因此便引涅槃餘之三師第四無所畏大臣師尼健陀若提子告諸弟子言。無善無施無父無母。無今世後世。無阿羅漢無修無道。一切眾生經八萬劫。於生死輪自然解脫。有罪無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謂辛頭河恆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無有差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解脫時悉無差別。五藏德大臣所宗。即末伽梨俱賒離子。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一切眾生身有七分。何等為七。地水火風苦樂壽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捨不作猶如乳酪。各不諍訟。若苦若樂若善若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害。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故。命亦無害。何以故。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受無說無聽。無有念者及以教者常說是法。六即日月稱大臣所宗。富蘭那說如是法。無有黑業無黑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黑白業無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彼當第一。末伽梨第二。刪闍夜第三。阿耆多第四。迦羅鳩馱第五。若提子第六。已上略明六師之計廣如諸論。

疏。三約一切相智觀。然論但云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今疏乃義加解脫方便。又二業中。經文後一為起後因。疏意雲。若無自業何能起後。故云二業為起後方便。第四不相捨離中。疏初相諦下有二。先釋自因。後釋經文。前中二。先指前章。疏雲唯從無明生行等名自因是也。後又論雲自因觀下。二引論廣釋。於中亦二。先標。後謂離前支下釋。今初即論主生起之文。引論不盡。此下更云何者。是無明等因緣行不斷助成故。釋曰。此是論家先舉下。經釋成自因。以易故不引。又與下廣釋。義同故略不引。然無明等自生因。觀是自義。緣事二字是其因義。

疏。謂離前支下。第二廣釋。即下釋經論文。釋自因義。然具足論雲。自因觀者。不相捨離觀故。離前支無後支觀故。不離無明則成行觀。若不離無明有行者。不應言無明緣行。若離無明有行成者。異則不成。是故偈言眾因緣生法。是則不即因。亦復不異因。不斷亦不常。釋曰。今疏以言間論釋之。對文可見。今更委釋。此中疏取論意。但以不即不離成自因義。不即故因義成。不離故自義成。於中疏文有其三段。一順釋。三反釋。三結成正義。今初明要具不即離義自因方成。然文但有不離之言。意則已有不即之義。於中離前支無後支者。以義標次。如不離無明有行等。則指經釋成。並同論文。但初闕不相捨離之言。中間加一如字。即出彼論。從則無明唯是行自因。是疏釋論意。成其自義。從以是自故下結成二義。謂自及因義。即是論經。然今經文一時併舉不斷助成。若論經文亦各別歷十二因緣。云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故。行緣識者行因緣故。令識不斷助成故等。今初論意雲。以無明令行不斷為自義。助成是因義。助成是不即。令不斷是不離故。上標雲自生因觀是自義。緣事是因也。自生因觀即令行不斷。緣事即是助成。

疏。若唯不離下。第二反釋。太即則無明即行。不得言無明與行為緣。太離則無明不幹於行。何殊色於行耶。

疏。不即不離則名自因下。第三結示正義。於中先標言亦二義成矣者。即不斷助成之二義。後故論主下。二引證。於中先舉論偈文。後初句泛舉下。疏釋論偈。謂初句泛舉一切因緣生法。非局此十二因緣。二三兩句明不即離。第四一句結歸中道。從非斷亦非常下。疏中有五重中道不斷常義。初一是總。正是因滅不常。果續不斷之義。故云不即故不常。即乃因至於果便墮於常。言不異故不斷者。從因生果。是果續義故。是不斷異則果不續因。便墮於斷。次三義於此開出而取意別。第二意於不即不離二義之上。各成不斷不常。初言不即因故果不斷因不常者。不即則有果故果不斷因。不與果俱故因不常。次云不異因故果不常因不斷者。果從因生故。果非常不異則因能生果。故因不斷。此上因果交絡明不斷常。第三又以不即故因果俱不斷等者。當一句上。即具不斷不常不即則有因有果故。俱不斷不異故。因果俱不常者。此義難見故。釋雲。非無因常。不異則果從因生故。非無因常。不即則因由果顯。亦非無因常。然無因常。乃有二義。一如涅槃雲。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如來佛性虛空不從緣生。是故為常。則是真常。非此所明。二者外道所計微塵世性。前無有因故說為常。此是邪常。是今所揀。第四又亦反此者。應云不即故因果俱不常。不異故因果俱不斷。不斷義易故更不釋。謂不異則從因有果。俱不斷滅不常難見故。今釋雲非相續常者。若即因者。因則至果如泥至瓶。此因則常果。即是因果亦相續常也。此常則是邪見。故今揀之。前不斷相續則是正義。以果續不斷故。第五雲。又以不離是不即下。合不即離及不斷不常以為一致。上五釋中。初一望次三。即從總開別。此一望前四。即合於前開故令思之。以成深觀。疏文中順下。第二釋經。然論釋經。先正釋文。後釋自因。自因之義前以廣引。今但釋論子果之言。疏中二。釋前一更是上古所釋。亦可下是第二釋正順論意。亦順涅槃二十九師子吼問。陰無系者云何繫縛。佛答。以煩惱鎖繫縛五陰。因此便說名色繫縛眾生眾生繫縛名色等師子吼。難雲。若有名色是繫縛者。謂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繫縛。佛答雲。善男子。解脫有二種。一者子斷。二者果斷。言子斷者。名煩惱斷。未斷果故名果繫縛。又引油燈以喻煩惱眾生。釋曰。此明為因義邊名子。羅漢斷煩惱因未脫果縛。故似後義。以論言無明有二。是則為因之時。即是前支能起於後。若前支至後但有種子。非是正發後支之因故取子時。子即因耳。故論雲。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二義故。以自體助成二義。皆屬前支故。而詺因為子者。如穀子生芽故。果即是行。行時有行俱無明。非發業者故不取之。餘支例然。皆以前支為後支緣。令後不斷助成後支故。

疏。正意在其後解。疏後逆觀。論雲下文二。先引論。後十二因緣下解釋。今初。然經中亦歷十二。雲無明滅故則行滅。無明因緣無行滅不助成故。行滅故則識滅。行因緣無識滅不助成故等。而論雲。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者。意雲。若前際無明行無。中際五果則無。後際愛取有無。中際苦果後更不生。總顯無因則無果義。而謂愛取有為後際者。即次第六段三際輪迴門中。將愛取有以因從果。名後際故。

疏。是故不說有不斷助成義等。此釋上論。是故不說之言而有二釋。前約經明故云不斷助成。後約論意云不說之果。

疏。三一切相智觀中言即以無作為緣之相者。三種緣生中無作緣生也。三種緣生者。如十藏中。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無作緣生是事起故是事起。是無常緣生無明緣行。是勢用緣生。今前二觀是無常義。今是無作又無常義。初門已明。勢用一門遍於前後。亦廣在初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六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阿彌陀經疏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

彌勒經游意

彌勒經游意 有十重。  第一序王 第二釋名 第三辨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大般涅槃經義記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第一(之上)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聖...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舊雜譬喻經

舊雜譬喻經卷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一) 昔無數世...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制譯  歸命大...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曹山大師語錄序 本寂禪師之於洞山。蓋瀉瓶而已。自一...

佛說人本欲生經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黑氏梵志經

佛說黑氏梵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焰網莊嚴

又作焰網莊嚴。焰,火焰;網,指帝釋天之網。焰網莊嚴...

【佛教詞典】總苞眾義支

【總苞眾義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導致往生邊地疑城

信自信他。這裡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導大師說的決定深信...

佛門孝子通琇國師度化母親

清朝玉琳通琇國師,俗姓楊,是江蘇延陵望族。明朝萬曆...

懺雲老和尚自述吃素經歷

(一) 我最初受打倒孔家店、打倒迷信、打倒偶像的影響...

助念是往生最大的增上緣

弘一大師在《人生之最後》當中說道:吾人臨命終時,乃...

沒有信願,持名不是真效果;沒有持名,信願得不到真感通

淨土法門一直講到說是感應法門,這個成就不是靠你的禪...

勸人合作佈施比單獨佈施功德大

《優婆塞戒經》摘錄: 1、善男子。一切佈施有三根本。...

100個記住--慧律法師法語展示

1)你要想幸福,學佛聽聞正法是唯一的一條路。世間再沒...

是否要祈求阿彌陀佛幫助驅除貪瞋癡

問: 是否能夠在念佛號之前祈求阿彌陀佛佛光加持,幫...

憨山大師的一生

一、出家前的生活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一六二三)名德...

感受痛苦和死亡的逼迫

你不能確定何時死去。雖然你擁有寶貴人身,但它全然是...

【佛學漫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修行人要放下這六種畏懼

在修行人中,許多人由於各種畏懼心理,反而被障礙的寸...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視頻】《普門品》女聲念誦

《普門品》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