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六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土既不同下。第二釋文於中四。一躡前生起。二正釋經文。三料揀解妨。四次第鉤鎖。

疏。初三者下。第二正釋經文釋第一句。

疏。文有二。一正釋。二解妨。今初。言一切淨穢者。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以言通慧力所成故。此即偈文智慧神通力如是也。言為物而取擬將普應者。除自受用皆為物故。

疏。佛應統之下解妨。此有二妨。一皆名佛土妨。謂土有淨穢穢豈佛土。故今答雲。穢亦佛土。三界朽宅屬於一人。娑婆雜惡居華藏內是我佛土。二然就佛言之。故無國而不淨者。通於穢土稱為淨妨。此由淨名經中。寶積願聞得佛國土清淨。而佛答雲。眾生之類是則不揀淨穢穢亦淨土。故生疑雲穢名佛土。就佛統之穢名淨土。復據何理故有此答。然佛土皆淨。所以身子見丘陵坑坎。佛言我此土淨。而汝不見。言既即穢而淨故。不思議者。即以上義會下偈文。偈云。世尊境界不思議故。

疏。若是法性即本識等者。約如來藏隨緣成立淨穢諸土。如三昧品引楞伽說。此從通相不局眾生。亦不局佛。若云法爾者。即法爾道理如十地說故。

疏。會二文於理可見。

疏。業有善惡下。先總釋。後淨名下。後引證。引三經四文。淨名有二皆佛國品。初雲以萬行為因者。經云。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次列六度等。故云萬行為因。二又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等者。亦是此文。次雲為法性雖一下。雙釋上二。疏文有三。初隨業成異。釋上萬行為因。此是土因。二佛隨異類取土攝生釋上文。又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此是土緣。三涅槃下。別引他經成其初義。就第二中亦具引文。佛國品寶積獻蓋。佛為現變化淨土相。便求其因故。初問雲。願聞得佛國土清淨舉果也。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徵因也)佛答雲。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標也下徵釋文)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釋曰。上二句總明取土一向為物。經云。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釋曰此明土異之由。下經徵釋雲。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釋經意雲。菩薩修因取土皆緣眾生。若無眾生取土何用。此皆他受用土。及變化土緣故。唯識中二土皆以利他行成。明為物取故。彼經舉喻。欲造宮室須依空地。若無虛空終不能成。欲修淨土必緣眾生。若無眾生無修土處。

疏。涅槃微善者下。別引他經成其初義。即二十一經高貴德王菩薩品。琉璃光菩薩從不動世界而來。無畏菩薩問佛。此土眾生當造何業。而得生彼不動世界。佛以偈答廣列十善。一一皆生。言微善者。彼有偈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若為怖畏故。利養及福德書是經一偈。則生不動國。又云造像若佛塔。猶如大拇指。常生歡喜心。即生不動國是也。

疏。觀經三心者。有三種。三心第一佛為韋提希現淨土竟。韋提希願生求因。佛言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釋曰。若具此三何淨不致。然以生就佛總名為生。如上引直心是菩薩佛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第二上品上生文中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國。第三雲。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釋曰。第三三心多同初三句。而合初二開其後一。此上諸心。非但得生彼國而為生因。亦能成彼淨國得為修因故。觀經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故。今引為佛國因也。

疏。上三初一因二緣三因者。然因略有二。一變化因。即第一如來通慧。二感淨剎因。即是第三。緣亦有二。一約境利物眾生為緣。二攝境從心皆自識變。此中第二義而是真心隨緣變耳。

疏。次四別明有因有緣者。如鏡智所成是緣變化土因。通因通緣。佛以生為緣生以佛為緣。

疏。眾生菩薩共搆一緣者。上已總明即是直心是菩薩淨土等。若菩薩自修直心。眾生諂曲何由得生。是故勸物同修直心。故菩薩以直心之因。取直心之土。以應直心眾生為同搆一緣來生其國。萬行皆然故云隨其行業。言凡聖同居者。即變化土。若他受用唯聖所居。變化之土凡聖同居有二意。一就機化故。二於凡身中初證聖果。尚亦為居之。

疏。三四二種他受用土因者。略如上引唯識論文。唯識一向就佛說因。今通菩薩。謂佛因中修此二因。成他受用。即是佛因。二住地菩薩修此二因得他受用。約菩薩因。初地八地地經廣說。

疏。勝解印持隨心轉變者。勝解以於境印持為性。印持萬境隨心轉變。

疏。一善根所流因中者。即圓融修行自他二利無障礙行。故得爾也。

疏。其法性土下。第三料揀妨難。問上之十句含於四土。何以特明三土因耶。故為此釋。次復問雲。四土之外別說圓融應有五土。故今答雲故。其後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別有體。其圓融之因亦如上說。又說淨土總有二義。一者行淨業為因感淨相果。二以德業為因感自在淨果。行業始自凡夫終至十地。德業始起不動。終至如來故。第二別明是行業淨。第三融攝。是自在淨。第一總明具斯二淨故。疏為三。

疏。又此十事下。生鉤鎖偈中。

疏。成唯識下。此下之文前已總引。今當略釋大圓鏡智相應淨識。即果位第八此是依因。依此頓變故。由昔所修下。此是行因。從初成佛下。辯其果相。初明竪長。後周圓下。明其橫廣。

疏。論雲。謂平等性智等者。上已具引。先智後行俱是緣因。亦以行為因以智為緣。故云因緣。亦上二皆因。隨十地菩薩為緣。如上隨所化眾生等變化為淨土。即是果相。初地見剎等百三千。故名為小。二地即千三地萬等。後後大於前前。前前即劣後後漸勝。下所引地義並如本品。

疏。又第七偈依中有依下。以義料揀成無礙行門。此即賢首華藏觀意。彼有五門。一成立因緣。正當此門起具因緣。二相狀布列。即華藏品風輪香海等。三具德圓滿。四依正融攝。五攝成觀智。今疏有二。先牒經略明即彼第四。二從然其無礙通有十種下。即彼第三但解此二自成觀智。略無第五。然彼具德指一香樹。亦明十義。一此香樹即佛智身德。二即轉法輪。三事理無礙。四悲智德。五難思德。六體用無礙。七定亂無礙。八微細德。九佛境界德。十緣起無礙德。而內外相參以成十門。亦不引證。今為順經加減廢立皆引文證。而具事理事事無礙。疏中有四。初總摽。二諸教說土下立意。或是無常者。通大小乘。或云心變。唯是大乘理事懸隔明非實教。三一事理無礙下。開門別釋。一中引經即第十經偈末句雲。安住於空虛今但取莊嚴為事法界為理無差別言即是無礙。二成壞中不引文者。義易了故。亦是此偈故云一一。剎種中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清淨。三中經云。體相如本等者。即第八經釋剎種章偈。及後四相入中所引。即前偈前半具雲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普週遍。五相即無礙證文即第七經。六清淨珠玉等即第八香水河偈。具雲清淨珠玉布若云一切香河悉彌覆其珠。等佛眉間相炳然顯現諸佛影。今但取初後二句。是顯微細之義。七隱顯中略不引經。以義多故。即此中偈。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剎土斯成立。即其義也。以同處異見故不可思議。又形狀偈云。一切塵中所現剎皆是本願神通力。隨其心樂種種殊於虛空中悉能作。釋曰。既一塵隨樂種種皆作則隱顯自在也。然疏文中略出二種隱顯。一染淨隱顯。如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則淨隱染顯。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則染隱淨顯故。摩竭提國其地金剛等。二明異類隱顯。如須彌山形世界。一類顯時江河等形即皆隱也。長剎顯時短剎則隱。餘可例知。八重現無礙亦不引文。以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已頻引故。若更引者。依住偈云。或有國土周法界清淨離垢從心現如影如幻廣無邊。如因陀羅各差別等。九所引即第八經釋小海中偈十中。又下文雲。即第八經河間樹林偈。

疏。此十無礙下。四結釋六相之義。略如前說廣如十地別章。

疏。如何廣大下。隨難別釋。釋第八九有二義釋。前通諸教。後由無漏下。即事事無礙宗故。上普賢雲。一切剎土入我身所住諸佛亦復然。汝應觀我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等。

疏。所現國土似彼報故重重而現。不離一毛者。如十盞燈共照一毛。則一毛之上有千重光也。准喻思法。

疏。第四剎體中諸教不同下。即五教出體釋有二意。一則別配八微是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終頓二教。或一切法是圓教。二則通明圓教具於四義。頓教唯法性小乘唯八微。始終二教通於前三。若三各別即二是始教。若三無礙性相圓融即是終教故。法相宗出體之別。一法性土。以真如為體。二實報土。力無畏等。一切功德無漏五蘊以為體性。若攝相歸性亦真如為體。三色相土。攝境從心自利後得智為體故。佛地論雲。最極自在淨識為相。相即體相。若約相別即四塵為體。四他受用土。攝境從心利他後得智為體。攝相歸性亦以真如為體。若約相別亦是四塵。五變化土同前他受用體。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圓教則以性融相相無礙故通一切法。則事事無礙而為其體。是故疏雲。今皆具之。次引經具收。後融無礙。

疏。第五段剎莊嚴中至或寶為嚴等者。然莊嚴有三。即名三淨。一處所淨。即眾寶為嚴。二住處眾生淨。即人寶為嚴。三法門流佈淨。即以法為嚴。對文可知。

疏。第六段明剎清淨。疏文有四。一總摽大意。二別顯其相。三對教揀定。四對文揀濫。今初。言唯約淨者。以言清淨故不同形等。通於染淨。言行致者。即生公意。彼淨名注雲。行致淨土非造之也。造於土者。眾生之類矣。十四科中釋致義雲。問云何致而非得耶。答夫稱致者。體為物假雖獲非己。釋曰。謂因他而得故名為致。謂佛修萬行直趣真極不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眾生。遂以大悲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萬行而致於土必招淨也。

疏。然淨有二下。第二別顯其相。展轉開之乃成四重。皆以方便為因清淨為果。第一對中言以六行為方便者。謂厭下苦麁障。欣上淨妙離故。以色無色界而為淨土。

疏。此復二種下。第二對二乘淨土玄中已明。

疏。然出世上上淨中下。第三對言仁王經等者。即菩薩行品。波斯匿王讚佛。此前一偈半雲。正覺無相遍法界。無生忍盡智圓明。寂照無礙真解脫。大悲應現無與等。湛然不動常安隱。光明遍照無所照。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在文易知。若瓔珞經亦云。佛子有土名一切賢聖所居之處。是故一切眾生一切聖賢。各有自居果報之土。若凡夫眾生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土。山林大地名為依報之土。初地聖人亦有二土。一實智土。前智為住後智為土。二變化淨穢經多劫數量應現之土乃至無垢地土亦如是。一切眾生乃至無垢地。盡非淨土住果報故。唯佛獨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是故我昔在普光堂。廣為一切眾生說淨土門。以上二經唯佛為淨。

疏。未極之中下。第四對也。言永絕色累者。即生公十四科淨土義雲。夫未免形累者。八地已前在生空觀。即淨土出即居穢土。八地已上長在生空。即長在淨土。故須託土以自居之。八地已上永絕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土復何為。意雲。八地淨無生忍得色自在。捨於分段故云永絕色累。一切世間出世間心悉不現前。故云照體獨立。稱性普周故云神無方所。神即心神。易雲。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既無色累。故其土相難以名目。

疏。七地已還等者。未出三界者。依直往者。未捨分段故。無漏觀智有間斷者。即六地已下若至七地觀無有間。依十地經六地已下為染。八地已上為淨。七地亦名中間。亦可名染亦得名淨。或非染非淨。今取染義故非純淨。

疏。若依瑜伽下。第三對教揀定可知。

疏。然淨方便下。第四對文揀濫。於中有二。先對此文。上來四對。皆約清淨為果方便為因。今以義通方便亦果。親近善友即是方便。今得人寶為嚴則兼於果故。極樂等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等流果也。

疏。然望莊嚴下。第二對前文揀也。如莊嚴中雲。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與此增長廣大功德雲遍法界故文同。又彼偈中多舉因顯果。與此長行同。此雲慈悲廣大遍眾生。以此莊嚴諸剎海。與莊嚴同起具因緣。諸淨剎因與此長行修淨因同故。為此揀。

疏。文有二。一明門別。謂所用雖一用處不同。猶如說法在佈施門名為法施。在智慧門名為方便等。

疏。又起具下。更以別理揀於二門。則具緣是通此處則局故。前疏。雲唯約淨也。對於莊嚴則多少不同。如多藥和合從疆得名。定中有慧但資於定。慧中有定但名般若等。故云彼多約果。此多約因。從前多修善者亦從多少。前則以因對果論其多少。此則唯就因中自有多少。前雲菩薩無邊功德海。及普賢行願。諸佛子等眾生劫勤修習此多修善也。今乃文。雲淨修廣大諸勝解成就方便清淨力。即治惡多。文顯可知。

疏。如善財夜神處說。即七十三經大願精進力夜神善財初見。起於善知識同已等十心。便得佛剎微塵數行。所謂同念心常憶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別決定一切法故等。廣如彼說。此下數段皆如十地經文。

疏。前半方便。後半清淨者。以各下句有方便清淨言故。言皆上句果下句因者。從多分說。則方便為因清淨為果。若從通說俱通因果。方便約因。善巧出生於土。方便約果。依正業用是淨土相清淨。約因離諸障蓋。清淨約果無有三惡八難等故。

疏。初二隨彼類者。如佛出娑婆但可丈六。若生極樂無量由旬。不可以無量由旬之如來。以化三尺身眾生。丈六之佛化萬丈之人壽。亦然矣。居於此剎不滿百年。彌陀人民壽皆無量。然此一對亦通化機多少。次一緣廣狹者。緣廣則剎廣如文殊普賢之邦。緣狹則剎狹如迦葉光德之國。四宜聞三則秘一乘之妙寶。宜聞一則廢羊鹿之小車。五根熟者。化多如釋迦之化。未熟則化少如須扇多如來亦是因中緣廣狹故。

疏。一念與劫下。釋唯心方便之義。然一念與劫。並由想心。此有二意。一者由有想念。即有剎那。積此剎那終竟成劫。心想若滅生死長絕。此順經文。二者一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此順經意。成唯心觀是故。疏雲。心想不生長短安在。無長無短即心體清淨。是以經言以一方便皆清淨也。此約真性故。第三句是不壞相義。相性無礙剎海義也。

疏。二唯約住劫之中居人善惡。復有二義。一約眾生引因所得。二約菩薩居中作用。心純善故染淨交徹耳。

疏。一遇惡緣故淨變為染。即是劫中染污眾生住故。七十二經云。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時。一切不可樂猶如飢鬼處。眾生相殺害。竊盜縱淫佚。兩舌不實語無義麁惡言。貪愛他財物瞋恚懷毒心。邪見不善行。命終墮惡道。以是諸眾生愚癡所覆蔽。住於顛倒見上惡緣也。天旱不降澤以時無雨故。百穀悉不生草木皆枯藁。泉流亦乾竭。大王未興世河池悉枯涸。園苑多骸骨望之如曠野即劫變也。

疏。粳米自然生等。即是上經次文雲。大王昇寶位廣濟諸群生。油雲被八方普雨皆充洽。乃翻十惡成十善也。其中翻偷盜雲。往昔諸眾生貧窮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饑羸如餓鬼。大王既興世粳米自然生。樹中生妙衣男女皆嚴飾。即其事也。

疏。三即地前者。信解是地前通稱。亦名勝解行住。未證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疏。或以多莊嚴而嚴一剎者。如第五迴向即願。普攝十方三世所有佛剎一切莊嚴。而嚴一一剎一切亦然。至登地竟能如願成。如八地十地中說言。或以一嚴而嚴多剎者。第二迴向雲。以一莊嚴嚴一切。亦不於法生分別。如是開悟諸眾生。一切無性無所觀。如上口光召眾者。即第六經。其諸菩薩既至會中現自在用。如是坐已。其諸菩薩身毛孔中。一一各現十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寶種種色光明。一一光中現十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此諸菩薩悉能遍往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彼一一塵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剎。一一剎中皆有三世諸佛世尊。此諸菩薩悉能遍往親近供養等。即嚴微塵中剎也。

疏。佛滅度百年乳不及水者。育王經說。育王常供養諸聖僧。上座食乳稍多。育王白言。乳若多食恐生疾患。上座雲。此乳有何力。不及世尊在世時水。今佛滅度一切精淳皆沉地下。育王願見佛在時水。上座展手地下取水。育王甞之實過於乳。明知福人滅矣。能事隨滅。百年上爾。況今去聖將二千年。尤更澹薄況於減極。鐵為上嚴稗為上味。如起世等經說。

疏。八如彌勒來者。即彌勒下生經說。佛告舍利弗雲。四大海水以漸減少三千由旬。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人壽八萬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隱快樂。有一大城名翅頭末底。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其城七寶上有樓閣戶牖軒窓。皆是眾寶真珠網覆。塹廣十二里。街巷道陌處處皆有明珠之柱。處處皆有金銀之聚。便利不淨地裂受之。受已還合。亦無衰惱水火力兵及諸饑饉毒害之事。園林池沼八功德水眾華異香皆悉盈滿。不生草穢。一種七穫味甚香美。增色力身等廣如彼說。

疏。淨名足指桉地者。即佛國品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言。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道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即答雲。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世尊即以足指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眾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等是也。

疏。法華三變淨土者。即寶塔品大樂說請開塔戶。佛言。須集分身。大樂說請集分身佛。世尊放光遠召。為欲受分身佛故。一變娑婆。二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皆令清淨。坐佛不足。第三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皆令清淨。故云三變。

疏。謂前九辯諸世界約相不同至皆週遍故皆釋標名。於中有三。一約性相相對。相則有差性則無差。二又約權設下約權實相對。實則無差。三又皆是諸佛之所用故下。收差與無差皆歸果用。前之二對性相權實二不相即。今則融即。言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上之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上之圓融也。若離圓融則無可差別也。若離差別無可圓融。如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引法華經但明二不相離。由依此義下。顯十八圓滿由此而成。

疏。盡海之塵一塵一剎已是含攝之義者。以經云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世界無差別。謂一箇世界海。還有世界海微塵數世界。則義當一塵是一世界竟。唯就此一句已顯融攝釋。無差別義善成矣。若界界相望論無差者。無差全少。今十句中句句各有世界海塵。則一海之中已有十世界海塵數無差故。須融攝思之。

疏。而前但約平漫無差者。即長行雲。一一世界海中所有佛威力無差別。今乃皆云一一塵中無量光等。即是重疊無差別也。

疏。若云約共同事下。結彈古人。謂經舉十事皆約融攝。若依昔義。何以不言一一世界海中染淨無差別。一一世界海由眾生受苦無差別。以世界海中皆有染有苦故。故疏結雲。豈世界海中都無此耶。今經不言。明知約融攝無差別耳。世界成就品竟。

華藏世界品第五(盡第二會初如來名號品)

疏。梵本具雲等者梵雲拘蘇磨(華也)多羅(藏也)驃訶(莊嚴也)阿楞伽(嚴具也)嚕迦馱都(世界也)三牟達囉(海也)缽履輸陀(雲遍清淨也)懼曩(功德也)三牟達囉(海也)阿羅婆(上)娑(光明也)缽履勿多(品也)。此雲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遍清淨功德海光明品。然疏文有四。一舉梵名。二譯者嫌繁下申其義釋。三其梵本雲下釋前梵本。四約事可爾下。覈其本源。不為此釋豈委剎海之興由。三宗趣言有十德者。前品已引四文也。疏初明華藏因果自體者。然第二安布莊嚴亦是果相故。應對果分因。總為二段。謂先明剎因。後彰果相。以第一段中長行具有因果。偈中雙明因果。故合於因。屬自體中。疏謂指此剎海。是我本師下疏文二。先通釋經文。後隨難別釋。今初疏不唯勝觀釋迦等者。俱舍論第十八說。於三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三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然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釋曰。此三偈中初偈明供養佛。數謂初無數劫供養七萬五千佛。第二無數劫供養七萬六千佛。第三無數劫供養七萬七千佛。後頌意明供養何佛。言逆次者。從第三無數劫向前以明。謂第三無數劫滿逢勝觀佛。第二無數劫滿逢然燈佛。第一無數劫滿逢寶髻佛。最初發心逢釋迦牟尼佛。發誓願言。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世尊末劫出世時法住千年。今我如來一一同彼。故今疏雲。不唯勝觀者。舉第三阿僧祇劫滿佛。言釋迦者。舉初發心之佛。而言等者乃有三義。一等然燈寶髻。二等所供佛數。三等餘教所明。設言供養三十六恆三十八恆佛等。皆未足為多也。

疏。不唯淨一無生等者。如智論說。五華供養然燈得無生法忍。故金剛經云。若有少法可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等。無法可得是無生相。而言等者等餘法門。俱舍頌云。但由悲普施被折心無忿。讚歎底沙佛。次無上菩提六波羅蜜多。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滿。釋曰。初之四句即是四位。初位一滿。謂普施成檀。次位二滿。謂尸及忍。被折不報故能滿尸。由內無忿故成於忍。第三位中但一度滿。謂精進度。第四位中定慧雙滿。故云一二復一二等。言底沙者。此雲圓滿。讚佛偈云。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七日七夜忘下一足嘆底沙。故超於彌勒九劫先成佛。智論之中亦同此說。故六度滿前後不多。今經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況於多佛況多劫耶。故結雲由上三重故云深廣。疏然瑜伽起信下。第二隨難別釋。即重釋三祇。約三乘一乘以通。言該通十方者。對上一方化儀言。及樹形等界者。對上一類世界。且如娑婆一劫方知安養得為一日。則安養世界乃經三無數日耳。更方袈裟幢剎未經歲月。況於後後以劫為日之剎耶。是則不可以此一方一類定於成佛時劫之數。二異類剎者。即於一界即具諸界互不相見。時劫亦殊安知脩短。故朝菌不知晦朔。況識春秋耶。況於大椿之歲耶。言寶雲經者。經云。善男子。菩薩不能思議如來境界。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但為淺近眾生說三僧祇修習所得菩提。而實發心已來不可計數。賢首釋雲。不可計者不可計數阿僧祇也。義分齊雲。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十十數之。此即倍倍數之。仍說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論破此別修相好。不許三祇之外別修。即是實教之意。然實教之意。自有二義。一定。三僧祇一方化儀故。又是實佛故。起信雲。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量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於三阿僧祇劫故。斯則定也。二者不定。復有二意。一為通餘類世界故。如勝天王說。即前樹形等剎是。二據佛實德無限故。如寶雲經。若瑜伽說有二種無數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方便顯時無量故。二者如常說。若依初義經無量劫。若依後義但三僧祇。然依此釋不同寶雲。寶云不言為淺近眾生說於大劫。為於深勝說日月劫。明知意殊。是則瑜伽亦是一方所宜說耳。

疏。又時無別體下。別教一乘融攝以說。如毘目仙人執善財手時經多劫。處歷無邊故不可以長短思也。若顯超勝一生頓圓。若約甚深多劫莫究。故云不可定執貴在入玄。

疏。第二諸佛子下彰果體相。疏文有四。一總相生起。二彰其份量。三科釋經文。四用義通局。

疏。然所依剎量下。第二彰其份量。言大小之化者。如梵網經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即大化也。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總該百億。且依一相等者。且依一種義相。不壞邊表。有蓮華外別佛剎海等實則稱性橫不可尋。故云法界無差別。若以性融相則一塵中法界無量。疏然准下別顯。下第三科釋經文。言應有十事者。以文廣釋十事故。此中長行略標列故。是以古德一品之中。先分土因。就果相中即分十段。今不依者。以下六事各有長行偈頌。而前四事同一長行。故科十段於文不便。先科為三。於第一華藏自體中長行之內。方為四耳。疏然其剎因下。第四明用義通局。已見上文者。即起具因緣中通義易知故。示別相。列中疏風力遙持者。古有二釋。一雲一重風輪持一重物。疏以出現品中。有十風輪持欲色等。皆是遙持故。今桉定。疏所持香海下。疏有二釋。一約事釋。二又藏識下約表。於中又二。一約眾生。二又佛性名水下。約通生佛。佛性即是真法性故。故此品初海表三義。今舉其二略不說悲。涅槃亦云。有人聞香即第七經。至問明品當具引之。疏又所發萬行下。上約事釋。此約表法。但通相表行。若別說者。略示十德表於十度。一開敷鮮榮以表施度。二自性無染以表戒度。三香氣芬馥。四寶莖堅固。五寶葉扶疎。六寶蘂光幢。七相巧成就。八含藏蓮子。九寶台堅住。十普放光明。下八如次顯於八度。疏宿因現緣經離頌合等者。此中詺長行為經。以取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別相修多羅故。言經離頌合者。宿因即前顯因深廣。現緣即前風持香海等。此二離明言頌合者。初偈頌總。前半宿因。後半現緣。第二偈三句宿因。第四句是現緣故。疏所成果相。經略頌廣者。長行雲。華藏世界海住在其中者。即所成果相此文則略。以十偈之內皆有果相故云頌廣。疏三現緣風輪經廣頌略者。經列十種風輪。偈中但云風力所持無動搖耳。疏四山地海樹經有頌無者。長行雲。金剛輪山周匝圍繞。地海眾樹各有區別。此經有也。頌無可知。上言有四者。但有四例唯廣略一種。乃成一對離合有無。但成一例耳。若成對者。應須經合頌離經無頌有方成三對耳。餘四例二對。此中則無下頌則有。疏是無邊之邊不礙理而即事等者。意明理無分限總曰無邊。事有分限故名有邊。若理成事理性全隱。則無邊即邊。若會事歸理事相全盡。則邊即無邊。今則不爾。不失理而事現。雲無邊之邊。不壞事而理顯。雲邊之無邊。此是事理無礙義不是相即。相作之義思之。疏但云諸嚴下。此句稍長故。牒釋雲。即從諸莊嚴具下是第九句。摩尼妙寶下皆第十句。

疏。准下剎種及梵本皆有十者。以中一海管十海。而此十海一道布列。結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十道皆然。一海一種故。有十不可說也。言下摽種處亦然者。摽雲。諸佛子此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釋曰。此即摽種處無十字亦例合有。

疏。芬陀利即白蓮華者。即唐三藏等諸師所翻而言。亦是正敷榮時者。即付公意故。睿公法華序雲。華有三時之異。華而未敷名屈摩羅。凋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生公亦云。器像之妙莫踰蓮華。蓮華之美榮在始敷。始敷之盛則子盈於內色香味足。諸之芬陀利。意亦同也。今存二譯各是一義。梵語多含故兩存耳。疏即隨一一心同時相應功德流注者。大海既喻藏識。小海復表種子。二皆心王故。河表同時心。所謂善十一遍行別境二。千福河流注心地也。

疏。嚴中嚴事下。釋第二辯嚴也。

疏。中先略釋。後結十句可知。今先示十句後示別釋。十句者。一岸體金剛。二淨光下摩尼嚴岸。三常現下現佛光色。四及諸下出同類音。五其河下旋澓出影。六摩尼下網鐸垂覆。七諸世界下總顯多嚴。八摩尼寶雲下寶雲覆上。九復出妙音下浪出妙音。十其香水下水湧光雲以文易知。故長行不出。但偈中具示。今示略釋者。

疏。雲寶體是初句。寶嚴是第二句。聖靈游集即三四五句。光雲相映即六八。與十萬像浮輝即七九二句。疏如劍葉林者。其林樹葉猶如刀劍下即傷人。言如天意樹者。涅槃四十二問中。當第二十四問雲。云何觀三寶猶如天意樹。言天意樹者。隨天意轉故。至第九經方始答之雲。復次善男子。如菴羅樹及閻浮樹。一年三變。有時生華光色敷榮。有時生葉滋茂蓊欝。有時凋落狀如枯死。善男子。於意云何。是樹實為枯死不耶。不也世尊。善男子。如來亦耳。於三界中示三種身。有時初生有時長大有時涅槃。而如來身實非無常。釋曰。意明三寶隨物轉變而實常存。如天意樹隨天意轉而實不死。隨天之意明是善業矣。言男女林者。即楞伽第一百六問。云何男女林。一百七問。云何訶梨勒阿摩勒。解曰謂令觀世間如男女林等。依立世阿毘曇論第一雲。閻浮提林外有二林。一名訶梨勒。二名阿摩勒。此二林南復有七林中有人林。是人林中果形如人。如閻浮提聖人王種。若男子十六歲如女十五歲莊嚴具足狀如行嫁。是人林果可愛如是。其子蔕形如人頭髻未離欲者。見此果子便生愛心。諸外道等有離欲人。若見此果即失禪定欲心還生。其子熟時唯鳥競食。鳥食之餘殘落於地。如尸陀林甚可厭惡。諸退禪定者。見是相已。深生厭離還得本定。意表世間男女如林所見榮飾悉皆如幻與此無別。遍計所執妄謂之實。菩薩觀之都無所有。故楞伽雲。觀諸眾生如死尸無知。以妄想故見有往來。若離妄想如彼死尸無鬼入中雲為自在故。有經說菩薩所見世間資生無非實相。此之謂矣。

疏。後三結嚴所因。疏文有三。初總明。二然此三偈下別釋。三顯華嚴下結嘆。二中示難思相。總有六重。六重之中皆通一偈而各取一句中言。又此四句各是一義。如第一偈初句所現之境。二能現之處。三所現相。四能現之因下二例。然其第一重料揀初句所現不同。三偈各一世間。而初偈是初句。次偈是第二句。後偈是第二三兩句。言影略其文者。謂隨一能現。能現三世間。今各舉其一故云影略。非但此義六重皆影略。

疏。又初明一果。能現下第二重約現處明矣。初偈是第二句。後二偈皆第一句。

疏。又初明佛力下。第三重約能現因差各顯一因。皆第四句。

疏。又初果後因願通因果者。是第四重亦約現因明異。重釋第四句而約因果不同。

疏。又初自下第五亦約能現因。句亦第四約二利不同。

疏。初明即性無性下。第六重約所現性相明差。三偈皆第三句。以各見不同同體無來等故。此之一義更須解釋。謂若順上釋既從佛力等因故。所現之體即無生等。二者此句亦是能現。由體無生故。現而叵取。稱性而來故無來去。隨機隱顯各見不同。

疏。應成四句者。文出二句。三一因一果釋文已用。四多因多果隨修一行無德不招。廣如問明及昇兜率品四句相融故。一一難思。

疏。一者令多等者。第四偈一切剎海咸週遍。是令周給他也。第二偈中靡暫停。第三偈中恆聞見是令常也。第三偈中其音美妙是令妙也。第十偈中無等無生無有相是稱性也。第八偈能於一切微塵中。普現其身淨眾剎。及第九偈一剎那中悉能。現皆自在也。

疏。後半悲應即他受用及變化淨。一偈之中四土具矣。

疏。摽二章者謂種及剎下疏文有三。一總釋徵名。二欲明世界下雙顯名相。三而言世界下對難釋通。於中二。初通世界無邊難。後若爾下釋種無體難。雖依種類下釋通。於中先正釋。二結成。今初。前為成海故取種類略無別體。今別喻蜂窠以彰有體。蜂孔如剎一窠如種。則顯魚龍乃成分喻。

疏。即依後義下二結成也。先會同晉經成種性義。種有二義。一類二性。以禾喻種以粒喻剎。禾能生穀故有性義。二恐濫下顯今經意亦是通難。難雲。若有種生之義何不依昔為世界性故。為此通則種兼二義。今經存之。疏今初也。然此十門剎種之異下。

疏。文分四。一顯種所依。二對前會釋。三隨文別解。四別示義門。

疏。所列十事下二對前會釋。於中亦四。一總顯不同。二若別別相望下。互出同異。三皆顯十下彰互所以。四何以起具。前有此無下。牒問釋成聖即問也。問意雲。一種起具等五此無前有。方所等五此有前無。從前段總明下答也。答中對上牒起具問。而下結雲餘可思准者。即是結例餘四但用何等世界住言總通五難。劫住即是果起具是因。此通易了餘四猶難。謂清淨佛出劫住轉變正是果相正辯果住何得全無。今雲無者。清淨方便亦是約因。又不通染今則通染。又不語因佛住約人今此辯剎故亦無之。劫住轉變此二竪明。今語現住。亦非此要故略不說。

疏。然與前同下第三隨文別釋。但解五句。言若圓滿方所等者。釋此五句皆是十八圓滿中意。次下當明。此中每句各二義。方所二者。圓滿方所即自受用。方所如上引唯識明自受用土相。隨宜方所者。即他受用及變化淨。然依佛地十八圓滿。唯約他受用說。今約圓通故進入自受用下該變化。

疏。依門趣入等者。彼有事門即如向說。二約法為門。今但出此。又互相現入者。是約此宗以辯門義。並如下說分齊分二。隨宜即他受用等。約佛即自受用土。行列與下第十加持。各約事法分為二問。圓滿方所云無處不有。圓滿分齊十方無際二相何別。答若識隨宜方所分齊。即知圓滿二相不同。謂隨宜方所者。此之淨土十方之內為在何方。如極樂在西妙喜在東等。言分齊者。此之淨土廣狹云何。或等一娑婆。或等百千是分齊也。是則圓滿方所明無處不有者。即遍在一切處也。分齊雲十方無際者。量周法界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六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

鋟尊勝陀羅尼經疏敘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遠涉流沙。禮謁...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第一上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

勝鬘寶窟

凋勝鬘寶窟敘 原夫。所謂一乘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

觀音義疏

觀音義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文既別...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魔逆經

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

【佛教詞典】千無一失

(術語)對於雜修之失,千中無一,而稱專修者之德也。...

【佛教詞典】普想觀

(術語)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之第十二觀。為普觀想佛身佛...

福報修到了,工作待遇自然就來了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

一切物質現象,都與心性有密切相關

1988年,霍金教授推出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

十念法費時短,而所得功德卻無盡大

【原文】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

人生三大陷阱

一個農夫進城賣驢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繫著一個小鈴鐺...

你這樣去想,心驚膽戰啊

用功的人,你晚上做夢是不是還知道用功,夢中有七八分...

婆媳關係中的修行

女人都希望有美滿的家庭,關愛自己的丈夫、融洽的婆媳...

你是在飲用一杯「鹹水」嗎

古時候有個財主,從擁有九十九隻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

淨土宗發菩提心十種方法

菩提心的別相有十個。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

五祖弘忍大師的轉世輪迴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據《五燈會元》卷...

真正會用錢也是個大學問

說到賺錢,誰不會賺錢?人人都想賺錢也會賺錢,但有幾...

八地菩薩所破所悟的是什麼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前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

妙蓮老和尚《凡情與佛心》

凡夫的情識 (講座第一天) 林部長、陳國策顧問,以及...

【視頻】《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視頻】《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

《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