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
這個地方要注意了!有些人對於觀想的境界不熟,理論也不清楚,他也沒有讀誦大乘經典,不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是一心所變現,「以躁妄心,急欲境現」,他就是以這種有所得的躁妄心,念佛趕快要能夠看到極樂世界,或者希望能夠感應到,在現生看到佛陀,你這一念向外攀緣的心是有危險的。為什麼呢?此則「全體是妄」,你就依止妄想修行,你用你的攀緣有所得心來修行,這樣子你的因地是雜染,你不可能去成就佛的功德,跟真心的功德,跟佛、跟真心都不相應,你這樣子因地不真,已經伏下一個魔胎。要注意了!一開始就想要見到什麼,你就伏下魔胎了!
【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未如之何矣!】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這一切法都如夢如幻,萬法唯是一心。你「妄欲見境」,你希望能夠趕快見到阿彌陀佛,當然這一件事是好事,但是你這種有所得的心,會使令你內心躁動,心不寂靜,修行的功德相是明瞭寂靜,但是你的躁動,越念佛越躁動:怎麼念了半天,阿彌陀佛還沒有現身呢?這樣子很容易引起多生的怨家,這個多生怨家,如果你跟他結的緣很深,你過去害他,殺他,而他現在剛好在鬼神道,你在人道,然後你在修行,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他在鬼神道,他就現作境界,他可能會現出恐怖的境界來恐嚇你,也可能現出你貪愛的境界來迷惑你。
既然你最初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是有所得,你不知道這些如夢如幻,你的因地就是有這種取向的執著,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魔業所現,你看到這種境界就生大歡喜心,內心就不安,開始浮動,這個時候,你內心一攀緣,就有空隙。
《楞嚴經》上講:你內心如果是不動,就算魔王來,都不能干擾你。佛法講感應道交。《楞嚴經》上說:魔王來干擾你,你內心不生取著,他拿你沒辦法,他無如之何,沒辦法。你自己要對他有取著心,才會感應道交。你如果情不自安,這個時候魔就附體了,他趁著你攀緣的那個隙縫,就進到你的身體,控制你這個心識,喪心病狂,這樣子就算是活佛現身救度,也沒辦法了,這件事很危險!著魔了,你整著善根都破壞掉了!所以這個地方的問題就是在於「妄欲見境」。
念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念佛的目的,是要追求一心不亂,是要把佛號念得綿綿密密,明靜而住,而不是在念佛當中看到什麼,不是的!這個是一種副產品。但得本,不愁末,你念到一心不亂,你什麼都有。一開始就想要看到什麼,你遲早要出毛病,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著魔,都是我們自己有那個攀緣心,魔才有辦法跟你感應到道交。
所以印祖很懇切地勸勉我們修行人:「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修行要老老實實,知道自己是業障凡夫的根性,不要只是表面上要求高超殊勝,結果本來是想要得到利益,反而受到損害。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