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

2015/07/19  大字體  護眼色

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

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中。當時,摩揭陀國的國王是韋提希夫人之子阿闍世王。

一個十五月圓的夜晚,君王沐浴後以香塗身,著新淨衣,在皇宮正殿裡召見群臣。阿闍世王端坐寶座上問道:「今晚正是滿月的日子,我們應該拜會哪一位修行人,以長養善根福德呢?」

一位大臣提出建言:「啟稟大王,不蘭迦葉居住在王舍城中,是一位有著眾多弟子跟隨的大沙門,大王前去拜訪,可以長養善根。」阿闍世王聽了默然不語。 另一位臣子建議:「大王,王舍城裡有一位薩遮尼乾子,是一位大修行人,大王前去拜訪,可以長養善根。」阿闍世王聽後,還是興致索然。

朝臣們紛紛向阿闍王讚歎他們所追隨的外道修行人,都說登門拜望能夠增長善根。最後,阿闍世王回頭詢問一直在身後執持傘蓋的耆婆:「在座賢臣都提出了他們的建議,你為何沉默無言呢?依你之見,今天這月圓之夜,我們去造訪哪一位修行人好呢?」

耆婆回答:「釋迦牟尼佛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目前住在我的庵婆羅園,大王如果前往拜謁,可以增長無量福德善根。」

阿闍世王聞言,立即吩咐耆婆:「盡速調遣五百頭母象,載送五百位夫人一同前往。」待五百象騎備妥之後,阿闍世王和五百位妃子,夜半時分,在執燈隨從們的前後護衛下,從王舍城出發,往庵婆羅園去。

黑幕籠罩下的城郊格外岑寂,當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接近庵婆羅園門口時,阿闍世王驚覺,暗夜中的庵婆羅園內竟然寂然無聲,他驚懼地質問耆婆:「你說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這裡,為什麼園內一點人聲都沒有?你在欺騙我嗎?」

耆婆向前稟報:「陛下,我並沒有欺騙您啊!您往前看!威德巍巍的世尊正在大堂中央,燈火通明之處安然靜坐,就好像牛王處在牛群之中、獅王處在萬獸之中、雪山六牙白象處在象群之中。萬眾環繞之下,猶如恆河深淵一般澄靜無聲,眼前寂然靜默的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也是如此。又如同大海,無量水皆匯歸於海,世尊和比丘僧團功德無量,亦同於此。」

阿闍世王安下心來,躍下座騎,步行至講堂內,在萬籟無聲的闃寂中,緩緩繞著正在禪坐的佛陀和比丘三圈。看見如此攝心禪修,清淨莊嚴的僧團,心懷崇敬的君王向身邊的耆婆輕聲低語:「世尊和比丘們精勤修習禪定,寂然不動,成就無上清淨功德,希望我的太子優陀夷跋陀也能夠成就這樣的功德。」

正在此時,佛陀安詳祝願:「大德所求的願望都能實現。」

阿闍世王聞言,歡喜之情充塞胸中,他親自敷設座席,恭請佛陀上座。

佛陀告訴阿闍世王:「我自己已有座位了,大德請上座。」

帝王畢恭畢敬地頂禮佛足之後,側坐一旁,合掌請教:「世尊,我可否請教您一些問題呢?請慈悲為我開示解惑。」

佛陀和顏說道:「任大德所問,我都會一一為你解答。」

阿闍世王說:「世尊,在座的比丘,出家前曾經是從事過種種工藝的技師,他們跟隨佛陀出家之後,可以在今生得致沙門果報嗎?」世尊慈悲地一一為阿闍世王解答關於業力和因緣果報的疑惑,這場殊勝的法筵後來記戴於《沙門果經》之中。

時間在一問一答之間緩緩流逝,阿闍世王的妃子們因為所佩戴的瓔珞甚為沉重,紛紛解下放在座位旁。正值聽法時,阿闍世王忽然聽見王舍城中傳來一陣一陣混雜著戰鼓、吹貝、象馬車乘的聲音,內心感到疑懼、不安,生大驚怖,於是一聲令下,與妃子們立即返回王舍城。匆忙之中,嬪妃們忘了取回放在座位旁的瓔珞珠寶,直至次日清晨,皇后裝飾儀容時找不到瓔珞,著衣宮婢猜想可能是前夜於倉忙之間,將珠寶遺留在庵婆羅園了,其他妃子們也說自己忘記將珠寶帶回。由於忘失瓔珞的妃子眾多,因而擔心如果據實稟告國王,將會受到阿闍世王的責難。

宮僕向阿闍世王稟報此事時,一位被阿闍世王尊為國師的外道婆羅門正好入宮,伴在君側,他在一旁信口說道:「珍貴的瓔珞如果是遺落在庵婆羅園中,那些比丘們一定會將珠寶藏起來,所以是找不回來的。」

阿闍世王聽信國師所言,便派遣他的親信,暗中前往庵婆羅園尋找珠寶。這位親信一到庵婆羅園,只見釋迦牟尼佛和比丘們端嚴地靜坐禪修,而宮妃的瓔珞仍原封不動地放在原位,在日光的照曜下,金光閃耀。他一一收取珠寶之後,返回王宮,向阿闍世王稟白此事。

阿闍世王心大歡喜,讚歎說:「釋迦牟尼佛和比丘真是無上福田,心無貪念、無慾求,是這世間上最值得信任的修行人,無有能比。祈願世尊的僧團能常住在我的國家,我將盡形壽供養佛陀及僧團。」隨後阿闍世王傳令後宮嬪妃前來領取自己的首飾。

外道國師信口胡言之事,輾轉傳到了僧團,比丘如實地將此事稟告世尊。釋迦牟尼佛聽聞之後,對比丘開示:「眼前的金銀珠寶即使絲毫未動,已讓人譏謗,更何況經手碰觸呢?從今以後,比丘應當嚴守不持金銀寶物之戒。」

典故摘自:《摩訶僧祇律·卷第十八》

省思: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云:「常以戒香,為身瓔珞。」持戒的清淨功德,更勝七寶瓔珞,莊嚴著修行人的身口意。

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迴不出,只因貪慾未斷、業繩未解。想出離苦海,唯有嚴持淨戒,勤修定慧,斷除貪慾的煩惱,才能渡越生死苦海,獲得真實的自在解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九想觀的具體觀法

不淨觀主要是為了對治貪心。人生的痛苦都是來源於貪慾...

菩薩有兩種因緣會失去戒體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簡單講:...

你聞過世界上最妙的香嗎

有一天,尊者阿難請教佛祖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是...

弘一大師:初發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

如何戒除賭癮

問: 我們要怎麼樣在經濟條件差劣的情況下,下定決心戒...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們古人都很相信這個道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有個公案...

佛門戒律中的「三聚淨戒」

《菩薩戒義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

鴿王

有一天,一隻鴿王率領著部下五百隻鴿子,到御花園去找...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古代高僧的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論...

蜘蛛之絲

在印度有一個江洋大盜,名叫犍陀多,生性凶殘,殺盜淫...

小鳥與阿育王

某個安適的午後,人們正在樹下乘涼、聊天時,突然聽到...

佛陀探病

佛陀住在只園精舍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為臥...

善根深厚的人,不會投生在這個世間

念佛不是要等的,這個因循等待可能就耽誤了我們自己。...

聖嚴法師《眾生成佛》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六十華嚴...

何謂「五毒心」

佛門把貪、嗔、癡、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

心態決定獨木橋的走法

弗洛姆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

放下包袱,生命可以不必如此沉重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

佛像開光的表法意義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

食素與食肉之辯

中國漢地佛教徒茹素的傳統 當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

心田中的野草與菩提種子

在沒有修學的那些年,我為金錢忙碌,為名聲忙碌,為了...

【推薦】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僧無為 吳江流慶庵無為能公。齒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

怎樣選擇四十八願中與自己相應的願

問: 經過師父的分析、解釋四十八願,弟子對彌陀的功德...

觀身不淨 奉獻身心

我們現代人在身體上下的功夫最多,生活裡面對身體下的...

如何防止名利的傷害

在前面的歷事練心、積集資糧以後,菩薩經過幾年執事的...

【佛教詞典】肇論疏

(一)凡三卷(下卷缺)。南朝陳代慧達撰。又稱肇論吳中...

【佛教詞典】蓋有五種

【蓋有五種】 p1280 雜集論七卷三頁云:蓋有五種,謂貪...

【視頻】妙境法師《無為法的可貴》

妙境法師《無為法的可貴》

【視頻】淨界法師《貪求神通,精魅惑亂》

淨界法師《貪求神通,精魅惑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