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誓牧山求師樹下。賢者阿那律,在彼禪空澤中坐思惟言:「道法少欲,多欲非道;道法知足,無厭非道;道法隱處,樂眾非道;道法精進,懈怠非道;道法制心,放蕩非道;道法定意,多念非道;道法智慧,愚闇非道。」

佛以聖心逆知其意,譬如力士屈申臂頃飛到其前,讚言:「善哉善哉!阿那律!汝所念者為大士念。聽吾語汝大士八念,善思行之。當學四禪撿意觀法而無中止,必獲大利,不失所願。何謂四禪?惟棄欲惡不善之法,意以歡喜,為一禪行。以捨惡念專心守一,不用歡喜,為二禪行。歡喜以止,惟如法觀覺見苦樂,為三禪行。又棄苦樂,憂喜悉斷而住清淨,為四禪行。已學如是,而後惟行八大人念。四禪為撿意法,快見於行,得利願疾,不復中止。又少欲者,其義譬如王有邊臣,主諸椷簏滿中綵衣,而汝自樂著麁弊者,少欲知足,隱處精進,制心定意,智慧捨家,不以戲慢,無有差跌,必安隱人,至泥洹門。是八大人念,惟四禪撿意觀法,其義譬如王有邊臣,監主廚宰和調五味,而汝自樂乞食,趣得救身不以快心。其義譬如王有遊觀樓閣,而汝自樂山澤樹間燕處精進,無慾於世。其義譬如王有邊臣,主諸良藥及酪酥醍醐石蜜,而汝自樂有疾以服,小便趣得除惱。以行八念,思惟四禪,精進不虧,心無差跌,必自安隱至泥洹門。」

佛說是已,即還誓牧告諸弟子:「道當少欲,無得多欲;道當知足,無畜遺餘;道當隱處,無樂眾會;道當精進,無得懈怠;道當制心,無得放逸;道當定意,無得亂念;道當智慧,無得愚闇。

「比丘當少欲者快,謂身自少欲,不使眾人知我少欲,義當從是。

「比丘知足,謂應器法衣牀臥病藥,得食足止,不畜遺餘,義當從是。

「比丘隱處,謂避人間,不入眾會,遠居山澤岩石樹間。如有四輩,若王大臣來從問道,為說清淨欲令疾去。譬如貧人負豪姓債,為主所牽抴,欲離不樂潛隱遠遁,義當從是。

「比丘精進,謂斷非法,勤行經道未常懈惓,上中後夜經行坐臥,常覺寤意念淨以除五蓋,義當從是。

「比丘制心,棄欲惡法,坐意惟觀,以斷苦樂,得四禪行,義當從是。

「比丘定意,謂常一心,觀身觀意觀法,不為猗行,攝念就道捨癡惱想,義當從是。

「比丘智慧,謂知四諦:苦、習、盡、道。何謂苦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合五盛陰苦。生苦者,謂人隨行所墮,受胞成生,已出形現,根入受長。老者,謂人根熟形變,髮白齒落、筋緩皮皺、僂步拄杖。病者,謂人罪行所致,癰疽瘡膿癎癲長病,亦百餘種。死者,謂人命逝形壞,溫消氣絕魂神離逝。是皆為苦。何謂習諦?謂淫心樂喜而生恩愛,志在貪慾,令復有漏,眾行滋盛以著自縛。所謂愛者,眼愛色、耳愛聲、鼻愛香、舌愛味、身愛細滑、心愛所欲;但觀其常樂在望,安以為利,呼言是我有,以著自縛,從是故色痛想行識五陰愛盛,見常貪樂,謂是我有,以著自縛。所謂色者,精神所受地氣、水氣、火氣、風氣,變化為形;以所愛著,令眼識色、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細滑、意識法著,信為習諦。何謂盡諦?不受不入,愛盡無餘,縛著已解,如慧見者,不復有一切故。世間人無所見,五陰所著;計數已盡,愛縛都解,已從慧見非常、苦、空、非身故斷,是為盡諦。何謂道諦?謂八直道,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何謂正見?正見有二:有俗、有道。知有仁義,知有父母,知有沙門梵志,知有得道真人,知有今世後世,知有善惡罪福,從此到彼以行為證,是為世間正見。已解四諦:苦、習、盡、道,已得慧見,空淨非身,是為道正見。正思亦有二:思學問、思和敬、思誡慎、思無害,是為世間正思;思出處、思忍默、思滅愛盡著,是為道正思。正言亦有二:不兩舌、不惡罵、不妄言、不綺語,是為世間正言;離口四過,講誦道語,心不造為,盡無復餘,是為道正言。正行亦有二: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是為世間正行;身口精進,心念空淨,消蕩滅著,是為道正行。正治亦有二:不殺盜淫,不自貢高,修德自守,是為世間正治;離身三惡,除斷苦習,滅愛求度,是為道正治。正命亦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紿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以離邪業,捨世佔候,不犯道禁,是為道正命。正志亦有二:不嫉妬、不恚怒、不事邪,是為世間正志;離心三惡,行四意端,清淨無為,是為道正志。正定亦有二:性體淳調,守善安固,心不邪曲,是為世間正定;得四意志,惟空、無想、不願,見泥洹源,是為道正定,是為道諦。比丘捨家棄捐恩愛,安靜思道無所戀慕,意不隨欲淨無罣礙,是為道法,義當從是。」

賢者阿那律聞佛說經,開導其意受行三月,漏盡意解,得三治以為證已,自覺得羅漢,便說偈言:

「夫欲而無厭,  樂眾以放意,
 是行以致苦,  修惡多所著。
 少欲知道行,  知慚不自見,
 是法墮清淨,  遠惡致度世。
 道意不貪生,  亦無樂死別,
 吾以如空定,  諸苦得待時。
 從佛受教命,  守行棄欲惡,
 所身患已捨,  得利就無為。
 自致至三治,  已拔恩愛根,
 當於維沙聚,  竹園般泥洹。」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上篇:大正句王經

下篇:佛說離睡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佛說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佛游於舍衛...

佛說人本欲生經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漏分佈經

佛說漏分佈經(出《中阿含》令劫意) 後漢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鴦崛髻經

佛說鴦崛髻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佛說除恐災患經

佛說除恐災患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

入法界體性經

入法界體性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在王...

【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佛游於舍衛...

【註音版】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大乘法苑義林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 基撰 總料簡章 第一總辨諸教....

佛說木槵子經

佛說木槵子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羅...

【佛教詞典】達磨門下四神足

指道副、尼總持、道育、慧可四人。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菩...

【佛教詞典】攝食界處所

亦名:淨地處所、淨廚方位、廚廁方位 子題:東廂廚院、...

善惡果報看似不相應的原因

如何正確認識善惡因果報應?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講...

聖嚴法師《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

我曾經遇到一位太太,她不斷向我抱怨,說她的兒子因為...

安忍息嗔的98個理由

1、瞋心能壞福德善根。 2、瞋恨惡毒過一切罪過。 3、...

修行中斷的原因何在

一是環境關係中斷,假使這個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

一念至誠,必有所感

一念而飛一光,這是善導大師他所示現的,無論是中土還...

把憍慢轉成謙恭卑下

有些人當他得勢或是陞官、發財的時候,他六親不認了,...

念佛法門總持一切妙法

蕅益大師倡禪教律三學一源之說,三學之結穴歸根則在念...

如何用心力改變自己的生命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

成就無上佛道,有兩種法

學佛人要恭敬一切,看別人都是菩薩,自己是愚癡眾生。...

氣柔心細不戰而勝

周朝時代有一位專門養鬥雞的人叫做紀渻子。鬥雞,顧名...

古人最看重的四種品格

中國傳統哲學中,最講究順應,天、地、商、業,則代表...

放生的意義所在

一切眾生,佛性相同。放生是要我們在生活中以慈悲心去...

【視頻】地藏經讀誦(85分鐘)

地藏經讀誦(85分鐘)

【視頻】《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楮訾念誦

《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楮訾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