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類境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三類境是慈恩宗關於辯認一切境相(唯識四分中的相分)的學說。三境是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它的名義和性質,如《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敘述唐玄奘法師所作的一個頌文說:「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窺基又在《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也跟著這樣闡說。窺基的弟子慧沼法師在《成唯識論了義燈》中更詳加解釋。

  但諸論中從來沒有說過三類境的名目,所以它是玄奘探諸論意的創說(據《成唯識論學記》引慧沼之說,這是奘師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二中「本性相、影像相」的意義而建立的)。

  一、性境。性境是具有真實體性的境界:色境是真實的色,心境是真實的心。此境有三種特徵:第一,從自己各別的實種子生起;第二,有實體實用,不像空華兔角等體用都無;第三,各守自性,不隨從能緣心,而能緣心對它也不改變它的性質,只真實符合它的自相而緣取。例如眼識等前五識及五俱同緣意識的見分所緣取的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所緣取的種子、有根身、器世界、三種境,都是性境。

  不隨心,依《唯識樞要》有三種:第一,此境則是非善非惡(染)的無記性,不隨從能緣心的善惡起善惡的變化,這叫作性不隨。第二,不隨從心繫屬於同一界地,例如第八識系屬於欲界,而所緣取的種子通欲、色、無色三界,以及身在下界起二通時,眼耳二識緣取上二界,身在上地眼耳二識緣取欲界,這叫作系不隨。第三,由於相見別種,所以不隨心從同一的種子生,這叫作種不隨。《了義燈》說有四不隨,除以上三種之外,還有不隨心是異熟等,例如第八識的見分是異熟性,而所緣取的五塵相分卻和它不同,這叫作異熟不隨。

  二、獨影境。這只是能緣心用強分別力變現而無本質的境界。此境客觀上完全不存在,只是主觀上的顛倒計度單獨所變的影像,所以叫作獨影。此境和性境相反,和能緣心從同一的種子生,沒有實體實用。例如第六識緣取龜毛兔角空華等境,又如夢境,這些境都不是從實種子所生的實法,也沒有所託的本質,只是由第六識構畫分別的勢力所成。

  獨影有有質、無質二種。以上所說是無質獨影。還有有質獨影一類,它雖然有本質,而因為那個本質是不生法,所以相分仍然不仗托它生起。例如第六識緣取無為,無為是不生不滅法,不會生起相分,但由第六識用妄分別變作相似的相分而緣取它,所以也叫它作獨影。

  總上所說,獨影境只是能緣心用強分別力所變現,從而三性、種子及界系等都隨從主觀的見分,所以說「獨影唯從見」。

  三、帶質境。這是說主觀能緣心所緣取的境界,雖然有所託的本質,然而和它的自相不符。「帶」有兩種意義,一是挾帶,二是帶似。能緣心緣取此境的本質時,挾帶著它或者帶似它而作異相的分別,另依自力變現一種和它的自相不符的境界,所以叫作帶質境。例如第七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本質變起我法的相分,所緣取的本質並不是我法。但是因為它沒有轉易間斷一類相續無常似常,所以無明相應的第七識誤認作我法而緣取。它確實有所託的本質,不是完全由能緣心的分別而生,因而和獨影境不同。但是所託的本質雖然是有實體的性境,所起的相分卻和它的自相不符,因而也和性境不同。簡單地說就是在見分的妄情和本質的性境之間所起的一種相分。此外第六識對所緣取的本質起非量的相分,例如夜間見繩誤以為蛇,也是此境。

  總之,帶質境確實有所託的本質,所以不是「唯從見」。但是並非照本質原樣映寫,所以也不是完全「不隨心」。它一面可判從能緣心,一面也可判從本質,而說它的性有兩面,種、系也有兩面。就是帶質境的三性不定,例如第七識緣取第八見分,所緣取的相分可隨從本質判它是無覆無記性等,也可隨從見分判它是有覆無記性所攝。這是性通情本。其次,帶質境因為本質和相分並起而形成那種境界,又熏成相分和本質的種子,所以可說是從本質的種子生,也可說是從見分的種子生(或者缺一不可)。這是種通情本。又這個相分的界系,可隨從見分說,也可隨從本質說。這是界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依《唯識樞要》說,隨應的意義是不定。這又有兩種,一種是三類境的隨應,一種是性種等的隨應。前一種是顯示三類境諸心聚的生起,有只是一類,有二合,有三合。所謂一類,就是以上所說的各別三境,例如根本智緣真如只是性境,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等只是獨影境,第七識緣第八見分只是帶質境。所謂二合,是二境並存,例如第八識緣取自地散境時,心王所緣是性境,而心所所緣是獨影境。又前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性境,也可說是帶質境;第六識緣取過未五蘊時是獨影境,也可說是帶質境。所謂三合,是三境並存,例如第八識緣取定果色時,心所所緣只是獨影境,心王所緣卻是性境,但以第六識所變的定果色為本質,所以也可說是帶質境。二三合中有些實在是假說,不一定具備某境全部的定義時也可獲得某境的名稱,實際則決沒有二三類境合而為一的。

  隨應的後一種,顯示三類境隨其所應三性、種子和界系等不定。有三性同而種子、界系不同,例如欲界的第八識緣取上界的天眼天耳,所緣的天眼耳根隨從第八識是無記性,然而能生的種子和界系各別,又有界系同而三性、種子不同,例如欲界的前五識緣取欲界五塵,界系同而能生的種子各別。又前五識通三性而相分是無記性。還有種子同而界系不同,例如第八識緣取定果色,心所所緣和見分同,然而心王所緣的定果色是上界系,而第八識是欲界系。
  (黃懺華)

上篇:三時判教 下篇:唯識四分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藹吉支鬼

又作藹吉鬼。為起尸鬼,即受咒力控制而殺人之鬼。使用...

二種布施

1、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眾生...

三種意生身

通教登地菩薩得如幻三昧,能示現無量自在神通,普入一...

十念住生

(術語)惡業之凡夫,臨終時由十聲之念佛,而往生於極...

十種義

【十種義】 p0102 瑜伽八十一卷五頁云:云何為義?當知...

佛牙

即釋迦牟尼佛之牙齒。據傳,世尊荼毗後,全身悉化為細...

淨摩尼珠

(物名)淨水珠也。有寶珠其德能清淨濁水,故云淨水珠...

四德處

(名數)若近善人則聞正法,聞正法則具四德處:一慧德...

五篇七聚離分品位之意

子題:定其輕重取究竟者莫不齊五、定其來報年劫遠近者...

自證

(術語)第一義之真理非從他得而自證悟者,謂之自證。...

四正行

【四正行】 p0417 如依根差別道中說。 二解 雜集論十...

悟空

(731~?)唐代譯經僧。京兆雲陽(陝西徑陽)人,俗姓...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聖嚴法師《因果法》

接著我們來講因果,因果是從因緣而來的。從前與後的關...

人生應該做到的十件事

一:孝敬供養父母師長。 一切善法都建立在孝道上,對...

迴向的訣竅

很多的同修,平時做迴向,除了按照大德門製定的迴向文...

有人只是小聰明,有人則擁有大智慧

能夠在內心深處明是非、辨真偽,而不張揚、不虛妄,便...

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國佛教泰斗太虛大師提倡的;但是人...

患難病苦應稱念觀音菩薩祈求加護

稱念觀世音菩薩,患難病苦應念觀音加護,眼疾尚未癒,...

找小鳥當證人

我們平時面對外境時,常會加以分別,卻從沒有好好地觀...

【推薦】出家沙彌淨人須知

這個時代大家能發大心出家,說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