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發智論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世第一法七  頂二暖身見
 十一見攝斷  此章願具說

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於此義中。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耶。答應言色界系。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系耶。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系。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系。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系耶。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若入正性離生。先現觀無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欲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無色界事。後合辯欲色界事。如是世第一法。應言無色界系。然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無色界系。復次入無色定。除去色想。非除色想。能知欲界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答若依有尋有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無尋唯伺。答若依無尋。唯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無尋無伺。答若依無尋無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應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云何樂根相應。答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喜根相應。答若依初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捨根相應。答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一心。何故此法非多心耶。答從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餘世間心。唯起出世心。若當起餘世間心者。為劣為等為勝。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退。何故此法定不退耶。答世第一法。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譬如壯士度河度谷度山度崖。中間無能迴轉。彼身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先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如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閻母那。三名薩洛踰。四名阿氏羅筏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海。臨入大海。中間無能迴轉彼流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可於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云何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如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  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  名已得頂法

云何頂墮。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人於如是  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  應知名頂墮

云何煖。答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受。如世尊為馬師井宿二苾芻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若常非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滅所斷。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若樂苦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滅所斷。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若淨不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此有二種。若謂滅為不淨。見滅所斷。若謂道為不淨。見道所斷。若非我我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有身見攝。見苦所斷。若非因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非因。謂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若因非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集所斷。若有無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此有四種。若謂無苦。見苦所斷。若謂無集。見集所斷。若謂無滅。見滅所斷。若謂無道。見道所斷。若無有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此非見是邪智。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

 一智識因緣  二心念祭祀
 三根用過去  疑名句文身
 佛訶責六因  隨眠心及斷
 因境斷識義  此章願具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無。若此智生一切法非我。此智何所不知。答不知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頗有一識了一切法耶。答無。若此識生一切法非我。此識何所不了。答不了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又非後心為前心因。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答有。如有心起無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心起有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心起無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心起有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答無第二等無間緣故。有情一一心相續轉故。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答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造此字亦不相。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心。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知我心亦不相。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緣定。安住所緣。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何緣有情忘而復憶。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何緣有情憶而復忘。答有情異分相續轉時。於法不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劣念便忘失。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答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虛空。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飛翔虛空。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又如一類那洛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生。一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煙焰。興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作是事。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如是愛樂。我當娶婦。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令生子孫紹繼不絕。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祀則到。非餘。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答應言二眼見色。所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起淨識故。設合一眼。起如是識。開二眼時。亦起此識。則不應言二眼見色。然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言二眼見色。如合覆損破壞亦爾。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

諸過去彼一切不現耶。答應作四句。有過去非不現。謂如具壽鄔陀夷言。

 一切結過去  從林離林來
 樂出離諸欲  如金出山頂

有不現非過去。謂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咒術。或以藥物。或以如是生處得智。有所隱沒。令不顯現。有過去亦不現。謂所有行已起等起。已生等生。已轉現轉。已集已現。已過去。已盡滅。已離變。是過去。過去分。過去世攝。有非過去亦非不現。謂除前相。諸過去彼一切盡耶。答應作四句。有過去非盡。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有盡非過去。謂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地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所有嶮惡趣坑。有過去亦盡。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有非過去亦非盡。謂除前相。復次若依結斷說者。有結過去非盡。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有結盡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過去亦盡。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非過去亦非盡。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諸過去彼一切滅耶。答應作四句。有過去非滅。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有滅非過去。謂依世俗。小街小舍。小器小眼。言是滅街。乃至滅眼。有過去亦滅。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有非過去亦非滅。謂除前相。復次若依結斷說者有結過去非滅。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有結滅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過去亦滅。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非過去亦非滅。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

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多心。謂此是苦耶。是一心此非苦耶。是第二心。於集滅道生疑亦爾。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答無。所以者何。謂於苦諦。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此心無疑。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非苦。此心無疑。於集滅道。應知亦爾。

云何多名身。答謂多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假施設。是謂多名身。云何多句身。答諸句能滿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如世尊說。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云何多文身。答諸字眾。是謂多文身。如世尊說。

 欲為頌本  文即是字  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如佛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此有何義。答是訶責語。謂佛世尊。訶責弟子。稱言癡人。如今親教及軌範師。若有近住依止弟子。起諸過失。便訶責言。汝為愚癡。不明不善。世尊亦爾。訶諸弟子。稱言癡人。何故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答彼於世尊教誡教授。不隨義行。不隨順。不相續。復次彼於聖教。作愚癡事。空無有果。無出無味。無有勝利。違越佛教。於諸學處。不能受學。故佛訶彼。稱言癡人。有六因。謂相應因。乃至能作因。云何相應因。答受與受相應法。為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為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三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為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為相應因。是謂相應因。云何俱有因。答心與心所法。為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身業語業。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不相應行。為俱有因。隨心轉不相應行與心。為俱有因。復次俱生四大種展轉為俱有因。是謂俱有因。云何同類因。答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是謂同類因。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遍行因。云何異熟因。答諸心心所法。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心所法。與彼異熟。為異熟因。復次諸身語業。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身語業。與彼異熟。為異熟因。復次諸心不相應行。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不相應行。與彼異熟為異熟因。是謂異熟因。云何能作因。答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眼識以彼眼色彼相應法。彼俱有法。及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法。為能作因。除其自性。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是謂能作因。

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隨增耶。答或隨增。或不隨增。云何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未斷。及緣此心。云何不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已斷。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云何由彼非餘。謂此心未斷。云何由彼及餘。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隨眠所緣。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耶。答或當斷或不當斷。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諸隨眠因何當斷。答因所緣。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答如是。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此斷彼斷。俱不應理。答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設隨眠於心當斷。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云何由彼非餘。謂心不染污修所斷。云何由彼及餘。謂心染污。

云何因境斷識。答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是謂因境斷識。於此識。幾隨眠隨增。答十九一心耶。答不爾。謂未離欲染。苦法智已生。集法智未生。若心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欲界見集所斷。七隨眠隨增。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若心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已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若心無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無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

 緣起緣息依  心依無有愛
 心脫依界想  此章願具說

一補特伽羅。於此生十二支緣起。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耶。答二過去。謂無明行。二未來。謂生老死。八現在。謂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如世尊說。無明緣行。取緣有。云何無明緣行。云何取緣有。答無明緣行者。此顯示業先餘生中。造作增長。得今有異熟及已受異熟。取緣有者。此顯示業現在生中。造作增長。得當有異熟。無明緣行。取緣有。何差別。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是謂差別。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無。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無。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有。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有情。從久遠來。不於聖道謗言非道。先謗道已。彼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地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小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轉輪王業。由此因。由此緣。由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城邑聚落人非人畜穀稼藥草樹木叢林增長滋茂。如是前心四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復次若依因緣說者。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有。謂無明異熟。及染污行。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有。謂除初明諸餘無漏行。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無。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入息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答應言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如其所應。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若入出息。但依心轉。不依身轉。則無色界有情。入出息亦應轉。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轉。不如所應。則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並在第四靜慮。入出息亦應轉。以入出息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及如所應。是故下從無間地獄上至遍淨。其中有情。諸根滿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轉。

如有色有情心相續依身轉。無色有情心相續依何轉耶。答依命根眾同分。及餘如是類。心不相應行。無有愛當言見所斷修所斷耶。答應言修所斷。有作是說。無有愛。或見所斷。或修所斷。云何見所斷。謂於見所斷法。無有而貪。云何修所斷。謂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於此義中。無有愛。但應言修所斷。汝說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則不應說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汝等亦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善住龍王。琰魔鬼王。統攝鬼界諸有情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則不應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汝等亦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若預流者。不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則不應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汝等亦說。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緣此起愛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則應說預流者緣此起愛。若預流者。不緣此起愛。則不應說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作如是說。俱不應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無有名何法。答三界無常。如世尊說。心解脫貪瞋癡。何等心得解脫。有貪瞋癡心耶。離貪瞋癡心耶。答離貪瞋癡。心得解脫。有作是說。貪瞋癡相應心得解脫。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世尊亦說。苾芻當知。此日月輪。五翳所翳。不明不照。不廣不淨。何等為五。一雲二煙三塵四霧五曷邏呼阿素洛手如日月輪。非與五翳相合相應相雜彼翳未離。此日月輪。不明不照。不廣不淨。彼翳若離。此日月輪。明照廣淨。如是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何等心解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其事如何。答如無間道金剛喻定。將滅解脫道。盡智將生。若無間道金剛喻定。正滅解脫道。盡智正生。爾時名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未解脫心。當言解脫。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答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若已解脫。不應言解脫。若解脫不應言已解脫。已解脫心。而言解脫。不應正理。今應問彼。如世尊說。

 若斷愛無餘  如蓮華處水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故皮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答如是。汝何所欲。為已捨言捨未捨言捨耶。答已捨言捨。聽我所說。若已捨不應言捨。若捨不應言已捨。已捨而言捨。不應正理。又世尊說。

 斷慢自善定  善心一切脫
 一靜居不逸  越死到彼岸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答如是。汝何所欲。為已到言到未到言到耶。答已到言到。聽我所說。若已到不應言到。若到不應言已到。已到而言到。不應正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故於契經。應分別義。如世尊說。

 獸歸林藪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依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云何厭。答若於諸行無學厭惡違逆。是謂厭。云何依厭離染。答若厭相應。無貪無等貪。無瞋無等瞋。無癡無等癡善根。是謂依厭離染。云何依離染解脫。答若離染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是謂依離染解脫。云何依解脫涅槃。答若貪永斷。瞋永斷。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依解脫涅槃。

如世尊說有三界。謂斷界離界滅界。云何斷界。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云何離界。答愛結斷。名離界。云何滅界。答諸餘順結法斷。名滅界。諸斷界是離界耶。答如是。設離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斷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離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離界耶。答如是。

如世尊說有三想。謂斷想離想滅想。云何斷想。答除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斷想。云何離想。答愛結斷諸想解。名離想。云何滅想。答諸餘順結法斷諸想解。名滅想。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一

 

上篇:阿毗曇八犍度論

下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奉 ...

方廣大莊嚴經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一名神通遊戲)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依梵本於中...

佛說長者施報經

佛說長者施報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一...

【註音版】佛說彌勒成佛經

佛說彌勒成佛經...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譬喻王經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佛說自愛經

佛說自愛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住法

【住法】 p0659   瑜伽十八卷二十頁云:云何住法?謂...

【佛教詞典】空性

【空性】 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

獼猴喻

過去有個好賭之人養了一隻獼猴,主人贏錢的時候,回家...

五方便念佛門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有《五方便念佛門》一文,其介紹念佛...

學佛先克己慎獨

慎獨出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

通過什麼表現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對路了

問: 師父,通過什麼表現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對路了...

放生條件不具足,有哪些方式可替代呢

如果沒有放生的條件,有哪些替代放生的方式? 如果沒有...

幾位親人的善惡現世報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彷彿一切都在變,但無論時空如何...

不吃藥光念經,病就能好嗎

時不時聽病友說:醫生,我這個病就是靠念經才慢慢好起...

人生旅途的每一處驛站

人在旅途,往往要考慮:今夜宿何處? 大多數人會把駐...

修學佛法以什麼為基礎和根本

問: 請法師開示,我們修學佛法以什麼為基礎和根本?是...

有夢想就要立即行動

海倫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可是她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

12張《華嚴經》經文壁紙,帶您一窺華嚴之美

在漢傳佛教經典中,《華嚴經》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與...

供養出家人洗浴的功德

《賢愚經》記載著有關洗浴供養的因緣故事。 有一位天人...

【視頻】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海倫索南曲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海倫索南曲珍)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淨土院水陸空大齋勝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淨土院水陸空大齋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