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大安法師  2021/08/15  大字體  護眼色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請看下面。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身後憂。」這是第十一段:示常源勿自怠廢。就是你的修行不要懈怠,懈怠、放逸就不是比丘的樣子了。

一個比丘他是為什麼出家?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不僅僅是出兩扇門之家。那要出三界,要出煩惱,這是要勇猛精進修行的,這叫如救頭燃、如喪考妣。

你看叢林為什麼打木魚,那個魚的眼睛是睜開的。所以一個比丘如果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睡眠時間很長,這都是不許可的。如果一個比丘自暴自棄自廢——「自廢」就是這種懶惰——念念不能提起正念,不能思惟無常,不能把精進勇猛的精神調動起來,一天到晚就不知道幹什麼。因為出了家也沒有名和利的壓力,如果他的道心上不來,他就容易放逸,容易懶惰。有些人說是參學,實際上到處觀光旅遊。

再就是有些自廢,也包括什麼?不用在道業上,去趕經懺佛事,一天到晚像趕場一樣的,這個寺院趕到那個寺院。這些都是自己荒廢自己的道業。

如果一個比丘不能修行脫離生死的苦海,不能利他,來住持法道,那你這個四事供養是吃不消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了。你接受供養不是好接受的:你不能自利利他,那接受供養是要還債的。還債怎麼還呢?那就是披毛戴角還了,做牛做馬去還了。甚至如果你又破戒什麼,那都要下地獄。

這就是自己廢棄道業的人,他大都有身後的憂患。身後什麼憂患?就是沒有解決生死問題,甚至到三惡道裡面去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出家人的三衣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規定,比丘所可擁有的三種衣服,謂之...

魔化比丘死後投生何處

《佛說法滅盡經》: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

僧俗關係要建立在道義上

為什麼要講今天的僧俗關係呢?因為我覺得,今天的僧俗...

【推薦】具足清淨律儀,有十種功德利益

戒為無上菩提本,世人應當持淨戒,若人堅持以淨戒,是...

寺院有哪些「職位」?「人事變動」分哪些程序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叢林,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寺...

出家人有31件事可稱作不祥

一、佛前安坐受人禮拜,不祥。 二、佛前罵人,不祥。 ...

貧人菩薩因精進勇猛故,先成就佛果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看到有些僧眾身心懈怠,不...

不信淨土的人有這四種特點

那怎麼樣才能信淨土法門呢?前面的偈頌談到多生多劫以...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持名為往生正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願罪業悉消滅

我們一生都是為了身見,為了享樂為了這些東西,一生為...

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節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斂...

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

我於一九三五年到惠安淨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

害人就是害己

從前有一個愚癡的人,因為他和別人有仇,所以常常要想...

「香光莊嚴」是有何含義

問: 請法師開示下面一段話的含義: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為什麼偷盜與賭博會導致來生貧窮的報應

問: 為什麼偷盜、賭錢會感到來生貧窮的報應。 答:...

【推薦】受戒時應如何觀想,才能納受戒體

我們在受戒過程中,應該如何觀想,才能納受戒體? 菩薩...

因果的法則

佛法所說的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間的萬事...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造了罪業而破壞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

我們如何轉苦為樂

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天性都是渴望快樂的,誰都不希望...

佛教徒快樂的秘訣

大乘菩薩行的安樂行,不但要自己求安樂,還要所有的眾...

慧律法師《空的哲學思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法師、諸位長官、諸...

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這樣發願

在這世緣當中、在生老病死苦當中,特別在病的當中,那...

彭鑫博士:損傷元氣的三個方式

生活方式中,損傷身體的方式有很多,針對現代人的普遍...

【佛教詞典】記論外道

(流派)謂弘毗伽羅論之人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記論...

【佛教詞典】勝義諦教

【勝義諦教】 p1104 顯揚六卷十二頁云:八、勝義諦教。...

【視頻】淨界法師《象護比丘的故事》

淨界法師《象護比丘的故事》

【視頻】大安法師《十念皆生我國願》

大安法師《十念皆生我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