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五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五十二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十地品第二十六(盡加所為畢)

疏。初來意等者。文分為五。一總明答問可知。二夫功不下。立理明次。前因後果義次第故。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願即十向。故為賢終。親證十如故名聖位。先賢後聖亦次第故。三前是教道者。辯定法門。即九種教證中地前地中相對。言證前三心者。謂直深大悲三菩提心。三賢別增此中齊證。四故無性下。引論證成。前為此因即第三論具雲。此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相違。非阿賴耶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有漏惡業根壞對治。又能隨順奉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釋論中雲。雖是世間者。以有漏故。而是出世心種子性者。是無漏心資糧性故在文可知。五然會來下。辯其通別。一會一品來意。即通晉經闕十定品。重會普光故十地他化中說十一品。則會品意趣別也。

疏。約處名他化等者。分三。初釋天名。二表所入下顯表法。三不處化樂下通妨。二中二。先釋他化自在。後釋第六天義。前中三。一約二智。二約事理。三約自他。今初證如無心若自不化。後得起用如他為化。

疏。事理存泯非即離故者。二約事理釋。然事理相望互為自他。泯如不自化。存如他為化。言非即離者。自他既別如事理非即。他化自受如二非離。然其通有四句。一存理泯事猶根本證如。二存事泯理如後得觀法。三俱存如齊照。四俱泯。如兩亡既事理互為自他。則亦應言他人無心我為彼化。而自望他是他之化故。但云他化。又應唯就證如之上亦有自他。一於境無心唯能證智。如他無心我為他化。即存自泯他。二絕能證智唯有如故。如自無心他為我化。即存他泯自。三不壞能所俱無執故。故云都無所得即俱存義。四取都無所得即俱泯義。

疏。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者。三約自他釋。然曲有二義。一自他隱顯義。二自他相作義。前中語則是一。義乃有二。一約見他受用身。土名而有所作。非自受用之自事故。二者大悲為首一向利他。非由自已而有其事。二自他下明自他相作義。如第八地十身相作。經云。此菩薩能隨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國土身。眾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此即自作他也。又隨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即他作自也。若令眾生身作國土身菩提身等。亦有以他作他。今但取自他相作之義。然自作他如自身。無作他作自。如令他化作樂具。又自作他如為他化作樂具。他作自如他為己化作樂具。故云自他相作皆自在故。

疏。將證離欲下。二通釋第六天義。以是欲界之頂隣梵天故。色界梵天即是離欲。如於佛位。今明十地如在第六希欲。將昇隣極證故。

疏。三約法下。就法釋名。分二。一得名。二十是一週下釋名。前中二。先解本名。後釋別目。今初本業有三義。一持。二生。三成。本論開為四義。住持為二故。一生者。出生。謂出因生果。二成者。成就。亦通因果。又以因望果始起名生。終滿名成。又為因名生。為緣名住。故第三名住。住亦住處。故龍樹十住毘婆沙雲。十皆住處。名之為地。又因滿分相應不退。名之為住。住即不動義故。初地雲以不動相應故。四持者。通望因果如彼初地。能持自他一切功德。復持二地乃至佛果所有功德。若無初地餘不成故。若合住持但是三義。則同本業為功德依。地能持故能持為持。所持為住。住亦依義。然若望離佛智外無可修行。由行佛智而成十地。則佛智為能持。如下經說。十山十德皆依於海。海喻佛智。若望不修十地不得成佛。則佛智功德皆是所持。十地能持。今約此義下會唯識義唯識雲與所修行為勝依持故。闕生果義。本論雲生成佛智。佛智已含因果。論及經中皆詺此地智為佛智故。況住持中不唯佛智無盡功德皆依持故。

疏。有別行下。二釋異名。名十住經。即藏中大十住經。以古譯十地為十住故。十故毘婆沙亦是十地。言仁王兼明者。有住地二字。言入理般若者。入者證也揀於地前。未證真理所有般若不得名住。是則住字亦有二義。一者以無住住。二者安住不動。

疏。三宗趣下。疏文有三。先正明宗趣。二別示體性。三問答料揀。疏。總有二義者。前義以行布為宗。圓融為趣。然總含別義。謂證即初二。初證契合。二即所證故。智即第三。斷即第四。修行即五六。寄位即七九。證及修行共為第八。其撮要宗不出上九。亦含在總中。

疏。後別中下。疏文有三。一正明十義。二以義收束。三結成宗趣。今初一約本唯是果海者。此義即示說分齊中。論經云。我但說一分。論解雲。是地所攝亦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說者為解釋。一分者是因分。以於果分為一分故。然因果二言略有二意。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證智為果分。方便寄法等並為因分。此復二義。一以修證相對則方便造修為因分。息修契實為果分。二以詮表相對。則以寄法顯地為因分。真實證智為果分。二約究竟佛果。對普賢因。說義通一部。謂此證智冥同果海為果分。地相之因同普賢因便為因分。然論唯前意就究竟果說。乃是古德義。取論意疏存二義。故云雖通一部此品正明。

疏。二約所證者。約已出障故云離垢。

疏。三約智中亦通方便者。正唯二智。以後九方便即後得故。初地方便未是地故。如欲入二地起於十心。是住初地後得智中進修十心。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調伏。寂靜。純善。不雜。無顧戀。廣心。大心。此十若滿即入二地。二地入三地等皆准此知。初地加行若未圓滿正屬地前四加行位故。今言亦通者。後九方便望於本地。雖是後得望起後地為方便故。初地加行在十地會。明非迴向位。故屬初地則此會中。亦有未入地行之方便也。

疏。四約所斷。謂離二障種現。一者分別。謂邪師邪教及邪思惟。生入初地時便能永斷。二者俱生。生而便有此於修道地地斷之。此又二種。一者現行。二者種子。若俱生所知種現地地斷之。若煩惱現行亦地地斷。俱生煩惱種子直至金剛無間道斷。

疏。五約所修者。所修正約行時故。禪道品等起行各別。

疏。六所成者。唯成四故。

疏。七約寄位行者。下論名為別地行相。一地一度顯位別故。此中寄位唯就大乘顯位差別。不同二乘寄淺近法等。故十地說行略有四別。一十地差別行。如第五門。二約三學行。如第六門。三約二利行。如第八門三道品行故。四約十度行。即如此門。然十度行曲復有三。初別地門如今文。二約增勝門。則初地成檀。二地成二度。以戒加檀。前檀已得故。乃至十地加智。十度即圓。謂前已得後不失故。三約圓修門。地地之中皆修十度。初心菩薩尚自圓修。豈況登地唯施無戒等耶。明知具足。今顯地差故言各一。

疏。八者約法有其三德者。若遠公雲。宗趣者何。若就經本義要唯有三。一所說教道之行。二所顯證道。三所表地法。言所說者。一切地前因分之行隨相造修。可以言說故曰所說。言所顯者。一切地中果分行德捨修契實離相離言。但可寄彼因分修相。顯標真德故說斯德以為所顯。言所表者。向雖顯德意不在事。為欲寄彼諸佛菩薩離相淨證。表彰地法以為所表。良以地法眾生自實。情倒謬解處而不覺。今欲即情拂妄顯實令人趣入即妄辯真在理難彰。故寄淨證以表法也。若就論說宗要有四。一是所釋經本言教。二是所成教道之行。三是所顯離言證道。四是所表地之法體。今疏就約經中加不住道成真德故略無地法。地法即是所證十如。及與果海之所攝故既不別釋。經論不同故不存於論之四釋。

疏。九約寄乘者。謂初地明施。復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無色天乘。故以初三為人天乘。四地初斷俱生身見。觀於道品同須陀洹。五地四諦理終寄阿羅漢。六地觀緣寄於緣覺。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薩。八地已上既是一乘故不雲寄。

疏。十撮要者。本分當明。

疏。於此十中下第二以義收束不出圓融行布。如二中所證十如。若約十如各異即行布門。若約一如無二。如十如之德各互相收即圓融門。三中約十親證淺深之異即行布門。若約證如之智。如既圓融智無異相。一證一切證即圓融義。四中若約所斷十障即行布門。皆是所知一斷一切斷即圓融門。八中三德隨地不同即行布門。以教同證並皆無住即是圓融。十中六決定不出證智等。例前可知故通二相。初一雙非者。以離言故。若說圓融未免於言。言地地別宗者。如初地以施為宗。二地以戒為宗。餘非不修不成宗故。

疏。別論其趣不異總趣者。第三結成宗趣也。上十別宗初明相異分二不同。後圓融融之十皆具二。一一行布為宗。則圓融為趣。若具二為宗。則一一皆成佛為趣。

疏。論其體下。第二示體性也。於中亦二。先別示十體。後以總收別。今初然解上十宗體可例知。但有開合取捨之異耳。

疏。六取光明三昧即證入體者。上說如智合明但雙舉能所證法。今以人就法正明三昧。剛藏以如如智合如如理雲正相應故。

疏。收此十體下。第二以總收別者。言配屬可知。十中初一即離言體。二三四六皆剋實體。五七八九十皆總含體。

疏。問何為地前下第三問答料揀。先問深淺。後答明欲唯顯一乘。有標徵釋。釋中有六。一示三一之相。二若俱下反舉非理。三故於地前下順答其難。四故虛空下引證。五故剛藏下結深。六以文成立四中。引四文證。一鳥跡即示說分齊中。二大海是地影像中。三即第一經云菩薩住於一地具攝一切諸地功德。四文文之內即說分中辯並如下說。五結深如下明。

疏。又此一會下。六以文成立。於中二。初標。由無方便及進趣故。知攝前後。故為甚深。後所以下釋。於中四。初正明。二若爾下解妨。三若別立下反舉立過。四十地甚深下結酬。

疏。第四釋文下。然下用論小異於古。謂論先具牒經文。後以論釋。遠公先委釋經後復釋論。後人多取遠公釋論之文。不觀前文釋經之處。故多闕略。今皆對會二處釋文為一異也。二昔人或釋經竟後牒論釋。或復牒論而後釋論。今則經中易者則直用論為疏釋之。或令義顯加一兩字。若經文難則先釋經後引論釋。若論難者先牒論文後方疏釋。或先取論意以解經文。後引論證。為二異也。三晉經論經及今唐本三經。不同賢首釋。晉遠公釋論後人但取以釋今經。若不善會時有差失。今同則不明。異則通會。為三異也。四古德隨難釋論而不具用意。令經論相對而講故。無論本釋經不盡。後人則多牒論。又不委釋論。語既難對。於論本講之尤難。今則嘆易皆牒。難者則釋。設有不引彼論易了故。有論無論講皆無滯。為四異也。已知文意次正釋文。

疏。文分二。先總科判。後隨文釋。前中若准遠公。就經分判有其二義。一寄人顯德。二就法分別。初中復二。一約化主。二約助化。此二各具體相用三。化主三者。佛成正覺顯證法體。次七日思惟以彰德相。下論雲。思惟因緣顯不共法故。後金剛藏入三昧下彰其德用。二就金剛藏助化三者。初入三昧顯證法體。諸佛同加顯德勝相故。下諸佛相與讚歎。乃能入是大乘三昧。起分已下是其德用。釋曰。此上各三深有所以。以非釋法故略不明。今疏科文即是就法分別耳。疏文分二。先傍論依經科。後為四十八下。依論約義科。前中又二。先正科判。後明次第。前中復二。先前後襵疊科。從後襵之則有三重。若從前數應為四段。一此界說地。二結通十方。三菩薩證成。四偈頌總攝。

疏。前中或總為一下。二增數展轉科。欲明此十須知論中初地八分。謂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校量勝分。下文開合多涉此八。

疏。言加分已去皆是流通者。以己之德流彼信地說為流通。若約顯法益及末代則屬教攝。信行菩薩次下當明。

疏。或為四分者。具列應雲。一序分。二法說顯地分。三約喻顯地分。四流通分。言教證准前者。若約教道即正宗開二。已如上列。若約證道即流通開出。應雲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法說流通分。四喻說流通分。然下釋文但就教道故。疏但云於正說中。

疏。或為五分者。亦准約教道就序分二。一序分為遠序。二三昧。加起此三為近序。後三同前四中。

疏。或為六分者。即於前五分合初二序為一由致。聞法說顯地以為三分。若立名者。一起化由致分。二略說讚勝分。三彰地超言分。四廣明修相分。五寄喻顯德分。六德成證實分。然其義意下文廣明。今當略釋。故於疏中皆有一句。如初分雲為生物信者。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初分顯六成就明信可知。三昧分信其親證。起分信其將說。第二分雲起眾樂欲者。示體舉名。讚是三世諸佛同說故生樂欲。第三令生正解者。剛藏令知心地無我。令聞空中風畫之相。示其深玄不許隨識。令隨智解諸佛加請。令開勝藏廣智妙行。入住展轉修習之相。復示分齊義。說二大同不同相超言絕慮故生正解。第四分令起行可知。第五分言顯德者。說於四喻顯教證德。寶珠大海顯證深玄。十山四河彰教深廣故名顯德。第六分言德成證實感化斯現者。此段意籠下文結說證成地利益。故菩薩證成即是證實。現瑞證成即感化斯現餘如下說。

疏。或分為七者。於中二先正科合。論入中後二為說通十地故。

疏。後問論雲下。解妨難。先難。後答於中五。一反詰以成。謂十地皆說何以初地偏受說名。二故知下。正示通義。五塵皆色色獨受名。初地在初論偏名說。三若以論雲下。引例反成。論主既雲初地所攝有其八分。前六既通七何不通。若前六不通應獨為初地入定。不應通舉十地名體。三家五請應唯請初。前六既通七通何爽。四是知八中下。結示正義。後一即校量勝分。五又下說下。重遮外難。恐有難雲。下文論雲已說請分自此已下正說初地。明知說局。從既有初地說分下。是疏通難以論例釋初地有說地地有說。復應更有難雲。若許說通則此一品唯有九分無四十八。亦應答雲。隨地別科有四十八。十地通說為九無失。

疏。或開為八分者。謂說分分二。雲七說分八地利益分。

疏。或為九分者。即於前八說分中。開應雲七法說分八喻說分九利益分。疏或為十分。初為十地即是論意。因便故來下是疏意。既加偈攝則現瑞證成。結通十方。皆屬地利益攝。

疏。此十次第有下。第二生起次第。先標三章。說即教道。證即證道。三即合二。後初之一義下。隨章別釋初教可知疏。請分拂相顯寂者。剛藏三昧顯證深寂。令亡情相知心無我悟於地智本寂默故。疏。寄修相以表德者。此言有二。一通。二別。別則七為修相。八為表德。通則可知。

疏。或為四十八下。第二依論約義科。於中二。先正科。後問答。今初先且依論具列對疏可知。論曰。十地法門初地所攝八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校量勝分。二地即第四論。論雲如是說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清淨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此清淨戒有二種。一發起淨。二自體淨。三地即第五論。論雲依第三明地差別有四。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四地即第六論。論雲第四焰慧地。依彼淨三昧聞持如實智中顯示此地差別有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二清淨分。三對治修行增長分。四彼果分。五地即第七論。論雲第五地中。分別有三。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三彼果勝。六地即第八論。論雲如五地中三分。差別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三彼果勝。六地亦如是。應知轉勝。十地即第九論。論雲第七地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二彼障對治。三雙行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八地即第十論。論雲八地中有七種相差別。一總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得淨忍分。三得勝行分。四淨佛國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勝分。七釋名分。九地即第十一論。論雲九地中有四分差別。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說成就。十地即第十二論。論雲菩薩九地中。以作淨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足此是勝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第五釋名分。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已列四十八分。今疏從類例不次。而引對論可知。

疏。問初第八中前七下。第二問答料揀。於中有二問答。初問論科通局。後問初不說戒下。釋通外難。前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先訶問非以文難義故。後豈不下示正可知。

疏。次正釋文中言雖有四事下。疏文有三。初引論解局意。二而不言下出論局意。三若以下將論義通。

疏。以是初時下。疏文有三。初略釋勝義。二論經別行下會今無二七之言。三且依論下正徵釋初勝。前初有多雲且依論。於中有四重徵釋。一明初七不說義為思惟故於中先依論釋。後因者下。以疏釋論。引法華中然彼以智慧為所說。此為能說。小異大意是同。故下論釋眾疑何因何緣。論雲為因說者不能說耶。為緣聽者不堪聞耶。即其義也。

疏。論雲本為下。第二徵釋思不說意可知。

疏。論云何故顯已法樂下。第三徵釋受樂之意。成上為利眾生。非己自要受樂。

疏。何故唯行因緣行下。第四徵釋唯因緣意。前段及此俱是論文。從謂窮智究竟下。疏釋論於中二。先順論文釋其通相審法觀察。又因緣下。明唯約所證果海得不共名。疏宮即下。疏釋論文。

疏。若以欲頂下二難成勝義。於中三。初取意徵起。二引論正釋。三謂機感下疏釋論文。於中二釋。一物機為感佛應為果。二又色界下。一向就機能感果報釋。下引二經皆明他化能感勝果。若唯約下。反成後義。則前正說義。言失所表者。失地智無心等故。則前正說對下顯勝。後將欲頂難對上顯勝故。獨第六得名處勝。

疏。眾勝五科中。初文分三。一揀大異小。二揀尊異卑。三揀新異舊。並可知。

疏。二嘆德略明中。言證佛所證即是如來者。此明是等覺菩薩故。即十定品意。舉其十對。以是義故則名為佛。以是義故即名菩薩。恐繁不引。

疏。七中若順三乘者。今依瑜伽論釋中明。已見上文。疏五標法主中文有三節。第一釋菩薩說。從謂彼同類而能爾故。疏。釋疏菩薩眾多下。第二釋金剛義。上句義生。次何故下皆是論文。後此釋下疏釋論。但釋利義堅義文顯。疏下釋藏義下。第三釋藏。然含攝名藏。前已總釋。今將金剛問藏。從此問意下。疏釋問意。次而論下生起後答。藏即名堅下。論文。謂如樹下。

疏。釋言就能藏名藏者。金剛即藏。持業釋也。從又如懷孕下。論文從此謂子孕下。疏釋。所藏名藏。即有財釋也。從論下廣釋合下。論文從此之一合下。疏釋論。然能藏即地智。所藏即因果。俱有堅及生長故得通合。餘可思准。第二三昧分。疏文有四。一釋文。二會論。三出體。四入意。今初。

疏。照二無我證如名慧者。照理即根本智。照事即後得智。此二通十地故。能破見惑。局初地證智。謂分別隨眠。及無明言通於十地。地地斷二愚。離所知故。亦以上二智別對二惑。慧破見惑。智斷無明。

疏。一揀異凡小者。地前為凡不破惑故。不證理故。不得稱大。二乘為小。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煩惱。唯照生空故。二能斷下。當相辯大。

疏。論經下。第二會論。則光明即智者。光明乃從喻得名。全喻智慧即雙含體用。言同唯識第九四定者。四定已見第六迴向。出現更廣。然論釋雲。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即知大乘之言通體用矣。即今大字。

疏。然其體性下。出三昧體。三合為體非獨定也。

疏。所以入者下。第四入意。言二即以此義顯非證不說者論文。唯有上語。此即取意為第二義耳。然非思量境。直就法體顯其離言。非證不說約人就法。言餘四如十住者。三示法體故。四觀機審法故。五上受佛加故。六下為物軌故。其三昧是法體。即次下論文。

疏。加分有六。初辯加所因可知。

疏。二能加佛現等者。疏文有二。一略消經文。二上二三下。依論解釋五段。釋文於中分二。先合解。二三同顯多故。後別釋第四。前中四。一標舉顯多。二若爾何以下。釋成多義先舉論。謂無量下疏釋。三若爾但趣舉下。釋成十字。四何要顯此多下。釋多所以。

疏。何要同名加下。第二別釋第四段。先問意雲。若顯多佛。何不說一切異名佛加。豈不更多。故論有二答。初意中二。先舉論。然論文有三。初標本願。二何故如來下。釋願所以。三本行菩薩時下。出願相。從此中論意下。

疏。釋論於中。先順文釋。後以義釋。前中二。先釋論第三願相後所以同者下。釋論第二出願所以。然上論文顯示多佛故。此三昧是法體者。此言稍略。合雲顯示多佛同依此三昧法體故。此明佛得三昧同於菩薩故。疏雲為顯菩薩所得法體同於多佛。反釋論文。從人異道同下。結成同意故。諸佛菩薩從地門顯皆名金剛藏。從迴向顯皆名金剛幢等。

疏。若以義取下。第二義釋前明諸佛本願。今顯遮那本願引下經證。即是次文雙辯加定因緣中文。彼既主佛願加則其願相同多佛也。第二意可知。然結雲前就法理者。證金剛智名皆同故。此就化儀者。謂化儀誘物故。言踴悅者。非金剛體有此悅也。約化儀中二義故悅。一約自行。諸佛證窮金剛之智名金剛藏。我入此定上造佛境是故悅也。二約利他。我入此定將演斯法恐物未知。今佛自說與己名同。眾知金剛藏同佛所證。言必信受故踴悅也。

疏。第三同讚得定。

疏。第四雙辯加定下。疏文有四。一略囑經文。二料揀通局。三彰冥顯加異。四定其因數。疏初之一事下。第二料揀通局。然其論文但有前二。無現威自智。論釋已具。疏文今先連引論雲。彼佛先作是願。今復自加。後餘佛加故。雲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疏離開。論以釋二因。則以論文後餘佛加為後加相。今主佛願為後加因細尋可知。

疏。若約得定下。第三彰冥顯加異。所以辯此者。由古人以初伴加為顯加相。後之三因唯是加因。則因與加別為因義成。今既後三皆通定因。今已得定。那言非正加相。加相在後故有此義明加有二。一則冥加。在於定前加令得定。二則顯加。要得定後方堪受加故。

疏。是則定因下。第四定其因數。伴佛之加唯是定因故。加因闕一足前得定還成四因。故上云讚其得定顯有加因。於中三。初正明。二所以第三會下。引例成立。三故不可下。結彈古人。初文可知。二中凡言又亦皆是重義。上已有一下方言又。若初伴佛是其加相。主佛本願初是加因。何得言又亦字同此。明知伴加已是定因。下三亦是定因故云又耳。

疏。故不可下。第三結彈古人。先直非。後若此已下。出其所以。成後復重疏。餘如第三會辯者。彼處廣顯差當故略敘少分。一者十住中古人以初一為定因。後三轉為加因。亦非是定因。二者前自問雲。加之與定何先何後。若先定後加則不應言汝能入是三昧。此是諸佛共加於汝。若先加後定則不應在三昧分。後又散心不能受加。古人通雲加定一時故。

疏。前難雲為因不成不同俱有因義。加定可分故。示正義雲。加有二種。謂冥加在前顯居定後等。故云餘如彼疏。

疏。第五明加所為等者。然論有二問云何故加。復云何加。以復云何加。是徵加相。下文重徵故。此不釋。疏。義雖兼通者。以自利中有善能說法。利他中有習無漏法。則是互有。今通雲從多。多有二義。一句多。二如善說法。亦通二利。今取自利之能故。故分二利。略有四門。一就行體。六度等行以為自利。四攝等行以為利他。二就行益。六度四等成之在己皆名自利。勸人修起盡名利他。三約修。說自他二利。自分所成可用化人皆名利他。勝進分中一切行德修之未熟未任化他。唯可自習名為自利。如下第九地法師方便中說。四就義門以分自他。諸行皆同一體互相助成。自利門說皆成自利利他門說。無不利他。今就第四故云兼通從多說耳。文有二十句。分二。初十依自利。後十依利他。前中二。初直釋經文。二通會本末。前中又二。初釋總。二釋別。總中二。初會二經同異可知。二正釋經文。二初總標三義可知。二別釋三義。分三。初所被機中。言被何等機者徵也。二釋經一切菩薩。先舉論可知。從此通二類下。

疏。釋然其分位。略有二種。一信二證。趣證方便決定名信。正得雲證。若大位以分地前名信。地上名證。故下論雲。已入初地非信地攝。即疏初意。若通相說地前地上。皆有未得名信。已得名證。今此菩薩為信非證。即疏後意。於後意中。疏文有二。先標舉立理可知。後以攝論中下。引證於中二。先引攝論。意言之義。已見上文。即是意識依名言分別故。是地地加行非正證也。通四位者。五位之中唯除究竟耳。後下釋所入下。引當論證。

疏。二嘆能被法中二。初徵可知。二釋中。三謂標釋結初標可知。釋中此明十地法體等者。是疏釋論。然道有二義。一即證道當相名道。二道即因義。即疏中意。

疏。既是佛因下。

疏。釋經文。佛法有二義故。一是佛因法。二是佛所證法。同證如故。從心言路絕釋不思議。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前文已具。然遠公雲。嘆勝之辭也。據法望情名不思議。以其法外本無情故。其義云何。情相之興原由妄想。妄想故便有相生。以依相故復起心想。隨名取實即是覺觀。依此覺觀便起言說。既言說已復起心想。取所說法此即言語以之為道。心以為行。於是心想熾然不息。今契法實滅除妄想。相即不生相不生故。立名心滅。名心滅故名即不生。名不生故覺觀不起。覺觀不起故言說隨亡。言說亡故不復依言取於所說不取說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滅故名不思議。以法出情心言不及。故不思議。今就情望法故不可思議。釋曰。言雖繁重亦有理在。

疏。二說能證下。即釋經光明字。先舉論可知。從此謂下。疏釋論。於中二。初正釋可知。後地法雖多下結成。於中又二。先結成論意。謂地法無量門不出能所二智。故將此二以釋光明為至當也。

疏。見智雖廣下。結成於疏。謂見智二字雖有多釋此釋正順論意故云正宜。解深密下證成。此釋要當緣總法者。萬法雖異一智以貫故云總法。隨事相差名為別法。故與疏釋義理合也。言見智雖廣者。略示一二。般若論見即是智。揀於比智故云見也。揀於眼見故云智也。又遠公雲。俱是一智隨義立名見智。是解得證。是行解有始終。見始智終。推求名見。決斷稱智。行有始終。得始證終。法顯在心名之為得。心冥合如說以為證。上之二解雖各有理不如前解。契合論文故云正宜。以其二義遍攝諸法故。三結可知。

疏。三中說此何益下。即釋令入智地之經。於中三。初徵起總標。二引論釋。中二。初解令入。又二先引論證。後此中信樂下。疏釋論。若准遠公雲信樂得證皆是入義。信樂入始。得證入終。於證決定名信。信增名樂。得證如前。此亦有理。疏意可知。二入何法下。解所入。三上說能所下。結歸總意可知。

疏。此九種入下。是疏解釋。先科為四。願樂即是地前。

疏。近地方便下。通妨。謂別九入依總開出以總詺別。皆帶入言。即入約證地前未證何得屬入。究竟非因豈為地智。故云近地方便等通前願樂。後勝進下。通後究竟。

疏。言九入者下。別釋九入全是論文。若有疏釋自當指出。初一全是論文。二思義入者。然思慧二句後句思成。此句正思。思必依義雲思義入。從方便者下。是疏釋論。會就經文。疏。彼彼即是下。疏釋。疏修通二利下通妨。謂既言前十自利。那明善說通意可知。

疏。五證入者。從言平等下。即疏釋論。此入是道正證真如。故唯識論通達位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釋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者。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相故。解曰。此即總釋偈意。言俱離能取所取相者。謂能證智及所證如。俱無二取。又上言不取者。離於能取。種種相者。離於所取。餘可思准。一次論雲。有義此智二分俱無所取能取相故。二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等智名聲等智。若無見分應不能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是能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釋曰。即破前師之義。先破無相。謂如智之上無真如之相而能緣。如色等智上無聲等相應緣聲等。後破無見中。言勿真如性亦是能緣者。同無見分而能緣故。三次彼論雲。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無取。非取全無。釋曰。說無相取下。即瑜伽七十三文。既無相分何名緣彼。彼論次答雲。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見有相無。釋曰。謂此緣真如智。挾帶真如之體相起。故名所緣。非帶相分影像而起。名緣於如不離如故。釋曰。上之三師。彼論以後義為正。依今經宗應雙取前二。有即俱有能所宛然。無即俱無能所斯寂。此二無礙方名證如。然今疏文先釋平等。從二我下。釋善清淨。釋平等中。但觀上來所引唯識居然易了。若細委配。言平等者。即無分別智。將論就經。論中平等即是經中無分別義。從無分別智正證真如下。釋無分別稱平等所以。即唯識中平等平等。疏二我分別隨眠不生名善清淨者。釋論善清淨言。論意正明見道時中清淨。今疏先釋清淨。後重解見道得名。言二我者。即人我法我。二我為本而起二障。今言二我。意取二障耳。故唯識雲。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煩惱隨煩惱。此皆擾亂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釋曰。欲界四諦各有十惑為四十。上二界各除瞋有七十二。為百一十二。並是見道根本之惑。然疑及三見唯是見斷。修道之中欲界唯六。上二界除瞋各五為十。故修有十六。見修合辯有一百二十八。論曰。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釋曰。見疑已下。辯出頭數與煩惱障同。煩惱障麁有多品類。二乘所斷唯是不善有覆性故以數未顯。今所知障細無品類。唯菩薩斷。亦是異熟無記所攝故不顯數。又顯法執無明唯一住地煩惱。即是四住地攝故不顯數。言慢等者。亦等隨惑。言所知境者。有為無為。言無顛倒性者。謂真如理。由處此境令智不生。前則煩惱即障。今所知之障。然二障別義本在我法兩字。故二我言即二障。言分別隨眠者。分別揀於俱生。謂依邪師邪教邪思惟生。言隨眠揀於現行。即是種子由上二不生故名清淨。故唯識雲。如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永斷二種。唯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釋曰。今是大乘復是斷道。異於地前伏及與二乘名善清淨。疏。最初照理立見道名者。此釋上論見道時中。故唯識雲。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釋曰。此是彼論釋位名也。此智者即無分別智。體者通也。會者達也。照理名見。見即是道。而言初者。此應有難。若照理名見。二地已上豈不照理。故今釋雲。此最初故以此受名。餘隨別義。此言時中即真見道中故。唯識雲。真見道者。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分別二障隨眠。釋曰。既真見實斷明是真見道中。二見道義次下當說。

疏。六不放逸入等者。初舉論說世法不染。

疏。會經文言修道者。唯識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釋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證得轉依。複數修習無分別智離能所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釋曰。此釋偈初句言餘障者。即俱生二障。故今論雲一切煩惱障。以所知障亦以煩惱為能障故。任運而起不由分別故名俱生。此上辯立修意斷俱生惑故。從複數修下。出所修法體。離能所取下。辯修之德。即釋論偈無得不思議言。論有二釋。初遠離所取名為無得。遠離能取名不思議。上唯就體釋。下約體用對明。疏。故世法不染者。以經帖論。既離煩惱即世法不染。即唯識論是出世間智也。釋論雲。分別是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釋曰。言餘智者後得智也。

疏。七地地轉入中此明修道下。故疏釋論文先釋地地轉入以地非一故。言離障者。即是十障。如本分明。言證理者。即證十真如。如第八迴向下說分中隨地別說。從於地地中下。釋淨善根義。於中二。前明正地善根淨。後論復有下。明加行善根淨。亦即唯識第三句意。論雲。數修此故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麁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為捨此即總意疏。於地地中雙斷二愚者。謂開上十障。一各成二故有二十愚。若兼等覺有二十二愚。今約十地故說二十。下說分中亦皆別說今當略示。初地斷二愚者。一執著我法愚是惑。二惡趣雜染愚是業。二地二者。一微細誤犯愚。二種種惡起愚。三地二者。一欲貪愚。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四地二者。一等至愛愚。二法愛愚。五地二者。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六地二者。一現觀察行流轉愚。二相多現行愚。七地二者。一細相現行愚。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八地二者。一於無相作加行愚。二於相自在愚。九地二者。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二辯才自在愚。十地二者。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細秘密愚。至說分中地地之初各辯其相。然唯識此後更有二愚。障於佛地位。謂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第二智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

疏。即大盡分下。疏釋論。入如來十種秘密者。經云。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眾生根行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薩記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疏。故嘆淨名雲下引證。即問疾品文殊嘆也。經云。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今取一句。疏自下通會本末中。二初會末歸本可知。

疏。後明本末無礙等。以六相圓融者。然遠公四門解釋。一立意。為破定執。二立依。依初地行例釋。三泛就諸法以釋。四釋文。三中如一色中同時具足有苦無常等諸法義集為一色為總相。無常色等為別相。無常等上皆有色言是同相。無常非苦等是異相。成壞二門約體同異成前二門。以彼異相苦無常等體不相雜。是故隨彼差別多色得攝為一故。取攝為成以彼異相苦無常等義不同故。一色隨之分成多色。故名為壞非實成壞。如色既爾。即色無常為總亦然。謂色無常苦無常空無常等別餘四例知。餘同相亦然。色體既爾一切法亦然。今疏文中牒論便釋無別釋文。又以易故無別立依。但有二門兼取賢首義理分齊中意故。今疏中總有七門。一總彰大意。二標舉顯通。三彰其立意。四列名略釋。五總以喻明。六舉例遍釋。七指廣在餘。今初謂欲六相圓融令本末無礙故。從本起末即前直釋經文。中依根本入開為九入。根本無別於中說九故。雲無別之別。言次攝末歸本者。即向會末歸本門九入為別。會歸根本。言非根本入有此差別者。別而無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五十二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兩卷無量壽經宗要

兩卷無量壽經宗要 釋元曉選 將申兩卷經旨。略開四門分...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 零妙寺僧釋不可思議撰...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華嚴七處九會頌釋章序 昔者圭峯禪師有華嚴綸貫之作。...

人本欲生經註

人本欲生經序 人本欲生經者。照於十二因緣而成四諦也...

賢劫經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經) 西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佛教詞典】有軛離系

【有軛離系】 p0547   集異門論八卷五頁云:云何於有...

【佛教詞典】權乘菩薩

指藏通別三教的菩薩,因他們的功行尚淺,實在還沒有達...

六款素食養生鍋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提倡吃素的人也日漸增多,而...

大安法師:如何克服貢高我慢之心

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

不起分別心,是故當處最吉祥

若當下不分別,當為最吉祥。我持咒的時候,不起分別心...

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讓內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一、有無的判斷 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

把握現在的因緣去創造來生

佛教的生命觀,它是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概念,它不像一...

兩座寺廟山泉乾枯,念觀音菩薩泉水突然湧出

福建莆田廣化寺有一個附屬的小寺,名叫元龜寺,地址在...

為富不仁待人刻薄者的悲慘果報

筆者有一位家住南部的教授朋友(姑隱其名)有一次告訴...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原 文】 原夫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

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的威神力、神通力、智慧力都是不可思議。特別...

四十八大願——(第38願)妙服自然在身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視頻】《妙法蓮華經》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妙法蓮華經》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視頻】禮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懺)

禮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