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快樂由自己決定》

聖嚴法師  2010/06/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開朗才會快樂

人經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態及環境中,因為不安定,所以我們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穩,導致自己和別人之間缺乏和樂的氣氛。我們如果能前念與後念、過去與現在沒有衝突,與人相處又能相互關懷,生活怎麼會不快樂?

我們與人相處,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開朗。不開朗也就是‘閉鎖’,是將自己與他人隔開,拒絕溝通。閉鎖的原因,是為了保護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與他人來往時受到損失及傷害。但是越閉鎖就越不能與人勾通,對自己的損失就越大。唯有開朗的心胸,才能左右逢源、愉快順利。

關不住的快樂

相信沒有人會覺得坐牢是件快樂的事。我不曾坐過牢,卻曾閉關六年。我的關房比一般的牢房更小,活動範圍也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和宇宙一樣廣大,甚至沒有宇宙的感覺。時間飛逝的非常快速,遠遠超過我的想像,六年時間好像一晃而過。我每天住在關房裡面很快樂,不像被關起來的囚犯會覺得不自由。為什麼我可以如此快樂呢? 因為我心中沒有一定想得到的東西,沒有事讓我恐懼害怕,沒有事令我興奮激動。當我們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會為自己和他人製造困擾。

什麼都有,獨缺快樂

有位女士說她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快樂,感覺缺少一些自由,好像一輩子都在為他人而活,希望我能給她指點。我說:「你不是沒有快樂,也不是沒有自由,只是少了一點智慧,缺了一些慈悲。」智慧與煩惱相對,不快樂是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週遭環境的存在,這會很累人。慈悲與怨憎相對,不幸福是因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卻還嫌你付出太少,這會很煩人。有智慧,就知道世間的事物,都是暫時有而本來空,何必那樣在乎自己,在乎他人? 有慈悲,就不會計較付出多少,不會在乎他人反應如何,只是為了奉獻而奉獻。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會發現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願地奉獻,當然不會累,也不覺得煩了。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痛苦的事,如果我們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不論有錢也好,沒錢也好,都應該活得非常快樂。如果你問我,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想第一個就是讓自己快樂,第二個則是讓其他人也快樂。

如何讓自己快樂呢? 關鍵在於得失心不要太重,能得到的就得,不能得到的就不得,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如果你將別人的價值觀,變成自己的價值觀,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至於如何讓別人也快樂呢?我認為物質上產生的快樂,只是一時間的,給精神上帶來的快樂,會比較真實且長久。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快樂,也讓其他人快樂,那麼大家就等於是生活在人間的天堂裡,人間淨土就可以達到了。

放鬆

凡是不快樂時,你就要提醒自己"我要放鬆", 要馬上離開讓你不舒服、不愉快的反應,並且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之". 只管放鬆心情,先不管以後會發生什麼問題.只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覺,像是心中不快樂,不自在,或是身體不舒服,這些都是苦. 知道是苦了,你願意苦上加苦,讓它一直苦下去嗎? 如果希望讓自己快樂, 就要調整觀念, 把當前的念頭, 移轉到方法上, 那個方法就是"放鬆". 放下你的妄念, 放鬆你的身體, 放鬆你的心情, 不斷的放鬆再放鬆,你的心情就會愉快, 你的精神就會明朗. 沒有負擔是最舒服的事. 人只要有期待, 就有負擔; 只要想排斥, 也是負擔, 所以面對生活應該要不期待也不排斥, 隨時練習著放下,放鬆.

出離苦海

我經常幫助一些生活非常緊張,而且沒有安全感的人,讓他們在身心方面能夠隨時調整、隨時放鬆,得到內心的安全感;內心一旦有了安全感後,環境是否安全,就不是太大的問題了。佛教所說的「出離苦海」,並不是要逃避現實,而是用佛法的觀點與方法,幫助我們從心理上改變自己,這就是脫離苦海的方法和道理。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都沒有絕對的安全保障,所謂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社會福利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安全保障。 如果遭逢不幸或挫折,這是緣於我們過去世的所作所為,讓我們這一生必須接受果報。因此,不需要太過煩惱,與其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如面對它, 想辦法去解決,改善它,那就是一種智慧。

沒有絕對的壞人

依世間法律的規定,人犯了罪,一定要繩之於法,甚至要判死刑。然而,站在佛法的立場看,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基本上並沒有誰是絕對的壞人,甚至要說,人人都是好人,只是有人偶爾失足做了壞事。做壞事損害到他人,是不幸的事,可是會做壞事,必然有其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環境,種種因緣促成的。因此,對犯罪的人要同情諒解。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不是犯罪之後的懲罰。他們的確沒有權利犯罪,但我們當以慈悲心來改善他們和諒解他們。

日日是好日

有一天,雲門禪師問他的弟子:「十五曰以前的事不問你們,請把十五日以後的情況告訴我。」弟子們無一人能回答他,結果他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平常人在一星期的情緒變化,大概三天下雨,兩天颶風,另外兩天則是晴轉多雲。日日是好日,怎麼可能?如果遇到了災難算不算好日呢?當然是了!因為身體雖受了苦,感受人家批判,攻擊,但只要心裡的狀態,天天是正常的、平靜的,那不就是「曰曰是好曰」嗎?

因果律是定命論嗎?

了解佛法的人,不會將佛教所主張的「因果律」,誤解為「定命論」或「宿命論」。佛教主張過去造的業,必定要受報,但是在受報前及受報時,仍可用新造的業因,去改變原有業報的成份。正像牛奶經過加工可以製成奶酪;相反地,如果棄之不管,就會臭壞而不能食用。牛奶的本身沒有增減,只不過因為後來給予的待遇不同,結果就完全不同了。過去的因加上現在的因,便是當下的果;現在的因加上未來的因,便是未來的果。不斷行善或不斷作惡,就會使果報的品質不斷改變,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所以,有人稱佛教為「命運的努力論」,鼓勵人人積極地改善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的環境,這便是佛教因果律的目的。

節制慾望,享受快樂

許多人把快樂建立在物質的享受或官能的刺激上,其實最大的快樂應該來自生命的平安、喜悅與滿足。滿足不是官能的滿足,而是心理上不覺得空虛、憂慮、或不覺得無所依靠。許多人因為不知道生命應該依靠什麼,所以拚命找刺激,為了找刺激而無度地消耗。在物質上看到別人有好衣服、好車子、好房子,於是自己也想要,而且希望比別人的更好。如果自我價值不建立在內心的平靜上,而是從傲慢自私或無依無靠的感受出發,希望從享受或物質的麻醉中得到一些滿足,那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所以,我們要提倡心靈環保,只有心靈不貧窮,才能感到真正的滿足,就算生活條件差一點,也能活得很快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你的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第一個,你把你今生佈施、持...

了解果報的痛苦,才能怖畏當來的果報

古德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所以從這個...

煩惱和生氣有意義嗎

大士閣有一副含義非常深遠的楹聯:上聯是 若能轉念無須...

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

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推薦】戀愛時自己純粹就是豬腦子

寺院生活雖然封閉,但常會有一些消息傳來,有的消息很...

苦難眾生最後的機會

這部《無量壽經》是由諸佛如來所特別加持護念的。首先...

窮人也會過得很快樂嗎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在海灘上相遇了,富人問窮人:你在...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聖嚴法師《溫柔對待親愛的人》

對待家人,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不是...

聖嚴法師《思善、思惡》

我們先要善惡分明,才能開始修行。善惡分明的人,是正...

樣樣與他人較量,必定是很痛苦的事

某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游泳比賽,由日本選手得到第一名...

聖嚴法師《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聞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要想達到最高境界,不要忽視平常的小事情

大家學過《菩提道次第》,知道從修行上,根據各人發心...

不信佛的人對佛教的詰問

有一位聰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彌蘭陀王故意要非難那...

慧眼比天眼高明多了

前面我們講到了天眼比肉眼要高,慧眼比天眼又要高明多...

一句佛號,超越供養佈施

一個人煩悶糾結的時候,你為他開解,那是最好的禮物。...

為什麼古代禪師一句話就能令人開悟

問: 修行要長期熏修,可是為什麼古代禪師往往只是一句...

如何去報佛恩?

問: 如何去報佛恩? 大安法師答: 要思惟佛對我們的...

親近淨慧老和尚的幾點體會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遵循無常的規律,人和人的聚散也遵循...

這種大聰明與內在的性德不相干

大聰明的人在世間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發議論能夠出口...

我願意改變

現在,很多人都對自己的煩惱和問題舉起雙手,恐懼地投...

善用心者,困苦艱難皆為解脫之本

人生世間,禍福互相倚伏。唯視當人之用心何如耳。 善用...

三條會「直立」的魚

屈指算來,我學佛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平時我也會和一...

印祖開示如何對治瞋恚

本文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佛教詞典】聖印

聖道的法印,如三法印和實相印等是。...

【佛教詞典】無比身

佛身微妙相好,世無比類,故稱無比。勝鬘經(大一二·...

【視頻】宏海法師《六祖壇經》過路解(音頻)

宏海法師《六祖壇經》過路解(音頻)

【視頻】未信佛者臨終開導能往生嗎(道證法師)

未信佛者臨終開導能往生嗎(道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