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重唯識觀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五重唯識觀是慈恩宗的觀行法門。五重是:一、遣虛存實識,二、舍濫留純識,三、攝末歸本識,四、隱劣顯勝識,五、遣相證性識。這五重裡面所說的識,是唯識觀的簡稱。這個觀法是慈恩宗著名的學者窺基法師,按照《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的綱格(對唯識性次第悟入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採集《解深密》等經,《瑜伽》、《成唯識》等論的義蘊而組成,並為實踐的方便區分作五重步驟,詳見於他所譔述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義林》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中。

  五重唯識觀的途徑,是簡擇一切萬法而實證唯識的道理。它的能觀體,是五位百法心所別境中慧,如《法苑義林章》說, 「能觀唯識以別境慧而為自體」,又《心經幽讚》說,「以聞思修所成妙慧而為觀體」。此即於所觀察的境界簡擇分別,獲得決定,斷除疑惑的作用。它的所觀體,是一切諸法,即遍、依、圓三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識觀——遣虛存實識,先就一切諸法所具有的遍(虛)依圓(實)三性,分別遣虛和存實。觀察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皆同龜毛兔角,只從虛妄分別生起,體用都無,所以應當正遣除作空。觀察依他起性是依托眾多的因緣而生起的事相,是後得智的境界,圓成實性是圓滿成就真實的體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離識,所以應當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觀,是由諸有情無始以來,執遍計我法為有,撥真俗事理為空,所以用遣虛觀對破執實我實法,用存實觀對遣撥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像這樣,觀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虛存實。這是空有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攝大乘論》的「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文,《成唯識論》的「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文。諸經論所說「一切唯識」、「二諦」、「三性」、「三無性」、「三解脫門」、「三無生忍」、「四悉檀」、「四嗢陀南」、「四尋思」、「四如實智」、「五忍觀」等,皆攝於此觀。

  第二重唯識觀——舍濫留純識,依他起的諸識中,有相、見、自證、證自證四分,相分是所緣境(濫),後三分是能緣心 (純),心只內有,境通內外,所以只說唯識,不說唯境。但是所謂外境,是遍計所執,亦即獨影境,所以說它作外,並非其體實有。像這樣,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內境,和遍計所執性的外境即執著心外有實法不同,然而都屬於所緣,恐怕互相雜濫,所以舍棄所緣相分的內境,只就純屬能緣的後三分觀察唯識的道理。這是心境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厚嚴經》的「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文,《華嚴經》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識觀——攝末歸本識,見相二分都依自證分起,即不外自體分上的能所緣用,是所變,叫它作末。自證分(本) 是體、是能變。假如離開作為本的自證分,就沒有作為末的相見二分,所以攝用歸體即攝末歸本,只就自證分觀察唯識的道理,這是體用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解深密經》的「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文。

  第四重唯識觀——隱劣顯勝識,八識的自體分中,各有心王(勝)心所(劣)的分別。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所以以心王為勝,心所為劣,只說唯心,不說唯心所。如此,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只就心王的自體觀察唯識的道理,這是王所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說無垢稱經》(舊譯作《維摩詰所說經》)的「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文。

  第五重唯識觀——遣相證性識,八識心王的自體分是依他起的事相,而其實體則是我法二空,即離了遍計所執所顯的圓成實性。因此,更進一步舍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圓成實性的法體求證唯識理。前觀察依他,遣除遍計的知解,如起繩的知解時遣除蛇的知解;今觀見圓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見繩的實質時遣除繩的知解,此即《攝論》遣除唯識想而悟入唯識的當體(不借助於唯識想而得的實證),叫它作遣相證性。進入此第五重觀時,根本智先證真如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執自然息滅。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勝鬘經》的「自性清淨心」文。

  以上五重觀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識相觀察唯識理,後一重就圓成識性觀察唯識理。如此,空有、心境、體用、王所、事理五種,從粗到細,展轉相推,到第五重,實證唯識妙理,於是進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黃懺華)

上篇:四智 下篇:五種姓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所知法

【所知法】 p0735   品類足論六卷二頁云:所知法云何...

玄月

(譬喻)玄妙之真理,譬之月也。三論大義鈔一曰:舉此...

化行二教罪懺相須

資持記·釋懺法篇:「化行二教罪懺相須。若唯依化懺,...

廝禪

(雜語)問答往來,謂之廝禪。廝者相也。大慧書上曰:...

戒四別

(名數)即戒四科。...

出要

與出離同義。要,含有願、要道之意,故世多稱「出離之...

與願手

即結「與願印」之手相。與願印,印相為右手仰掌,舒五...

講式

(術語)書法會之法式表白者。如六道講式,往生講式,...

同體相入

為華嚴宗顯示事事無礙圓融義門之語。同體為「異體」之...

信受奉行

謂信受如來所說之法而奉行之。多於佛經文末用之。仁王...

旃檀

(植物)具名旃檀娜Candana,香木名。譯曰與樂。出自南...

橫豎

即橫與豎。與「縱橫」同義。有二義:(一)以次第謂豎,...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佛說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支國...

如何運用十善業在生活中

問: 如何運用十善業在生活中修行? 慧律法師答: 十善...

忍無可忍需再忍

現實生活中我們快要發脾氣的時候,往往是自己覺得忍無...

一門心思先看淨土經典

一般的人,特別是對於有文化程度的人,一接觸佛教,就...

念經前一定要吃素嗎

念經前能不能吃素,這個問題可以先問問自己。吃素,是...

公平分配財產

在百喻經中有一則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親,年老多病...

衹要往生到極樂,都能獲得不退轉

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

倓虛大師《念佛論》

佛法發源於印度,流傳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

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