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波羅奈鹿苑仙人所止處而轉法輪,與大比丘眾五百人,無數菩薩俱,諸異佛國各各來會。

爾時世尊,晨旦整服,持缽入城而福一切。賢者阿難侍如常儀,大聖則入波羅奈大城,普次街裡向梵志門。

梵志有女名曰首意,遙見佛身端正殊妙威神巍巍,其心靜然諸根寂定,建上玄默第一澹泊,無有衰入恐懼永除。其意清淨而無垢穢如大淵澄,紫磨金色晃如寶山,若盛天樹華實繁茂,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遍佈其體。昱如大殿而有寶柱,如須彌山峻峙顯特,如月盛滿眾星中明,如日出光晃耀暉赫,無所不照。

女見佛來住於門外,心懷踴躍迴入設座,還詣佛所,稽首佛足下,長跪白言:「善來!安住,願降聖尊屈神臨眄。」佛垂慈愍入館就座。

首意悅豫,重稽首,而取小榻於佛前坐,進而啟曰:「唯,天中天!曾聞如來游波羅奈仙土鹿苑,為沙門、梵志、梵天、龍神,諸魔世人群生之疇,轉無上輪興顯正法。」

佛告梵女:「如是!如是!誠如所云,吾游斯國轉無上輪,為諸未聞宣現正法,不以非法。」

首意問佛:「何謂如來所轉法輪?」

世尊告女:「以十二事緣起之法而轉法輪。」

首意白佛:「重加大恩為我分別,廣說十二緣起之法,法輪所歸令識義趣。」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散其義。」梵女首意,受教而聽。

佛告女曰:「若計有我便有終始,起於不起,從癡因緣則便有行,從行因緣則便有識,從識因緣則有名色,從名色因緣則有六入,從六入因緣則便更習,從更習因緣則便有痛,從痛因緣則便有愛,從愛因緣則便有受,從受因緣則便有有,從有因緣則便致生,從生從緣。致老病死,勤苦愁惱,大患集會。

「如是,女!癡滅,識、行、名色,六入、更習,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滅,勤苦愁惱大患盡除。汝欲知吾以是法故,於波羅奈仙士鹿苑,為諸沙門、梵志、梵天、龍神、諸魔世人而轉法輪,解十二因緣,若受奉行,因可得度。」

首意問佛:「唯,天中天,法寧有內、有外乎?」

告女曰:「不也!」

女又問曰:「法寧有住無明號乎?」

答曰:「不也!」

女又問曰:「寧有興明、有除滅乎?」

答曰:「不也!」

女又問曰:「其明達者寧有形貌乎?」答曰:「不也!」

女又問曰:「以何因緣而致是身?以無有癡何從致生?興心慢意因成其行,何謂因緣而得合成?」又曰:「唯,大聖!如樹無根,何因忽生莖節枝葉華實?如是,世尊!計其無明無有形像,假使因緣從無哲起而致憍慢,何謂無哲之原而致於行?何從致是眾惱集會?」

佛告女:「欲知諸相,本悉清淨,亦復如是。諸法之法,法不知法,愚冥凡夫不聞罪福而造凶危,因從凶危則有終始,因終始則有苦樂。計曉於彼,亦無作罪,亦無福者,亦復無有進退終始,亦復無有遭苦遇樂。」

佛告首意:「汝欲知之,譬如幻士化作所化,其化人者,亦不想念言:『我是化。』彼之幻士,或以實為虛,或以虛為實,悉是欺詐愚偽之法。計斯幻士及所化人,有所化者亦無所化,彼亦空虛誑惑迷妄癡騃之法。於汝意云何?其幻化者,豈復有內而有外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汝意云何?幻無住豈有我名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汝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到後世復來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汝意云何?其幻者豈有所起有所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汝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所有有形像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汝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見聞有幻無幻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其女白佛言:「我曾聞之,其幻化者,無有見聞有幻無幻。」

世尊又問:「於汝意云何?其幻化者,假使無身,豈能令幻化發起諸術乎?」

女答曰:「唯,天中天!其幻化者,實為如此真無所有。」

佛復言:「如是!如是!女!其無明者無內無外,計其法者亦無所有,亦無字也,其無明者不至後世,亦無還返,其無明者亦無有起,亦無有滅,其無明者亦無形像。適興無明緣致眾行,名色、六入、更習、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勤苦愁惱大患集會。」

時女首意白佛言:「甚為可奇!至未曾有!世尊所興而不可及。所以者何?佛、天中天!於虛空中而轉法輪,不可思議所轉法輪,不可稱限無量法輪,無獲法輪,無形法輪,無生法輪,滅度法輪。」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誠如所云,吾所轉輪為轉空輪,所轉法輪不可思議,所轉法輪不可稱限,其可轉輪無量無獲,無形無生,為滅度也。」

時首意女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則以栴檀搗香及諸華香,供養散佛:「唯然世尊!以是德本,誓致擁護,而善救攝。降伏諸根,御制愛慾,逮轉法輪,轉空無輪,無思議輪,不可稱限。無量無獲,無形無生,滅度之輪。」

佛尋欣欲,五色青黃赤白綠光從口而出,其大光明普照十方無數佛國,悉皆覆蔽日月之明,還來繞身至於三匝,從頂上入。

賢者阿難曉了七法:一曰、知義;二曰、解法;三曰、曉時;四曰、了節;五曰、明眾;六曰、練己;七曰、採識人本;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下右膝叉手白佛:「今大聖欣欲,為何感應,願說其意?唯,天中天!多所愍傷,多所安隱,哀念諸天世間人民,分別說之。」

佛告阿難:「爾見梵女首意,以末栴檀、華香、搗香,供養散佛乎?其心誓願逮轉法輪。」

對曰:「已見。」

佛言:「是女以斯德本護己安人,多所救攝,壽終之後當轉女身,至八十四億劫,不歸惡趣,供養六萬諸佛世尊,出家為道,志於沙門,聽受經法。受經法已,即時諷誦,將御如來現在正法,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勸化無數無量眾生,不可計會,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最於後世窮竟劫已,於三千大千,即當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劫名寶明,佛號寶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佛當壽具足一劫,為難計量群黎之疇,勸發道教而逆長益,後至無餘於泥洹界而取滅度。」

阿難白佛:「其首意女,為於何佛植眾德本?」

佛告阿難:「斯女往昔惟衛佛時,以女人身初發道意,取寶珠瓔用散佛上。至於今世復會吾前,志願無上正真之道。亦於式佛、如來正覺發歡喜心,加懷篤信脫衣上佛,以家之信離家為道,而作沙門具滿千歲,淨修梵行,數數講問深奧妙法。於隨葉如來正覺時,以十五日供養世尊及諸弟子,充滿周備,亦復志願無上正真之道。於拘樓如來正覺時,心樂善學攬攝章句,以諸真珠名香供散佛上,其心亦願誓成正覺。於拘那含牟尼佛正覺時,以香塗塔盡其形壽,供養衣服飲食醫藥床座,於二日供養世尊聖眾。見迦葉佛供養奉事,不舍道意。今供養吾,當轉女身,然後得佛道度脫眾生。」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上篇: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下篇: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闕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至拘羅懼國,...

八佛名號經

八佛名號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大迦葉本經

佛說大迦葉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五無反覆經

佛說五無反覆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師初住同安崇勝禪院。開堂日。宣疏...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四天王經

佛說四天王經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百佛名經

百佛名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身口意清...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

【佛教詞典】達磨畢利

(人名)Dharmapriya(-pri),比丘名。譯作法愛。見慈...

【佛教詞典】發生愁嘆苦憂擾惱

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故。或因親族滅亡都...

我所鳥的故事

這個在佛經裡,有一個叫本生經的故事裡面記載。在無量...

並沒有任何真實不變的東西

以佛的智慧來看世間,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

賢母才能培養賢善的子女

印祖在一生教化眾生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教化女人。治國...

寺院由誰管理才是最如法的

寺院原本就是十方佈施所成,三寶所依,本來就是出家師...

兩家人的興衰

前幾天聽一位同事講了他姑姑的故事。 姑姑在昆明做生意...

那個總擔心你吃不好飯的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位朋友在幾年前講的,我卻一...

職場的戰爭

職場可謂眾相俱全:有人積極奮進,有人打小報告,有人...

臨命終是業力激發的時候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那麼到底什...

五隻烏龜換一頭牛

有一對父子,雖然家境很貧困但卻能父慈子孝,生活得和...

聖嚴法師《關於「夢」的問答》

問:每個人都會作夢,有些夢似乎比其它夢更的意義、更...

在家人是否一定要到道場專心辦道

問: 末學感覺在家人有負累,不能專心辦道,希望等孩子...

我們為什麼總會遇到各種不順

我們為什麼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順利?遇到這樣問題的...

【視頻】《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視頻】早課(印能法師唱誦)

早課(印能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