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戀西大師淨土必求(淨業痛策)

清 古昆集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土必求自敘

大本彌陀經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是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餘為此。起信樂心。不顧譏謗。復集是書。以公有緣。倘有一毫之善。願佛哀憐。令我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一得往生。願承此善。速入娑婆。以此經法。廣化有情。盡未來際。永不疲倦。因今生所受淨土之恩。難酬難報故也。淨土必求者。淨土即功德莊嚴。甚深微妙之境也。必求即至誠懇切。廣大圓融之心也。夫淨土妙門。乃諸佛共讚。難聞難知。故經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我幸有緣。已得聞知。那可不發決定之心。速修而證也。如人已登寶山。那可自甘受苦。不欲取寶而回也。是故應當。必定求之。每日持名。限定幾萬。每日禮像。限定幾時。乃至畢命為期。朝朝向西十念。日日對像哀陳。皆必求之志也。若不如是。恰恰如登寶山。自甘空手。依舊長劫輪迴。豈不痛哉。為此特采至切要之文。述成最警策之語。而為一生取辦之要書也。諸佛甚深微妙淨土之境。皆從眾生廣大圓融必求之心而得。故名之曰淨土必求。是我同倫。切須多讀。方得發起必求之心。而早歸淨土也矣。餘因有戒述之誓。故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至心懺悔發願雲。我今然臂香。供養彌陀佛。願我眾罪愆。決定皆消滅。願我命終時。決定生彼國。願早聞佛乘。願早度一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時在光緒三年佛誕日戀西比丘玉峰古昆稽首書於法源庵之報恩關

戀西大師淨土必求(亦名淨業痛策)

淨業學者 (心永空靜) 同較

念佛法門功重老實

昆深感淨土法門之恩者。實從蓮池大師。臨終老實念佛一句而入也。蓮池大師。一生不惜身命。闡揚淨土。至臨終時。見大眾悲哀。苦求開示。不得已。盡力畢命。答一句老實念佛。大矣哉。不可思議也。我想此語。非但包括蓮祖一生不惜身命。廣度眾生之說。真可以包括釋迦如來。四十九年剖出心肝。普收萬類之談。何哉。老實者至誠也。念者眾生本有靈覺之心也。佛者十法界最勝之果也。以此靈覺之心。稱彼最勝之佛。則無明黑暗之情。九界垢穢之境。當下明淨矣。濁流寸寸清珠映。暗室層層寶炬照。此之謂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良在於斯。故要解雲。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是故念佛功德。非三乘聖行之能比也。亦非人天福德之能同也。故徹悟雲。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奉告現前信願持名之友。當生慶幸。倘非深投佛種。久受佛恩。於此法門。安能信之。安能願之。安能死盡偷心而力行之。死盡偷心者。即是信極一門不被諸惑也。亦即老老實實之謂也。亦即至至誠誠之謂也。當知此心。能頓超苦海。能頓入樂邦。能頓見彌陀。乃至能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故觀經云。欲生上品上生者。第一當發至誠心。故知三藏十二部。悉不外乎一句老實念佛者矣。昆為此。信極蓮池大師。真是彌陀化身。特來傳此念佛三昧之秘訣也。為勉新學。復作偈云。

老實之心妙莫比。以斯念佛佛愈喜。可憐一類聰明人。越學希奇越背理。

老實之心把佛持。佛光遍照必常知。故能令彼愚夫婦。速脫塵牢入寶池。

老實之心念佛名。能使淨業速圓成。故吾蓮祖臨終日。極口勸人依此行。

老實之心勤念佛。平平直直無奇特。彌陀因此更哀憐。必定早垂金臂接。

感堅祖語奉行十念

昆初參學時。見出家人。修十念法。每輕之曰。此是阿彌陀佛。攝受俗人之事。因其終日忙忙。不能多念。故發此誓。若能依行。亦可往生。出家之人。從朝至暮。功課許多。何必重此十念。只要一時功課。亦能抵幾回十念。此因不知淨土之宗旨故也。在俗之人。終日忙忙。但修十念。佛必攝受往生。況出家之人。終日或誦經多少。或念佛多少。再能依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奉行十念。阿彌陀佛。豈不決定令其往生上品者哉。諸大祖師。奉行十念。蓋為此也。昆那時真是愚癡之極。輕毀阿彌陀佛。如此大慈悲大願力。三根普收之大根本法輪。若無此法。安能頓收十惡五逆。皆生淨土。是故輕此法門。即是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即是輕自己常住不滅之大圓覺心耳。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法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此二聖祖。皆法門龍象。道德充足。遠近皆知。尚且如是竭力奉行。故堅密大師云。此淨業必不可少之行。即課佛多者。亦當行之。昆從此深思。忽然有省。始知十念法門。至要至切。故慈雲懺主雲。十念是淨因要切。必不可廢。聰明人。每每不肯行者。不知彌陀。有此大願故也。或信不深願不切故也。果能行之。必信願堅固。所以定得往生。故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往生。臨終十念。尚能往生。況畢世奉行。豈不決定往生。故我於癸亥年二月十九日。在佛頂山禪堂。立誓為始。遂勸諸友。而共行之。丁丑年春日識於法源庵之報恩關。因述偈云。

十念頓圓清淨業。彌陀因地悲心切。觀吾受苦不能休。特駕此航來迎接。

十念頓圓清淨業。慈雲常代彌陀說。勸人每早向西持。盡報定生極樂國。

十念頓圓清淨業。楚公宗匠亦欣悅。畢生常念志無休。親見佛身遍界塞。

十念頓圓清淨業。幽溪聖祖方明徹。德招天樂每臨空。此法修行終不缺。

(附)慈雲懺主十念法門

每晨服飾已。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聲不高低。不緩急。調停得中。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名十念者。是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迴向雲。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乘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作已便止不必拜。要盡此生不得一日暫廢。唯將不廢。自要其心得生淨土)。

讀要解得持名要訣

昆每讀彌陀要解。至光壽之文。感激之至。何幸而得領此妙宗。定是阿彌陀佛光壽二德之所加被。及一切諸佛大慈悲心之所護念。十方世尊。阿彌陀佛。無數劫來。為度我故。修菩薩道。不惜身命。原為此也。欲此妙宗。以熏有緣。而述偈云。

但將名號掐珠念。壽量光明全顯現。欲契西來向上宗。只須老實休分辯。

但念名號光壽顯現者。即要解雲。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如是則向上之宗。全在里許。只須老實念佛。不用分辯矣。故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故徹悟禪師。大悟圓覺。剖心瀝血。讚一聲佛號雲。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堅密大師。乃靈峰嫡子。深得要解以名召得罄無不盡。不勞觀想。不必參究之旨。故云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又云。劫濁盛時。眾生魘重。毋以持名雜參話。毋以粗心習勝觀。雜參話則濁智騰波。定起邪見。習勝觀則非其境界。定起魔事。唯以現前一念無明業識之心。令其專稱阿彌陀佛名號。無間一心。未有不親證親到者。法門至此。愈卑而愈不勝仰。愈淺而愈不可俯。自呼自應。自魘自醒。一心之本元頓彰。法界之體用全揭。無庸鑽仰。秪麼修行。倘未悟透根源。寧可顓蒙合妙。夫顓蒙念佛。至矣極矣。無復加矣。此皆老實念佛。不用分辯之謂也。如是妙行。不可思議。六方共讚。猶不能盡。願諸同學。深思深思。餘慚愧宿障深重。不能現世宏揚如是廣大法門。以報諸佛諸祖之深恩。唯有死心極力。畢命為期。六萬彌陀。六時禮想。誓無間日而已。識於山陰法源庵之報恩關。

讀要解幸死盡偷心

昆深慚垢重。雖有好學之心。實無久專之志。是故學經學律。學禪學淨。皆不成就。幸讀彌陀要解。至解五濁之文。而得死盡偷心。專持名號。欲共有緣。同死偷心。故將所幸。而述偈云。

持名容易死心難。幸把彌陀要解看。欲想一生離五濁。非憑此行必徒然。

非憑此行必徒然者。即要解雲。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慾所陷。為惡業所螫。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復次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熢[火*孛]宅裡。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

因動嗔心立行懺悔

妙葉禪師云。念佛三昧。體性雖圓。宜盡微細條章。革諸猥弊。乃至小罪。猶懷大懼。況我實有瞋恚諸友。令其動恨之大過。若不生大怖畏。至心懺悔。非但不能往生。復恐後世受大惡報。無量壽經云。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可不懼乎。故於光緒二年中元日。敬然臂香九炷。以求懺悔。而述偈云。自慚垢重每生嗔。惱亂諸賢恨且深。為此臂然香九炷。懺除前罪學慈心。從此立誓。畢命為期。每月朔望。必然臂香三炷。至心懺悔發願雲。我今然臂香。供養彌陀佛。願我眾罪愆。決定皆消滅。願我命終時。決定生彼國。願早聞佛乘。願早度一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每日六時禮想中。加讀慈雲懺主大懺悔文一遍。以策瞋恚學友。及毀罵道人之心。不敢復起。我久喜此文。因其懺儀太長。故未遵行。今蒙妙能淨友。直言相告。而知嗔過。乃方讀此。合論雲。真機非友不發。惡法非友不止。誠哉此言也。我本違父出家。逆師行腳。今又每每瞋恚學友。及遠來掛搭請示之人。乃至內覆過失。外現威儀。造種種罪。將來必墮三途。越想越慚。越思越愧。怖畏之心。越起越大。幸每讀此文。從怖畏而生法喜。其中妙益。不可思議。越讀越警。越讀越切。自鞭之語。無過於斯。欲共有緣互相警策。故述數言。以志緣起雲耳。戀西學人古昆稽首書於法源庵之報恩關。

(附)大懺悔文(出淨土十要)

我弟子某甲。至心懺悔。十方諸佛。真實見知。我及眾生。本性清淨。諸佛住處。名常寂光。遍在剎那。及一切法。而我不了。妄計我人。於平等法中。而起分別。於清淨心中。而生染著。以是顛倒。五欲因緣。生死循環。經歷三界。坐此相續。不念出期。而復於中。造極惡業。四重五逆。及一闡提。非毀大乘。謗破三寶。謗無諸佛。斷學般若。用十方僧物。用佛塔物。污梵行人。習近惡法。於破戒者。更相讚護。三乘道人。種種毀罵。內覆過失。外現威儀。常以五邪。招納四事。不淨說法。非律教人。因佛出家。反破佛法。違逆師長。如法教誨。恣行貪恚。無慚恥心。以是因緣。諸惡業力。命終當墮。阿鼻地獄。猛火熾然。受無量苦。千萬億劫。無解脫期。今始覺知。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十方世尊。阿彌陀佛。久已於我。生大悲心。無數劫來。為度我故。修菩薩道。不惜身命。今已得佛。大悲滿足。真實能為。一切救護。今我造惡。必墮三途。願起哀憐。受我懺悔。重罪得滅。諸惡消除。乃至娑婆。生因永盡。諸佛淨土。如願往生。當命終時。悉無障礙。(接發願雲)我懺悔已。六根三業。淨無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淨。皆悉迴向。莊嚴淨土。普與眾生。同生安養。願阿彌陀佛。常來護持。令我善根。現前增進。不失淨因。臨命終時。身心正念。視聽分明。面奉彌陀。與諸聖眾。手執華台。接引於我。一剎那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加於彌陀經禮想儀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下先讀此文然後念佛)。

讀四大祖師語有感

昆業障深重。何緣得熏持名妙法。實仗四大祖師之言教。而得開發者多。愧無學問。不能闡揚。以報祖恩。遂將書名。奉告諸友。以表不忘其本耳。幽溪大師之彌陀圓中鈔。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堅密大師之十要總序。徹悟禪師之語錄。略揭大綱。而述偈云。

六字洪名妙莫窮。即空即假即圓中。法華止觀皆明此。是故幽溪立鈔宗。

六字洪名妙莫窮。華嚴全部在其中。豎窮橫遍難思議。蕅祖因斯立要宗。

六字洪名妙莫窮。三身之德悉居中。徹公悟此垂言教。切切闡揚念佛宗。

六字洪名妙莫窮。堅師捨命於斯中。願三大要廣流世。令眾得聞希有宗。

昆每讀三大要。如膏肓之重病。得救濟之神丹。感德豈可思議也哉。因述此偈。聊表其本。並采全文為證。以便持名學者。同沾妙益。淨土十要總序雲。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托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莫回。高置身於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壞。可煞驚慚。二者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餘宗。在昔之時。不必改弦。但加善巧迴向。在今之世。秪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棄無餘。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已上三要。頗切今時。倘能真實指迷。我願捨身供養。十方三世。共聞此言。

稱名述懷四則並序

圓中鈔雲。凡諸佛應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現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聲益。說法是也。四以通益。現神通是也。唯阿彌陀佛。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時所發誓願故也。餘之四接。其攝機也狹。唯以名接物。其攝機也廣。既彌陀發願。以名而接物。是故應當。專修持名之行。以投願海。方得感應易顯。淨業速成耳。又云一稱嘉號萬德齊彰者。名實不異之謂也。名即假名。實即實德。假名之外。別無實德。實德之外。別無假名。故徹悟雲。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所以幽溪靈峰堅密諸祖。皆勸持名。必不可雜觀想。以違彌陀以名接物之大誓願也。又靈峰大師云。念佛人。若更問念佛是誰。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明眼人為之噴飯。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以話頭為奇特。名號為尋常。棄如意珠王。競取瓦礫。可哀矣。昆為此直告雲。能念佛的。即是不生不滅之大圓覺心也。念善定生天宮。念惡定墮地獄。念佛定生佛國。倘若更問是誰。正是靈峰所呵者。分明誰字話頭。是鈍根人事。有何奇哉。又經云。極惡之人。必墮地獄。暫稱佛號。即變獄火。而成蓮華。豈有圓頓微妙。更過於此。如上四段。皆至要至切之談。持名行者。可不盡心竭力者乎。為暢鄙懷。復遵前義。而述偈云。

極樂巍巍萬德尊。以名接物誓宏深。我今信佛無虛願。決定持名求往生。

但稱名號德明明。彼佛宛然在口唇。可愧我心多異念。於中未見紫金身。

稱佛一聲掐一珠。本來面目分明舉。廣長舌相證明斯。切忌更參向上理。

獄火炎炎稱佛名。頓然一朵寶蓮成。速超苦海無如此。那可於中不死心。

讀佛偈四則並問答

餘題讀佛軒。有學者問雲。佛貴心念。諸說皆然。師重口讀。請示其由。令我斷疑。亦好共行。餘反問曰。萬法唯心。汝已知否。答曰已知。又問。口是一法否。答曰口是一法。餘曰既知口是一法。諒必已知口即是心。若不知口即是心。萬法唯心之義。便不通矣。自口唯心。尚且不知。他物唯心。豈非空說。汝今既知。口是一法。即是自心。萬法唯心之義。可謂的確矣。如此終日口讀佛。豈非終日心念佛。何疑之有。復次當知。在朝貴士。處世明賢。無有一人。不從讀誦而得也。何況出世間之大道。豈有不從讀誦而成哉。遂作四偈。而安慰之。

佛號勤勤讀。蓮華速速開。彌陀曾有願。決定為君來。佛既有緣讚。須加信願持。朝朝只十氣。亦決到蓮池。人人佛肯讀。個個菩提熟。乃至極凶人。亦能生彼國。下愚將佛讀。賢者看為低。且待臨終日。各人見是非。

舌病難除戒午後食

昆自癸酉春。忽得舌病。已經數載。不能斷除。豈不哀哉。無奈舌病越久。貪味之心越熾。乃至時時刻刻。歡喜吃東吃西。如此之心。豈非大亂。心內之亂。猶可稱佛。猶可往生。向外好吃之亂。丑甚丑甚。豈能現世而得往生者哉。念佛鏡一書。將一切法門。與念佛比較。皆差百千萬倍。唯午齋一戒。而極讚之。因此害。少人知覺故也。經云。貪財色名食睡五欲者。必墮惡道。可不懼乎。因此立誓。畢命為期。常持午齋。若破此戒。必墮地獄。不破此戒。願佛哀憐。必生西方。因色身不佳。夜饑難忍。故於子時之後。稍用小食。而述偈云。

久纏舌病莫能去。定是多生貪口味。為此終身持午齋。子時稍犯當慚愧。

愧多貪恚願遲作師

欲為人師。必須戒律精嚴。慧解具足。方能自利利他。道業圓成者也。愧哉。我古昆非但不能如是。抑且多貪多嗔。難調難伏。是故見恭敬我者。便生貪愛。見譭謗我者。便生瞋恚。此是古昆真實之言。若是妄語。必墮地獄。如此心行。豈能往生。故圓覺經云。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豈不怕哉。故立一願。願早往生。遲作人師。以策愛順之心。令著力念佛也。

我立一願必堅持。慚愧難平貪恚癡。且待往生安樂國。方來此處作人師。

自恥好談慎說人過

大寶積經云。菩薩成就八法。於諸佛前。蓮華化生。一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化人令皈依三寶。三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梵行不染五造佛像安華座上。六能除眾生憂惱。七於貢高人常自謙下。八不惱他人。昆每讀此言。真實慚愧。菩薩乃至失命。不說他過。我從朝至暮。總是說人之短。論因果。豈不定墮三途。故梵網合註雲。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可不慎乎。因述偈云。

好談人過罪彌大。必墮三途無出期。是故菩薩至失命。終不開口說他非。

然臂香供梵網經懺悔

梵網經者。昆從初受戒。便喜持誦。後於咸豐六年。在杭城太平門外。月塘寺相近之福善庵。偷得靈峰大師梵網合註。宛如舊失。喜如獲寶。所以歷逃兵難。終不棄捨。此書乃康熙間。台宗金松弘法師之遺物也。愈閱愈喜。遂熟讀菩薩戒。欲為常課。慚愧宿垢深重。力不由志。於菩薩行。不能遵修。是故發心。於報恩關中。敬然臂香十炷。供養梵網經十重戒。又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四十八輕戒。以求懺悔。並懺偷取梵網合註諸書。及一夜動嗔。故燒蚊蟲。乃至作無益事。多傷蟲蟻等罪。願命終時。不墮惡道。正念分明。往生極樂。而述偈云。

敬然臂香供戒經。懺除破戒諸惡業。願求臨死不沉淪。正念分明生樂國。

滿七自慶述懷告眾

無量壽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昆恆於此言。喜徹骨髓。愧持念之功。未竭其力。由是發心。於光緒丙子秋月。在法源庵之報恩關。啟建七七道場。慚愧數經七期。皆被障緣擾亂。雖功不虛棄。實不稱懷。故今特請妙能法師。為眾講經。共相護七。以安內外。昆禁止語言。以絕外事。定拾萬彌陀六時禮想為日課。以策懈倦。於起七日。敬然臂香三十八炷。供養六方三十八佛名號。又然臂香二十一炷。供養釋迦彌陀觀音勢至。及眾菩薩。以求加護。令我內外諸障不起。每晨敬然臂香三炷發願雲。我今然臂香。供養彌陀佛。願我眾罪愆。決定皆消滅。願我命終時。決定生彼國。願早聞佛乘。願早度一切。滿七日。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佛說阿彌陀經。又然臂香十二炷。供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眾。以申迴向。願我承此道場功德。臨命終時。決定得生極樂世界。早見彌陀。早度眾生。又然臂香三炷告眾雲。

古昆深愧障重。妄想難除。七七已完。並無祥瑞。只於第三七完養息。得一異夢。至險至善。堪為警策。可以對眾說說。夢一人。以一把凶刀。橫駕我頂。手不能抵。心中怖急。知必定死。忽憶彌陀。必能救護。即用畢命之力。勇稱佛號幾聲。遂醒。得一身大汗。歡喜異常。不能為喻。深思之。必佛力使然。真真實實。是持名之大切要。堅密大師。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之旨。不外乎此。欲終身為警策。而述偈云。凶刀駕頂。命必難顧。勇心稱佛。佛心救護。欲想臨終。決定離苦。念念之間。應當如此。昆於持名之行。最喜堅密大師。六字洪名。念念欣厭之言。依憑數載。猶未得旨。今獲此夢。心安意悅。感恩難思矣。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願我臨終念佛。與此夢無異。

七越打。靈峰大師之恩越顯。秘藏指南雲。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此語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令我垢重心亂無救之人。得知念佛不用怕妄想。只要信深願切。必定往生。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皆可度脫。此之謂也。我從此。不管妄想多少。只顧持名每日幾萬。願早生下品。免受輪迴。想我垢重心亂。病無可救。幸得遇此活命靈丹。粉骨碎身。豈能報其深恩也哉。故於今日。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靈峰蕅益大師。而發願雲。我今然臂香。供養靈峰祖。願我速往生。早來擊法鼓。普化垢亂人。同生安樂所。唯願大慈悲。證明攝受我。

四七完。承妙能法師。入字贊云。諒此回七期。必定仗佛冥加。得成三昧。今不瞞丑。而對之曰。古人念佛。往生甚多。先得三昧。而後往生。能有幾位。實為信深願切。臨終仗佛力冥加。暫得一心不亂。而往生者多。故普賢菩薩行願品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若先得三昧。何用願臨欲命終。無諸障礙。靈峰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亦不說。先得一心不亂。成就三昧。方能往生。唯先得一心成三昧者。可往上品上生耳。當知今時之人。垢心日熾。先得一心不亂。成就三昧。豈易言哉。我但求一不改變之志。亦千難矣萬難矣。此番七期。障緣不起。持名心安。且得日聽法音。助起精進。信也信極。願也願極。行也盡力。深愧妄想。究竟難息。幸有彌陀慈誓收。信願真深終得入。諸友齊心護七之功。無窮無盡。法師講經助道之功。亦無窮無盡。昆七七日中。蒙照獲益。所受之恩。亦無窮無盡矣。願我等今世。決定同生西方。同見彌陀。盡未來際同化眾生。

七內發願學六時經行出聲念佛

第五七完。慚愧空過。忽憶幸讀佛經。方知無始劫來。受畜生身。無量無數。餓鬼地獄。亦復如是。想做騾時。背負千斤。腹無飽食。晝夜驅馳。苦不可言。做牛時。肩拖一犁。背受千打。步步之間。痛無處欣。暫時無力。便送殺者。豈不大苦。今日幸仗佛力。而得為僧。種種受用。只要自在經行。出聲念佛。何苦之有。且得諸佛歡喜。龍天護佑。現在安隱。臨終往生。如此功德。豈能議哉。那可在念佛關中。貪坐養神。不欲開口。今世若不往生。則虛消信施。披毛戴角依舊難逃。故省庵法師云。這回若不歸西去。依舊從前受苦辛。可不驚乎。是故對佛發願雲。我弟子古昆。敬然臂香九炷。供養阿彌陀佛。唯願大慈大悲。常加被我。令我出聲念佛。胸頭不痛。(因每每出聲念佛胸頭微痛)倘有宿障。必垂救護。方可策勵懈心。圓成勝德。早見彌陀。廣度眾生也矣。

念佛堂所用讚六則

彌陀要典。普度慈航。一歷耳根道不忘。六剎盡宣揚。護念猶長。的的是經王  接蓮池會。

經宣極樂。清淨莊嚴。佛壽無邊光亦然。生者悉高賢。鳥樹談玄。勝妙異群詮  接蓮池會。

彌陀名號。萬德圓彰。信願執持功莫量。諸佛共稱揚。登此舟航。不動到西方  接身金色。

執持名號。脫苦奇方。法藏因中願力強。果上放毫光。攝受迷狂。同往九蓮鄉  接身金色。

火宅主。大恩王。慇勤說彼清涼。有佛常放無量光。妙法正宣揚。滿空天樂日鏗鏘。金樓玉宇無量。若人持名信願強。決定往他鄉。

六方佛。出廣長。同聲稱讚西方。護念信者得安康。同歸極樂場。如斯恩德豈敢忘。應當發願堅強。終日持名急忙忙。必早見慈王。

淨土必求(終)


上篇:淨業知津

下篇:重訂西方公據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西方合論

重刻西方合論序 儒以三綱五常,奠乾坤而正人類;至於...

勸修淨土切要

重刻淨土切要序 今夫苦樂縱橫。一靈萬變。升沉往返。...

佛制比丘六物圖

佛制比丘六物圖 大宋元豐三年夏首餘杭沙門元照於天宮...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如淨和尚語錄

如淨禪師語錄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

【註音版】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佛制比丘六物圖

佛制比丘六物圖 大宋元豐三年夏首餘杭沙門元照於天宮...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佛說罵意經

佛說罵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罵意。十方蟲...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說佛大僧大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王捨國。國有富...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如淨和尚語錄

如淨禪師語錄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

【註音版】佛說八正道經

佛說八正道經...

【佛教詞典】佛性不受罪

(雜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

【佛教詞典】壞色衣

(衣服)僧衣也。翻譯名義集曰:梵雲袈裟,此雲壞色衣...

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我們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第一個,我們 先修空觀...

聖嚴法師: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

所謂「欲樂」,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暫的快樂感受。然...

一切時一切處,洪名聖號不離心口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

貧窮人知因果

有一個極其貧窮的人,他住的是破草屋,穿的是破衣服,...

彭鑫博士:認為SY無害於健康的誤區

傳統西醫認為:精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核酸、葡萄糖...

勿營明日計,當勉後世義

《俱舍論》云:此中壽不定,末十初無量。謂南瞻部洲眾...

佛陀開示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雜阿含卷四九一經》,是佛陀教導在家人...

普陀山的和尚說普陀山的事——二龜聽法

諸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的故事呢,我們又挪步到這塊...

生活忙碌的在家人應如何學佛

問: 法師慈悲,請問對生活忙碌,想發心修行的在家人...

當知現生所受刀兵水火等事,皆由自造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

三種情形來判定業的輕重

藏教的思想認為,現象界的這些差別主要是業力。萬般皆...

聖嚴法師《動靜不二皆是禪》

現在的社會追求效率,造成每個人越來越匆忙,競爭越來...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視頻】《心經》演甫居士

《心經》演甫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