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繼程法師  2017/06/20  大字體  護眼色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人生是苦’。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可的,因此我們有著許多方法以求離苦而得樂。 但是很多時候人又很矛盾的把這個觀念放在一旁,看到佛教直接提出這個說法時,又說佛教是消極的宗教。

‘人生無常’。 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人都必須承認的,因為人生、世界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過程中。 但有時候當人們在說‘變是唯一的永恆’時,佛教直接說‘人生無常,世界無常’時,都又說佛教是消極、逃避的。 無常與苦就是世間與人生的實況,這是我們絕無法否認的。但為什麼又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當佛教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為什麼我們又把這樣的字眼加在它的身上呢?

人到底在想什麼呢? 從積極的一面去看,也許人類的這種心態正說明了他有追求永恆及快樂的需求。但從負面來看,故意否認這個事實正說明了人類的消極、逃避的心理,希望通過逃避的方式,可以治療某些心病,而使內心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定。 但是逃避可能解決問題嗎?事實告訴我們,逃避只是暫時性的避開,而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一旦無處可逃。無法可避時,問題又會再出現,而自己可能會感到更痛苦,承受更大的壓力。然而有一些人卻需要如此暫時性的治療以求得短暫性的快樂,而忽略了未斷的苦惱仍在後頭。

佛陀提出無常、苦的真諦時,只是想真實地把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但並沒有教我們因此而逃避人生,更勸導我們必須勇於面對這個事實,且只有真正去面對,才能進一步去處理或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只看到人生快樂一面者,他的生活必然會流於浮泛,因為他看到的只是生活很浮層的那一面。一個只看到人生是苦的人,他的生活容易陷於痛苦中,因為他雖然比只看到快樂者較深一層體會了人生的另一層面,卻因仍未看到提升的可能,而感到人生似乎是絕望而無奈、無力。

對苦的了解或體會,有時候是因外在的經歷而有的;如生活中種種不如意的事,外在種種不順意的境界,都可以刺激到內心的苦處。但這種種了解與體會也是浮淺的。因為如果這些事情或環境改變了,順了自己的意願,又會覺得人生也有快樂嘛!但此苦與樂的感受是因外在的變化而有的,那到底自己以什麼準則來衡量這些苦樂的真實情況呢? 有的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了許多的慘痛經驗,因此覺得人生很苦,但如果無力改變,也不明其所以然,可能就會憤世、或形成不平衡的心態;有的則因長久如此而慣於此,成為反應遲鈍或麻木了。也不再有什麼需要去追求了,也許有一絲的轉機或改變,就能使他滿足了。有的人若因此轉機而有了很大的改變,也許他會很珍惜而得到了滿足。有的則可能會變為另一種型態。以報復心態出現,把以往的慘痛經驗加諸在他所能加諸的人身上。

這些人對苦的本質都沒有真正了解。因此也都不懂得如何去面對或解除。只是一旦獲得某些改變時,就以為已經解決了,卻不知這些作法只可以獲得暫時性的滿足而已。 見不到苦的本質,就不知為何有苦,又如何去處理這個問題。其實如果細心觀察,從外在或往內心深處去觀察,進而思考,是可以發現到苦的更深的層面的,甚至對苦的本質有深切的體會。

苦來自何處?其實苦並不來自外在的境界,雖然從許多角度看,外境的確是引發苦的因由,但這些因由還是次要的,比較根本的就是內心的欲求,但欲求也還不是必然會招引苦。說的更確切,應該是不正確的、不恰當的欲求,這種欲求與無明愚癡正好是分不開的。對人生、世界沒有正確的了解,因此對一切有了不正確的需求,而此需求大多是不能滿足的,苦當然就引生了;縱使暫時得到滿足,也將因此滿足沒有持久可能而在失去時感到痛苦。

如果我們沒有見到此,也許我們可以安立許多目標,不斷去追求去攀爬,一個過了又一個,看起來因為追求而成功,可以因此成就感而滿足。但真正的滿足是否可以獲得呢?慾望是無窮盡的,當我們爬了一個高峰,獲得滿足時,此滿足感能持續多久呢?也許有的人說如此人生才有意義。這句話也許沒有錯。因為如此才能使我們有一個人生的目標。問題在這個目標的建立是否有其價值,而當我們付出了如斯精力、歲月、健康等,而達到此目標時,我們的快樂與滿足感,是否符合此目標的意義?何況大多數人都是盲目的追求。

因此就有人說人生的意義不在目標的獲得,而在於追求的過程,這也可以成為一種人生觀。假如能明白人生的有限,能力的有限,而生命呈現為一成長的過程,在此過程,總有一些事要進行和完成;那就隨著自己的能力,時間的流逝而去進行;完成固然好,不能完成,也覺得自己並沒有浪費生命,那麼就讓生命的歷程如此完成。若心有此體會,則已看出生命存在的某些真實的情況。也就可以使自己不掉到沒有辦法填滿的慾望中而苦惱一生。

看出這個世間與人生都是無常的,一切存在的現像隻不過是許多條件的組合而成。沒有永久不變的個體可能存在。而所謂的成就、滿足,也只不過是組合而成的感受。對於這些無常變幻的事事物物,要有節制的追求,適當的滿足,得到時無需得意,失去時也不憂,那麼許多苦惱事,就在此中減少了。

而最根本的就是透見此世間的事事物物,無有一絲一毫為我所有,乃至此生命個體,也只是業力、色身、心識等種種組合而有的作用。外在的種種現象,只不過是許多組合體,並沒有真實的存在,乃至組成組合體的條件與作用,本身亦是如此。層層剖析,畢竟空寂,欲求、無明也不過是空無所得,此時身心脫落,萬緣放下,另一番風光自然呈現,便得大自在了!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你、我捨了多少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不求萬事如意,只求萬事如法

奉勸各位,在社會裡邊,不要熱衷名利。名利好比過眼雲...

【推薦】這麼有錢,為什麼還來學佛

有的人看有錢的老闆也學佛,覺得有點好奇:這麼有錢,...

慈學長老尼:出生與出家之難

出生難 我的名字叫慈學,是出家的時候師父賜的。俗名林...

【推薦】道源老法師為臨終者的助念開示

大德,我現在要向你講幾句佛法,希望你靜下心來聽著。...

聖嚴法師:隨時要有面對無常的心裡準備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有面對無常的心理準備,走完第一...

在你沒有開悟之前,都是在做夢

夢,本來是一種虛妄的,妄想所現的,可是也有是真的。...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圓寂前,對弟子說:我心中有一物,許久來一直...

他「死於」53歲,但一直活到98歲

約翰D洛克菲勒在33歲時賺到了第一個100萬美元。43歲時...

「成功學」背後的社會焦慮

一、問世間成功為何物 幾年前,我以記者身份,去中國最...

行善後為何家裡常有不好的事情

問: 為何行善,家裡卻常有不好的事情,請問殺生真的...

憨山大師《觀心銘》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

印光大師是怎樣弘法利生的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故不...

化解心中怨恨的三個方法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

福報減損會出現哪些現象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在受雲谷禪師啟發之後,發願改命...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這是自力法門沒有的

在通途教理當中,你靠自力在這個濁惡的穢土修行,別說...

【推薦】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如何處理好工作與學佛的關係

末法時期,學佛有諸多逆緣。特別對於在家居士而言,要...

護心勿起瞋

佛陀住世時,眾僧日中一食,托缽化緣畢,或在山林間經...

為什麼凡夫總是苦海常現

問: 為什麼凡夫總是苦海常現? 證嚴法師答: 凡夫從...

殺生是這個時代的劫難

關於殺業,在戒律裡面規定得非常具體,它的成立首先要...

身患苦,心不患苦

佛住在婆只國設首婆羅山的鹿野深林時,有位一百二十歲...

凡在三界裡打滾的,這些都是障

但凡在三界圈裡面打滾,所有的家人呀,親人呀,好友呀...

【佛教詞典】洛陽伽藍記

Luoyangjialanji   佛教著述。北魏楊炫之(一作羊炫...

【佛教詞典】肉團心

梵語 hrdaya,或 hrd,巴利語 hadaya。音譯紇利陀耶、...

【視頻】慧天法師《佛七開示》

慧天法師《佛七開示》

【視頻】念佛的八哥

念佛的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