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云何為五?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三者,為作瓔珞嚴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夫以此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云何十三?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製門;十者,見來讚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順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西方者,謂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這段經文對當今社會顯得特別重要。不僅是具體內容重要,而且讓我們從觀念上明白佛法的廣大性、包容性、多層面性。現在一說到信佛,就以為是看破紅塵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為信佛是教我們斷子絕孫。都出家當和尚去了,哪裡還有人呢?相反,佛陀強調夫妻之間要互相敬愛,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這是我們在家眾修行佛法的基礎。有人會說這是什麼佛教呢?佛教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嘛!這既是社會上的誤會,也有佛教界本身的誤導。認為佛教是教導我們要了生脫死,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家怎麼還講男婚女嫁的事呢?這都是生死事。實際上這種見解不全面。
我們要特別認識到,佛教不僅能救人,還能救社會、救國家。五戒嚴身,十善治國,人人能向上、向善,一個社會就會有良好善美的社會風氣,一個家庭就會是和美幸福的家庭。這樣國家難道不會好嗎?家庭是國家的細胞。佛教不是政治,不是主義,是從每一個人入手,教我們每一個人都管好自己,處理好周圍的關係。每個人都能照管好自己,又能處理好周圍的關係,還會有什麼問題呢?問題是,我們有的人自己照管不好自己,又不能處理好周圍的關係,所以家庭、社會、國家才會有各種問題出現。
通過學習這一節經文,就知道佛法包括各種層面。佛教講五乘法門,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五乘法門都是以人為起點,以人為樞紐,上天入地,都從人開始。把人做好了,就一定能生天,成聲聞,成緣覺,成菩薩,成佛,三善道、四聖果都有份。人做不好,三途有份。所以人是關鍵。
在這裡,在座的女居士多,做丈夫的只有五件事,做妻子的有十三件事,是不是不平等呢?這正顯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很多非常關鍵的問題,都取決於女性如何把握、如何操持。丈夫對妻子的責任和義務,佛陀認為有五件事最為重要。
一者,憐念妻子。「憐」是一種愛心。因為夫妻之間要彼此認同,心平氣和。丈夫佔主動權,實際上也是雙方的事。妻子要尊重愛敬丈夫,丈夫對妻子應有一種高度的同情心、愛心,憶念妻子在家裡做事辛苦。操持家務,生兒育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二者,不輕慢。要做到不輕慢妻子很不容易,即使在今天,歧視婦女、家庭暴力、男女不平等的事,還是時有所聞。不輕慢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男女之間在知識技能上有一定差距。當然在新社會,出現了許多女強人。現在不是丈夫輕慢妻子,好像也有妻子輕慢丈夫的事。在古代,男女在知識技能上差別很大,婦女往往依賴丈夫生活,不像現在男女雙職工,大家都拿工資,都有勞動權,能逐步消除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盡管男女都有勞動權,而收入上不平等的現象也未完全消失。所以不能輕慢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的「聖法律」教導仍有現實意義。
二是家庭出身的差距。佛教的教導也是這樣,要婚娶稱可,最好是門當戶對。完全不講出身的差別懸殊,夫妻之間固然可以認同,但父母、家庭、社會會有種種誤解、種種幹擾,也容易滋生輕慢之心,造成家庭的不和。
三是長相。妻子長相一般,丈夫一表人才,可能也會成為輕慢妻子的理由。一個人生在這個世界上,要生存是很複雜的,這種複雜的生存環境,如何使它得到平衡,得到一點點安慰,作為一個在家人來講,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出家人,依法自約、依法安居,他有這種自覺自律。作為在家居士,固然可以在佛法上求得一種安慰,求得一種喜悅,求得一種寄託,但他畢竟生活在世間,所以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夫妻之間的和睦,對於平衡人生的種種痛苦有很大作用。否則的話,就不會在這裡講《善生經》。人間很實在,佛教的教化功能要引導得當,才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者,為作瓔珞嚴具。要及時讓妻子的穿著打扮莊嚴。「瓔珞」就是項鏈,「嚴具」就是比較好的衣服,使自己的妻子穿著打扮入時,不致使人家輕慢。假使丈夫自己很注意穿著打扮,而妻子卻是一副窮酸相,那一定會受到外人的議論。所以,作為丈夫有責任和義務使自己的妻子穿著莊嚴、入時。
四者,於家中得自在。妻子在家庭裡有安全感,能當家作主操持家務。在現實生活中,妻子在家庭中不自在的很多,原因也是來自各方面的。但是作為丈夫,應該主動做好各方面協調工作,使自己的妻子在家中自在安全。
五者,念妻親親。不但要愛敬妻子,還要愛敬妻子的親人,比如岳父、岳母、小姨子、小舅子,要愛念她娘家的眷屬。
丈夫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
一者,重愛敬夫。我想從居士們給我講的事情來看,在家庭裡最容易出問題的是感情是否專一的問題。感情專一是家庭和睦、夫妻和睦的最重要的因素。從女方來講,最容易使丈夫產生誤會的就是女方過去有男朋友、男同學,而在丈夫面前又沒有透明度。作為男方也是如此,如果有女同學、女朋友,在妻子面前也要有透明度。這樣就可以消除雙方的誤解,就能使家庭不安寧、不團結、不自在的因素得到排解。有很多居士找我談這方面的問題,分析來分析去,除了感情上存在不專一的問題以外,就是雙方有誤解,導致家庭不和。妻子對丈夫出於真誠的「愛敬」,要主動讓丈夫了解自己,真心誠意地營造一種和順互敬的夫妻共同生活的環境。
二者,重供養夫。丈夫應使妻子穿著入時,妻子應使丈夫在飲食上得到及時供養,衣著上整齊乾淨,使丈夫在眾人面前受到尊重,有面子。
三者,善念其夫。經常要想到丈夫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很勞累;丈夫出差了,更應想到出差在外,飲食、休息都不能正常。經常對丈夫懷感恩之心,敬重之心。
四者,攝持作業。「攝」就是維持,使家產不致破敗,使事業不致破敗。要想方設法,不斷地來增益家庭的財富,不斷地排除事業進程中的種種幹擾和不利因素;攝持作業,不散不失,對家庭開支有計劃安排。
五者,善攝眷屬。這一條非常難,但又非常重要。現在的老人有一句口頭語:娶個媳婦,丟個兒子。意思是說媳婦對家里人,除了丈夫以外,看誰都不順眼。這是不是善攝眷屬呢?不是。我想,在座的各位居士每家都可能有這方面的故事。作為妻子「善攝眷屬」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只要有心去做,就一定會做得很好;很好地攝受丈夫的家里人,才能使家庭和睦團結。
我聽到這方面的很多故事。聽說有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朋友的時候到男方家裡去了解情況。見男方家裡房子不錯,就是有一位老母親。男孩子送女友出門,走到路上女友就說,你必須把那個「垃圾」處理了,我才進門。男孩說,我家哪裡有什麼垃圾呀,挺乾淨的。女方說,我不是講那個垃圾,就是你家那個老東西嘛!不把老人當作應該供養的長輩,而是還沒進門就把老人當成「垃圾」,怎麼能攝受其他眷屬呢?不知在座的小夥子是否有尚未談朋友的——如果遇到這樣的人,你就對她說咱們甭談了,不管她多好也不要跟她談,談成了就會破壞你的家庭、虐待你家的老人——那是天大的罪過!
家裡有位老人是件好事。回到家裡,吃飯有人做,萬一工作忙了衣服還有人洗。自己在外面工作,家裡有老人照顧,免除了後顧之憂,也不必擔心首飾被人偷了、存摺被人偷了、電視機被人捧走了。所以,有個老人照顧家庭非常好。這還不夠,還有更重要的,老人有一生的經歷,可以從他那裡學到很多的美德、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每個老人都是一本活教材。所以一定要曉得孝敬雙方的老人。作為女人來講,特別要愛敬婆家的老人;作為男方來講,特別要愛敬岳父岳母。這樣彼此之間能夠團結,彼此之間就得到心靈上的默契。有心靈上的默契,家庭就會鞏固。
六者,前以瞻侍。在丈夫的面前,要能很好地供養丈夫及其父母長輩。
七者,後以愛行。「後」就是指背後。在背後決不說家庭的長短,更不說父母的長短。說父母的長短本身就是是非的發端,造成家庭不和。
八者,言以誠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誠實直言,不要說不誠實的話。
九者,不禁製門。就是說有善知識來到家裡不要限制,要熱誠歡迎招待。作為家庭主婦,不要限制男方的父母、親友到家裡來,要主動熱情地招待丈夫的親朋好友。
十者,見來讚善。不但不限制客人來,來了還要歡喜讚歎,要說一些歡喜讚歎的話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十一者,敷設床待。古代床和座位是一個意思,坐的地方也叫床。客人來了,應該敷設座位,彬彬有禮。
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客人來了,不要吝嗇,要用佳餚美食款待客人,使人感到溫暖親近,感到主婦是一位善良賢惠的女性。
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到家裡來化齋,要知道供養。在現實生活中,走家串戶的僧人多起來了,我們沒有必要去分辨真假。一分辨真假,心態就變了。不管他是真是假,我們都當作福田僧恭敬供養。從戒律上來講,比丘、比丘尼不能單獨到居士家裡去化齋,這是戒律。但是你要真是一毛不拔,如果有一位真羅漢到你家裡去了,你不就錯過這個機會了嗎?所以就應該以恭敬心修佈施。有時羅漢也會示現懈怠相,來考驗我們的恭敬心,所以我們不能失去機會,不能說你是個假和尚,趕快走。包括對待討飯的人也是如此,多少給一點,不管是真是假,你盡你的心,他是真是假,他自己去承擔責任,你沒有責任。所謂梵志者,就是古代印度以修梵行為職志的出家修道者。
這十三條講得非常全面,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一是作為妻子對待丈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主要是前三條;二是第四條,家產事業的問題;三是第五至第八條,講如何善攝眷屬的問題;四是第九至第十三條,如何處理家庭人際關係問題,包括供養三寶。所以女子在家裡責任重大,至少有這十三個方面的工作,都要處理得當,保持夫婦互敬、父母安康、親眷歡喜、家產丰盈、子孫昌盛、善業成就。於此觀之,為妻之道,其重要可知。
夫妻之間共有十八件事,作為在家居士,不管年輕的還是年老的,按這十八件事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社會生活就非常吉祥美滿。但是我想,在這裡聽了都點頭,回到家裡能否做到呢?還是個問題。所以說學佛貴在落實,有很多人已經做到了,就應該有所提高;沒有做到的,要想盡一切辦法,從自我做起,去落實這十八條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