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國佛教】(第2頁)   更多詞典列表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經文,一般...

百喻經

《百喻經》,舊題《百句譬喻經》,四卷(或作五卷),...

阿育王經

《阿育王經》,十卷,梁代僧伽婆羅(古代扶南國來中國...

造像量度經

《造像量度經》,一卷,是說明造佛像法度的經典。清乾...

八支甘露心要秘密教授續

《八支甘露心要秘密教授續》,簡稱《醫藥四續》,是流...

淨土慈悲集

《淨土慈悲集》,原作三卷,現存上卷。是中國唐代的淨...

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二卷(或作一卷),中國北魏釋曇鸞(4...

安樂集

《安樂集》,二卷,唐道綽(562~645)撰。道綽...

淨土聖賢錄

《淨土聖賢錄》,九卷,清彭希涑撰。彭希涑是彭際清(...

法寶壇經

《法寶壇經》,唐慧能說,法海集記。現行本有四種:一...

宗鏡錄

《宗鏡錄》,一百卷,五代吳越國延壽(904~975...

碧岩錄

《碧岩錄》,十卷,是佛果圓悟禪師(1063~113...

燈錄

燈錄即傳燈錄,是禪宗歷代傳法機緣的記載,譬如燈火相...

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宋釋道原撰。本書敘述天竺佛...

原人論

《原人論》,一稱《華嚴原人論》,一卷,唐宗密撰。此...

禪源諸詮集都序

《禪源諸詮集都序》,二卷(一作四卷),唐宗密撰,原...

妄盡還源觀

《妄盡還源觀》,全稱《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

四分律行事鈔

《四分律行事鈔》,具稱《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三...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簡稱《南海寄歸傳》,四卷,唐義...

經律異相

《經律異相》,五十卷,梁代釋寶唱等集。釋寶唱俗姓岑...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隋慧遠(523~592)著。原來有五...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釋道世撰。釋道世字玄惲,當時...

翻譯名義集

《翻譯名義集》,七卷,宋代平江景德寺釋法雲(108...

翻梵語

《翻梵語》,十卷,譔者不詳。這部書是唐代從中國流傳...

悉曇字記

《悉曇字記》,唐山陰沙門智廣著。據本書前敘說,南印...

教乘法數

《教乘法數》四十卷,明會稽沙門圓瀞集。釋圓瀞字心源...

釋氏要覽

《釋氏要覽》,三卷,北宋釋道誠集。道誠的生平不詳。...

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三卷,簡稱《僧史略》,宋代釋讚寧(...

釋迦譜

《釋迦譜》,五卷,釋僧祐於齊代編譔,為現存中國所譔...

付法藏因緣傳

《付法藏因緣傳》也稱做《付法藏傳》,或《付法藏經》...

七系付法傳

《七系付法傳》,又名《寶源錄》,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學...

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五十四卷(現行本缺十九、二十兩卷),...

歷代三寶紀

《歷代三寶紀》,或作《開皇三寶錄》,簡稱《三寶紀》...

僧傳

僧傳是記載古來對於中國佛教有貢獻的僧人傳記的總稱。...

高僧傳

《高僧傳》,或作《梁高僧傳》,十四卷,梁釋慧皎撰。...

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或稱《唐高僧傳》,三十卷,唐釋道宣(...

宋高僧傳

《宋高僧傳》,或作《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宋代釋讚...

大明高僧傳

《大明高僧傳》,簡稱《明高僧傳》,八卷(清藏作六卷...

比丘尼傳

《比丘尼傳》,略稱《尼傳》,四卷,有序。中國梁代寶...

居士傳

《居士傳》,五十六卷,清代彭際清編,收集從後漢到清...

歷游天竺記傳

《歷游天竺記傳》,一稱《法顯傳》,或稱《佛國記》,...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亦稱《西域行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是公元691年唐代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慈恩傳》,十卷,唐慧...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梁釋僧佑(445~518)撰(僧...

廣弘明集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釋道宣撰。這是繼...

集古今佛道論衡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唐代京兆西明寺釋道宣撰。本...

辯正論

《辯正論》,八卷,唐沙門法琳著。據貞觀十三年法琳自...

佛典音義

佛典音義,是彙集解釋佛教經典中難讀難解的字音和字義...

經錄

經錄,即佛教經籍的目錄。稱眾經錄、內典錄、釋教錄、...

出三藏記集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代釋僧祐(445~518...

開元釋教錄

《開元釋教錄》,略稱《開元錄》,二十卷,唐代釋智昇...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簡稱《至元錄》,十卷,元代釋...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四十八卷,明釋智旭於崇禎八年至永曆八...

二執

二執,即我執和法執,又稱人法二執,或生法二執。這是...

三藏

經律論三藏是佛典的總稱,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後來弟...

三科

三科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佛教中對於宇宙萬有的...

三惑

三惑是天台宗所說的三種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

四諦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諦謂真實不虛,如來親證。佛成道...

五明

五明(具稱五明處),是印度古代的五類學術,即聲明,...

南三北七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師總結當時各家對於佛教所有教判...

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緣,十二緣起。原出《阿含》經典...

佛性

佛性、如來藏、如、法性、實際,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

佛土

佛土在經論中有時也叫做佛剎、佛界、佛國、淨剎、淨界...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區別於小乘佛教的一個根本出發點...

教判

在佛教中根據義理的淺深、說時的先後等方面,將後世所...

結使

結使,也簡單稱為結,它是一類能夠束縛眾生的心、結集...

格義

格義是此土初期的佛教學者所用一種解說佛典的方法。據...

言教二諦

言教二諦(又作約教二諦),是和境理二諦(又作約理二...

四重二諦

四重二諦,是將真俗二諦開顯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

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三論宗理論與觀行的中心。三論宗的根本聖典...

三宗

佛教教派有關三宗的論說很多,本文介紹的是指南北朝宋...

六家七宗

一、總 說   六家七宗,是說東晉時代的佛教學者對...

念佛

念佛,是憶念所歸依的無上正覺者之意。在修持上,用這...

五會念佛

五會念佛是淨土宗念佛的一種方法。其法主要在於念佛音...

四悉檀

四悉檀,是佛說法的四種範疇,也是佛度生的四種方法:...

十不二門

十不二門,一作法華本跡十妙不二門,是天台宗顯示十種...

性惡

性惡是天台宗闡釋性德的理論。它主要說明:惡是性德本...

性具

性具是說性具善惡,一說性具十界,一說性具三千,是天...

別理隨緣

別理隨緣,又稱但理隨緣,或一理隨緣,是闡釋天台四教...

看話禪、默照禪

看話禪、默照禪是宋代臨濟宗和曹洞宗兩種不同的禪觀法...

六相

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是...

十玄

十玄,又叫作十玄門,是賢首宗重要的學說。賢首宗人為...

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是賢首宗的教相判釋。賢首宗人為表明自宗在...

性起

性起說是賢首宗最精彩的理論。賢首宗說法界緣起,以法...

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具足說應當是圓融法界無盡緣起,是賢首宗基於...

法界觀

法界觀是賢首宗的觀行法門。賢首宗標立法界緣起論,而...

三時判教

三時判教是佛教中觀、瑜伽兩個學派,對佛法經教分別大...

三類境

三類境是慈恩宗關於辯認一切境相(唯識四分中的相分)...

唯識四分

四分是唯識家為闡明諸識作用的各方面,根據唯識義理來...

四智

四智,具雲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意即與四智...

五重唯識觀

五重唯識觀是慈恩宗的觀行法門。五重是:一、遣虛存實...

五種姓

五種姓是梵語的譯文,原又為五類的種屬或族姓。因為屬...

南山三觀

南山三觀,是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開創四分律宗中所立的...

化制二教

化制二教是南山律宗對於教相的判釋。該宗把釋迦如來一...

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是總括大乘菩薩一切戒律的三個分類,即攝律儀...

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即別解脫律儀。佛教七眾弟子,由出離心為發...

金胎兩部

一、名稱的總解   金胎兩部,是金剛界曼荼羅和胎藏...

即身成佛

一、即身成佛的語義   即身成佛的簡單解釋是:不須...

大圓滿

大圓滿是西藏寧瑪派所特有的密教法門,和新派密教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