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只一念間

淨界法師  2015/05/17  大字體  護眼色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只一念間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昧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好,那麼假設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找到我們的根本的空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們開始處理過去生留下的障礙,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有資格來修調伏力跟引導力。

先看第十六頁第一段的脈絡: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我們把這段文先消一下,說一個有情眾生不管你是長壽,不管你是短命,總而言之,你要過一輩子。你過得快樂也好,你過得痛苦也好,你到臨終的時候,你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成佛作祖,第二個墮坑落塹。就是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來生比今生好,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你來生是墮落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往上,第二個是往下。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就在你臨命終的那一念心念,整部《楞嚴經》十卷都在講這個觀念。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心念創造出來的。

《楞嚴經》把我們臨終的心分成兩塊:一個是情,一個是想。什麼是情呢?簡單的說就是情執,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觸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的事情,人事的刺激,我們產生一種感受,那這個感受產生妄想,一定有一個相,然後你的心就住在這個妄想,就變成情執了,就是一種情緒化的感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你經過聖賢的道理的學習,你透過道理的觀照產生的智慧,這叫作想。所以情是外來的,外境刺激你的,透過六根感官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緒作用,那麼想是你透過內心的道理從裡面自己如理思維升起來的。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楞嚴經》上說如果你的情執的比例高,你是往下墮落的。因為情它是水,想是氣,它是一種浩然正氣。

在《楞嚴經》上說,做人的標準,你來生要做人,你至少要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說你理智的觀照要超越你的情執。六想四情,這個是人的標準。而你如果是純情,你這個人從來都沒有讀過聖賢之道,整天放縱你的慾望,你臨終是直接墮阿鼻地獄,純情入阿鼻地獄,那麼九情有一分的想入淺深地獄。他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往生,你必須要把情執轉成你的觀想,轉成智慧,這個是很重要,不是修業力,那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須要引導你的情執慢慢的減少,你的智慧的觀照慢慢的增加,那麼這個叫作臨終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淨土宗是很重要。

所以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來就是說我們臨終的一念心是影響我們來生的去處的,這以下引證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那麼蕅益大師在發明這個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間的聖賢之道,他說這個道理不但是佛陀這樣子講,這是世間的聖賢都有這種觀念。你看儒家思想,他把人分成兩種,我們的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這個人心就是《楞嚴經》說的情執,慾望。

我們過去生曾經在世間的五欲裡面享受過,享受過以後留下很多的後遺症就是產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這是人心,我們對慾望的一種需求。就是說這個世間上快樂果報有什麼過失呢?它讓你享受快樂以後,你心中經常打妄想,你的妄想揮之不去。那麼第二個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說我們也曾經在聖賢的道理當中學習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認為說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說一個正常人慾望的勢力是超過於智慧的勢力,所以儒家思想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要教育,人要接受教育。

那麼教育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人。他說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說聖人跟一個所謂的恐怖分子、一個狂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談談我們的過去,其實我們要談我們的過去,我們沒有太多差別,套一句台灣話說七的不要笑八的,因為你做過很多錯事,我也做過很多錯事,我們就是有共業,所以我們才會投胎在同一個世界。如果論過去我們差別不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空,因為我們有共業,我們來自於同樣的過去,但是我們不一定有同樣的未來,就是你今生的努力了。

從儒家的思想是認為什麼是好人?因為他會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他能夠啟發他的道念,這個人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學習,他做出了改變。什麼叫作壞人?這個人放縱他邪惡的一面,放縱他的慾望,他也不好好學習,他就變壞人。

諸位,我們有相同的過去,但是我們不可能有相同的未來,關鍵就是在你現在怎麼做了。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就把過去生的福報花完,該怎麼享受就怎麼享受,盡情享受,那你來生只有一條路可以去,到三惡道去了。因為你放縱慾望的結果,你臨終的時候你一定是起顛倒的,因為你放縱了這一塊的煩惱的勢力。所以我們今生好好地修學,我們臨終就保持正念。

所以好人跟壞人來自於第一個,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那麼壞人呢是放縱自己的煩惱,差在這裡。所以他總結故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他舉一個例子用這個事相來證明這個道理,說舜他是古代的君王,我們說他是個好人,他做了很多的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個大盜,他統領九千人到處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傷害眾生的事情,那麼這兩個人是生長在同一個時代,表示他們有相同的過去,那麼為什麼今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呢?因為利與善之間也。

一個人的心住在慾望,他的目的為了追求今生的快樂,那麼另外一個人的心住在善念,他為了積集善業而努力。

這個是這樣,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談到佛法,就是從世間的聖賢之道。世間的聖賢之道他已經知道人要能夠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那麼調伏慾望這塊在儒家的思想他的方法是制禮作樂,因為儒家思想認為人心本善,只要你教育他,他會往好的方向走,所以他用禮儀來約束你的身口,用音樂來陶冶你的性情,古代的音樂是比較優美的,現在的音樂都很躁動,是韶樂。

儒家思想它是從人性本善從一種比較正面的思考來教育我們,但是另外一個法家思想就比較悲觀了,他認為人性本惡,法家認為教育沒有用,法家說你一個人要造惡的時候他要去偷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不要偷盜,你這樣子的話你的祖先會蒙羞的,他不會聽的,你用禮樂來教育他沒用,說這個人就把他綁起來把他關起來就對了,所以法家是嚴刑峻法。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基本上歷代的君王都是外儒內法,儒家法家一起應用。你善根夠我就跟你講道理,你要不聽話就法家伺候。總而言之,在聖賢之道中都知道一個人要調整心態,你的生命才能夠增上,那麼這一點很重要。

諸位,很多人都以為說你修善你來生就會比較好,不一定哦。佛陀在經典裡面說你一個人的心你如果是放縱你的煩惱慾望你就算造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的心是墮落的,你會到三惡道得果報。善業會讓你活得快樂,但是你內心是決定六道的升沉。你看現在很多的狗被人家養得很快樂,但它是畜生道,是卑賤的果報,這個人就是他放縱煩惱,但是他積集善業,所以他的果報不能得尊貴身,他不能在比較尊貴的人天乃至於佛菩薩地方得果報。

所以如果你放縱你的慾望,就算你造了很多的佈施的善業,你做了很多的義工,你的善業會在卑賤的果報裡面表現出來。你可能墮落一個畜生道,或做一個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你的善業,善業的安樂果報有很多種可能。所以你的升沉,六道的升沉,十法界的升沉是靠你的心理素質。

那麼這段就是說明人生的整個升沉所謂的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就是生命的整個大方向的決定權在我們內心的素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心理的病態》

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身體有病,就要醫生給看。我們...

佛教的心理調適

一、三寶為依怙 輪迴三界中的我等眾生,悉是煩惱具足的...

一切諸相都從心所造,都是虛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經裡所說的:「心生種種法生,心...

凡夫心的幾個特點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它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攀緣...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惹禍只因閑口舌,世人為什麼惹禍?喜歡說人閑話,舌頭...

守戒就是為了護好我們的心

佛陀有一段時間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他常向弟...

療治眾生的心靈疾病

《大乘寶雲經》說:閻浮提內耆婆醫王最為第一,令三千...

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

【原文】 如來憫念眾生自力了脫之難,於是特開一信願念...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法是心法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發現了人生規律...

【推薦】謙卑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課

人生的每一種境界,都是修行,修什麼呢。修謙卑。記得...

惡果源於內心的失衡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方面,物質極大豐富,技術突飛...

60歲法師17年獻血累計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著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釋戒成法師神清氣爽...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問: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大安法師答...

淪為屠夫的修羅陀比丘

有位修羅陀比丘,初出家抱著堅定心志,日中一食、樹下...

野百合也有屬於自己的春天

很多朋友都喜歡憨豆先生,該片票房在歐洲突破1億美元...

百丈大智禪師的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臟發病的原因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臟發病的原因共有四種:第一、心態不...

修止觀者應調五事

修止觀者,質言之,即調五事也。 一、調食 食之時義大...

你不想對立,那就用「自他交換」

前面的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從因緣上觀察,我們跟...

感念施主恩德

貧窮佈施難,這裡特別談到貧窮的人對於僧人的佈施,我...

人生必看的「四個地方」

一是去醫院看看,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看看哪些受病痛折...

一門深入,不要貪大貪多

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來驗證這個心,無非是訓練心的...

心靈「清明」

中國的節日,大凡和祭有關,以祭悟道,這是中國人的智...

誦持楞嚴咒就是賺黃金

楞嚴咒是所有咒的咒王,作為咒中之王的楞嚴咒,修學誦...

【佛教詞典】有嚴

(人名)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師,名有嚴,退庵於櫨木下,...

【佛教詞典】畜錢寶戒釋名

亦名:不捉持金銀戒釋名 資持記·釋釋相篇:「名中,畜...

【視頻】惠空法師《持名攝取佛功德》

惠空法師《持名攝取佛功德》

【視頻】《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連續劇版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連續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