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上香」意義的省思

寬運法師  2015/03/06  大字體  護眼色

「上香」意義的省思

農曆乙未羊年新春期間,是善信上香祈福的大好日子,尤其是大年初一,中、港兩地各處寺院名勝,人潮如湧,擠擁熱鬧。除夕晚深夜已吸引大批善信祈福,由於人數過多,步行上山的時間比平日加倍。深圳有寺院還向每名參拜善信免費派發3支香,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子女一同上香參拜,祈求佛祖保佑,羊年大吉,身體健康,四季平安,事事順利。

另外,北京及全國各地寺廟、道場,年三十均出現大排長龍爭上頭炷香之現象;從歲晚至初一,逾萬甚至數十萬善信入廟燒香祈福,由於香爐溫度過高,燃起火苗,消防員到場射水降溫,以防意外發生。由此可見,「上香」祈福不單是個人行為,已連繫到社會大眾;既然牽涉到社會大眾,其中就有許多令人深思、反省的地方。

「上香」原出於善信對諸佛菩薩之恭敬、虔誠,而在現實生活層面中,無論是求福、求壽、求富貴、求健康,乃至求婚姻、求事業、求兒女、求讀書等等,都必須在祈求自身幸福的同時,顧及社會環境的維持與保護。因此,自2008年以來,國家宗教局提出了將「文明上香」作為創建和諧寺觀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活動開展後,寺觀內昔日煙熏火燎的場面已日漸少見了,文明、安全、環保、有序的上香新風正在形成。從今年初的數宗事例可以反映,「文明上香」活動實有必要繼續推廣,以期取得社會各界廣大信眾、遊客的向應與支持。以下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看一看:佛教「上香」即「香供養」的意義。

佛教的香供養

佛教「香供養」的意義為何?其最高境界並非外在有形之香,而是內在的「心香」;本來心香一瓣就夠了,但我們覺得意猶未盡,需要一中間物即媒體以作表達,於是就假借了「香」,因香煙緲緲,空間無限,意境深遠,正如《水陸儀文》中說:「香從心生,心由香達,不居三際,可遍十方。是故,諸佛聞之而加護,群生於此已蒙熏。」

香表達了我們的心,「爐香乍熱,法界蒙熏」;通過上香,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供養了,在上香的時候,我們不但與諸佛菩薩結緣了,而且還與法界一切眾生都結緣了,於是我們的心就釋懷了。香只是一種表達,表示我們的誠敬;佛菩薩又怎會在乎我們燒多少香?燒多高、多大的香?然今天的普羅大眾多半是功利信仰,或只求人天福報,實難以理解此高深道理,所以佛巧設方便,「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唯有從有形的「事相」說起,令其一步一步地契入了。

在佛教裡,「供養」又稱供施,是以香花飲食等各種物品供養佛、法、僧三寶。供養、供香,既是對佛菩薩的恭敬,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修持;「香」代表清淨,能淨除一切污染垢穢,令行者煩惱止息,得到清淨自在。

禮佛中的供香,也稱「上香」、「拈香」、「燒香」,是香事中的一種。最早焚香之舉,是與印度的地理氣候有關,當時,夏季的印度受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侵襲,溫疫疾病較多;人們為了祛病和淨化空氣,需要點燃一些香草木料,特別是在聽經或打坐的時候蚊子較多,需要燃香驅蚊、潔淨空氣,以便能夠保持平心靜氣。

之後,佛教即形成焚香的習俗,據《賢愚經》載:佛陀在袛園精舍的時侯,有一個名叫富奇那的長者,建了一所佛堂,準備禮請佛陀前往說法;他手持香爐,登樓遙望袛園,並焚香禮佛。這時,香煙裊裊,飄往袛園,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長者的心意,即赴其佛堂說法。後來,印度成為產香的大國,出產的香料品種極多。

(一)香的種類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講到「香供養」,所謂「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1)塗香:是香料調水,佛在世時,信徒為了對佛的敬仰崇拜,把香塗在佛的身上和腳上;(2)燒香:就是我們供佛所燒的線香和盤香。(3)末香:就是檀香末,是燃點檀香的引子,在印度是灑在佛的身上。這種種香,都是表示對佛的崇敬。

我國對香料植物的利用,則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漢傳佛教香事發展的由來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當時大規模開邊,產自西域的「香料」傳入我國,使香事繁盛起來,檀香、沉香、龍腦香等香品以及香爐等香具應運而生。但是,當時香的使用還只限於宮廷、貴族之間,民間百姓尚未流行。直至隋唐時候,香事方慢慢得以普及,並影響到祭祀文化,形成廣泛的以香作為供養的習俗。而焚香烹茶、焚香讀書,成為文人墨客優雅生活的表現。對於佛教而言,焚香逐漸向儀式化發展,成為信眾敬仰佛、菩薩並與之交流的一種途徑。

藏香發源於西藏的寺院,由專修醫學的僧人研製而成。一般可分為粉末狀和柱狀兩種,是採用獨特的工藝利用西藏的植物製成的。

(二)上香的正確認識

香代表清淨之義,能清淨一切染垢污穢,及燥熱煩惱;而以香供佛,則代表滅除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淨自在。香,代表「信」,代表「信仰」,同時代表「戒定」;梵唄《香讚》裡面所說的「戒定真香」,就是表這個意思。

但是,佛教原本並沒有燒高香、燒大香的教義。歸咎起來,這只是一些上香者心理因素的外在闡發,認為只有燒頭柱香、燒體積巨大的香,或多燒香才能引起佛菩薩的重視,才能表示對佛菩薩的虔誠,才能帶來福氣或好運。這種觀念其實都是不正確的,並且帶來安全隱患,大量高香的燃點,極易引發火災;還有那些名目繁多的高香,多是劣質的、以膠或染料等合成的化學制品,一經燃燒,必然造成環境污染並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更重要的是,實與佛教注重環境保護的理念背道而馳。

依照佛教的說法,佛前供香,一支或三支即可,代表禮敬佛、法、僧,或代表去除貪、瞋、癡。不過,我們要知道,敬三寶,戒三毒,均在心上,並在平時的修行之中,而法無定法,法無執著,心誠為要;佛教講隨緣、隨順,禮佛、敬佛方法眾多,獻花、供果、合掌、頂禮、誦經、坐禪、轉經、繞塔均可,不必過於執著,以虔誠的心意、平和的心態焚香禮佛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若能以清淨虔誠的心供養諸佛菩薩,自然如《藥師經》中所說:「隨所樂願,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切願望悉得成就。

「六供養」與「六波羅蜜」

佛教有所謂「六供養」以喻「六波羅蜜」;塗香比喻持戒、花鬘比喻佈施、香水或淨水比喻忍辱、燒香比喻精進、飲食比喻禪定、燃燈比喻智慧等。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及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即自心無所攀緣善惡,亦不可沉空守寂,且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五分法身」的觀念來自原始佛教。當時舍利弗尊者涅槃後,他的弟子非常傷心,便前去請問佛陀:舍利弗滅度之後,大眾將何所依恃?

佛陀慈悲地告訴他們:舍利弗雖然滅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還存在著。這就是五分法身的由來。雖然舍利弗經己滅度,乃至一切諸佛、一切聖者均已滅度,但是他們的五分法身仍永遠存續著,永遠令人崇仰。而從五分法身所散發出來的香,非世間的香,而是心香。所以說,心香一瓣,遍滿十方,一切諸佛悉能聞此。

香光莊嚴.戒香芬芳

除了被用作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用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又如《戒德香經》載:在世間的香中,多由樹的根、枝、花所製成,這三種香只有順風時得聞其香。當時佛弟子阿難欲知是否有較此三者更殊勝之香,何者能不受風向影響而普熏十方,於是請示佛陀。佛陀告訴他,如能守五戒、修十善、敬三寶、仁慈道德、不犯威儀,則其戒香普熏十方,不受有風、無風及無勢、順勢的影響,且能逆風而走,這種戒香乃是最清淨無上的。這說明了嚴守戒律、廣修善行是如何的重要。

此外,經典中還記載有香的淨土,如《維摩詰經》中所說的「香積國土」,不但以香構成衣、食、住、行一切,也以香來說法。在《華嚴經》中也說,華藏世界被重重無數的香水海所圍繞。密教的種種修法中,更是經常看到供香的記載,而依供養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乃至天龍八部等一切護世聖眾,則用種種不同的香來供養,與其相應。

除此之外,經典中也記載著有關香的修持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沉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入本心。

香除了作為供佛之外,供養種種經典也應當以種種妙香莊嚴。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五中,也記載行者以善根迴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網、無量香像、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雲、無量香座、無量香輪、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花,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以為供養。

焚香禮佛的意義

由此可見,焚香禮佛的意義在於:一、表示上香者虔誠供養三寶之意;二、表示傳遞誠懇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三、表示燃燒自身,無私奉獻,普香十方。而其根本意義在於表達對佛菩薩的尊敬、感激與懷念──有形的敬香是攝心的表法,而內心的清淨虔誠,比形式上的敬香更為重要,故稱「心香」。因此,經中亦常以心香供佛來比喻精誠的供養;所謂「回熏反聞」就是要將有相的供香,遞升到無相的境界;只有心香永不耗滅,芳馨不退,才是真正的供養。

是故古德有云:「願我身清淨如香爐,願我心如智慧火,念念戒定真香,恭奉十方三世諸。」所以,在供香之時,我們不妨將身心沉靜下來,讓香成為我們與佛菩薩之間,最真誠寂靜的交流方式──我心如煙,心香一瓣,虔奉至誠,如此敬佛,自然福慧具足,善根增長,法喜充滿,如意吉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佛法不在遠處

從前有個少年由於貧困,苦惱,迷上了求仙拜佛,可以解...

活出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正月初五拜財神,是中國傳統的漢族民俗。大家既然來拜...

慧律法師《業與無明》

芸芸眾生,一念無明,遮掩自性,困惑造業,由業受苦,...

經書法寶迎請須知

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鬚生大恭敬心、感恩心...

佛學之宇宙論——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壞為成住壞空四期,或稱四劫。劫者,譯...

佛法修學中的種種歧途

進了佛門之後,如果沒有用功調伏煩惱,輪迴中的可怕勁...

阿彌陀佛光明遍照,為何我們感知不到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

大安法師: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問: 近來,有些居士專弘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在東北地區...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教的價值觀

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佛教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神聖的使命,...

本煥老和尚北大演講錄

黨素萍: 我現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次聚會的因緣。我是皈...

坦誠地面對一切人,才不會心有罣礙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於對解脫的信念不夠強...

想過好日子,千萬別邪淫

邪淫的常見果報很多人都明白,此文揭示邪淫的隱形果報...

不要用回憶來傷害自己

不想要的通通都會偏偏碰上,想要的會因為無常而離我們...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1講 我們從今天開始有...

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

冬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森林中有十幾隻刺蝟凍得...

見羲法師: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人生在世為什麼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這個字的意...

【推薦】往生淨土不能存僥倖心理

大家要注意,不能看到《觀經》中的下三品往生說,反正...

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

【推薦】信佛後沒感應?其實這些都是三寶的威力

我們一般人做任何事情,都講求效果。像我們做生意講,...

僧人的日常生活有哪些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靜而悠...

從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師的出家經歷

從初次接觸佛法,到一步步走上出家的路,從高高在上的...

佛教的十法界觀

法界,是世界的別稱;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

念佛如何對治妄想

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

【佛教詞典】垂語

(術語)垂示之語也。禪門宗匠上堂提撕學人,曰垂示。...

【佛教詞典】雪山

梵名 Himālaya, Himavat, Himavān,巴利名同,西藏名...

【視頻】夢參老和尚《依戒行,算不算執著》

夢參老和尚《依戒行,算不算執著》

【視頻】《圓覺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圓覺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