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三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今初十魔下分三。一總釋為魔之義。二然四魔下對四辯異。三若欲下與四相攝。

疏。二有十魔下分二。先總釋業相。二十中下釋文。

疏。二於蔽度下釋第二句分二。一總釋文意。二夫真道者下立理。於中有二先約智說則蔽度兩亡。後又悲化惡故下約大悲說先正明。後況惡為善資下。即借老子意釋成上義。即道經無轍跡章結文。彼章具雲。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無結繩約而不可解。釋曰。意雲。無心於此五何有轍跡等耶。次雲。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釋曰。心無所係無可無不可。何所棄哉。次雲。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為要妙。釋曰。此有二意。一約密意。謂雖師法善人資取惡人而不貴。不愛師資兩亡以為玄德。凡俗雖知而大迷於道謂之要妙。二約顯意。善者所法惡是我資。而不貴愛。則雖知善惡乃是大迷。善惡皆善是謂要妙。則順上文無棄人物。今疏用此故令化惡也。密用曰襲。

疏。今初即是果現下疏文有六。一會同前文。二釋見義。三隨文釋。四總結圓融五攝之成對。六總顯包含。今初此中所見即前十佛者。即十信末五十三經。然探玄記引法集經菩薩入十種法能知諸佛。何等為十。所謂集氣佛果報佛三昧佛願佛心佛實佛同佛化佛供養佛形像佛乃至廣說。若欲會者。集氣即義當隨樂佛。其本集而欲見故。果報即業報佛。次三全同實佛。義當法界。同佛即本性。本性同故。化即涅槃供養即正覺。形像即住持。二然此中明見下釋見佛義。於中亦三。初正明。二若菩薩下反顯。三亦不得下遮救。恐有救雲。半就能見如無著佛等。半就所見如出生等。豈不通耶。故今遮雲。不得半就能所令人致惑取解無由。故十種見義成雜亂故。

疏。一無著者下三釋文。釋此一句。疏文有三。一正釋正覺標其所見無。著即正覺之相二。又邪慧下。則正覺無著二義不同。所見能見名須具二。今所見有正覺德圓。略無邪慧而不離。能見則有無邪智而不離。略無正德而不圓故。令佛中影取無著。能見之中影取正覺。是故疏雲佛見影略。三此即下結成總別。

疏。二乘願出生中文雲下引證。即華藏品言。又乘此願下。上約生身此約生德。疏故下善財等者。引證。即七十七經。善財修觀此約真身。又云。一切化佛從敬心起。明知敬屬於機能見化身。信屬於佛因信成果。

疏。亦能令見者信者上約真身信自屬佛。今就真身信亦屬機。以相好莊嚴顯由此成故令物信。

疏。四隨順眾生等者。即論中意。又隨順眾生以圓音下即海東意。談玄之中已顯不違正理。故雙出之。

疏。深入涅槃故能示滅者得無住涅槃。能建大事。言深入生死則示滅非真者。悟生死性即性淨涅槃。故知示滅非真滅也。稱性常在故六法身者。初以如智契合具德法身。故云滿於法界。法界是所滿故下。約法性身雲為佛體。疏七湛然安住者。擇安住見。真唯識性即是心佛。疏八寂然無依釋見一義。次以無依釋三昧佛。後觸類下釋無量義。疏九平等亦二義釋。先能所合明。後本覺下唯就理說。疏十隨自他意下即意生身。然有三義。一如意速疾。二隨自意成。三隨他意樂。今用後二釋隨樂言。隨自所樂普受法身。隨他所樂欲受何類。

疏。依上十見下四六相圓融總即一佛。別分為十。同帶於佛異則正覺。相好等差。成則攬十共成真佛之義。壞則十身各住自性。

疏。又此十種下第五束之成對。

疏。又此十見各有十義下。第六結成包含即海東意。海東順於晉經名有數異故。今取義亦有小殊。今直就此經相應引證。一正覺佛無著見者。有十無著即此品雲。所謂於一切世間無著。於一切眾生無著。於一切法無著。於一切所作無著。於一切善根無著。於一切生處無著。於一切願無著。於一切行無著。於一切菩薩無著。於一切佛無著。此十雖因徹於果位。一切無著而不思議品。十種離果清淨亦果無著。等二願佛出生見亦有十種出生。不思議品雲。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從天來下。二菩薩受生。三出家學道。四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五轉妙法輪。六教化眾生供養諸佛。七不可言說種種佛身。八種種莊嚴無數莊嚴如來自在一切智藏。九無量無數清淨眾生。十三世諸佛種種根性種種精進種種行解。於三世中成等正覺。釋曰。其一二等數經文所無。句句皆如初句。有一切諸佛至世界之言。即是從後得智願生八相等。三業報佛深信見。若約莊嚴應如不思議品十種最勝無上莊嚴。今取因行則不思議品果中所無。即如十藏品雲。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釋曰。以此為因成果也。亦可如十地中十種信。四住持佛隨順見者。若約隨順眾生住持。佛法即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不思議品雲。諸佛世尊有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何等為十。一者所謂一切諸佛示現色身。為眾生作佛事。二出妙音聲。三有所受。四無所受。五以地水火風。六神力自在示現一切所緣境界。七種種名號。八以佛剎境界。九嚴淨佛剎。十寂寞無言。釋曰。句上皆有一切諸佛。句下皆有作佛事言。一如初句。寂寞無言即自身舍利住持自在。若約圓音住持。即如下文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一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即隨順義。何等為十。所謂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眾生故。智慧自在故。隨其所樂為說法故。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隨其所宜無妄說故。其身最勝無與等故。言辭自在無能治故。智慧自在隨所發言悉開悟故是為十。五涅槃佛深入見者。即出現品雲。欲知如來大涅槃者。當應了知根本自性。釋曰。了知即是深入義也。經云。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二實際。三法界。四虛空。五法性。六離欲際。七無相際。八我性際。九一切法性際。十真如際。釋曰。具足皆如初句。如是了知名為深入六法界佛普至見者。若直約法界說。如至一切處迴向雲。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間。至一切眾生。至一切國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虛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為無為。至一切語言音聲。然今但有九有為無為。應分為二若就佛上明遍至者。即不思議法品雲。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法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二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見。三無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五有廣長舌出妙音聲週遍法界。六身應眾生心咸令得見。七意住於無礙平等法身。八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九清淨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種種莊嚴。而於其中不生染著。十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能通達一切佛法。釋曰。十句之中皆如初句。有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言。舌中有廣長故關無邊際語。七心佛安住見者。不思議品雲。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住。所謂常住大悲。住種種身作諸佛事。住平等意轉淨法輪。住四辯才。說無量法住不思議一切佛法。住清淨音遍無量土。住不可說甚深法界現一切最勝神通。住能開示無有障礙究竟之法。釋曰。此是佛心之所住也。經唯九句應開淨音遍無量土為二。八三昧佛無量無依見者。不思議品雲。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廣說妙法。二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三普入三世。四普入十方廣大佛剎。五普現無量種種佛身。六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七說一切法離欲真際。八演說一切緣起自性。九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十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釋曰。具足皆如初句。有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之言。雖有此無量而心無所依。九本性佛明瞭見明瞭即是智身故。四十七雲。諸佛世尊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何等為十。所謂一知過去一切法盡無有餘。二知未來一切法。三知現在一切法。四知一切語言法。五知一切眾生心。六知一切菩薩善根上中下種種分位。七知一切佛圓滿智及諸善根不增不減。八知一切法皆從緣起。九知一切世界種。十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羅網諸差別事。釋曰。十句皆有盡無有餘之言。十隨樂佛普受見者。普能受領隨樂現故。即四十六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何等為十。一者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二者若有眾生心不調順則為說法。三者若有眾生能生淨信必令獲得無量善根。四者若有眾生能入法位。悉能現證無不了知五者教化眾生無有疲厭。六者游諸佛剎往來無礙。七者大悲不捨一切眾生八者現變化身恆不斷絕九者神通自在未曾休息。十者安住法界能遍觀察是為十。釋曰。斯則普隨眾生之所受也。

疏。又如瑜伽九十下重釋淨戒。先舉所治。後亦有五相下舉其能治。此五亦可對前五。唯三四不次。一由佛許還淨故不自責。二由滅無知不懼天所訶。三已生無犯之意不懼惡名。四於同行悔不懼同行之責。五佛許悔除故不懼惡道。而其實義此五通能治於前五。

疏。俱舍十九雲一慢等者然文具有。疏引彼論以釋今經。恐不知主客今重具引。俱舍雲。慢七九從三皆通見修斷。瑜伽雜集大同俱舍。今依俱舍。疏中三。一依俱舍列名。二今文下對文開合。三前三即慢下釋文。先別釋初三於中二意初標。次故彼論下全引論文正釋慢義。初一輕人下別釋三句。

疏。四自高下釋過慢。從是於他下全是論文。五中先指同會釋。二有德下將經。就論文具雲於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慢他過故。六邪慢。論具雲於實無德中謂己有德名邪慢。上皆論文下即論釋。從自起誹謗下疏牒今經會通論文。七卑慢中疏以經就論。即自求高座下是。論具足雲。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為卑慢餘皆疏釋。八亦邪慢者。即見有德人下是也。嚬慼麁獷即是惡行。此即將前論中成就惡行收之。九言我慢所吞故者。以經釋成知是我慢。若論具雲。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恃我起故。釋曰。疏以易故不引論釋十即增上慢下。疏中先以經會論。後其但以下隨難重釋。前中具足論雲。未得謂得名增上慢。瑜伽雲。己無實德謂己有德。雜集雲。謂於未得上勝證法計己已得上勝證法。疏會釋論文易可知。上論偈云。慢七九從三者。即是九慢從前七慢三慢而生。言九慢者。發智論雲。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言從三者。一慢。二過慢三卑慢。初三中一我勝慢類。從前過慢出。二我等慢類從前慢出。三我劣慢類從卑慢出。四五六三如次。從卑慢及慢並過慢出。七八九三如次從慢過慢卑慢中出。釋曰。然上九慢既從三生。則成三三皆有別相。論更不釋細詳可見。但有難雲。問於多分勝謂己劣卑慢可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答謂自愛樂勝有情聚反顧己身。雖知極劣而自尊重得成無劣。我慢類也。言皆通見修斷者。七九同故云皆通也緣見所斷起者名見所斷。緣事起者名修所斷。

疏。若約八慢等者。即刊定意涅槃成實者。皆有八慢。天台智者引文殊問經。釋法華八鳥。明八慢。謂一盛壯慢如鵄。二性慢如梟。三富慢如鵰。四自在慢如鷲。五壽命慢如烏。六聰明慢如鵲。七行善慢如鳩。九色慢如鴿(五十九經)疏諸經論中多用初緣者。謂今此菩薩自然化生等。智論皆然。探玄記有問雲。據此經兜率命終即入胎等。何故梁攝論明化身二十年在中陰。真諦三藏金光明疏中釋雲。有小乘別部雲。聽待父母受生竟故二十年在中陰。釋曰。此乃機見不同故。言二十年等多小劣見。

疏。五乘願化生者。明非沒生也。

疏。誰能於佛恃種族者。瑞應經云。從劫初已來代代相承。作轉輪聖王。近來四代雖不作轉輪聖王。而作人中之王明是萬代金輪之種。故種族無上。

疏。說智慧藏為胎藏者。顯智德生佛。以離垢藏即是斷德。以法界藏即五藏之一。正是法身。八即般若九即解脫。乃用三德為胎藏耳。故下疏合為能所。證智之與斷皆能證也。

疏。十方各行七步者。即涅槃第四如來性品雲。善男子此閻浮提林微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於人天阿修羅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見以驚喜生希有心。而諸人等謂見嬰兒。而我此身無量劫來久離染法。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脈骨髓之所成立。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永斷老死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現已度諸有生死。東行七步示為眾生而作導首。四維七步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於如來應供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淨之物而所染污。猶如虛空。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火。令彼眾生受安隱樂。毀禁戒者示作霜雹。

疏。顯自在奇特下。總顯大意。

疏。如瞿波者。七十五中廣說因起。

疏。三一言罵佛。六載受饑緣如大乘方便經第二者經有三卷。亦編入寶積部中。當第一百六十八。此即當一百七經。先總雲。善男子汝今善聽。以何因緣菩薩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薩宿業餘報受此苦也。欲令眾生於一切惡業報中生厭患心歸向菩提。釋曰下經文廣今當略引。復次善男子昔迦葉佛時。有婆羅門子名樹提。有親友五人久近惡友失菩提心。奉事外道不能信解佛語佛法。彼師自言我是世尊。樹提欲引五人轉其邪心。至瓦師所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道。菩提之道甚深難得。後經少時與彼五人在一屏處。瓦師往彼讚佛功德。令住見佛。樹提思惟五人根生。我若讚佛必彼生疑。自護本願故。般若波羅蜜報行方便故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雲般若波羅報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菩提想。無有佛想不見佛菩提。不於內外中間見菩提。知菩提空故行於方便。作如是語。後於一時與五人在河水邊。瓦師承佛神力即至其所。讚佛難遇固不肯去。瓦師遂捉其發牽至彼所。五人隨往彼之國法。執人發者罪應至死。時人見之皆言佛有何德。乃令瓦師忘死引之。既至佛所。五人禮敬發心呵責樹提。又聞佛德辯才發菩提心。為說菩薩藏不退轉陀羅尼金剛句無生法忍。五人得無生忍。釋曰。是如菩薩為化五人般若觀空而發於言。即大乘方便豈有報耶。

疏。四五濁眾生皆有重罪至亦如彼說者。即其後經云。復次菩薩爾時為化五人示自業報。使餘若知不知苦樂報者念言。一言誹謗迦葉佛而彼菩薩得解脫。況我不知而作惡言。是故我今當自悔除一切過業更不得作。釋曰。然化五人言義明顯示六年之意。事猶未顯恐是五人兼已為六耳。彼五人似當五俱輪。經文又云。為伏諸外道日食一麻一麥。故又為化五千二百麁行諸天及外神仙麁行菩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疏。皆言示者。久已降故者即涅槃第二。佛許受純陀之供雲。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何等為二。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於涅槃。純陀不受此言廣難如來。謂二女先施。是雜食身非金剛身常身法身等。豈得言同佛。答雲。爾時破壞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亦施果報等無差別。末後雲。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釋曰。此身不受飲食。則顯此身久已降魔。

疏。魔王多是大菩薩者。即淨名經當第二卷不思議品。因說室句廣坐。皆不思議解脫之力方便廣說不思議事。迦葉悲嘆竟。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言。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即其文也。

疏。無有惡魔下。亦大乘方便經意。下指經文。具足經云。菩薩坐菩提樹下。使惡魔波旬至菩提樹下。不欲令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魔本不能至菩提樹下。若我不召而能來者無有是處。善男子。爾時菩薩坐菩提樹下。如是思惟於四天下誰最尊第一。此四天下今為屬誰。菩薩即知惡魔波旬欲界最尊。今我與魔共鬪。魔若不如一切欲界所有眾生悉皆不如。爾時諸天人眾和合。而來到菩提樹下。到已必發清淨信心。下取意引。魔眾天眾八部見菩薩遊戲發菩提心。盡得解脫故。疏雲勝降餘伏。

疏。一示德諍者。小人力諍故。二破魔佛誰愈者愈猶勝也。經文自顯亦方便經意。第三緣即彼經次文雲。善男子菩薩如是思惟已。放眉間白毫相光。能令波旬宮殿黑暗。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光明照故。普令大明。此光明中出如是聲。彼釋種子出家學道。今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魔境界勝出魔眾。減損當來一切魔眾。令彼菩薩與魔共戰。善男子爾時波旬聞是聲已。心大憂愁如箭入心。時魔波旬嚴四種兵。滿三十六由旬欲為留難。菩薩爾時住大慈悲及大智慧。以智慧金色之手。而以指地。一切魔眾尋即散壞魔眾。壞已八萬四千億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魔睺羅伽拘槃茶。如是大眾見菩薩威德身體殊妙容顏端嚴威力勇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釋曰。疏但義引耳。疏及本行集者。大意則同但文廣耳。故彼經意。諸天本見魔王自在將謂勝佛。故決彼疑令知佛勝。七一被者。亦涅槃經云。爾時欲界主魔王波旬。與其眷屬諸天采女無量無邊阿僧祇眾。開地獄門施清淨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無所能為。唯當專念如來應正遍知。建立最後隨喜供養。令汝等長夜中獲安隱樂。時魔波旬即於地獄息諸刀劍等。次雲。持諸供具勝過一切人天所設。其蓋小者覆中千界。來至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我等今者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供養故。為怖畏故。為誑他故。為財利故。為隨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偽我等爾時當為是人除滅怖畏。說如是咒。

啅枳吒吒羅啅枳盧訶隷摩訶盧訶隷訶囉遮囉多囉莎訶

釋曰。此即翻護法文也。

疏。小乘以眼智明覺繫於四諦等者。已見出現法輪章中。

疏。次四智具即四悉檀者。問明已廣。即智論第一論別有解釋。總名悉檀者。諸三藏譯皆云義宗。具雲悉檀多。有云遍施乃意釋耳。疏第十涅槃下初總明。後初二下別釋。此中即用涅槃第二經因三修比丘嘆無常等以為上想。佛廣訶之。後為正說雲。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無我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法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釋曰。上具引經者。以此十句多分用故。三明涅槃是樂者。翻上無樂即是第二。言以涅槃下出得樂名所以。四翻色身無常者。文中有三。初正釋。即上涅槃。雲常者如來法身。二故晉經下引證成是常義。以今經文闕常字故。恐人誤謂此顯淨德。故次引證。三以法身下釋成法身遍得常名之所以也兼顯此用法身之言。以是三德大涅槃故。今已出下顯與涅槃經小異之相疏。次三明生死無我者。即上經云無我者。所謂生死。

疏。八明涅槃是堅即自在我者。涅槃二十七雲。我者謂大涅槃。上第二雲。我者即是如來。自約別義至下當釋。今明涅槃故說涅槃為我義耳。言亦兼常義者。以有堅牢言故。然常已配法身故此屬我。

疏。九翻有為等者。疏文有三。初正釋。即上涅槃。雲淨者諸佛菩薩正法無生無起。般若體故亦名正法。遠公雲。正法偏名淨者。以治障故。彼約三寶之中法寶說之。二然是下正顯今經淨法之體性淨涅槃三德本具不由治淨隨緣生死。即經云。而有聚集散壞即相之性即無生無。起如是方是涅槃正法。以約涅槃說於淨德。不同涅槃第二別約正法。三涅槃第二下會通涅槃。第二涅槃就於義如來為我。今說涅槃故不同彼。疏然常等四德下二正釋上文與涅槃不同之由。涅槃二十七雲。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無常者所謂生死。常者謂大涅槃。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苦者所謂生死。樂者謂大涅槃等。即具四德則如來正法亦具四德。言從其別義。各顯不同者。即涅槃第二意也。遠公亦云常樂我常理實通遍一切佛法。然今隱顯我偏就人。餘三就法。我是佛者自在名我。自在之用在於佛人故說為我。又復我者人之別稱。故就佛人而說其我常法身者。佛體顯本法成。性出自古體無變易。順常義顯故說為常。樂雲涅槃者。涅槃是滅滅離眾苦寂滅義顯故說為樂。淨是法者謂三寶中法寶之體。能治超勝故說為淨。釋曰。上來疏中多已用之。就義穩便小有改易。

疏。上以四榮下結成破倒。廣如四地略如上引涅槃之文偈中。疏菩薩迦樓羅下。其中第五偈云菩薩智光月等者。論經云。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乘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餘可知。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疏。初來意等者。分來品來二意。先約四分以明來意。後亦遠答下就前總別以明來意。九會共答十海問故。疏會品下此中亦合有三來意。然離世間雖亦一會一分一品。而其所對分會品差有三來意。此中前無分會品別對故但為一。

疏。三品名者。疏文有三。初總明。二得名。三釋名。

疏。然法含持軌下第二得名先釋法後界有下釋界於中二。一約理法界。二雙約事理法界。前中言梁論十五者。彼本論雲。復次諸佛法界恆時應具有五業。釋論雲。此中明法身業。而言諸佛法界者。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等餘同。疏。論下結雲由法身含法界五義。諸菩薩應見法身恆與五業相應。無時暫離其五業。謂除有情災患業等。上文引竟。然正是此下論文。若世親論無此五義但說五業耳。五義可知。

疏。復有持義下第二雙約事理釋法界。於中先標三義。後然持曲有三下別釋持義。及以法持自體義餘二可知。

疏。於中下三釋名。然直語一法則無六釋。故會六釋唯釋界字。於前五中除前二兼於後三故有六義。皆唯持業從心境合目下即通品名會六釋耳。疏第三宗趣。其無始時來界已見問明。

疏。及五種色並八無為者。五種色即雜集第一雲法界處所攝色者。略有五種。謂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極略色者。謂極微色。極逈色者。謂離餘礙觸色。受所引色者。謂無表色。遍計所起色者。謂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色者。謂解脫靜慮所行境色。前釋逈色雲。謂離餘礙觸方所可得。又釋空一顯色雲。謂上所見青等顯色。就此二色析至極少名極逈色。餘之色義已見上文。言八無為者。已見十藏。謂六中開真如為三性故。其無礙門亦見問明。不合不散即不一不異義也。

疏。二無寄門者。然形奪要二相假無寄則當法自離故不同也。相及俗諦皆有為性。及真諦皆無為。言非二名言所能至者言語道斷故。表義名言不能至也。心行處滅故。顯境名言所不能至。從解深密下引證俱非。疏一普攝門者。謂不壞前四門之相而為一致故。故引善財隨事差別。皆入法界後圓融門。才舉一門即融諸門。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顯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無分。謂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爾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隨舉一法即一法界。若舉多法即多法界。然由一非一故下。復融上一異。一若定一不能即諸。以一即理故即非一。以非一故能即諸也。以非一故與諸不異。下句翻此准事顯理既互相即。則涉入重重方成無障礙義。引善財證暫時執手明時圓融。才入樓閣明處圓融。

疏。上來五門下總結圓融。總即法界別有五種。同則十門皆同法界。異則有為與無為等相望有差。成則五義共成法界。壞則有為自住有為。餘四亦爾。

疏。二明能入下先別列五門。後此五下對前料揀。言如其次第各是一門者。一有為法界本有種子差別之法。但在明信。二無為之理性淨妙德皆須明解。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事理有異必須雙行。四非有為非無為界。雙遣玄寂唯證方契。五無障礙非滿不窮顯義多門。為此別配取義圓備互遍方周。若無信心安能見理。況無障礙無信安窮。

疏。第二法界類別者。上來雖有五界通該諸法。今於總法開從別類。然類開五門。五門各五。初二文顯。後三文隱。

疏。五無障礙法界者。此中亦有五義。一前四融為一味。二四相歷然故云一異無障礙。三一異雙存。四一異互奪雙泯絕。故云存亡不礙。五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即存欲泯便泯。異不礙一泯不礙存。方為自在。常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疏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者。通則隨一能入遍入五所。入隨一所入皆用五能斯為正意。言如次者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無二法界。四身智俱泯入人法俱泯法界。五人法圓融入無障礙法界。此為第三能所渾融無二中之五句也。

疏。四能所謂融形奪俱泯者。此亦有五。一以所奪能唯法界。二以能奪所唯能入。三能所俱存。四能所俱泯。五此四圓融無有前後。

疏。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者。亦有五句。一能所一味。二能所歷然。三一異雙存。四一異雙泯。五上之四句無礙具足。故令如理思之。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下篇:大華嚴經略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大般涅槃經義記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第一(之上)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聖...

維摩義記

刊維摩經義記序 餘甞見天僧統教藏總錄曰。維摩經義記...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並序)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

般泥洹後灌臘經

般泥洹後灌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禪宗永嘉集

禪宗永嘉集序 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聞夫。慧門廣闢。理絕...

佛說輪王七寶經

佛說輪王七寶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寶雲經

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今將...

佛說貧窮老公經

佛說貧窮老公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說大乘稻芉經

佛說大乘稻芉經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闍...

【佛教詞典】二諦(twi-satyas)

Erdi   即真諦和俗諦。又稱第一義諦、世俗諦,或名勝...

【佛教詞典】三正

又稱三中。系三論宗所立,乃該宗破邪顯正教義之解說。...

慧律法師《頓悟本心》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諸位大德、在家居士,大家阿彌陀佛...

吃對食物就能減少得癌症的風險

推行健康食物的學者們,在好幾年以前,就提出了一句格...

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淨土

因其實慚懼故,你造作了很多的惡業,已經造了,臨命終...

弘一大師的惜福

弘一大師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俗名李叔同。他的惜福...

好好地念佛,世間的福報也在裡面

問: 弟子一心想念佛求生淨土,但世間緣分未盡,且為...

女人適宜喝的8種花草茶

玫瑰花茶: 味甘微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郁、活血散瘀...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夠決定我們的...

把握每一次的機會

有個老和尚帶了小沙彌去山裡拾柴火,突然間小沙彌看見...

成為一個有信仰的企業

做企業家最需要知道兩個詞:一個是感恩,一個是結緣。...

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原文: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佛四聖諦,...

聽聞隨轉修心要

第一個「聽聞」:聞所成慧 當然現在有一些文字的檔案,...

經常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傷害你自己

相隨心轉 重點是在這裡,這個可以改變,會影響我們未來...

【視頻】《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男聲讀誦版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男聲讀誦版

【視頻】《佛說決定毗尼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決定毗尼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