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十四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統收所計不出四見下。第二統收十一為四計。即百論意。於中二。先正明計。後若計一下。對因果明。皆廣如百論。

疏。雖多不同下。第三結歸二因。即收上十一宗計。乃至九十五種。皆不出二因。無而忽有。是曰無因。所計處謬。是曰邪因。如乳生酪。乳曰正因。令乳生席。即曰邪因。從無明行而生此身。是曰正因。從冥性等生。皆曰邪因。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離則滅。未有一法不從因生。情非情境並從因生。而言無因。乃成大過。謂不應生物則合常生。石女則應生兒。龜毛亦應生物。不修萬行應得涅槃。則世出世法。一時俱壞。故無因過。過莫大焉。配屬可見。離佛法外。非唯九十五種。設千般異說。皆不出於邪因無因故。說一正因緣。無計不破。

疏。此方儒道下。第二敘此方。疏文分二。初指同二因。後如莊老下。略出諸計。然此方儒道玄妙不越三玄。周易為真玄。老子為虛玄。莊子為談玄。今疏有二。先合引莊老。後別引周易。前中亦二。先引文。後斷義。今初。正引老子。及引莊子。故云皆計自然。此句標也。故莊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謂人法地下。即老子道經。有物溷成章。此先有言雲。有物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注雲。因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載。王大能法地則天行道。故云亦大。又云。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注雲。正者人靈之主。萬物系其興亡。將欲申其鑒戒。故云而王居一。欲警王令有所法也。次文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雲。人謂王也。為王者。先當法地安靜。既爾又當法天運用生成。既生成已。又當法道清淨。無為令物自化。人君能爾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上釋道大雲。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體。強名曰大。此文相躡故委引之意在道法自然耳。德經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前則逆推。此則順辯。注雲。一者沖氣也。言道動出沖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沖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云二生三。陰陽合孕。沖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云三生萬物。次下又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上來皆明萬物自然生也。即老子言。若引莊子者。莊子太宗師篇雲。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注雲。有無情之情。故無為也。有常無之信。故無形也。又云。可傳而不可受。注雲。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也。又云。可得而不可見。注雲。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也。又云。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注雲。明無不待有而無也。又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注雲。夫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又云。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注雲。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又云。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得之。以襲氣母。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等。注雲。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又云。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注雲。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也。意雲。但有知有為。皆不為而為。故自然也。疏若以自然為因等者。斷義也。通其兩勢。初即老子意。由道生一。道是自然。故以道為其因。是邪因也。疏。若謂萬物自然而生下。出莊子意。則萬物自然無使之然。故云自然。即無因也。疏。如烏之黑等者。即莊子文亦涅槃經意。

疏。周易雲下二引周易等者。文中亦二。先引文。後斷義。今初。即系辭也。系者系屬也。亦綱系也。此上應加是故二字。注雲。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孔雲。太極天地未分之前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之謂。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云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云兩儀。謂兩體容儀也。釋曰。若准列子。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彼注雲。質性也。又釋太易指周易太極。此則太初非太易便成。太極在初。若准易鉤命訣說有五運。前四同列子。第五名太極。則太極非初。釋與列子大同。運則運數。易謂改易。元氣始散。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雖小異同。皆是元氣生天地耳。疏。兩儀生四象等者。孔雲。謂木金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時。又地之別故唯四象。四象生八卦者。謂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又巽同震木。乾同兌金。加之以坤艮之土為八卦也。八卦定吉凶者。八卦既立。爻象而相推。有吉凶故吉凶生。大業者。萬事各有吉凶廣大悉備故。能生天下大事業也。

疏。太極為因等者。二斷義也。謂若用太極為因。故是計無為有。亦是邪因。疏。若謂一陰下。通顯邪因無因。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一陰一陽謂之道者。注雲。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孔疏雲。孔疏非孔子。乃孔頴達也。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無是太極。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以一為無也。若有境則有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言之謂道。以數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無。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聖人以人事名之。隨其義理以立稱號。釋曰。若以陰陽變易能生萬物。即是邪因。而注及疏。皆云一者無也。故是無因。故云若計一為虛無。自然則亦無因也。以虛無亦通邪因。故致亦言。

疏。然無因邪因下。第三雙就結過。言生應常生者。人自然生應常生。人不待父母等。眾生菩提亦自然生。則一切果報不由修得。此正無因之過。若以虛無為因。亦邪因過。隨計各異。略不言之。上來廣破異計竟。

疏。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下。第三舉正折邪。於中三。初總明迷倒因緣。次況出深旨。後揀濫顯邪。初中三界由乎我心。即唯大乘下十地有文。唯識等論皆引成立。謂心法剎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緣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心。豈同儒道氣變為神。神由氣就。氣非緣就。出於自然。自然而成其性自化。非由修習耶。豈況心外別有冥性微塵等耶。況梵天等為能生耶。疏。從癡有愛流轉無極者。即淨名經。義通大小。大乘有二義。一無明發業愛能潤業。二過去無明現在愛取。小乘則唯有後義。雖由三毒。此二勝故。涅槃亦說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此二中間。即有生老病死。其文非一。小乘立三毒為生死根本者。中論染染者品雲。經說貪慾瞋恚愚癡是世間根本。乃至雲三毒因緣起於三業。三業因緣起於三行。是故有一切法。十二因緣品雲。眾生癡所覆。為後造三行。以有此行故。識受六道身。皆是三毒為根本義。然外道雖立三德。不知是己心之所有故。又計從冥而起用故。故為邪見。

疏。迷正因緣等者。唯心癡愛。即正因緣。若大乘說唯心為因。癡愛為緣。小乘亦以癡愛為因。業等為緣。大乘亦以業種為緣故。

疏。安知因緣性空等者。第二況出深旨。因緣有相淺義尚迷。性空真理安測涯分。性空通於初頓終教。妙有即是實教。若通於空有二文交徹。具德即是圓教。

疏。言有濫同下。三揀濫顯邪。謂易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禮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莊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後儒皆以言詞小同。不觀前後。本所建立。致欲溷和三教。現如今時成英尊師作莊老疏。廣引釋教以參彼典。但見言有小同。豈知義有大異。後來淺識彌復惑焉。

疏。同於涅槃盜牛之喻者。即涅槃第三答迦葉問。經云。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與世間法。有何差別。如佛言曰。佛是常法不變易法。世間亦說梵天是常。自在天常無有變易。我常性常微塵亦常。若言如來是常法者。如來何故不常現耶。若不常現有何差別。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塵世性。亦不現故。佛告迦葉。譬如長者多有諸牛。色雖種種同共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但為醍醐不求乳酪。彼牧牛者搆已自食。長者命終。所有諸牛悉為群賊之所抄掠。賊得牛已無有婦女。即自搆捋得已而食。爾時群賊各相謂言。彼大長者畜養此牛。不期乳酪但為醍醐。我等今者。當設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為世間第一上味。我等無器。設使得乳無安置處。復共相謂。唯有皮囊。可以盛之。雖有盛處不知鑽搖。漿猶難得況復生酥。爾時諸賊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凡夫亦爾。雖有善法。皆是如來正法之餘。何以故。如來世尊入涅槃後。竊盜如來遺餘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諸賊劫掠群牛。諸凡夫人雖復得是戒定智慧。無有方便不能解說。以是義故。不能獲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脫。如彼群賊不知方便喪失醍醐。如彼群賊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爾。為解脫故。說我人眾生壽者士夫凡天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及與解脫。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實亦不得解脫涅槃。如彼群賊不得醍醐。是諸凡夫有少梵行。供養父母。以是因緣得生天上受少安樂。如彼群賊加水之乳。而是凡夫實不知因修少梵行供養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歸依三寶。以不知故說常樂我淨。雖復說之而實不知。是故如來出世之後。乃為演說常樂我淨。如轉輪王出現於世。福德力故群賊退散牛無損命。爾時轉輪王即以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便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眾生無有患苦。法輪聖王出現世時。諸凡夫人不能演說戒定慧者。即便退散如賊退散。爾時如來善說世法及出世法。為眾生故令諸菩薩隨而演說。菩薩摩訶薩既得醍醐。復令無量無邊眾生獲得無上甘露法味。所謂如來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善男子。如來是常不變易法。非如世間凡夫愚人。謂梵天等是常法也。此常法稱。要是如來。非是餘法。迦葉。應當如是知如來身。釋曰。以法對喻。文相可了。是知儒道言同。皆佛法出。疏。況抨驢乳下。即智論第三文。意謂佛教如牛乳。修得解脫。如抨得酪生熟酥等。不解修行尚不得酪。況外道教猶彼驢乳。佛喻於牛。外道如驢。驢乳本非出酪之物。外道之教無解脫味。故抨驢乳但成屎尿。依外道教行。但招苦果無所成益。

疏。廣明異計下。第四指廣從略。恐繁故略。欲知源故指所出耳。

疏。今但說下。第五結功超勝。言佛法之淺淺者。以其十宗前前淺於後後。後後深於前前。前二望第十。有八重之深。已能總破一切外道況第三宗。況第四宗。乃至第十展轉深妙。然上所引皆是外宗甚深玄妙。今以第二並能超之。故云佛法之淺淺。已勝外道之深深。然西方外道。明說三世多信因果。知厭生死欣求涅槃。但真源小差。致去道懸遠。況此方儒道善止一身。縱有終身之喪。而無他世之慮。雖齊生死強一枯榮。但以生死自天。枯榮任分。天乃自然之理。分乃稟之虛無。聚散氣為生死。歸無物為至道。方之釋氏不合同年。略辨釋道之殊。以舉十條之異。一始無始異。謂釋立生滅因緣。無定初始。儒道有太初太始。為物之先。太初為萬物之先。物自造化。因緣為萬法之本。興滅由人。二氣非氣異。釋以心為法本萬行憑緣。道以氣變為神。無為自化。自化則無修無習。棄智絕聖。憑緣則必假修成。萬行會本。三三世無三世異。釋以稟質色心靈契相續。隨緣起滅。三世遷流。儒道以聚氣為生散氣為死。死則歸夫天地。不續不存。既止一身寧知三世。四習非習異。釋以善惡由業。愚智習生故。積劫熏修靈識玄妙。儒道以善惡由分愚智自天。稟純和則至聖至神。稟渾濁則為愚為暗。縱言慎習止在一身。豈說積功能資他世。五稟緣稟氣異。釋以參羅萬象並由緣生。儒道以富貴吉凶皆由氣命。稟氣者不可改易。稟緣者則可增可修。六內非內異。釋以天地萬物。內識變生。儒道以人物蠕飛。皆由天地所變。在我則可變染令淨。所變在天任彼高底。七緣非緣異。釋以四相遷流。浮虛變滅。皆由緣力非曰自然。儒道以日化月移趣新更故。力皆自爾。非由我心。八天非天異。儒道以禍福吉凶派流為二。一者天。二者地。地而所為可得閉絕。故謀未兆而散脆微。天之所為不可遁避。故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以安乎天者棄於人。絕於聖者從乎道。斯老氏之旨。釋以果報因緣。宗源斯二。一者苦集。二者滅道。滅道者。不住不染離斷離常。高出空有之顛。逈超生死之外。苦集者。因心迴轉逐業高低。往來六趣之中。留連三有之內。是以厭乎苦者斷於集。忻乎滅者修於道。此釋氏之旨也。二家之理皎若掌中。戶則千門殊歸異貫。較之於一其可得乎。九染非染異。老以仁毀於道。絕仁而道自停。不在於為也。欲害於性。去欲而性自得。不在於修也。利累於生。屏利而生自成。不在於益也。禮出於亂。棄禮而亂自除。不在於作也。理由於道。有道而理自至。不在於聖也。得在於時。時來而位自成。不在於爭也。是以不求而自得。不為而自成。為之者必敗。求之者必失。此老君之教也。釋以善為福道之本。修善而受福人天。不善為惡道之根。積不善而沉淪三惡。慈為無害之徑。欲為生死之源。絕欲而生死必除。行慈而壽命長遠。是以為善者必得。為不善者必失。離欲者必超欲。不離欲者必陷欲。此釋迦之教也。教方既辯。異乃條然。譬彼寒溫理難併合。十歸非歸異。釋以生死苦也。從妄想而形。貪愛垢也。因無明而起。因無明而起。則可剪可除。從妄想而生。則可搴可拔。搴拔緣乎性假。除剪由乎體妄。知體妄者。息妄而證涅槃。達性假者。棄假而歸寂滅。於是控御一乘。浮航六度。越生死苦海。出火宅煩籠。逈登般若之台。妙入涅槃之苑。湛然常樂與虛空而並存。嶷爾圓明溷境智而雙寂。此乃釋教之所歸也。老以生與死命也。悉是道之所為。聖與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與。天與不可逃。道為不可捍。知天道不可迷捍者。則能安處生死。而守全性情。性情全而天不壞。死生處而道不虧。道不虧則悅惡之慮消。天不壞則喜怒之心滅。於是出囂塵之域。游道德之鄉。理孤劭於寰中。神獨凝於方外。澹然玄寂。而累害不能千。怕爾無為而邪氣不能襲。可以長生。可以盡年。此老教之所歸也。所歸既異。發軫復殊。相去淼然千里非遠。此上十異。即冀審思慎之深衷。多以小乘因緣以破外宗玄妙。況乎真空妙有事理圓融。染淨該羅一多無礙。重重交映念念圓融哉。無得求一時之小名。渾三教之一致。習邪見之毒種。為地獄之深因。開無明之源流。遏種智之玄路。誡之誡之。傳授之人善須揀擇。

疏。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者。先標宗。說有現在下釋而雲等者。等取七全一少分。謂都八全一少分。同有此計。一大眾部。二雪山轉部。三雞胤部。四制多山部。五西山住部。六北山住部。七法藏部。八飲光部。宗輪論序制多西山北山雲。餘義多同大眾。敘法藏亦然。敘飲光雲。餘義多同法藏故。上八部類同此計。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雲。過去未來世無。現在無為是有。敘雪山轉雲。餘義多同說一切有部。亦無去來也。北京素公雲。以前義故。四分律法藏部義。及四阿含僧祇律大眾部義。並是第三法無去來宗也。

疏。四現通假實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者。即說假部。一少分即末經部。以根本經部是第一宗攝故。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以所造為能造。後出家入佛法時經部攝。故三藏雲。經部細實而麁假。實義同故現通假實攝。此說假與一說。說出世別。此謂真諦中有假實。蘊門明義是實者。實積聚故。界處門明義是假者。假積聚故。今疏雲。其成實論。即是少分末經部也。

疏。五俗妄真實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為真。真非是假故。是實也。少似中論一半向前。

疏。六諸法但名宗者。則顯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論。若有世間則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等。

疏。七三性空有宗者。即是大乘法師所立。應理圓實宗。

疏。八真空絕相宗。即是大乘法師勝義。俱空宗。

疏。九空有無礙宗等者。謂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語空必攝有。言有必攝空。故曰互融。雙絕者。有即空故有絕。空即有故空絕。言不礙兩存者。不壞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亡。真如隨緣者。上言空有容濫但空故。說真如即空空即真如。又異但凝然。故云隨緣。非無不變。具恆沙德者。唯法性宗非唯空寂而已。上皆實教中義。如前立教中辨。

疏。十圓融具德宗。廣如義分齊。

疏。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前下。第三料揀。於中二。先通料揀十宗。後會通妨難。前中有五。一通明淺深故後後深於前前。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師。大乘則有八宗。七名勝義俱空。八名應理圓實。即以法相為應理圓實。法性為勝義俱空。今迴七為第八。八為第七。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法性。又加後二以顯甚深。疏。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下二大小乘料揀。然五六立在小乘。義通大乘。故云五六通大小。疏。七即法相下三。權實料揀。疏。又七即始教下。四以五教料揀。但舉四教。前六小乘。即當第一小乘藏教。以前已有大小料揀故略不言。疏。又第七亦名二諦俱有宗者下。五二諦料揀。亦是隨難別釋。唯料揀三宗。以含異義故重釋之。初宗二諦俱有可知。疏。如掌珍頌者。即清辯菩薩所造一論唯釋此偈。此中有兩重比量。前半有為法比量。謂立雲有為是有法。定空無性。是宗法因。雲從緣生故。同喻雲。如幻法。幻法從緣生。幻法空無性。有為從緣生。有為空無性。此中因喻前卻。或迴文不盡。而言真性者。即有為性。亦合言有為真性空。二無為比量。雲無為是有法。定無實故。是宗法因。云不起故。同喻雲。如空華。空華無有起。空華無有實。無為無有起。無為亦無實。故中論雲。若有有為法。則有無為法。既無有有為。何得有無為。廣如彼論。

疏。即般若三論中一分之義者。以三論中四諦品前以空遣有。四諦品中以空立有。故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又標名以中論意。顯不滯空有。非但明空。又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則三觀齊驅。三諦無礙。豈獨空耶。故有言學龍勐宗墮惡趣空。斯言可怖。故云一分之義。即三觀中一空觀義疏。九二諦無礙宗者。即真不礙俗。俗不礙真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二諦並非雙。恆乖未曾各。亦其義耳。今略其旨。故指前文。所以不會第十宗者。第十亦可名二諦無盡宗。然必融於前。故不別立耳。又上三宗諸師各立。故今敘之。其第十宗非彼所競。故不言耳。

疏。然十宗五教下。第二釋通妨難。謂有難雲。十宗何異五教。而重辯耶。故為此通。然有二義。一則通局不同。二乃體式有異今初。先雙標。後教則下。雙釋。顯明二通。影出二局。上句。言教則一經容具多教者。顯明教通也。如一維摩則具五教。涅槃般若等亦具五教。故而影出宗局。維摩但是事理無礙宗。不通三性空有等宗故。言宗則。宗容具多經者。顯明宗通。以一事理無礙宗內該法華維摩涅槃等故。而影出教局也。如一經中具有五教。不相通故。

疏。又夫立教必須斷證等者。二明體式有異也。亦重通妨難。難雲。若各有通局。何以不得以宗為教。以教為宗。故為此通。教有斷證階位等殊故。但有五宗。約所尚各別故有十宗。故前六所尚不同。而成六宗而斷證等齊。但為小教。則教宗無違也。

疏。第二顯別宗下。二釋別宗。疏中分二。先總明立意。二開章別釋。今初又二。先正立諸經。各自有宗故。此別明斯經宗也。如法華以一乘為宗。涅槃以佛性常住等為宗。故云各自有宗。雖互有兼通。就其偏重故。標為別宗。

疏。然楞伽下解妨。妨雲。楞伽第二雲。大慧。一切法不生。不應立是宗。故今通雲。斯言遣滯耳。若一向不立宗者。何以彼立宗通說通。故經云。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昔人云。宗通說不通。如日被雲曚。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既有二通。則非無宗矣。是為無宗之宗。立而無立。為宗說兼暢。是日處空耳。

疏。略以二門分別下。第二開章別釋。於中亦二。先標章。後前中下。依章別釋。

疏。初品中無盡平等等者。即是晉經第二。善光海大自在天王偈。下半雲。無取無起亦寂滅。為一切歸故出世。即今經妙焰海天王偈云。佛身普遍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等。疏。緣起相即入故者。即緣起相由門意。

疏。十賢首以前下。就此一師。疏文有二。先出意總立。後謂前之二師下。為其解釋。即釋互闕之言。出其新立之意。於中又二。先出互闕。後故賢首意下。彰其立由。雖依光統師而更添之。於中三。初總標。二由光統師下。出光師意。不安緣起法界之由。三賢首下。出賢首加之所以。於中有二。先總明所以。以彼得別而闕總故。以法界下。二出總別之相。法界有四。理實是一。故云別也。緣起是總而有二義。一本有緣起。如大方廣。方廣是業用。週遍是本有故。佛華嚴是因果即修成緣起。又緣起是義。因果是位故。

疏。二申今解下。疏文有二。先總明建立。後今釋前義下。開章別解。前中五。一總相標立。二顯其包含。三彰加所以。四釋通妨難。五重顯異門。今初意雲。略則第十師其言則多。既光統別不攝總。應言法界緣起。總則攝別。不應復存因果理實之言。若取廣說。又闕不思議。故云若取前義。應言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若取次第。應言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為宗。

疏。此則攝一總題下。第二顯其包含。方字兩用。向上則大方。大方無隅即法界故。向下方廣。業用是緣起法界故。故云法界總該前二。

疏。而法界等言下。第三彰加不思議之所以。揀異餘經。故兼引文證。

疏。淨名但明下。第四釋通妨難。即躡跡為難。謂若加不思議。欲異餘經。尚同淨名。曾何成異。故為此通彼得業用。不得德相故。故彼經云。有解脫名不思議。菩薩住是解脫。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等。曾不說言真如具無盡德。佛身不分而遍塵毛之德不可盡等。故彼而為一分。故龍樹呼此經為大不可思議經。則顯彼為小不思議。不思議雖無大小教中彰之有廣狹故。

疏。若就題中下。第五重顯異門。上來所辯。但明題中已具經宗。若准天台智者釋法華經。於一題中有體宗用。今取例釋故有三也。

疏。互用皆通者。謂不壞性相。則理法界性義名界。若事法界分義名界。若性相交徹。相既即性。分即名性。性即相故。無分即分。故言互通。

疏。二顯義中曲有四門等者。此門有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總結。初標可知。別釋四章即為四別。

疏。第一別開法界等者。此一段疏文有四別。一標章略明。二於中十事下。開章別釋。三而此因果互為宗趣者。會通宗趣。然有二意。一者五週。皆以因果為其宗趣。若以修因為宗。得果為趣。舉果為宗。令修因為趣。二者所信因果為宗。令得差別因果為趣。舉差別為宗。成所信為趣。舉差別為宗。令得平等為趣。舉平等為宗。融差別為趣。舉平等為宗。令成行為趣。舉頓成諸行為宗。令信平等為趣。舉成行為宗。令證入為趣。舉證入為宗。令忘證修行為趣。故言互為。疏。一經始終下。第四結成因果。收前五六七八四師之義。彼皆不出因果故。故此因果不違法界。以是法界成因果故。

疏。第二會融因果以同法界下。疏亦有四。一標章。二法界門中下。開章解釋。三五對別明下。會通六釋。謂不壞因果。及交徹故。四上五週因果下。結歸法界。收前衍裕二師。就結歸法界中有二意。一歸事理法界。謂第五因果即前因果。又前之四對。皆通因果。因果皆有境智等故。又第三對中一種是理。餘之九事皆是事攝。故五週因果不出此十。二況因果無性下。會上歸於理法界也。

疏。第三法界因果分明顯示。文亦有四。一總標。二亦有十義下。別釋。三此上五對下。會宗趣。如舉在纏法界為宗。令得出纏清淨為趣。餘四例知。四又上五中下。結示法界因果之相。收前光統師。唯初一對。是法界理實。餘皆緣起因果。

疏。第四法界因果雙融下。此門但二。一先標。二別釋。今初。由雙融故俱離。由雙融故溷然。離不礙存故云無礙。能存能離故云自在。法界雖通事理。今取理實。故法界為性。因果為相。

疏。一由離相下。別釋中初二一對但明俱離。三四一對不礙兩存。然性則叵壞。但云不泯。相則可壞。故言不壞。五即合其初二。六即合其四三。皆由性相相即故。二對皆不相異。七複合其五六。謂六是於存。五是於泯。正存即泯。故復不異。八即融前因果令同法界。九由同法界因果互攝。十令因果差別之法。一一別攝。已知大意。次隨難釋。疏。此即相為宗等者。舉相意欲令亡。不在相故。後對合上離相。並為其宗。令亡因果者。前離於相。明因果之相本離。今亡因果。令離取相之心。言下九准思者。二中應雲舉性為宗。令離性為趣。離性為宗。令亡法界為趣。三即離性為宗。不泯性為趣。以性本自離不待泯故。又離性不泯性為宗。令亡法界不礙法界為趣。四以離相為宗。不壞相為趣。相本自離不待壞故。又離相不壞相為宗。令亡因果不壞因果為趣。五離相為宗。不異離性為趣。由性相不異故。若異離性。非真離相故。又離相不異離性為宗。令雙融性相俱泯為趣。六不壞相為宗。不異不泯性為趣。若離不泯有不壞者。是定有故。又不壞不異不泯為宗。令俱存現前為趣。七雙存為宗。不異雙泯為趣。以即泯而存方是存故。又雙存不異雙泯為宗。令超視聽絕思議。不礙見聞言念為趣。然超視聽之妙法。則約相說。絕思議之深義。則約性說。八法界性融不可分為宗。令因果各攝法界為趣。九因果各全攝法界為宗。令因果互在為趣。十二位差別皆攝法界為宗。一一行位無盡為趣。

疏。上之四門下。第三總結。於中有四。初以體用收之。體即前性。用即前相。二又初即因果下。以宗中十一字收之。三既以第四融前。則四門一揆者。總融四門。四故即照下。會歸心觀。在法為離。在心為遮。在法不壞。在心為照。遮即初之二門。照即三四二門。然初遮是即照之遮。次照是即遮之照。五即雙遮。六即雙照。七即正雙遮。而正雙照。八即四門一揆。圓明一觀。九十隨一句中。具攝前四。亦同一觀。又十門齊鑒曰照。無心於十曰遮。雙照照前照遮。雙遮遮前遮照。言亡慮絕。了了分明。故上十門圓明一觀。方契十門之旨。合上四門之宗。希領文系之表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十四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一(之上) 終南山...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

鋟尊勝陀羅尼經疏敘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遠涉流沙。禮謁...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第一上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

勝鬘寶窟

凋勝鬘寶窟敘 原夫。所謂一乘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

【註音版】佛說善夜經

佛說善夜經...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勝慧佛、善□□□□□□...

千手千眼大悲懺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出觀) 一切恭謹。(眾隨...

金剛三昧經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北涼失譯人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註音版】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金光明最勝懺儀

金光明最勝懺儀 宋傳天台教觀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切恭敬...

犍陀國王經

犍陀國王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地藏王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法集經

佛說法集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最勝王經

(經名)具名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唐義淨譯。此經有...

【佛教詞典】不可越守護

梵名 Durdharsa-dvārapāla。居於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

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個菩薩嗎

觀自在是我們因中修行的一個方法。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名...

淨土法門是不是惡人當機

問: 請教法師,我聽人說淨土法門惡人當機,佛又偏憐...

把了生脫死當作頭等大事

有兩種世間法,有兩種出世間法。一種出世間法是為了利...

隨緣是要考慮現實,盡分是盡最大的努力

問: 師父慈悲!師父剛剛有說,就是修菩提心的時候,菩...

菩薩的化身

菩薩是什麼樣子呢?菩薩就供在廟堂,是不是就長這樣呢...

慎勿於此十種對境犯淫

【原文】 閨秀豈容玷辱。一生名節攸關。六親體面沒遮欄...

每天會看到電視能否受八關齋戒

問: 想在家持八關齋戒,但因小孩子每天都要看電視聽...

不要被六根騙進了六道

眼 我們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覺地注視著這個世界,有...

一代高僧古月禪師成就記

本典故系根據帶古月禪師去出家的同參達本法師親自宣說...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我們知道須菩提...

調出入息消除內心散亂

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

人趣之因與果報

一、人趣之因 (1)負債者互相追債 就是生了不肖子,要...

【視頻】佛說百佛名經(女聲讀誦)

佛說百佛名經(女聲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佛說阿彌陀經》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