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三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現相品第二

疏。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分即舉果勸樂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會名舉果勸樂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緣分。次二品明說法儀式分。後三品正陳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說法儀式。二品經來。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內。三分之中第二分來。舉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對前序正流通三故。

疏。以從多說者。此通妨難然有二妨。一雲以文從義科中。名所信因果。經中復有遮那品。因何以問答相屬科中。但名舉果勸樂生信分。隨其本會科中。但名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雲。以多說果以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無水。如乳有水但名為乳。勸物信樂宜舉果故。第二妨雲。上云舉佛依正二果勸物信樂。何故隨會。但言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雲。多說依果少說正故。亦以本意在於依果。正報之果第二會去。方始說故。

疏。二品名者下。疏文分三。初總明。二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下。別釋。三如是等下。總結。二中先釋如來。後釋現相。

疏。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者。即是北經。是樹提伽長者父之親友。讚佛功德。復問佛。云何名如來。佛雲長者。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發言無二故名如來。斷煩惱故名阿羅訶。世尊所說終無有二。釋曰。無二即無虛妄也。

疏。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諦名如等者。即第二論。

疏。此與成實大同者。成實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乘如實道。即第一義來。成正覺即正覺名來。以如實道亦通萬行。故言大同。

疏。若理若智等者。若理即第一釋。若智即第二釋。若開即雙明前二。若合者第三釋。其第四釋義通理智。亦兼開合。謂例大品雲。諸法如即是佛。諸法如則無來無去。此則唯約理釋。二雲心無動搖。智絕真妄。則約智說無有來去。三若以心無來去。方契如如體無來去。則通合說故。但判為離相釋耳。以離一切相名諸佛故。

疏。現相五者下。二釋現相。然五各二句。一句辯相。一句辯意。如一雲現面門光相者。辯現相也。召十方眾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

疏。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三世間無盡自在者。然華藏品。猶似有邊有金剛輪山。蓮華剎故。此外更有別剎海故。而彼文雲。法界無差別已無邊矣。況世界成就品雲。十方剎海叵思議。佛無量劫皆嚴淨。為化眾生使成熟。出興一切諸國土。又偈中雲。所說無邊眾剎海。毘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則剎無邊矣。言具三世間者。無邊剎海即器世間。毘盧遮那遍興。即智正覺。剎網所持如來所化。即眾生世間。言自在者。三種世間互相即入。隱顯重重皆無礙故。故華藏偈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故無盡之義。即是無邊。況三皆稱性。所以無盡。

疏。初會標果起因者。舉果即是標果。勸樂生信即是起因。

疏。第二會等者。次第修因。即是尋因契果。即為至果。

疏。果無差別者。第七當會答者。當字去聲而有二義。一對上六會不同。今但第七一會中答。由第七會六品是因。不言一會答也。二者不對前六。但第七會中六品因圓。五品果滿。與因同會故云當會。當因圓中即明果滿。故云當會。此中應有問雲。若果無差別。何不別一會答。故今答雲。欲顯因圓便得果滿。故當會答。若更別會。便與因圓不相攝故。故前六品。望前是因。望後是果。

疏。然諸會更有問者下。通妨。為有問言。九會之中皆有問答。何判唯四。如第二會中十首相問。第三會中正念天子及天帝釋俱問法慧。第四會中精進林問。功德林答。第六會中解脫月問。金剛藏答。第七會中大眾念問如來功德。豈非問耶。唯第五會中無別問答耳。何得獨判唯四會問。故今答雲。併當會別義耳。言以總收別者。第二會問。但十信收。第三會問。即十住收。第四會問即十行十藏所收等。故云以總收之。或重明於前者。如不思議法品十問。但重舉第二會初後十問耳。謂已答因竟。將欲答果。因果懸絕故。於果初重複念請。亦表果德是所重故。

疏。第八會明因果純熟者。初會已信。次七已解。故云純熟。

疏。行修無礙下。彰當會答由。由二義故當會答之。一行修無礙故。謂取前六位所修之行。諸位通修不隨位局。故云無礙。既沒位名則無優劣。故當會答。二者六位頓成設爾有位。一時頓成異乎約解。差別因果故。一會答。此雲當會者。當會問答。

疏。第九會明稱性因果者。謂既證法界。則異前八。前八但明於信及解行故。

疏。四處都有下。結成問數。

疏。初兩會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者。初會四十句問。初二十句問果。次十句通問因果。唯後十句問因。故云因略。第二會四十問。唯第二十句問因。餘三十句皆是問果。故云果廣。初會為成於信。舉果令信故。第二會為成於解。果相難知故廣舉之。

疏。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者。此中十因。皆云一切菩薩。即通餘也。法界中十因。但云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等。故是主佛之因。言明因是果因等者。釋成第九舉主佛因義。謂因是得佛竟。因非是菩薩正修之因因果皆證入故。

疏。交絡相望應成九句者。一言請言答。二言請示相答。三念請言答。四念請雲相答。五言請言及示相答。六念請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請言答。八言念請示相答。九言念請言說及示相答。初四以單望單。次二以單問對複答。次二以複問對單答。後一複問複答。今會正當第九。第二會即第六句。第八會即第一句。第九會即第四句。

疏。第五疑之權實。疏文分三。初徵起。次有云下。序昔說。後然此經中下。申正義。非斥權實為不當理。但成緣起有異昔人。言此事舊爾者。法界之中法爾有此疑與答故。言海印頓現者。疑之與答。皆佛現故。由上二義故。疑答皆常。其猶像模者。假以喻顯。以模喻疑。以像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疏。皆希佛境等者。總收上三。皆希佛境。即上實疑。並欲利生。即是權疑。成緣起門即是正義。故入大乘論第一偈云。薄福之人不能生疑能生疑者必破諸有。疏二云何下。正顯問端。疏文有二。先科判。後准義二文下。料揀。而有二重。光明影略。後辯因果。前中亦二。先正明。後故下偈中下。以義成立。引二文證故一引偈文。直爾問中。已具列故。二引後會。彼中引例。同此直請。彼中直請。同此引例。二文相對。則直爾引例。皆合四十。其義明矣。言正欲顯於下。結成上義。既引例直問。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所以。要此二勢問者。直請以尊主佛。引例為顯道同故。

疏。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下二因果料揀。於中三。初正明。二前是所求下。示為三意。三分是舉果下。通妨。此有二妨。一對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前故。今答雲。分是舉果故先問果。二據斯下。對科文難。既義有二節。何不分三。以義從文。故分為二。二段之中皆有結故。

疏。故此三事合則可一等者。可一故沒。可三故出。此文無能攝取中。攝於自在及與神通。法界品中。復以自在。攝於神通及無能攝取。亦合有於神通攝無能攝取及與自在。問中略無。餘經則有。

疏。言佛地者下。疏文有四。初出體。二辯類。三釋名。四結示。今初。言即智德者。正是出體。非斷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義。

疏。然此經宗下。二辯類。自寬之狹總有五重。一無量法界融故。二略有十者顯無盡故。三然體不出。五者剋實體故言具。如佛地經等者。即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又論第一釋佛地名雲。地謂所依所行所攝。即當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攝。故名佛地。

疏。然要唯有二下。第四攝五為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

疏。融而無二者。第五攝二為一。謂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故。融無二。又融無二者。總融五節。為無障礙如來地矣。

疏。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者。三釋名此有三義。一能生萬德。二成熟自他。二任持萬德。萬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

疏。此句為總下。四結示。結示是總。總持諸德及示答文。

疏。二佛境界下。諸句皆別明佛智之德者。疏文分三。初對總彰別。二言境界下。牒名辯體。三廣亦無量下。約類開合。亦有五意。一廣無量。無有一境非佛境故。二略有十種下。寄圓說十。於中二。先正說三種十。然後出現多明體遍等者。揀三處不同。謂出現品。即五十二雲。佛子。菩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份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等。釋曰。此即明體遍義也。言多明者。一切處無有。亦顯深義也。言不思議品以辯超勝者。即四十六經。所謂一一切諸佛一加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於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諸身。五於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罣礙。七於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於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於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上八句。初皆有一切諸佛之言。釋曰。既一念能為無盡之事。故云超勝。問明該其因果者。即十三經問有十一。謂一何等是佛境界。二何等是佛境界因。三度四入五智六法七說八知九證十現。十一廣。上九皆有何等是佛境界之言。初一是總。二即是因。智證知廣。四句皆體。餘五皆用。偈中答雲。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此雙答總及廣二句。又云。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此即答因。餘如彼文。上三雖同佛境。說意小殊。故云小有不同。謂佛即境者。分齊謂如來所成。一切功德智慧等是佛所有。如一國境屬於當國之王。而菩薩不測。唯佛得故言佛之境者。真如實相真俗二諦等。是智所緣境故。雲所觀眾生。國土等是佛悲所化境故。雲所觀化等。略有十種者。此含二段。一即四十六經。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一一切諸佛示現色身。為眾生作佛事。二出生妙音聲。三有所受。四無所受。五以地水火風。六神力自在示現一切所緣境界。七種種名號。八以佛剎境界。九嚴淨佛剎。十寂寞無言。皆上一切諸佛下。有為眾生作佛事之言。故下開為三類中。三加非情作佛事等。二即四十七。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故。疏結雲。今此加持即是神力及法雲地者。即十種持。經云。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離世間品者。即五十八經云。所謂初始能發菩提之心。佛所攝持。二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令不忘失。佛所攝持。三覺諸魔事悉能遠離。四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五知生死苦而不厭惡。六觀甚深法得無量果。七為諸眾生說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脫。八樂觀無為法而不住其中。於有為無為不生二想。九至無生處而現受生。十雖證得一切智。而起菩薩行。不斷菩薩種。皆有佛所攝持之言。一如加持者。如此類甚多。謂化現多身隨所樂見碎身舍利。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全身舍利如多寶佛。即是如來力持身也。如出現品醫王留身喻等。二如加耆婆者。即涅槃第三十。南經二十八經云。我於爾時往瞻婆城。時彼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供事六師以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妊。長者知已。往六師所歡喜而言。我婦懷妊。男耶女耶。六師答言。必是其女。長者聞已。心生愁惱。復有知識來謂長者。何故愁惱乃至是耶。長者答言。我婦懷妊未知男女。故問六師。六師見語。如我相法生必是女。我聞是語。自惟年老財富無量。如其非男無所付囑。是故我愁。知識復言。汝無智慧下取意意引廣讚佛德。令問世尊。長者即至佛所。問佛言世尊。我婦懷妊。六師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長者。汝婦懷妊是男無疑。其兒生已福德無比。六師聞已心生嫉妬。乃以菴羅果和合毒藥。授其長者。令其妻服語云。若服此藥兒則端正。產者無患。服已便死。送至城外以火焚之。如來知之。便往塚間。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可名世尊。母已終亡。云何生子。我言長者。汝於爾時都不見問母命長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尸火焚。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猶如鴛鴦處蓮華池。我於爾時尋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六師止之。耆婆言。如來使我入阿鼻地獄勐火熾然。尚不能燒。況世間火。爾時耆婆前入火聚。猶入清涼大河水中。抱持是兒還詣我所。授兒與我。我授兒已。告長者言。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眾生若有重業果報。火不能燒毒不能害。是兒業報非我所作。長者請佛立字。佛言。是兒生於勐火之中。火名樹提。應名樹提。爾時會中見我神化。無量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云如加耆婆入火。則入火之言。兼於二事。一如向所說。二如耆婆所言。佛令入阿鼻地獄勐火不燒。復有一緣。即令入地獄問提婆達多事也。

疏。四佛所行。疏文有三。初正釋名。次辯類。三揀濫。疏或說十種下。二辯類。於中初約行化釋。後約所行釋。今初。十種化不失時者。即第四十六經云。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化不失時。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不失時。二成熟有緣。三授菩提記。四隨眾生心示現神力。五隨眾生解示現佛身。六住於大捨。七入諸聚落。八攝諸淨信。九調惡眾生。十現不思議諸佛神通。皆上有一切諸佛。下有不失時言。

疏。亦是所行之行等者。二約所行釋。於中又二。先引文二。或大悲攝生下。類釋。今初。謂無礙行是如來行等者。即五十二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下舉鳥飛虛空前後無際。況真如行。金翅闢海喻無礙行。廣如下辯。

疏。或大悲攝生下。二例釋亦成上義。大悲攝生即無礙行。大智造緣即真如行。無思成事成上二義。亦該通所緣。

疏。約人望行下。第三揀濫。以經云如來所行濫於境界。是悲智所行故。於中初正揀後引證。謂佛是能行故。悲智之行是所行。非如於境悲智是能行。真如眾生是所行也。故云約人望行摽雲所行。

疏。況所望不同者。上行通能所。境唯局所。已是不同。設同取悲智行。約所行以用悲智境。約能行以用悲智。如人望子名父望父名。子一人二用。豈相濫耶。

疏。若准瑜伽下。第二引證。以釋二相不相同。經當第五。五界全同瑜伽。然瑜伽全寫深密為論。今引瑜伽引經者。欲雙引經論故。

疏。謂廣大力等如不思議法品者。即四十七雲。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力。最上力。無量力。大威德力。難獲力。不退力。堅固力。不可壞力。一切世間不思議力。一切眾生無能動力。大那羅延幢勇健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身不可壞等為一。此上十力遍於十種勇健法。廣如彼文。今略舉其名。一身命不可壞力。二毛孔容持力。三毛持大山力。四定用自在力。五常遍演法力。六德相降魔力。七圓音遍徹力。八心無障礙力。九法身微密力。十具足行智力。一一力中有多義。理具於下文。

疏。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者。即第五十六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畏。何等為十。經文浩博。今當義引。謂一聞持無畏。二辯才無畏。上二。不畏不能答難。三二空無畏。此不畏妄念。四威儀無缺無畏。五三業無過無畏。上二不畏外譏。六外護無畏。此不畏天魔外道。七正念無畏。不畏遺忘。八方便無畏。不畏生死。九一切智無畏。不畏二乘。十具行無畏。不畏不能化生。

疏。或說四種者。即十藏品辯。謂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出障道。四出苦道。

疏。未必全爾者。非不許昔解。但顯義包含耳。

疏。如師子頻申等者。下六十一經。略列百門。初名普莊嚴法界三昧。二名普照一切三世無礙境界三昧。最後。雲師子頻申三昧。結雲。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大神變海。

疏。略說十種如不思議品。說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者。即四十七經云。所謂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一切眾生廣說妙法。二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三普入三世。四普入十方廣大佛剎。五普現無量種種佛身。六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七說一切法離欲真際。八演說一切緣起自性。九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十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每句皆有一切諸佛恆在三昧。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之言。一如初句。

疏。或說有十如十通品者。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知過去劫宿住智通。四盡未來際劫智通。五無礙清淨天耳智通。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通。七分別一切言辭智通。八無數色身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入一切滅盡三昧智通。廣如經文。疏不思議品雲。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量大神通力。義引經文。無礙解脫一句牒經。示現無量大神通力。顯此解脫是神通解脫。如淨名不思議解脫。能以須彌內芥子等。故經云。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二轉淨法輪。三眾生受化調伏。四諸佛國土。五菩薩受記。上五皆有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言。一如初句。下五句但無不可說不可說言。餘同上有。謂六現去來今一切諸佛。七現去來今諸世界種。八現去來今一切神通。九現去來今一切眾生。十現去來今一切佛事。釋曰。既皆一塵頓現。明是大神通力。

疏。十通唯局菩薩者。欲生下六通。通二乘故。六謂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漏盡。

疏。廣有無量者。歷事別明故。疏或說百種者。即五十六經。初列十門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無礙用。二國土無礙用。三法四身五願六境界七智八神通九神力十力。皆有無礙用言。下九釋。一一各有十門。故成百也。

疏。略有十種。謂命自在等者。即五十五經末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命自在。不可說劫住壽命故。心自在。智慧能入阿僧祇諸三昧故。資具自在。能以無量莊嚴。莊嚴一切世界故。業自在。隨時受報故。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解自在。於一切世界見佛充滿故。願自在。隨欲隨時於諸剎中成等正覺故。神力自在。示現一切大神變故。法自在。示現無邊諸法門故。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圓滿一切諸佛諸波羅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

疏。不思議品亦說有十等者。即第四十六雲。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達種種句身味身。演說諸法辯才無礙。是為諸佛第一自在法。下略取意。上即法自在。二心自在。三勝解自在。四財自在。五命自在。六如意自在。七智自在。八業自在。九受生自在。十願自在。然上二經與八地全同。

疏。十無能攝取。疏文二。先釋名。二略有十下。辯類。於中二。先依晉經佛最勝法釋。

疏。如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者。即四十六經。此順晉經佛最勝法言。故引此文。經云。所謂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二為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三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是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四於信於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五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終不退失菩提之心。六積集無量諸善功德。皆以迴向一切智性。於諸世間終無染著。七於諸佛所修學三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成於無上正等菩提。八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及照一切諸佛之法。令諸菩薩心得清淨滿一切智。九捨離世樂不貪不染。而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十愍諸眾生受種種苦。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是為十。每句之中。上皆有一切諸佛之言。一同初句。

疏。若取無能壞義等者。二依今經釋大勇健法。前文已引。則義有兩兼。

疏。多在不思議法品者。亦有離世間等故致多言。

疏。不思議法品。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者。即四十六經云。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二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皆明見。三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五有廣長舌。出妙音聲週遍法界。六身應眾生咸令得見。七意住於無礙平等法身。八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九清淨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具足無量種種莊嚴。而於其中不生染著十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能通達一切佛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普遍無邊際十種佛法。其一一句上。皆有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言。一如初句但第五舌無無邊際言。以廣長替故。

疏。離世間品各以十門辯釋者。即第五十七經。謂十眼十耳等。十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四法五佛六智。七光明。八出生死。九無礙。十一切智眼。其十耳十鼻等。廣如彼文辯。然彼是菩薩眼等。而下結皆云則得佛眼等。故通因果。可釋佛眼等。

疏。出現品三業各十義者。身在五十經。語意在五十一。各有十義。並以十喻喻之。

疏。常妙光明不可說等者。即四十六經。十種莊嚴中。第七莊嚴文雲。一切諸佛皆有無量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是為諸佛第七最勝無上常妙光明莊嚴。

疏。然放光下。通伏難。恐有難言。若常光一尋。與放光異。今常光周於法界。何異放光。故為此通。疏而分別者下。亦通妨難。謂上通放光異常光者。則放光有時不放。今引相海常放。如何取別。故為此通。

疏。佛智者廣即無量等。隨事無邊故略說有十者。即如出現品。第五十一經明意業中。如來心意識俱不可知。但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說有十智十喻是也。

疏。體不出五者。即攝論佛地論。皆言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則一是理而非是智。今清淨智。即一真法界。清淨智即本來智性。金剛頂瑜伽說有五智。初法界清淨智。即一真法界故。

疏。通明法界所安立海等。此有三釋。初即疏意。而言通明者。謂世界海。唯約果說。法界安立海。通因通果。由起具因緣能安立法界故。二若因緣者。賢首雲。所化生法也。復是一義。唯取化生之法。三亦是前二下。是第三義。安立眾生世界。故前二即世界海及眾生海。於中先正明。後安立。然安立言下。引梵文證。此是賢首引證。後二義法式。即化生法也。安立即第三義故。結雲即安立法式。四佛海指不思議等品者。等取相海隨好。皆佛德相用故。是妙覺故。五佛波羅蜜指離世間品者。以二千行法。一一皆到彼岸故。六如法界品者。佛親證入離障解脫。及大作用皆解脫故。七指僧祇者。僧祇偈頌。廣顯佛德重重無盡廣大用故。等即等於一經上下變化之文。

疏。因德深廣下。疏文有二。先正釋經。後然此十句下。料揀。於中三。初標。二釋。三結。

疏。別則初二下釋別。先以竪釋別。諸位淺深故。言此約橫論。一切菩薩者。結上別義。約所行位。信住等異。即是竪論。約能行人。一一位中攝多菩薩。故云橫論一切菩薩。

疏。若約通說下。二釋通。約所行法。位位同修。即是通義。隨約一人遍歷諸位。皆修此十。即是竪論一切菩薩。

疏。故此十句文通行位者。三雙結也。別說寄位。通說約行。故疏四十句答文下。對問辯答。於中二。先標徵。後通即諸會下。釋相。先釋通。後釋別。通中二。先通相釋。後總別釋。前中文四。一正明通。謂九會通答故。二謂前眾海下。立理。此有三理。一眾海常隨既通九會故。問答合通。二豈復下。眾海智深能問盡故。三故知初會為總下。合總問故。以此三理問答合通。三而為分下釋妨。謂前問言。若言眾海問盡九會。九會同答。何以下文。復有三位。大問故為此通。

疏。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謂問雖互有廣略。因果皆足。則是重問耳。四則從此盡光明下。正示答文疏。又就四十問下。二約總別釋。十海為總。餘三十句別。皆十海攝故。總答十海。已答餘三十問。於中二。先正以九會答於十海。後問中為次下。以答對問。辯次不同。問中言。先有世界眾生者。即標中本有三海。世界即世界海。及攝安立海故。次則有佛出修因得果等者。即標中修成。即自行意。言餘四皆大用臨機等。即標中化他也。

疏。答中先人後己下。先利他故。大用四海。即先利他。言四海者。一名號海。二四諦海。三變化海。四壽量海。言自利二海居後者。即波羅蜜海為因。佛解脫海為果。八九兩會答故居後。此中唯會六海。不會四海者。以世界海及安立海。依問在前故。佛及眾生本居中故。

疏。又眾生一海下更以異門釋眾生海。上欲具收十問故。以答因屬眾生海。今以眾生為總。即前答因屬演說海。說諸位故。上來通竟。

疏。若約局言下。第二釋局答問。經來未盡者。遮那品後無結束故。若來應具答盡。二答二兼餘者。謂正答安立及世界。兼餘三十八問故。

疏。亦表身為供養具者。即解脫和尚嘆佛說偈云。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誠實香。讚歎香煙布。諸佛聞此香。尋聲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疏。若別明者。如文思之者。若此之類顯義無方。類例相似即可引證耳。

疏。面門即口者。以昔有解雲。面門即面之正容。非其口也。又云鼻下口上。以梵音呼面及口並門。並雲目佉。是故譯者解人。取文非一。今以眾齒之間則口。為定解。表四十問者。有四十齒故。教道遐舒。即教智光。故口生真子。唯取口義故。法華雲。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下出現。加於普賢光明入口。咀法味下。約齒明義。言總處者。口為說法處。一切法門總從此演故。

疏。通舉十號者。疏成正遍知者。理無偏邪目之為正。無法不照名曰遍知。即實智窮源號。言是明行足者。明是證行。行是教行。二行圓滿名明行足。即修行滿足號。言世間解者。明解世間故。即權智圓明號。言可謂善逝者。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謂不向餘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號。言即佛義焉者。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由此天上人間共所尊重。故曰世尊。即無師自覺號。言謂無上士。夫士謂士夫。遍於眾聖。於眾聖中更無過上。名無上士。即位超諸聖號。言調御丈夫者。調謂調練。御謂控御。故云調御。則乃攝有情號。言天人師者。師謂軌範。說五乘教。利益眾生故。即導軌眾生號。言是應供者。謂堪受人天廣大供養故。即堪為福田號。言結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即倣同先跡。號佛德無邊。十號略盡故。法華第三雲。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汝等天人阿脩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斯即舉十號以昭然。初但云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則通局有異。又下眾集。但云天人阿脩羅等。勝劣小異耳。今取彼意故。以十號釋經十號之義。法界品方辯。

疏。已至會中故闕初海等三事者。一土海。二世界海。三佛名。非別從彼來。故此不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三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兩卷無量壽經宗要

兩卷無量壽經宗要 釋元曉選 將申兩卷經旨。略開四門分...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 零妙寺僧釋不可思議撰...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華嚴七處九會頌釋章序 昔者圭峯禪師有華嚴綸貫之作。...

人本欲生經註

人本欲生經序 人本欲生經者。照於十二因緣而成四諦也...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

佛說大三摩惹經

佛說大三摩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須真天子經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文殊師利所報法言稱,一名斷諸...

【註音版】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

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

佛說羅摩伽經

佛說羅摩伽經卷上 西秦沙門聖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

【佛教詞典】達磨流支

(人名)Dharmaruoi,沙門名。譯曰法希。見續高僧傳一...

【佛教詞典】法性相差別

何等法性相差別?謂即於蘊界處中我等無性無我。...

臥床默念佛號會有罪過嗎

原文: 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

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

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信,就會遇到許多問題。...

最不稱職的御醫

這個故事說的是悔悟,取自《雜譬喻經》。 古時候,有...

犯盜戒的過失跟持盜戒的功德

毀犯盜戒果報,三途果報;餘報:一、貧窮。二、共財不...

淨業行人的遺囑樣本

XXX、XXX、XXX,我的親人們、孩子們: 今天我趁著身體...

「八風」是如何引發煩惱的

八風中的譏、毀、衰、苦本身就是煩惱,我們想大家比我...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種種的罪殃皆由造作此十惡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為比丘們開示...

供養正法法師等於供養十方諸佛嗎

問: 請問師父,有人說,供養弘揚正法的法師,這個功...

不要去追求那些怪裡怪氣的事情

問: 我是一位初學佛者,有很多事情都還不懂。現在有很...

李木源居士的學佛心路歷程

一、入佛因緣 我出身於一個鄉村大家庭,有九個兄弟,一...

什麼是菩薩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

【視頻】《華嚴經》女聲讀誦

《華嚴經》女聲讀誦

【視頻】《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聆志居士

《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