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不二門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十不二門」,一作「法華本跡十妙不二門」,是天台宗顯示十種不二妙理的義門。天台智顗在所說《妙法蓮華經玄義》中曾開示了十種妙(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眷屬妙、功德利益妙),嗣後湛然作《法華玄義釋籤》在解釋十妙中,把十妙的無邊法相攝作色心、內外、修性、因果、染淨、依正、自他、三業、權實、受潤十門,而在每一門中都運用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義理,把它結歸無二無礙,即稱為「十不二門」。

  一、色心不二門,這從十妙中境妙立名。天台宗以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無諦七科概括宇宙一切萬法,而一一都有總、別兩種意義,從總的方面說,都在眾生現前根塵相對日夜起滅的一念;從別的方面說,分作色心二法。就一切諸法互相攝入而論,就隨便舉出那一種法都可以作為總,但是在現前的觀行上,卻可以指一念心法為總。然而一切諸法無非心性,隨染淨緣全體起用,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只是一個三千,同居一念,體非各別。這就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為不二。

  二、內外不二門,這從智妙和行妙立名。此門說大小乘中所闡明的觀法,所觀境不出內外二境。於此內外二境都用圓融三觀觀察它,心、佛及眾生三法的體性,名具三千諸法,本來互受、互攝、互具、互融。佛法具三千,方攝心法及眾生法;眾生法具三千,才和心法及佛法相融;心法具三千,也和眾生法及佛法不相隔歷。隨便觀察內境或者外境,都能遍攝互融,是為不二。

  三、修性不二門,這也從智妙和行妙立名。說一切眾生的性德,本來具足十界十如三千諸法,然而全體在迷惑之中,必須憑藉妙智解了,發起圓修,由妙智起妙行,才能徹照性德,而此智德復由性德而發,全性起修。本來相即不二,在性時修全在性,起修時性全在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這就性外無修,修外無性,性不礙修,修不礙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互泯互融,是為不二。

  四、因果不二門,這從位妙和三法妙立名。即從人、天到等覺九界眾生為無明惑所覆,三千諸法的實相沒有顯發,都在因位。只妙覺佛無明諍盡,諸法實相真如理究竟顯發,隨機應現,設化無方,才是果位。然而眾生的一念心因已經具備真性、觀照、資成三法,此因顯發而成為果,因果不殊,始終相即,是為不二。

  五、染淨不二門,這從感應妙和神通妙立名。即無明和法性,就體說,本來不二;就用說,相去懸殊。迷惑就法性翻作無明,全起無明之用,而起無明之用的在纏染心,變造諸法,一多相礙,念念住著。然而在纏的一念染心,本具三千的體用,和離障的淨心沒有差別,所以不二。

  六、依正不二門,這也從感應妙和神通妙立名。即如來所證果地,於常寂光土下示現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無障礙三土,又示現藏、通、別三教的佛果及菩薩等九界身;三土即是寂光、九界無非圓佛;寂光是依根的土,圓佛是正報的身。由於一念心因本具三千諸法,三千法中,眾生及五陰二千是正,國土一千屬依。依正既居一心,不分能所。因果相攝。身土不二。從而淨穢之土,勝劣之身,各具三千,體遍法界,彼此相攝,依正互收,是為不二。

  七、自他不二門,這也從感應妙和神通妙立名。即由十界互具,心、佛及眾生各具眾生及佛。同是一念,自他無別,是為不二。

  八、三業不二門,這從說法妙立名。即如來證果後,應機化,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機。百界千如,不出一念,身口平等,心色一如,是為不二。

  九、權實不二門,這從說法妙立名。即菩薩等九界七方便法(藏、通兩教的二乘及藏、通、別三教的菩薩所同修)為權,以佛界一乘法為實。說法華以前四時中權實不相融攝。到了法華時,開顯九界七方便之權,即是佛界一乘之實。實即是權,權即是實,實外無權,權外無實,非權非實,而權而實,法法皆妙,一一互收,是為不二。

  十、受潤不二門,這從眷屬妙立名。即三草二木七方便眾生(三草:下草喻人天、中草喻聲聞緣覺,上草喻藏教菩薩;二木:小樹喻通教菩薩,大樹喻通別教菩薩)為能受,法華時開顯前三教法皆即圓教佛乘,七方便眾生都蒙授記作佛,譬如三草二木只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不再有上下大小的等差,是為不二。

  以上十門,是就跡門十妙立說,然而跡不離本,亦即本門十妙之旨。

  法華時以前的四時三教,為順物情為實施權,隔歷不融,即稱為二。到了法華時,佛隨自意開顯圓實之理,遍融互攝,平等一如,所以總稱為不二。

  「十不二門」原來是《法華玄義釋籤》的一部分,後人把它錄出別行,其註解多到五十餘部,就中宋代著名的台宗學者知禮(世稱四明尊者)作《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髮揮湛然的真意,為本書主要的疏釋。此外唐宋人的撰述現存的有唐道邃的《十不二門義》一卷,宋源清的《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二卷,宗翌的《注法華本跡十不二門》二卷,仁岳的《十不二門義心解》一卷,處謙的《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瞭然的《十不二門樞要》二卷,可度的《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四卷。

  (黃懺華)

上篇:四悉檀 下篇:性惡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成就八法鄔波索迦

【成就八法鄔波索迦】 p0667   法蘊足論一卷四頁云:...

治地住

【治地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二...

四種性行

(名數)一自性行。諸菩薩本性以來賢良質直,順父母之...

麼麼雞

(菩薩)Māmaki,又作忙莽雞,忙莽計,忙忙雞,摩莫枳...

天龍八部

又稱八部眾。即:天(梵 deva)、龍(梵 nāga)、夜叉...

奔那伽

(植物)Puṣpa-nāga,譯言龍樹華。彌勒菩薩在此樹下...

醍醐喻

(譬喻)天台依涅槃經喻之於第五時之法華涅槃。真言依...

補特伽羅

梵語 pudgala。(一)又作富特伽羅、弗伽羅、福伽羅。譯...

無間道

【無間道】 p1057 瑜伽八十卷十五頁云:無間道者:謂正...

知苦斷集

(術語)苦者苦諦,生死之果報也,集者集諦,煩惱惡業...

笈房缽底

(人名)Gavāṁpati,又舊稱憍梵波提。新稱笈房缽底,...

枓栱

為建築上之一種木材結構。又作斗栱。於立柱與橫樑交接...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父母的累都是為了子女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地主對他的佃戶很好。有一次,...

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馬祖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

如何與慧律法師交流問題

問: 祖國大陸的佛弟子無法與上人近距離交流,修行中...

三種人生比喻

有一位老師有一天帶學生坐船,當船行到湖中央時,他問...

此地若發,是有地理;此地不發,是有天理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縣知縣,在這期間曾...

無論如何也要選「往生淨土」

臨命終時,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是在那一個舒服的時候,無...

圓因法師:為什麼不要吃肉

1、戒殺吃素得福報 佛陀在楞伽經開示我們:食肉與殺同...

准提菩薩——薄福惡業眾生的大依怙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讚大准提。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