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大乘稻芉經

失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大乘稻芉經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具壽舍利子往彌勒菩薩摩訶薩經行之處,到已,共相慰問,俱坐盤陀石上。是時具壽舍利子向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彌勒!今日世尊觀見稻芉,告諸比丘作如是說:『諸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作是語已,默然無言。彌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說?其事云何?何者因緣?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見因緣即能見法?云何見法即能見佛?」

作是語已,彌勒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諸比丘:『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者,此中何者是因緣?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嘆、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嘆、苦、憂、惱得滅;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

「何者是法?所謂八聖道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是八聖道,果及涅槃。世尊所說,名之為法。

「何者是佛?所謂知一切法者,名之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見作菩提、學無學法故。

「云何見因緣?如佛所說,若能見因緣之法,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是也。若能如是,於法亦見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得正智故,能悟勝法,以無上法身而見於佛。」

問曰:「何故名因緣?」

答曰:「有因有緣名為因緣,非無因無緣故,是故名為因緣之法。世尊略說因緣之相,彼緣生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無錯謬性、無變異性、真實性、實際性、不虛妄性、不顛倒性等,作如是說。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彼復有二,謂外及內。

「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有種,芽生;如是有花,實亦得生。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實。』實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雖然,有種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實即而能成就。應如是觀外因緣法因相應義。

「應云何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謂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外因緣法而得生起。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地界者,能持於種。水界者,潤漬於種。火界者,能暖於種。風界者,動搖於種。空界者,不障於種。時則能變種子。若無此眾緣,種則不能而生於芽。若外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時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種子滅時而芽得生,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種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潤漬於種。』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種子。』風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動搖於種。』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種。』時亦不作是念:『我能變於種子。』種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從此眾緣而生。』雖然有此眾緣,而種滅時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時,實即得生。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時變,非自性生,亦非無因而生。雖然,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種滅之時而芽得生。是故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應以五種觀彼外因緣法。何等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云何不常?為芽與種各別異故。彼芽非種,非種壞時而芽得生;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壞之時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斷?非過去種壞而生於芽;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子亦壞,當爾之時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斷。云何不移?芽與種別。芽非種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從小種子而生大果,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云何與彼相似?如所植種生彼果故,是故與彼相似。是以五種觀外因緣之法。

「如是,內因緣法亦以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無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無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無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從無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從生有。』雖然,有無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因相應義。

「應云何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何者是內因緣法地界之相?為此身中作堅硬者,名為地界。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為水界。能消身所食飲嚼噉者,名為火界。為此身中作內外出入息者,名為風界。為此身中作虛通者,名為空界。五識身相應及有漏意識,猶如束蘆,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為識界。若無此眾緣,身則不生。若內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識界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堅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飲嚼噉之事。』風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內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虛通之事。』識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從此眾緣而生。』雖然,有此眾緣之時,身即得生。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有無明故,於諸境界起貪、瞋、癡。於諸境界起貪、瞋、癡者,此是無明緣行;而於諸事能了別者,名之為識;與識俱生四取蘊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諸根,名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為觸;覺受觸者,名之為受;於受貪著,名之為愛;增長愛者,名之為取;從取而生能生業者,名之為有;而從彼因所生之蘊,名之為生;生已,蘊成熟者,名之為老;老已,蘊滅壞者,名之為死;臨終之時,內具貪著及熱惱者,名之為愁;從愁而生諸言辭者,名之為嘆;五識身受苦者,名之為苦;作意意識受諸苦者,名之為憂;具如是等及隨煩惱者,名之為惱。大黑闇故,故名無明;造作故,名諸行;了別故,名識;相依故,名名色;為生門故,名六入;觸故,名觸;受故,名受;渴故,名愛;取故,名取;生後有故,名有;生蘊故,名生;蘊熟故,名老;蘊壞故,名死;愁故,名愁;嘆故,名嘆;惱身故,名苦;惱心故,名憂;煩惱故,名惱。復次不了真性,顛倒無知,名為無明。如是有無明故,能成三行,所謂福行、罪行、不動行。從於福行而生福行識者,此是無明緣行;從於罪行而生罪行識者,此則名為行緣識;從於不動行而生不動行識者,此則名為識緣名色;名色增長故,從六入門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緣六入;從於六入而生六聚觸者,此是六入緣觸;從於所觸而生彼受者,此則名為觸緣受;了別受已而生染愛耽著者,此則名為受緣愛;知已而生染愛耽著故,不欲遠離好色及於安樂而生願樂者,此是愛緣取;生願樂已,從身、口、意造後有業者,此是取緣有;從於彼業所生蘊者,此是有緣生;生已,諸蘊成熟及滅壞者,此則名為生緣老死。是故彼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暴流水而無斷絕。雖然,此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暴流水而無斷絕。

「有其四支,能攝十二因緣之法。云何為四?所謂無明、愛、業、識。識者,以種子性為因。業者,以田性為因。無明及愛,以煩惱性為因。此中業及煩惱能生種子之識,業則能作種子識田,愛則能潤種子之識,無明能殖種子之識。若無此眾緣,種子之識而不能成。彼業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種子識田。』愛亦不作念:『我今能潤於種子之識。』無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種子之識。』彼種子識亦不作念:『我今從此眾緣而生。』雖然,種子之識依彼業田及愛所潤,無明糞壤所生之處,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時變,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無因而生。雖然父母和合時,及餘緣和合之時,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彼諸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依彼生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執受種子之識。

「名色之芽,如眼識生時,若具五緣而則得生。云何為五?所謂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識得生。此中眼則能作眼識所依;色則能作眼識之境;明則能為顯現之事;空則能為不障之事;作意能為思想之事。若無此眾緣,眼識不生。若內入眼無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無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時,眼識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為眼識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識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識顯現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所思。』彼眼識亦不作念:『我是從此眾緣而有。』雖然,有此眾緣,眼識得生。乃至諸餘根等,隨類知之。

「如是,無有少法而從此世移至他世。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明鏡之中,現其面像。雖彼面像不移鏡中,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面像亦現。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生其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月輪,從此四萬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輪形像現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輪亦不從彼移至於有水之器。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月輪亦現。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而生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其火,因及眾緣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眾緣具足之時乃可得燃。如是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依彼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所生之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種子之識,業及煩惱所生名色之芽。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

「應以五種觀內因緣之法。云何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謂彼後滅蘊,與彼生分各異,為後滅蘊非生分故,彼後滅蘊亦滅,生分亦得現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斷?非依後滅蘊滅壞之時生分得有;亦非不滅,彼後滅蘊亦滅,當爾之時,生分之蘊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斷。云何不移?為諸有情從非眾同分處,能生眾同分處故,是故不移。云何從於小因而生大果?作於小業,感大異熟,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與彼相似。是故應以五種觀因緣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能以正智,常觀如來所說因緣之法,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無盡、不寂靜相、不有、虛、誑、無堅實、如病、如癰、如箭、過失、無常、苦、空、無我者。我於過去而有生耶?而無生耶?而不分別過去之際。於未來世生於何處,亦不分別未來之際。此是何耶?此復云何?而作何物?此諸有情從何而來?從於此滅而生何處?亦不分別現在之有。復能滅於世間沙門、婆羅門不同諸見,所謂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見、希有見、吉祥見、開合之見。善了知故。如多羅樹,明瞭斷除諸根栽已,於未來世證得無生無滅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具足如是無生法忍,善能了別此因緣法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即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犍闥婆等,聞彌勒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稻芉經


上篇: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下篇: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如是我聞:...

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在羅閱祇,與...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一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云。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

【佛教詞典】業非是漏

【業非是漏】 p1219 大毗婆沙論四十七卷十一頁云:問:...

【佛教詞典】梵音相

梵語 brahma-svara,巴利語 brahmassara。又作梵聲相、...

破了本參,還有沒有妄想

未開悟的人,舉心、動念就是妄想;開悟以後,舉心、動...

安了一個「我」,修行統統卡住了

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的心境是什麼?古來大德有幾種形容...

聖嚴法師《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佛教有一句古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若...

心中妄念紛飛,要用什麼方法對治

問:心中妄念紛飛,應當用什麼方法對治? 答:佛在《...

最殊勝、最有效果的供養

一直以來有善士發短信、郵件和打電話表示願意供養我,...

佛經千萬不能隨便亂放

像我們凡夫,沒受菩薩戒的,只受比丘戒了,造罪非得造...

念佛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明瞭阿彌陀佛名號的緣起與德用後,我們宜義無返顧地持...

縱能名滿天下,還能以此了生死否

光無狀,自光緒七年離家,至今已五十年,依然故我。業...

《大吉祥經》中的38種吉祥事

根據《大吉祥經》的義註:古印度曾發生了關於什麼是吉...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第一講) 好,我們聞思講堂群三的各位蓮友們,請大家...

佛陀為何要製定戒律

從聲聞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眾要確保人身不失,故...

四十八大願——(第25願)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我...

【視頻】心經(中國梵唄藝術團)

心經(中國梵唄藝術團)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