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只一念間

淨界法師  2015/05/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只一念間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昧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好,那麼假設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找到我們的根本的空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們開始處理過去生留下的障礙,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有資格來修調伏力跟引導力。

先看第十六頁第一段的脈絡: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我們把這段文先消一下,說一個有情眾生不管你是長壽,不管你是短命,總而言之,你要過一輩子。你過得快樂也好,你過得痛苦也好,你到臨終的時候,你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成佛作祖,第二個墮坑落塹。就是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來生比今生好,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你來生是墮落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往上,第二個是往下。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就在你臨命終的那一念心念,整部《楞嚴經》十卷都在講這個觀念。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心念創造出來的。

《楞嚴經》把我們臨終的心分成兩塊:一個是情,一個是想。什麼是情呢?簡單的說就是情執,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觸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的事情,人事的刺激,我們產生一種感受,那這個感受產生妄想,一定有一個相,然後你的心就住在這個妄想,就變成情執了,就是一種情緒化的感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你經過聖賢的道理的學習,你透過道理的觀照產生的智慧,這叫作想。所以情是外來的,外境刺激你的,透過六根感官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緒作用,那麼想是你透過內心的道理從裡面自己如理思維升起來的。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楞嚴經》上說如果你的情執的比例高,你是往下墮落的。因為情它是水,想是氣,它是一種浩然正氣。

在《楞嚴經》上說,做人的標準,你來生要做人,你至少要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說你理智的觀照要超越你的情執。六想四情,這個是人的標準。而你如果是純情,你這個人從來都沒有讀過聖賢之道,整天放縱你的慾望,你臨終是直接墮阿鼻地獄,純情入阿鼻地獄,那麼九情有一分的想入淺深地獄。他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往生,你必須要把情執轉成你的觀想,轉成智慧,這個是很重要,不是修業力,那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須要引導你的情執慢慢的減少,你的智慧的觀照慢慢的增加,那麼這個叫作臨終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淨土宗是很重要。

所以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來就是說我們臨終的一念心是影響我們來生的去處的,這以下引證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那麼蕅益大師在發明這個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間的聖賢之道,他說這個道理不但是佛陀這樣子講,這是世間的聖賢都有這種觀念。你看儒家思想,他把人分成兩種,我們的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這個人心就是《楞嚴經》說的情執,慾望。

我們過去生曾經在世間的五欲裡面享受過,享受過以後留下很多的後遺症就是產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這是人心,我們對慾望的一種需求。就是說這個世間上快樂果報有什麼過失呢?它讓你享受快樂以後,你心中經常打妄想,你的妄想揮之不去。那麼第二個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說我們也曾經在聖賢的道理當中學習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認為說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說一個正常人慾望的勢力是超過於智慧的勢力,所以儒家思想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要教育,人要接受教育。

那麼教育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人。他說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說聖人跟一個所謂的恐怖分子、一個狂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談談我們的過去,其實我們要談我們的過去,我們沒有太多差別,套一句台灣話說七的不要笑八的,因為你做過很多錯事,我也做過很多錯事,我們就是有共業,所以我們才會投胎在同一個世界。如果論過去我們差別不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空,因為我們有共業,我們來自於同樣的過去,但是我們不一定有同樣的未來,就是你今生的努力了。

從儒家的思想是認為什麼是好人?因為他會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他能夠啟發他的道念,這個人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學習,他做出了改變。什麼叫作壞人?這個人放縱他邪惡的一面,放縱他的慾望,他也不好好學習,他就變壞人。

諸位,我們有相同的過去,但是我們不可能有相同的未來,關鍵就是在你現在怎麼做了。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就把過去生的福報花完,該怎麼享受就怎麼享受,盡情享受,那你來生只有一條路可以去,到三惡道去了。因為你放縱慾望的結果,你臨終的時候你一定是起顛倒的,因為你放縱了這一塊的煩惱的勢力。所以我們今生好好地修學,我們臨終就保持正念。

所以好人跟壞人來自於第一個,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那麼壞人呢是放縱自己的煩惱,差在這裡。所以他總結故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他舉一個例子用這個事相來證明這個道理,說舜他是古代的君王,我們說他是個好人,他做了很多的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個大盜,他統領九千人到處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傷害眾生的事情,那麼這兩個人是生長在同一個時代,表示他們有相同的過去,那麼為什麼今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呢?因為利與善之間也。

一個人的心住在慾望,他的目的為了追求今生的快樂,那麼另外一個人的心住在善念,他為了積集善業而努力。

這個是這樣,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談到佛法,就是從世間的聖賢之道。世間的聖賢之道他已經知道人要能夠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那麼調伏慾望這塊在儒家的思想他的方法是制禮作樂,因為儒家思想認為人心本善,只要你教育他,他會往好的方向走,所以他用禮儀來約束你的身口,用音樂來陶冶你的性情,古代的音樂是比較優美的,現在的音樂都很躁動,是韶樂。

儒家思想它是從人性本善從一種比較正面的思考來教育我們,但是另外一個法家思想就比較悲觀了,他認為人性本惡,法家認為教育沒有用,法家說你一個人要造惡的時候他要去偷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不要偷盜,你這樣子的話你的祖先會蒙羞的,他不會聽的,你用禮樂來教育他沒用,說這個人就把他綁起來把他關起來就對了,所以法家是嚴刑峻法。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基本上歷代的君王都是外儒內法,儒家法家一起應用。你善根夠我就跟你講道理,你要不聽話就法家伺候。總而言之,在聖賢之道中都知道一個人要調整心態,你的生命才能夠增上,那麼這一點很重要。

諸位,很多人都以為說你修善你來生就會比較好,不一定哦。佛陀在經典裡面說你一個人的心你如果是放縱你的煩惱慾望你就算造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的心是墮落的,你會到三惡道得果報。善業會讓你活得快樂,但是你內心是決定六道的升沉。你看現在很多的狗被人家養得很快樂,但它是畜生道,是卑賤的果報,這個人就是他放縱煩惱,但是他積集善業,所以他的果報不能得尊貴身,他不能在比較尊貴的人天乃至於佛菩薩地方得果報。

所以如果你放縱你的慾望,就算你造了很多的布施的善業,你做了很多的義工,你的善業會在卑賤的果報裡面表現出來。你可能墮落一個畜生道,或做一個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你的善業,善業的安樂果報有很多種可能。所以你的升沉,六道的升沉,十法界的升沉是靠你的心理素質。

那麼這段就是說明人生的整個升沉所謂的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就是生命的整個大方向的決定權在我們內心的素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讓心先過

曾35次創造世界紀錄的俄羅斯撐杆跳高運動員布勃卡的教...

凡所有心皆稱迷心,心本無生始稱悟心

參禪人,守住一門做工夫。何以專辦此事,盡此一生,尚...

百病從心生

人保持健康,不僅要認識病從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們的...

內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並不是指我們的身和語,而是心。當我們不喜...

【推薦】色慾招病 斷欲解病

從前,有個翰林名叫鄺子元,患有嚴重的心疾。每逢毛病...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控制住散亂心,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奧秘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如...

【推薦】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家人不信佛,可以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迴向嗎

問: 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學修,弟子經常以他們的名義...

求人天福報,只得來生癡福而已

況福峻臨終正念昭彰,作問訊、頂禮等相。 就是福峻這個...

在家居士可以為動物做皈依嗎

問: 在家居士在特殊的條件下可以為一些動物做一些簡單...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侍奉鬼神也...

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聖嚴法師《工作與心安》

有些人在平常時候,心還可以比較安定,但是只要到了工...

動靜不斷用心,一年多後工夫得力

一九五七年雲居山有一位星明師,四十八歲,原是軍人,...

暖瓶的哲理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給暖瓶灌水時,不能灌得太滿,而需...

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 禪師!您平常用功...

隆蓮比丘尼--巴蜀才女,蜚聲中外的佛學教育家

隆蓮法師生長在詩書世家,祖父游西庠是前清秀才、外祖...

菩薩戒的核心精神

《梵網經菩薩戒》談到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菩薩戒的核...

如何勸說父母皈依三寶

問: 如何勸說父母皈依三寶? 大安法師答: 三皈依是...

心生還是病生時

凡病有無形、有形兩種。無形之病,貪、嗔、癡、愛,及...

能聽聞到地藏菩薩的這個因緣有多難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

名號怎麼念才能攝住妄想心

名號怎麼念才能攝住妄想心呢?首先在家居士,在不同的...

【佛學漫畫】讓財富持久的奧秘

發財、成名、身處高位,有時候可以依賴一點好運氣,但...

【佛教詞典】莊嚴王陀羅尼咒經

唐代義淨(635~713)譯。又作莊嚴經、莊嚴王經、莊嚴...

【佛教詞典】法本

(術語)法性之異名,法性為萬法之本,故名法本。往生...

【視頻】貪戀口欲腦長蟲

貪戀口欲腦長蟲

【視頻】宏海法師《淨土三篇》

宏海法師《淨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