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眾俱。是時,城中有一族姓兜泥耶子,名曰淨意,來詣佛所。到佛所已,見佛相好,心生歡喜種種稱讚,合掌恭敬禮佛足已,退住一面。

時,淨意兜泥耶子,前白佛言:「世尊!我有少法,欲伸請問,願佛世尊聽許我說。」

佛言:「淨意!隨有所疑,今恣汝問,佛當一一為汝開決。」

爾時,淨意兜泥耶子白佛言:「世尊!我見世間一切人眾,種種行相而各差別,或見有人得長壽者,有短壽者;有多病者,有少病者;有端正者,有丑陋者;有如意者,有不如意者;有生下族者,有生上族者;有富貴者,有貧窮者;有愚癡者,有智慧者,如是等類,種種差別。以何因緣,報應如是?願佛世尊為我宣說。」

佛言:「淨意!汝今當知世間眾生,所作因行有差別故,其所得果而各有異。」時,淨意兜泥耶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因果差別,願佛世尊略為開示、若廣說者。我於是義,不能解了。」佛言:「淨意!汝當諦聽如善作意,今為汝說。」是時,淨意兜泥耶子受教而聽。

佛言:「淨意!汝今當知,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懷惡毒,或時持刀、或時執杖,伺求方便殺害生命,無悲愍心不生慚愧,或自手殺、或教他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壽命短促。淨意當知,由殺命因,獲短壽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無惡毒,不持刀杖不殺生命,具悲愍心有大慚愧。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壽命長遠。淨意當知,由不殺因,感長壽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或時執持杖、木、瓦、石打擲有情,或復自手觸惱於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多諸疾病。淨意當知,由惱害因,感多病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不持杖、木、瓦、石打擲有情,不以自手觸惱於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少諸疾病。淨意當知,由不惱害因,感少病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諸過失。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相貌丑陋。淨意當知,由忿恚因,感丑陋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過失。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相貌端正。淨意當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若見他人所有利養,乃至名聞諸可意事,即以方便而為障礙,不令他得。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凡所施作皆不如意。淨意當知,由障可意事因,感不如意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若見他人所有利養,乃至名聞諸可意事,不以方便而為障礙,欲令他得。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凡所施作悉得如意。淨意當知,由不障他可意事因,感如意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於他人所應尊重者而不尊重,所應恭敬而不恭敬,所應供養而不供養,常起我慢,自高其心。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常生下族。淨意當知,由起我慢自高為因,感下族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於他人所應尊重者即起尊重,所應恭敬即起恭敬,所應供養即當供養,不起我慢自高之心。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常生上族。淨意當知,由不起我慢自高為因,感上族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其心慳悋,不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住捨、床座,乃至不以塗香、末香,施諸沙門、婆羅門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貧窮闕乏。淨意當知,由慳悋因,感貧窮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不慳悋,常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住捨、床座,乃至塗香、末香,施諸沙門、婆羅門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富貴自在。淨意當知,由不慳悋因,感富貴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不愛樂正法經典,又復不於沙門、婆羅門所請問諸義: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應發起?何者不應發起?何者應行?何者不應行?不能如是請問開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愚癡無智。淨意當知,由不樂法、不問法因,感愚癡果。

「復次,淨意!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常愛樂正法經典,又復能於沙門、婆羅門所請問諸義: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應發起?何者不應發起?何者應行?何者不應行?而能如是請問開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具大智慧。淨意當知,由愛樂法、請問法因,感智慧果。

「復次,淨意!如我上說,如是因果種種差別。是故當知,短壽因得短壽果,長壽因得長壽果;多病因得多病果,少病因得少病果;丑陋因得丑陋果,端正因得端正果;不如意因得不如意果,如意因得如意果;下族因得下族果,上族因得上族果;貧窮因得貧窮果,富貴因得富貴果;愚癡因得愚癡果,智慧因得智慧果。淨意!是故汝今如實了知,短壽因果是佛所說,長壽因果是佛所說,多病因果是佛所說,少病因果是佛所說,丑陋因果是佛所說,端正因果是佛所說,不如意因果是佛所說,如意因果是佛所說,下族因果是佛所說,上族因果是佛所說,貧窮因果是佛所說,富貴因果是佛所說,愚癡因果是佛所說,智慧因果是佛所說,是故智者如說而行。

「淨意當知,佛說長壽為勝善報,少病為勝善報,端正為勝善報,如意為勝善報,上族為勝善報,富貴為勝善報,智慧為勝善報。淨意!如是等法是佛所說,汝當修學。」

爾時,淨意兜泥耶子聞是法已,心生歡喜,白佛言:「世尊!譬如世間諸黑闇處,不能通達所行之道,雖有眼目不能觀照。若有智者持以燈炬,彼所行道悉能通達。世尊亦復如是,善說正法破諸無智,而能一一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應發起,是不應發起;是所應行,是不應行。如是等法,唯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能善宣說。我於今日快得善利,我今歸佛、歸法、歸苾芻僧,持不殺等戒,為優婆塞。願佛世尊攝受於我。」佛言:「善哉!今攝受汝。」

時,淨意優婆塞,即白佛言:「世尊!今此捨衛城中諸族姓子,若聞是事,咸應念言:『兜泥耶子於長夜中,善為眾生利益開導。』」爾時,淨意優婆塞作是語已,禮佛而退。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上篇: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下篇: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佛說無上依經

佛說無上依經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校量功德品第一...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大品善生經

大品善生經...

佛說九色鹿經

佛說九色鹿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昔者,菩薩...

佛說諸法本經

佛說諸法本經(出《中阿含》別翻)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說無上依經

佛說無上依經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校量功德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逝童子經

佛說逝童子經...

原人論

原人論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

淨土證心集

淨土證心集卷上 傳天台古和 卍蓮 述 淨土緣起 佛之...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佛教詞典】二解脫

(名數)一,有為解脫。為阿羅漢無漏之真智。二,無為...

【佛教詞典】耽餔羅

梵語 tāmbūla 之音譯。又作擔步羅、贍步羅。學名 Pi...

人生無常,抓緊修行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突然暈倒,而且大小...

佛教的二十四諸天

二十四諸天指的是佛教的護法諸神,又可稱為諸天鬼神。...

佛陀探病

佛陀住在只園精舍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為臥...

為何要注重迴向

問: 為什麼要注重迴向? 大安法師答: 一般我們做的...

一元門票的靈岩道場

一元門票靈岩道場 江蘇蘇州的木瀆古鎮,乃清乾隆六下江...

修行人有什麼事情,千萬不要輕舉妄動

我們身為一個修行者,經常會注意自己內心的狀態,很快...

賺錢留給兒女好嗎

問: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快五十歲了,他年輕的時...

這麼簡易的法門,為何你卻不修

龍樹菩薩對我們一代時教的判教,判為難行道和易行道。...

行住坐臥中如何積累淨土資糧

淨土法門有理有跡。理是內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

是自己把痛苦擴大了

諸位,從明天開始我們開始我們開始引導大家修習這個道...

一句彌陀念誦聽

剛開始先偏重點狀的專注,怎麼專注呢?一句彌陀念誦聽...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無分別心才是道

唐代的懶瓚禪師,長年居住在山洞裡,有一次,他寫了一...

【視頻】《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