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嗚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傳印長老  2023/03/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嗚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佛(前565—前486)發現了人生規律——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他自己遵循這一規律而成佛,他向世人揭示出這一人生規律,他勸喻世人遵循這一規律,皆可成佛。

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就凡夫來說,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現成。所謂心法,即汝我現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動),所以佛教或佛法,實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應明白、明瞭此理;並且要以明瞭此理為前提、為根本。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而能生萬法。所謂法,即事物。萬法雖多,可以「十法界」統括而無遺。所謂「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範疇。六祖大師所說心性本自清淨等,即是真如。真故,不虛假;如故,常不變。心性即是真如,若能覺悟,即是「一真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能生「十法界」萬法,究竟如何生起?這現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動)的道理,究竟為何?這便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之所覺悟者。梵語「佛陀」,華譯「覺者」,覺,即覺悟,如睡夢覺醒。對凡夫來說,便是不覺,凡夫雖然不覺,心性(精神)與諸佛、未嘗稍異,喻如水的濕性與波浪,實非二物。故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那麼,佛陀覺悟了什麼?若以通俗語言來說,便是覺悟亙古以來乃至盡未來際永恆不可改易的眾生現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動)的客觀規律。這一永恆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便是我們所說的「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之鐵律。

吾人於日常生活中,一念心生起(精神活動),則必定為「十法界」的萬法之因,是即「緣起」,緣起即是因,因如種子,必定感果。俗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相招,法爾必然,這一規律不以任何主觀力量為轉移,故曰「性空」,或名「無我」。所謂「性空」,所謂「無我」,皆言「法無自性,唯念所宗」。無我、無自性,譬如一張白紙;唯念所宗,譬如你在白紙上寫什麼、畫什麼,畫個什麼就是什麼,寫個什麼就是什麼。

如《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眾生與國土,無法而不造。」

又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是心性法則,為諸佛所覺,以之教化眾生,使之駕馭這一法則,返妄歸真,轉染成淨,斷除三惑(見思、塵沙、無明),成就三德(般若、解脫、法身),圓證三身(法、報、化)。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正是遵循這一法則,實踐這一法則,而成就佛道。

這一法則(梵稱曰「達磨」)不是諸佛所創造,更不是上帝、梵天等所能創造,這一法爾如是、不可改易的法則——「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一切諸佛亦不能改易,不過是為諸佛所發現、所覺悟、所遵行,所以能夠「轉凡成聖」而已。所以,佛陀經常向弟子們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說「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等。佛所說法及諸祖立宗,無非是為了使令沉湎在煩惱惑業苦海當中的眾生,用此方法有效地駕馭「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規律而達到出染還淨、超凡入聖直至成就無上佛道而已!

由此可見,吾人信佛,不過是信仰佛陀因其覺悟而發現的真理(道理亦稱真諦)亦即亙三際、歷十方顛撲不破,不可改易的客觀規律而已。這個客觀規律(法則、諦理),被佛陀發現了、覺悟了,親身躬行實踐證明了、揭示出來了,告訴我們了;你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完全由你,佛陀亦不能強迫你。因此,佛教主張智信,即理智的信仰,明白其中道理的信仰,反對盲從的迷信。

一念心性,人人具足,緣起性空(無我)而因果相續,法爾如是,並不因為你信或不信這個道理而改變,或能左右這個客觀規律(法則)的存在。明白了這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仰佛教,其實是信仰自心,信仰自己,不過是以佛陀為模範、為導師而已!正如有知識者謂「佛教是無神論者」,其實是有根據、有道理的。

緣起性空(無我)而因果相續,是即本文開頭提到的一心能生萬法。萬法雖多,歸納為「十法界」,即十個範疇。吾人僅為其中之一,即「人法界」,尚有「九法界」的事理,吾人可從佛經中得知其詳。「十法界」為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以及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

前四(佛、菩薩、緣覺、聲聞)為四聖法界,後六為六凡法界。以修學戒、定、慧的力量,斷除了見思惑(煩惱),超脫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是謂超凡入聖,須證得聲聞法界最高位的第四果(阿羅漢)。分段生死,即一期始終的由生至死,不能自主,因業受報,輪迴於六道,如果不遇佛法,不肯遵循「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法則,努力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則久經長劫,莫由出離。

吾人屬「人法界」有情(眾生),對於「人法界」以外事物,不堪(即無力,即使會用科技手段,終亦有限)涉及,因緣果報,法爾如是。所以,除非信從佛經所說,否則便難承認或相信「人法界」範疇以外的「法界」事物了,哪裡會知道「人法界」以外,尚有「九法界」的事物存在呢?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一般人——芸芸眾生的識見了,甚至誤解佛為某種神靈,或認為佛教是迷信了。

一心為因,十法界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即吾人日常行為;行為名之曰業,是根據梵文「羯磨」翻譯的。發端(造作)於一心,表現於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個人的行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業。身的行為造作有三種業:曰殺、曰盜、曰淫;口的行為造作有四種業:曰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即欺騙、虛假的語言;綺語即低級趣味、黃色歌曲等;惡口即粗暴罵詈;兩舌即挑唆是非、離間人際關係。意的行為造作有三種業:曰貪慾、瞋恚、愚癡。貪,主要為貪色、財、名等;瞋恚,於人或事,輕則不悅,乃至忿恨;愚癡,指不明善惡,不信因果,不信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不信佛、法、僧三寶;並非指沒有文化、沒有學問。

應注意,所謂善惡的區分,就在於這身三業、口四業和意三業,犯之曰十惡業,守之曰十善業。吾人心念複雜多端,造作行為千差萬別,幾乎無一相同,如同天下人貌相無一全同者,即使是雙胞胎,亦不全同。將人們造作行為統括分之,善業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惡業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為因,報感「天道——天法界」為果;中品十善為因,報感「人道——人法界」為果;下品十善為因,報感「阿修羅道——阿修羅法界」為果。梵語阿修羅,亦音譯為阿素羅,此雲無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無酒,此道眾生,具有一定福報而嗔恨心重,好鬥爭,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眾生者。以上為三善道。惡業方面,違犯程度較輕者,為下品十惡業,以此為因,報感「畜生道——畜生法界」為果;違犯十惡業程度嚴重者,為中品十惡業,以此為因,報感「餓鬼道——餓鬼法界」為果;違犯十惡業極其嚴重者,為上品十惡業,以此為因,報感「地獄道——地獄法界」為果。是為三惡道。

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夢東禪師(1741—1810)說: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聲聞、緣覺為小乘,菩薩為大乘,佛為無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獄);不念鬼、畜,即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等覺去佛一等,為僅次於佛的大菩薩)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

(吾人)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此處的依,即淨土;正,即佛陀。)功德以及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苦、集、滅、道),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捨念清淨)八定(四禪定與四空定總曰八定;四禪如上說,四空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嗔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者,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愚癡)是,反此則為十善。

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紅螺山資福寺(位於北京懷柔區)徹悟夢東禪師揭示「心性隨緣」的人生狀態,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注意檢點自己每日所起念頭,自己念頭的活動要操之在己。要為心之師,勿師於心。這樣,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來締造;自己的命運,由自己來操縱。趨吉避凶,行善積福,消除夙業,改造命運,都不在話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所以,佛教徒一向對問卜占卦之類的事情,雖不予否認,卻是不屑一顧的。

佛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師(1861—1940)垂示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生的最佳選擇,便是一切時中,將自己的念頭(精神活動)與「佛法界」相應。《觀無量壽佛經》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是,成就淨業,往生阿彌陀佛淨土,遵循「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的規律,水到渠成,是不言而喻的。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教律典中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嗚呼!可不慎乎!每個人的行為,無論別人見或不見,無論任何時處,只要你個人神智清楚,都是要絕對地由你個人自己負責的。這是淺談佛法的忠告。

佛教認為「人法界」的人道眾生,無論貴賤貧富,皆不免人生過程中的種種痛苦。世上一般人或許覺得人生也有快樂,佛教認為,人生的快樂,乃是相對而言的;也就是說,那不是究竟的快樂,而是建立在痛苦基礎上的快樂,是短暫的,是靠不住的。原因是,人人皆以「自己」為「我」,與他人、與環境對立。其實,一般人所執的「我」,佛教認為乃是一種錯覺,是「自欺」的。佛教認為「我」應具有「自在」和「主宰」二義。能夠自由自在、能夠主宰事物(修持至破除「我執」與「法執」,境智圓融),方可符合「我」義。可是,世人於此二者(自在、主宰)皆不能做到,而執著自己為「我」,所以,佛教認為是錯誤的。何以言之?對於人生的種種痛苦,不由自主,不能抵禦,這就是明顯的證明。

佛教認為,人生痛苦雖多,可以概括為八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陰熾盛苦。佛典中述說甚詳,今簡要說如下:

一、生苦:誕生時,經十月處胎,嬰兒在母腹內,名曰胎獄。臨產,甚至有剖腹者,母與嬰俱甚痛苦。

二、老苦:隨逐時光流逝,由少至壯,以漸暮年,齒髮脫落,面容憔悴,筋骨衰弱,視聽減退;縱秦皇漢武,欲求長生,終不可得。

三、病苦:種種輕重疾病,煩擾人生;每至醫院病房,觸目驚心。近世又出現「艾滋病」「埃博拉」,尤為嚴重,令人談虎色變。

四、死苦:神識謝體,四大(地水火風)分張,如生龜剝殼,螃蟹落湯;臨死苦痛,不可盡言。

五、愛別離苦:撇所遺財物,拋所近親人,這是臨死的愛別離;生平中,往往因為不得已而離別,也是常有的事情。

六、怨憎會苦:終日怨恨、憎惡對方,卻又偏偏必須相聚在一起,不得離開;夫婦、親子、朋友、職場以及社會關係,皆有此種情形。

七、求不得苦:要想得到的事物,往往不能實現。生平中,往往不能遂心如意;如考試落榜、求職落空等。古有云:「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八、五陰熾盛苦:這是眾苦的根源,也是眾苦的結果。五陰的陰,為蔭覆義,使吾人真性不能顯現。陰,亦作蘊,會聚義,此五者各會為一聚,曰五蘊。

五陰(蘊)即色、受、想、行、識。色義為具有形狀、顏色的物質。五陰的色,即吾人的身形體貌。受、想、行、識四陰為心性(精神)。受,即對事物的領納。想,即領納以後的取像(留有印象記憶)。行,即因想像而念慮不停。識,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了別外界事物。熾盛,即此五者(色受想行識)互為助成而造作種種行為,如火益薪,倍加旺盛;造種種業,以致形成種種痛苦。

《般若·心經》云:「五蘊皆空」,此須以「般若」智慧觀照,如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般若,即了知「性空」「無我」的智慧,非同世間聰明。

《金剛經》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幻、泡、影、露、電,是「一切有為法」的六種譬喻,此偈曰「六如偈」。

「六如」與「五陰」直接相關。因為「六如」說的是「一切有為法」,而「五陰」正是有為法的一切。所以,若以佛眼觀之,一般世人沾沾津津,沉迷於六道輪迴之中,其狀態如夢幻,如泡影,如露電。正如宋?姑蘇?景德寺法雲普潤大師詩曰:

世界變成如幻化,受想行起似漚泡;

法塵緣慮同觀影,身似露珠垂樹梢;

翻思過去事如夢,現前若電耀荒郊;

須知畢竟元空寂,只是無端與物交。

世界,即時間與空間。時間為世,空間為界。佛經言,時則豎窮三際,空則橫遍十方;這與當今天文科學界的說法是脗合的。天文學界說:縱然望遠鏡發達,所觀測得知宇宙空間,也是極為有限,不過如同滄海一粟而已!又說:宇宙空間無有邊際,沒有中心點。若是「佛法界」時間與空間的情況則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楞嚴經》)所以,以「得大自在」「常、樂、我、淨」來形容「佛法界」的功德。然而,在「人法界」的人生現象,由於妄想執著,時間因日照地轉而晝夜為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來,現在不停留(了不可得);空間即以假定標點而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時空之中,有無邊無際的銀河星球,形形色色,在演變不停,故曰如幻如化。

受陰領納,想陰取像,行陰遷流,如同天降大雨落在地上,形成的浮泡、剎那不停地前者變滅、後者繼續一般。

感官接受事物為「法塵緣慮」,如同觀看電影(宋時無電影,原詩觀影,指人、物等所映現的影子)一般,譬喻識陰的虛妄。

色陰即由四大(四種主要元素——地、水、火、風。地大為骨肉筋爪等;水大為血汗、尿液等;火大指體溫;風大指呼吸動轉作用。)由此合成的身體,危脆難保,如同朝露。

人的一生中,過去的事,回憶起來,如同夢境一般,說明人世無常,不可停留。而現在的事,亦難把捉,才說現在,已成過去。故喻「如閃電耀荒郊」,一晃即過。

末二句「須知畢竟元空寂,只是無端與物交」,正是凡夫生活狀態,由於「我執」「法執」,不悟「自他同體」「心境一如」之真理,起惑造業,輪迴無期。

嗚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這「四勿」是遠離邪淫外緣的好方法

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

初學者讀什麼樣的經書比較合適

問: 初學者讀什麼樣的經書比較合適? 仁清法師答:...

與師父相處時的禮儀

不少人在初學佛時,常會不知如何與法師相處,擔心自己...

白衣上座,比丘下座,乃法滅之相

那麼現在也有二寶,現在很多地方提倡二寶,不承認僧寶...

佛與提婆達多過去的因緣

過去,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弘法時,身患風疾,醫王祇...

彌勒菩薩思想和慈氏的由來

漢譯大乘佛經,關於彌勒的記載,是不勝枚舉,現僅從他...

貧窮的人有七種佈施

貧窮佈施難。然而,佛陀告訴我們不用財物也能佈施。稱...

水陸法會為何是經懺法事中最為隆重的

水陸法會,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又稱水陸道...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信力不夠,心就容易散亂

問: 請教法師,現在念經持咒持名號,均是散亂心,心口...

家裡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

家裡的很多地方,可能看似乾乾淨淨,其實卻是藏污納垢...

打妄想就會把過去的業給牽動起來

當業力跟妄想結合的時候,人生無解,真的無解!其實人...

惟賢長老:宗教與封建迷信之區別

宗教與封建迷信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區別。 一、產生的...

破齋酬業的故事

破齋酬業,這是《現果隨錄》裡面記載的,也是安士居士...

家裡哪個位置供奉佛菩薩像好

問: 家裡哪個位置供奉佛菩薩像好? 正如法師答: 家...

中峰國師念佛文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諸佛,正此心佛。 六道眾生,...

新春的供養

今天講的內容都關係到我們怎樣做人,怎樣修行,怎樣務...

應本著怎樣的心念來為人處世

近年來,由於社會講求道德的聲音低落、價值觀念偏差,...

佛說真吉祥

過去,在王舍城耆崛山南麓、恆河岸邊,住著一位名叫尼...

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

虛雲老和尚參禪偈十二首

一、參禪不是玄,體會究根源,心外原無法,那雲天外天...

鏡子老師

徒弟擦一面鏡子,邊擦邊說:這鏡子可真是賤貨,幾十元...

別人錯了,我為什麼要生氣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氣憤、會瞋恨、會討厭、會嫉妒等...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這是自力法門沒有的

在通途教理當中,你靠自力在這個濁惡的穢土修行,別說...

對名號不了解,真的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嗎

如果我們對名號不了解,你敢說臨命終時,這句佛號你能...

【佛教詞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p0617   俱舍論九卷十九頁...

【佛教詞典】食失受法

亦名:失受法 子題:決意棄捨失受、捨戒失受、捨命失受...

【視頻】妙音天女(敬善媛)

妙音天女(敬善媛)

【視頻】覺醒法師《玉佛問道-五觀堂的含義是什麼》

覺醒法師《玉佛問道-五觀堂的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