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七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七十七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五天殉命以奔風下。第六勸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勸修。五天竺國粗雲二十萬里。孰知其實數耶。若以陸行途經數百國。雲山幾萬重。或捫索憑虛。或飛梯架迴或風行雪臥。或木食松棲。或惡獸盈群。或盜賊相繼。若以水行洪濤無岸。雲島潛迴精怪搖風。鯨鯢鼓浪日月出沒於波底。魂魄飄颺於夢中。縱使浪息風停。只見水涵於天際。舟行棹舉猶將息念作生涯。雖此難危而三藏名僧相繼而至。總緣大聖委命輕生。故云五天殉命以奔風。言八表妄軀而競託者。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有耳目者不憚艱辛遠而必至焉疏。其有居神州下。正勸即反舉不往之失。以彰往者之得。謂蔥嶺之東地方數千里曰赤縣神州。即有唐中華之國也。去清涼之境途程不遙。坦然通衢車馬溢路。隨方觀化不失家常。往必感徵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是三億之徒。故今秉鉞分茅方面之重無不傾仰。西域諸王恨生五天不產東夏。豈唯遙禮大聖。每多仰羨此君。故有游西天者。先問曾居五台山不。若不曾居棄而不顧。今此國眾生宿因多幸。得誕中華。諸佛祖師不解修敬。故此勸之。三億之徒者。智論第十一雲。佛出世難值如優曇華時乃一有。如是罪人輪轉三惡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時天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有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國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見不聞何況遠者。故今中華有人曾到台山。即亦聞亦見。有聞清涼而不得到。即同聞名不見。只近五台亦有不聞不見之者。況於遠乎。故勸修敬若見文殊。功德之廣如前略說。廣在經文。

疏。桉西域記第七等者。彼雲吠舍釐國即毘耶離。梵音楚夏。雲城東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佛涅槃後百一十年。吠舍釐城有諸苾芻。遠離佛法謬行戒律。時長老耶舍陀住憍薩羅國。長老三菩伽住秫菟羅國。長老釐波多住韓若國。長老沙羅住吠舍黎國。長老富闍蘇彌羅住娑羅梨佛國。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尊者阿難弟子。時耶舍陀遣使告諸賢聖。皆集吠舍釐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是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法事。運神足至法會時。三菩伽於大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諠譁欽哉念哉。昔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淹言教尚在。吠舍釐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今諸賢者深明持犯。俱是大德阿難指誨。念報佛恩重宣聖旨。時諸大眾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奈耶訶責制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七百賢聖結集。南行八九十里至濕吠多補羅僧伽藍。層台輪煥重閣翬飛。僧眾清肅並學大乘。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處。其傍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南趣摩揭陀國。北顧吠舍釐城中途止息遺跡之處。疏。巴連弗邑等者。西域記第八雲。摩竭陀國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裡。荒蕪雖久基址尚存。昔者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以名焉。逮乎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釐子城。舊云巴連弗邑訛也。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千傳以受業。與諸學徒相從遊觀。有一書生徘徊悵望。同儔謂曰。夫何憂乎。曰盛色方剛羈游履影。歲月已積藝業無成。顧此為言憂心彌劇。於是學徒戲言之曰。今將為子求嫂婚親。乃假立二人為男父母。二人為女父母。遂坐波吒釐樹。謂女婿樹也。採時果酌清流。陳婚姻之緒。請好合之期。時假女父攀花枝以授書生曰。斯嘉偶也。幸無辭焉。書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歸懷戀而止。學徒曰。前言戲耳。幸可同歸。林中勐獸恐相殘害。書生遂留往來樹側。景夕之後異光燭野。管絃清雅幃帳陳列。俄見老翁策杖來慰。頃有一嫗攜引少女。並賓從盈路袨服奏樂。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酣歌樂讌經七日焉。學徒疑為獸害往而求之。乃見獨坐陰樹若對上客。告與同歸。辭不從命。後自入城拜謁親故說其始末。聞者驚該。與諸友人同往林中咸見花樹。是一大宅僮僕役使驅馳往來。而彼老翁從容接對陳饌奏樂。賓主禮備。諸友還城具告遠近。十歲之後生一男子。謂其妻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適復留心棲寄飄露。其妻既聞具以白父翁。謂書生曰。人生行樂詎必故鄉。今將築室宜無異志。於是役使靈從功成不日。香花舊城遷都此邑。由彼子故神為築城。自爾之後因名波吒釐子城焉。

疏。摩度羅亦云摩偷羅。亦中印度境。西域記第四者。彼記名秫菟羅國。記中不說孔雀之緣。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目揵連及富樓那塔。言寺北有岩等者。記雲城東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藍疎崖為室因谷為門。尊者烏波毱多(唐言近護)之所建也。其中則有如來指爪窣堵波。伽藍北岩間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籌填積其內。尊者近護說法化道。夫妻俱證阿羅漢果者乃下一籌。異室別族雖證不記。

疏。安籌雖是後事等者。恐人設難雲。既是毱多建窟乃是佛滅之後百年中事。今是始成說經。那是彼窟故為此通。

疏。三俱珍那城者。大同釋嬌陳如名。

疏。目真此雲解脫等者。西域記第八雲。自支隣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來初成正覺。於此宴坐七日。入定時此龍王警衛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乘為蓋。故池西岸有其室焉疏。摩蘭陀國未詳所在者。更以義推。摩蘭陀即摩伽陀。無礙龍王建立正是普光法堂。是今說法之處耳。以不指雲此處故云未詳所在。

疏。大集但名慈窟者。即月藏分第十亦但列名。無別指處。下當具引月藏之文。

疏。此雲多思惟者。婆沙亦云支那。此雲漢也。西域記雲大漢具雲摩訶支那。故真諦三藏雲衣物。意雲。是衣冠人物之國。皆是義翻。疏翻為正。

疏。亦青州分野者。禹別九州東為青州。則天下分其九分野矣。

疏。然今之到此山者。相傳雲。以是秦始皇築長城到此畢工故立其名。

疏。八疎勒國等具雲佉路數怛勒者。西域記第十二雲。出蔥嶺其烏鎩國。此國城西二百餘裡至一大山。從此北行山磧曠野五百餘裡。至佉沙國。舊云。為疎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具雲室利訖栗多底。疎勒之言猶為訛也。釋曰。疏依古疏。即日照三藏釋西域記雲。佉沙國週五千餘裡。多砂磧少壤土。稼穡殷盛花果繁茂。從此東南行五百餘裡。濟河踰沙至斫句迦國。唐言沮渠周千餘裡。國南境有大山。崖嶺嵯峨峯巒重疊。草木凌寒春秋一觀。溪澗濬瀨飛流四注。崖龕石室棊布嚴林。印度得果人多運神通。輕舉遠遊棲止於此。諸阿羅漢於此寂滅者眾。是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猶現有三阿羅漢居岩岫中。入滅心定。形若羸人鬚鬢恆長。故諸沙門時往為剃。而此國中大乘經典部數尤多。佛法至處莫斯為盛也。十萬頌為部者凡有十數。自茲已降其流寔廣(釋曰據此華嚴等經卻在此國)從此而東踰嶺越谷行八百餘裡。至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凶奴謂之於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者訛也。瞿薩旦那國週四千餘裡。砂磧大半壞土隘狹。宜穀稼多眾果。宗尚佛法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教法。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云毘沙門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國虛曠無人。毘沙門天於此棲。宅無憂王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抉目王怒譴。謫輔佐遷其豪嫉出雪山北。居荒谷間遷人逐牧。至此西界推舉尊。豪首立為主當是地也。東土太子蒙譴流徒。居此東界群下勸進。又自稱王歲月已積風教不通。各因畋獵遇會荒澤。更問宗緒因而爭長。忿形辭語便欲交兵。或有諫曰。今何遽乎。因獵決戰未盡兵鋒。宜歸治兵期而後集。於是迴駕而返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合戰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斬其首。東王乘勝撫集亡國。遷都中地方建城郭。憂其無土恐難成功。宣告遠近誰識地理。時有塗灰外道。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遺流週而復始。因即藏軀忽而不見。依彼水跡峙其基堵。遂得興工即斯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城非崇峻攻擊難剋。自古已來未能有勝。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工績已成。齒耄雲。暮未有胤嗣恐絕宗緒。乃往毘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迴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養育。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崇先祖也。自茲已降弈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寶。拜祀享祭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王城南十餘裡有伽藍。此國先王為毘盧折那。唐言遍照。阿羅漢建也。王城西南二十餘裡。至瞿室[饑-幾+夌]伽山。唐言牛角山。峰兩起岩隒四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燭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乘即今處也。牛角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羅漢入滅心定。待慈氏佛。數百年間供養無替。近者崖崩掩塞門徑。國王興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群飛毒螫人眾。以故至今石門不開釋曰。據此亦為聖居。或指江表牛頭者。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頭。謂由此山有雙峰。故一名雙闕。一名天闕。一名南郊。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誌雲。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迴四十七里。准西域記及舊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東北方邊夷國土名牛頭。若按新經云。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如前所引西域記文。此與真丹處則異也(此文見金陵塔寺記)古老相傳雲。是辟支佛現形之所。而前後文多雲菩薩於中止住。而其靈應往往有之。

疏。迦濕彌羅記第三雲。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阿羅漢名。昔雲末田乞地。新雲末田底迦迦濕彌羅國。周七千餘裡。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隣敵無能攻伐(云云)昔此國本龍池也。佛世尊自烏仗那國降惡神已欲還中國。乘空當此國上。告阿難曰。我涅槃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當於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如來寂滅之後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伽阿羅漢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聞佛懸記心自慶悅。便來至此。於大山岩宴坐林中。現大神通。龍見深信請諮所欲。阿羅漢曰。願於池內惠以容膝。龍王於是縮水奉施羅漢。神通廣身。龍王縱力縮水。池空水盡龍翻請池。阿羅漢於此西北為留一池。周百餘裡自餘枝屬別居小池。龍王曰池地總施願恆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無餘涅槃。雖欲受請其可得乎。龍王重請五百羅漢常受我供乃至法盡。法盡之後還取此國以為居池。末田底迦從其所請。時阿羅漢既得地已。運大神力立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役使以供僧眾。末田底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隣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今時泉水已多流溢。

疏。乾陀羅國。西域記第三雲。健馱邏國有伽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法異儀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去惑。時脇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遠。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時王聞已甚用感傷。悲嘆良久謂尊者曰。猥以餘福幸遵前緒。去聖雖遠猶為有幸。敢亡庸鄙紹隆法教。隨其部執具釋三藏(下取意)遂召眾僧七日供養欲議法事。宣先下令去凡留聖。聖眾猶多復去有學。無學猶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猶多次取內具閑三藏外達五明。乃至四百九十九人。後一世友未得羅漢等。廣集三藏凡三十萬頌。王以銅鍱鏤寫。石函封緘。全捨此國與僧故多聖居也。

疏。苫末羅者。此翻為黃雜色。初品經巧幻術修羅王苫末羅王乃偈共長行。唐梵互出。與此釋不同偈云紅色光神。又其城東南十餘裡有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彼多聖跡故是聖居。

疏。相傳雲。是佛留影處者。即西域記第二說。那揭羅國城西南二十餘裡有伽藍。伽藍西南深澗峭絕。瀑布飛流懸崖壁立。東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羅龍之所居也。門徑狹小窟穴冥闇。崖石津壁溪徑餘流。昔有佛影煥若真容。相好具足儼然如在。近代已來人不遍覩。縱有所見髣髴而已。至誠祈請有冥感者。乃暫明示尚不能久。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進奉失儀。既獲譴責心懷恚恨。即以金錢買花供養受記。窣堵波願為惡龍破國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龍王。便欲出穴成本惡願。適起此心。如來已鑒愍此國人為龍所害。運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龍所。龍見如來毒心遂止。受不殺戒願護正法。因請如來常居此窟。諸聖弟子恆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影。遣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時當觀吾影。以慈善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愍汝等皆留影像。釋曰。此與觀佛三昧海經大同。已如初會鈔引。然西域記雲。此國無別君長。屬迦畢試國。去健馱邏國不遠。或曾屬之耳。

疏。具如西域記及大集月藏分第十者。此即總指上來諸處引。西域記不局一卷。月藏分的指第十。然月藏分當第十二。有十卷經。第十卷中。即建立塔寺品第十九。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曰。四大天王等。及諸眷屬從坐而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而作是言。佛說於此四天下中所有過去諸佛如來之所建立住持。大塔牟尼諸佛所依住處。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而常不空。佛與菩薩摩訶薩等。降大法雨皆悉充滿。初名眾仙所興。次名德積。次名金剛焰。次名香室。次名睒婆梨。次名賢城。次名須質多羅。次名水光。次名香熏。次名善建立。次名遮波羅。次名金燈。次名樂住。次名牟真隣陀。次名金剛地。次名慈窟次。名那羅延窟。次名渠摩娑羅香。次名惠頂。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現。次名青欝茂。次名虛空子。次名牛頭栴檀室。次名難勝。此是過去諸佛建立住持大塔常為菩薩等之所加護。是故我等常所供養。世尊所有聲聞弟子。於現在世及未來世。復有幾所塔寺住處。令我等輩護持養育。然此初數處與此經同可以意得。故不具引。下取意引。爾時世尊微笑。面門放種種光。時四天下有無量百千諸佛住處而現。東州八萬佛現。北州百千西州五百南州二百五十千佛處現。廣說諸國各有佛現等。下諸天龍等發願護持。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疏。初來意者文二。先正明後解妨。今初古德但有三品者。以後二品別為平等因果故。用品雖廣狹不同答果義等。疏若答前問下二解妨。先問以前六會共答前問。皆不重請故。問此品何以重請。從因果隔絕下古德答。此乃有二意。一因果隔絕。前諸會同因故不別問。此下是果果隔於因故。此重問。二念法希奇果不思議故。復念請。從因德已下出念法希奇之相。上是通意。二別明下唯明此品。疏別就宗中三門分別。初通辨佛德。二別顯義相。三顯不思議。今初通辨中。言百四十不共者。已見光明覺品。今重舉總數。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為百四十。而言通權小者。小乘亦說。但相劣耳。權大說者皆悉超勝。此約五教已有其二。若五法下正明實教。故云通權。權實皆有。但實教中會歸法性不壞相耳。若言唯一味下二即頓教。若言具無盡下三即是圓教。從故後文中下四辨今經是圓教德。疏二別顯義相下。於中有三。初正顯二德。二四句融通。三揀權異實。今初言信等者。此通行位信為萬行之首。則該進念定等位。亦以信為初。五十二位所有行德皆有二故。疏此二無礙下第二融通可知。

疏。若權教所明下第三揀權異實。初明權教。言不雜者。如轉依果有二。一者所生得即是四智。二所顯得即是涅槃。涅槃本有四智修生。修生有為修顯無為。故二不雜。

疏。法報四句亦有差殊者。遮救。恐外救雲。我宗亦有四句。何異前融。謂一唯法即在纏法身。二唯報即四智菩提。三亦法亦報。謂真如出纏具諸功德。四非法非報所謂應化。今言亦有差殊者正揀權也。雖有四句染淨時乖法報非一。思之。後依此經宗下顯實舉喻四句喻上四句。一本有如真金。是前第二句。二修生如嚴具喻第一句。三然由嚴具方顯金德。喻第四句修生本有。四嚴具無體全攬金成喻第三句。此即合初二句成三四句。離初二句無三四句。三四兩句同在一時。更無別體。以此細尋權實斯顯。五故唯金不礙嚴具下結第二句歸初句。六唯嚴具亦然。結第一句。歸第二句。此約喻說。若望前法但初句為第二。第二句為第一耳。從既互全收下結歸本宗無礙之相。今更以喻總喻二德。如修生在因漸顯於本有。在果圓滿於本有。非本有理有漸有圓。如初生月明雖漸滿。而常帶圓月。以圓月常在故。故十五日月遍在初一二三等中。則知滿果遍在因位。亦令後後常具前前。前前常具後後。以初一日有二日月乃至十五日月以十五日月即初月。故法合可知。由此故云修生本有。以初圓時先已圓故。本有修生以初生時亦已圓故。妄懷思之。疏三顯不思議中三。初泛舉法體。二就後一中下別語此經。三前並是宗下結歸宗趣。二中四者。一何者不思議徵不思議法體。答謂智悲等。二於何不思議徵不思議人。答謂世間等此人不能思議。三云何不思議徵不思議體。謂聞思等思不及故。四何用不思議徵不思議意。謂如來說法本欲利生。今絕言思於物何益。答意雲。令信入故。謂欲證入要。須心絕動搖言忘戲論耳。疏後四別顯佛德者。是疏新意。欲將五品答其十問。然有三重。一此品總明佛德。具答十問。如下科釋。二者一一門中含答十問。亦如下釋。三者五品廣答十問。如下說分之初。疏古德後二品下敘昔。疏且述古。便依三品科經。

疏。後諸佛下正顯所念。疏文有三。一略示法體。其不得一向下結彈異釋。二然此下對前相攝。三此十義相下指前釋相。二中今當先列第二會初二十句問。一如來地。二如來境界。三如來神力。四如來所行。五如來十力。六如來無畏。七如來三昧。八如來神通。九如來自在。十如來無礙。十一如來眼。十二如來耳。十三如來鼻。十四如來舌。十五如來身。十六如來意。十七如來辯才。十八如來智慧。十九如來最勝。二十欠光明故唯十九。然句句皆有云何是言。經中十句次第可知。此中攝彼不依次第。對前成三類故。一前開此合。二前合此開。三無開無合。欲以此少攝彼之多故。先明前開此合。於中乃有三句。攝前十六句。第二前合此開。以前二句攝五句。第三節彼一句。則此中初合有三。次此開有六。後此不開有一。具足十句。後前初開有十六。次合有二。後不開合亦一成十九句。就初前開中。第一身攝六根者。身即六中之一。兼攝欠光明一句故有七句。第二智慧攝三。兼能攝智為四。第三自在攝五。兼能攝自在為六故成十六。第二前合此開。中亦有三節。而初境界開國土無能攝句。境界由前智慧已攝竟故。故雖三節但有二句。境界是所化之境。國土是所依之境。第二節所行攝三。即有能攝。然三皆行故。言出現與行互有寬狹者遮難。恐有難言。彼十門出現行是其一。如何此行能攝彼耶。故以互有寬狹通之。如以菩提為門則菩提之性攝於涅槃。若以涅槃為門則涅槃般若攝於菩提。疏前之無礙此開解脫者。是第三節則前但有一。此則具於無礙解脫。疏音聲即辯下。第三無開合。前後各一句更為立圖。

佛不思議品初十問○──如來名號品二十問○┐

┌─────────┘  ┌────────┘

└○一國土○───────○二如來境

  二本願○┐  ┌────四所行

  三種性○├──┘  ┌─十一眼

  四出現○┘     │ 十二耳

            │ 十三鼻

  五身○───────┤ 十四舌

            │ 十五身

            │ 十六意

            └─二十光明

  六音聲○────────十七辯才

            ┌─一佛地

  七智慧○──────┤ 十八智慧

            └─十九最勝

            ┌─三神力

            │ 五十力

            ├─六無畏

  八自在○──────┤ 七三昧

            │ 八神通

            └─九自在

  九無礙○─┬──────十無礙

  十解脫○─┘

疏。七智性無差為次第者。成十九最勝。彼欠二十光明行。次第本性無差性隨次第而終不易。

疏。果德離言藉因顯故者。此文有四節。此對表華之義。經宗有因果二分。十地已明華引果故。二因果同時下表蓮華義。謂有問言。是華引果何要蓮華。故答雲。餘華多華前果後。此華不有則已有則華實雙含。又無染故。故舉蓮華。三又問言。蓮華有四何要舉青。故答雲最超勝故。論雲水生華勝者。即優缽羅華故。四又蓮華一蓮多子。表一含一切故。此釋藏義。疏二者此品具答十問下。文中三。先總標示。二昔以初十下敘昔。三今謂下顯正。於中三。初略示大意。二文分為下正科三。今初下釋文。但明記上十問尋文易了。或開或合顯義無方耳。疏如文殊般若中辯。光明覺品已引。疏別中十句多同出現。身之十相者。彼之十相即是十身。一普入成益相即威勢身。二無心普應相即是化身。故云種族調善。三平等隨應。即菩提身。由菩薩智無所住故。平等隨應。四無著無礙。即智身。五週遍十方。即是法身故云一性。六嚴剎益生。即福德身七無生潛益。即相好莊嚴身。八嚴好滿願。即是願身。願力周法界恆轉妙法輪故。九窮盡後際。即力持身故。彼經中以醫王延壽為喻。喻佛雖涅槃而不失利樂。十圓迴等住。即意生身。故云心念則現。以彼十相十身對今經文。一無差異其有難者隨句已釋。若依彼次此一即彼三。二即彼七。三即彼四。四即彼二。五即彼一。六即彼九。七即彼五。八即彼十。九即彼八。十即彼六。但彼文廣理無二也。疏後一意生等身淨者。由言解脫自在故云意生身。言等身者。等取願身化身等也。

疏。四即三念處行者。亦云三念住。念謂能緣之慧。處謂不增不減平等之理。初一心聽法不憂。二一心聽法不喜。三常行捨心。以法界中減退相不可得故。增進相不可得故。即涅槃相故。如次配之。疏三後善謂究竟離垢等故者。等字等取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法性離垢故。能學者亦離垢故。修行究竟得離垢故。

疏。諸經論中更有多釋恐厭繁文者。智論雲。讚佈施為初善。讚持戒為中善。讚二果報生天淨土名後善。復說聲聞獨覺。大乘亦名三善。寶愜經云。知苦斷集名初善。修八正道為中善。證滅名後善。是名聲聞初中後善。若不捨菩提心不念下乘。迴向一切智。是名菩薩初中後善等。釋曰。今疏全依瑜伽故指餘釋。

疏。餘七經文略無者。謂略故無非是全無。今依瑜伽具出論雲四者文巧謂善緝綴名身等故。及八語具者。一先首二美妙三顯了四易解五樂聞六無依七無違八廣大。如瑜伽二十五說。五義妙。謂能引發利益安樂。六純一。謂不與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所無。七圓滿無限量故最尊勝故。義豐且勝故名圓滿。八清淨。謂自性解脫故。一剎那自體解脫故。或法自體解脫故。九鮮白。謂相續解脫故。設多剎那亦解脫故。能學之者亦解脫故。十梵行之相。謂八聖道支滅諦名梵。道諦名行與滅為因。此具八道名梵行相。當知此道由純一道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說(四十七經)疏今初十力是別名下。疏文有六。一總科。二是則標中十力一一遍下別中下融通。三古德下敘昔。四則令別中下辨違。五設欲下遮救。六十中一廣大下正釋。四中言亦令餘門。無廣大義者。以廣大為初門故。言初門無最上等者。初門唯有廣大故無餘九。最上在初略舉其一等於下八。疏設欲下五遮救。謂彼救雲。雖則互有何方從多立名。故今答雲。從多可爾不應順次。以逆次配與文相順故。下釋文一一從多。逆次名釋。然總名那羅延幢者。即帝釋力士之名。疏耆婆入火現相已引。入獄問罪即報恩經第四。令耆婆往阿鼻地獄問調達雲。汝今受罪云何。答雲。如第三禪樂。今取入中問罪苦不能害耳。疏心善解脫由三相者。即瑜伽八十五說(四十八經)。

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疏。如來十身標人顯德者。疏文有四。一釋名。二辨類。三出體。四辨因。若准探玄宗中有佛相章。八門分別。一釋名。二體性。三種類。四出因。五積成。六修時。七建立。八業用。今四門中已具其要。疏觀佛三昧下第二辨類。即引證以辨。於中二。先正明二料揀。前中即第九經菩薩本行品第八。佛告阿難。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金色光明。一一光明無量化佛身。諸毛孔一切變化。及一切色。略中略說者。我今為此時會大眾及淨飯王。略說相好。佛生人間示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佛實相好我初成道摩竭提國寂滅道場為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於雜華經中已廣分別。釋曰。略中略言即是經文。二略三廣。乃疏取意釋之。以前有略中略則必有略矣。又彼先說八萬四千。今有十蓮華藏故。對彼為廣。則彼經文從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為第二段。從佛實相好我初成道下為第三段。文亦分明。疏三中初通下第二料揀。依前三類三重料揀。第一約乘。二約三身十身。三約機見。今初兼含五教。初一小乘及始教。二即終教。三即圓教。其頓教以無相為宗。後二兼舉因顯果。言示同於人端正不亂者。俱舍說輪王相雲。相不正圓明。故與佛非等。此明輪王有三十二相。有三義不及如來。一處不正。二相不圓。三不明瞭。今正不亂即處異輪王。其端正二字是明是圓故示同人而勝人矣。疏次唯大乘等者。即明果相。如因中斷八萬四千煩惱成八萬四千波羅蜜。獲八萬四千相好。無量壽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即此中等相也。

疏。又初化下第二約三身十身料揀。若配三身二是報身。三是法身。若約四身。二由屬他受用報有分限故。後即自受用報及法。又法身無相。今前二屬三身。後一屬十身。十身必融三身故。後具前二。疏又初凡聖同見下三約機見料揀。次唯地上者。他受用故。上報化不同。後唯圓機即屬圓融不分地前地上。故云然通五位。此五位者。即三賢十聖等妙二覺六位之中除果位耳。若開十信即除等覺。疏若語其體下第三出體。二即定慧者。以法門為相故。

疏。若語其因下第四辨因。通純雜者。即是圓融相因如前主水神處已明。疏前二相因如瑜伽等者。指廣有源。瑜伽四十九雲。一切菩薩資糧皆感相好。作惡業者宣說種種業。各各感等。如是三十二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由淨戒為因。若犯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佛相好。若言各各業感如契經說。即是別因。就中有一行感一相。如雲若諸有情有所希冀隨其所樂正捨珍財感得頰如師子。是或一行感多相。如能施悅意發喜飲食嚴具等感身皮金色常光一尋一毛孔一毛生身皮細滑等。或多行感一相如言於其父母種種供養於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來等動轉業故得足下千輻輪相。又由四種修事業感一切相。謂決定修感足下善安住。由委悉修感千輻輪等。由恆常修感纖長指等。由無罪修感餘相皮金色等。又諸佛加行感異釋曰。此即一行品類所感不同。論雲。此相好種性地有種子。勝解行地修方便。清淨增上意樂地名得。餘上地轉。勝清淨。佛地善淨無上。即此相由所依性能任持故。由極殊妙令端嚴故。說名隨好。釋曰從即此相由所依下釋好義。好義後品方用。因便此引其智論涅槃等經。初會主水神處已引。若觀佛三昧海經。次前明三品相後雲。佛告阿難。如來往昔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智慧火燒煩惱薪。修無相定不作非時證。是故獲得如是相好。一一相中無量化佛何況多耶。釋曰。此通後二相因。疏令修無盡之行顯成為趣者。顯約本有成約修正。疏普賢本是會主者。此下通不請之妨。有二意通初意可知。二或前品末下。二約五品答問通。謂先列國土等十問。前品答種性問。此下四品更答四問。餘之五。問或在此品之前已答。經來未盡所以略無別屬問答。前品已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七十七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金剛般若疏

金剛般若經序 胡吉藏法師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斯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御製心經序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序 夫涅槃無方。佛性無體。而菩薩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佛說淨業障經

佛說淨業障經...

二諦義

補刻二諦章敘 嘉祥藏大師所譔二諦義章三卷。傳流吾國...

佛說應法經

佛說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闕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至拘羅懼國,...

【註音版】金光明經空品

金光明經空品...

八佛名號經

八佛名號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

禪宗決疑集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

【佛教詞典】一念

(一)時間單位。乃指極短之時間單位,或作瞬間,或指某...

【佛教詞典】達羅毗荼國

達羅毗荼,梵名 Drāvida,巴利名 Damila。南印度之古...

志公禪師:十二時辰頌

志公禪師即寶誌禪師(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齊、梁...

佛你為什麼不幫我

南山上有一座神廟,裡頭供奉著一尊佛祖。傳說這尊佛祖...

如何面對煩惱心很重的家人

問: 如何面對煩惱心很重的家人? 慧律法師答: 家庭和...

轉粗重為輕安

三善十一者:言輕安者,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

聖嚴法師《我與環境不一不二》

我們所到的任何環境,都應看作就是我們自己。坐飛機時...

你有業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

當我們在建立佛教的思想來建立正見的時候,當然我們就...

蕅益大師的生平德業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這個清,是大清了,清朝。蕅益...

如何為親人善巧助念

問: 若人瀕死或已命終,當地沒有助念團或居士,如果...

了幻法師:一切眾生皆以愛慾而正性命

一切眾生皆以愛慾而正性命,愛慾是三界眾生輪迴的根本...

到極樂世界能得壽命無量,修行永不退轉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佛陀又...

守護六根

今天講守護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守護就是不叫...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

【視頻】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視頻】《金剛經》心定法師唱誦

《金剛經》心定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