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緣起品第一

世尊一時。游力士生處。至波波邑。住折路迦林。時彼邑中諸力士眾。於恆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台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時力士眾聞佛世尊。將苾芻僧住近林內。互相慶慰咸共議言。我等所修勝妙台觀。應先請佛及苾芻僧。無上福田於中止住。然後我等隨勝善業。所獲資財於中受用。由斯我等長夜獲得。利益安樂豈不善哉。諸力士眾作是議已。各集徒侶並諸眷屬。出波波村往如來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時薄伽梵以慈軟音。慰問力士並諸眷屬。復以種種微妙法門。示現教導讚勵慶喜。說是事已默然而住。諸力士輩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合掌恭敬俱白佛言。我此邑中諸力士眾。於恆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台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唯願世尊哀愍我等。將諸弟子於中止住。令我長夜利益安樂。爾時如來哀愍彼故。將諸弟子往住其中。復以妙音。為諸力士宣揚種種施果差別。問答往還過初夜分。諸力士輩並其眷屬。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吾今背痛暫當寢息。汝可代吾為苾芻眾宣說法要勿空度也。時舍利子默然受教。佛便四疊嗢怛羅僧。敷為臥具大衣為枕。端身累足右脇而臥。如理作意住光明想。及當起想具念正知。如大寶山寂然無動。

爾時舍利子。告苾芻眾言。此波波村離系親子。處無慚眾自號為師。其人命終未逾旬月。諸弟子輩兩兩結朋。諍訟紛紜互相[夌*欠]蔑。各言法律我解非餘。如我所知是法是律。我之所說應理合儀。汝等於斯悉皆絕分。於其師教各隨己執。迴換前後或減或增。破析支離遂成多部。欲知勝負便共激論。為脫過難遞相誹斥。雖有論言而無論道。口出刀矟以相殘害。諸有白衣信彼法者。見其弟子乖諍如斯。皆共瞋嫌毀而捨去。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此波波村離系親子。所有法律惡說惡受。不能出離不趣正覺。是可壞法無趣無依。我等如來應正等覺大師法律。善說善受能永出離。能趣正覺非可壞法有趣有依。我等今應聞佛住世。和合結集法毘奈耶。勿使如來般涅槃後。世尊弟子有所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集異門足論一法品第二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一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一法云何。嗢柁南曰。

 一法謂有情  依食依行住
 於一切善法  不放逸為尊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於諸善法不放逸勝是謂一法。一切有情依食住者。何等是食而言有情皆依食住。如世尊說。苾芻當知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求生者。何謂四食。一者段食若麁若細。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歿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為。問如是四食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常。問如是四食當言恆當言非恆。答應言非恆。問如是四食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答應言變易。問如是四食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已生。答應言緣已生。問如是四食當言名攝當言色攝。答段食應言色攝。餘三食應言名攝。問如是四食當言有見當言無見。答應言無見。問如是四食當言有對當言無對。答段食應言有對。餘三食應言無對。問如是四食當言是心當言非心。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答段食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觸意思食應言是心所與心相應。識食應言唯是心。問如是四食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答段食應言無記。餘三食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觸食。答若善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持隨持是謂善觸食。云何不善觸食。答若不善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不善觸食。云何無記觸食。答若無記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無記觸食。云何善意思食。答若善有漏觸相應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思類造心意業。是謂善意思食。云何不善意思食。答若不善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不善意思食。云何無記意思食。答若無記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無記意思食。云何善識食。答若善有漏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善識食。云何不善識食。答若不善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不善識食。云何無記識食。答若無記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無記識食。問如是四食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應言有漏。問如是四食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答應言非學非無學。問如是四食當言欲界系。當言色界系。當言無色界系。答段食應言欲界系。餘三食應言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

問諸食皆是段食耶。答諸段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段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觸食耶。答諸觸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觸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意思食耶。答諸意思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意思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識食耶。答諸識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識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段皆是食耶。答應作四句。有是段而非食。謂段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段。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段亦是食。謂段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段亦非食。謂除前相。問諸觸皆是食耶。答應作四句。有是觸而非食。謂無漏觸及有漏觸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觸。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觸亦是食。謂有漏觸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觸亦非食。謂除前相。如觸食有四句。意思識食應知亦爾。頗有食為緣。生食生非食生食非食耶。答生。云何食為緣生食。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云何食為緣生非食。答段食為緣。生受想作意等。云何食為緣。生食非食。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及受想作意等。頗有非食為緣。生非食生食生食非食耶。答生。云何非食為緣生非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受想作意等。云何非食為緣生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云何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頗有食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生食生非食耶。答生。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非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受想作意等。問若段食已斷已遍知。觸食亦爾耶。答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段食亦爾。有段食已斷已遍知。非觸食。謂已離欲染未離上染。如以段食對觸食。對意思識食亦爾。問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意思食亦爾耶。答如是。如以觸食對意思食。對識食亦爾。問若意思食已斷已遍知。識食亦爾耶。答如是。問若於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耶。答若於段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餘三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一切有情依行住者。何等是行。而言有情皆依行住。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諸有情於彼彼聚不死不殞。不破不沒不失不退。皆由壽住命根相續。此壽命根說名為行。由此行故一切有情存濟住活。此行於彼能護隨護能轉隨轉。由此故說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壽行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壽行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沒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為。問如是壽行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常。問如是壽行當言恆當言非恆。答應言非恆。問如是壽行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答應言變易。問如是壽行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已生。答應言緣已生。問如是壽行當言名攝。當言色攝。答應言名攝。問如是壽行當言有見。當言無見。答應言無見。問如是壽行當言有對。當言無對。答應言無對。問如是壽行當言是心當言非心。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答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問如是壽行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答應言無記。問如是壽行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應言有漏。問如是壽行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答應言非學非無學。問如是壽行當言欲界系。當言色界系。當言無色界系。答應言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云何欲界系。答欲界壽云何色界系。答色界壽。云何無色界系。答無色界壽。

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耶。答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色染。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爾耶。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無色染。問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爾耶。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有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問若於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耶。答若於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界已離染。非無色界。若於無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於一切善法不放逸勝者。云何不放逸。答若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常習常修堅作恆作。數修不止名不放逸。

集異門足論二法品第三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二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二法云何。嗢柁南曰。

 二法謂名色  乃至盡無生
 總二十七門  應隨次別釋

有二法。謂名色。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復有二法。謂慚愧。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意善巧。復有二法。謂質直柔和。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

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復有二法。謂具念正知。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復有二法。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復有二法。謂能護根門。於食知量。復有二法。謂匱戒匱見。復有二法。謂破戒破見。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復有二法。謂淨戒淨見。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復有二法。謂厭如理勝。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缽舍那。復有二法。謂明解脫。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此中有二法。謂名色者。名云何。答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謂名。色云何。答四大種及所造色。是謂色。

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者。無明云何。答如法蘊論說。有愛云何。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者。有見云何。答若謂我世間常。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有見。云何無有見。答若謂我世間斷。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無有見。

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者。無慚云何。答如世尊說。有無慚者。於可慚法而不生慚。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順雜染順後有。有熾然苦異熟。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崇敬。無所崇敬。無隨屬無所隨屬。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謂無慚。無愧云何。答如世尊說。有無愧者於可愧法而不生愧。可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是謂無愧。

復有二法。謂慚愧者。慚云何。答如世尊說。諸有慚者於可慚法而生於慚。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慚有所慚有別慚。有羞有所羞有別羞有崇敬有所崇敬。有隨屬有所隨屬。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愧云何。答如世尊說。諸有愧者於可愧法而生於愧。可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愧有所愧有別愧。有恥有所恥有別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能見怖畏是謂愧。

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者。惡言云何。答如法蘊論說。惡友云何。答亦如法蘊論說。

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者。善言云何。答如有一類。若親教若同親教。若軌範若同軌範。若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修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於此教誨。欣喜愛樂信受隨順。不左取而右取。不拒逆不毀訾不非撥。是謂善言。善友云何。答如法蘊論說。

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者。入罪善巧云何。答罪謂五部五蘊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二者眾餘。三者墮煮。四者對首。五者惡作。入罪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他勝罪。如是苾芻犯眾餘罪。如是苾芻犯墮煮罪。如是苾芻犯對首罪。如是苾芻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趣他勝罪。如是苾芻犯趣眾餘罪。如是苾芻犯趣墮煮罪。如是苾芻犯趣對首罪。如是苾芻犯趣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如是他勝罪。此苾芻犯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如是墮煮罪。此苾芻犯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如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趣如是他勝罪。此苾芻犯趣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墮煮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趣如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諸苾芻所犯罪若重若輕。若深若淺若有餘若無餘。若隱覆若不隱覆。若顯了若不顯了。若已發露若未發露。若已除滅若未除滅。若可說若不可說。若可作若不可作。於如是入種種罪中。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云何。答罪謂五部五蘊罪。如前說出。罪善巧。謂如實知見眾餘。墮煮。對首。惡作四罪。可出其事云何。如有說言。我如是說如是顯。於如是罪非說非顯。我如此說如此顯。於如是罪是說是顯。我如是顯了如是發露。如是作法於如是罪。非發露非除滅。我如此顯了如此發露。如此作法於如是罪。是發露是除滅。於如是出種種罪中解了。乃至毘缽舍那。是謂出罪善巧。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上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下篇: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佛說諸行有為經

佛說諸行有為經...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後漢安息沙門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犢子經

佛說犢子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龍王兄弟經

龍王兄弟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佛教詞典】邊地懈慢

(術語)彌陀之化土。邊地與懈慢國土也。邊地即疑城胎...

【佛教詞典】松源崇嶽禪師語錄

凡二卷。宋代僧松源崇嶽(1132~1202)撰,善開等編。...

一念淫心禍無央

一日,鄰近舍衛城的村莊中,有位婦人抱著孩子、拿著水...

耐煩有什麼好處

學學問,要耐煩一點。 耐煩有什麼好處?將來修定有辦法...

外境永遠沒有錯

佛教把整個生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

「水觀」應該怎麼修呢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

生意財源不順是何因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不與取。即是施...

公主的髮夾

國王有七個女兒,這七位美麗的公主是國王的驕傲。她們...

前來助念的人越多越好嗎

問: 弟子所在的小城鎮念佛人極少,很難組建助念團,...

為什麼不能認識自己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道:為什麼吾人不能很快地...

人生到底是苦是樂

佛教認為,三界沒有究竟永恆的快樂,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修淨土法門的感覺---法師談話實錄

居士: 我現在還是每天早晚打坐,修觀心的法門。後來我...

在家人應不應該看電視報紙

問: 現在打開電視、報紙,每天報導的都是色情暴力、...

虛雲老和尚山居詩六首

稍得清幽處。頭頭總自然。 一間茅草屋。半畝藕花田。 ...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視頻】《緣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緣起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