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是公元691年唐代高德義淨在南海室利佛逝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時的作品。書中記載玄奘西行回國(645)以後,到本書寫出為止的四十六年中間,中國僧人和朝鮮、越南僧人以及中亞細亞僧人西行求法的一些事蹟。
  傳中記述當時的中國僧人玄照、道希、師鞭、道方、道生、常愍、常愍弟子、末底僧訶、玄會、質多跋摩、文成公主妳母兩子、隆法師、明遠、義朗、義朗弟子(義玄)、益州智岸、會寧、信胄,彼岸、高昌智岸、曇潤、義輝、唐僧三人、道琳、曇光、一唐僧、慧命、玄逵、善行、靈運、僧哲、智弘、無行、法振、乘悟、乘如、大津及附傳貞固、僧伽提婆、道宏、法朗等四十四人,朝鮮僧人阿離耶跋摩、慧業、玄太、玄恪、二新羅僧、慧輪、玄游等八人,越南僧人運期、木叉提婆、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等六人、中亞細亞僧人佛陀達摩、僧伽跋摩兩人的西行求法情況,大部分是每人一傳,也有幾篇是兩人或三人的合傳。各傳篇幅一般多是數十字乃至一千多字的短文,篇中有些傳後還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嘆或讚頌的詩偈。前面列舉的人物,據作者自敘是:「多以去時年代近遠而比其先後的。」而作者本人遊學的事蹟,則分別記述於玄逵傳後及無行、大津、貞固等傳中。
  本書各傳大都記述各人的籍貫鄉里、西行所經的路線和在各國學習佛法等情況。文雖簡短,卻保存有相當多的當時佛教史料和一般史料。
  當時諸僧出國西行的路線,已因中國與鄰國人民之間來往頻繁,交通知識的進展而有水陸不同的路線。在陸路方面,如道宣《釋迦方誌·遺跡篇》說:大唐使者前往印度有三條道路:一條是東路,由河州(今甘肅省臨夏蘭州市西北)西北經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吐蕃(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等地,通過泥波羅(今尼泊爾)往中印度。一條是中路,由鄯州經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甘州(今甘肅省張掖縣)、沙州(今甘肅省敦煌縣)、瞿薩恆那(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佉沙(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朅盤陀(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縣)、迦畢試(今阿富汗境內)、伐剌拏(今巴基斯坦西北境,印度河西之本努)等地往中印度。一條是北路,由長安經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伊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高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蕃縣)、屈支(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蔥嶺北面熱海(今蘇聯伊西庫爾湖)、笯赤建(今蘇聯哈薩克境內)、鐵門(今蘇聯烏茲別克境內)、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內)、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等地至中印度。這三條路線中,第一條東路,即由長安貫通西藏地區經尼泊爾而往印度的路線,也就是唐貞觀、顯慶中李義表、王玄策等前後三次出使印度所經行的道路。第二條中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南道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入印巴次大陸的路線,也就是玄奘於貞觀十九年(645)由印度回到長安所經行的道路。第三條北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北道經帕米爾高原北面過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入克什米爾的路線,也就是貞觀三年 (629)玄奘由長安前往印度所經行的道路。在本書中可以看出,當時玄照、道希、師鞭、玄太、玄恪、道方、道生、末底僧訶、文成公主妳母兩子、慧輪等人西行,似都走了東路;玄照第二次西行以及玄會、質多跋摩、隆法師、唐僧三人,信胄等人西行,則大概是走了北、中兩路。
  又傳中諸僧泛海西行的,比陸行的為多。這是由於當時海上交通已因航海術的進步而相當發達的原故。《唐書·地理誌》載有一條由廣州出發,經屯門山(香港迤北)、佔不勞山、陵山、門毒國、古篁國、奔陀浪洲、軍突弄山(以上均今越南沿岸)、羅越國(今馬來半島南端)、佛逝國間海峽(今新加坡海峽)、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而到印度的航線。本書所載義淨、明遠、義朗、義玄、會寧、大乘燈、道琳等三十七人的西行,主要是走這條路線;但也有由欽州、合浦或交州登舶,也有行到訶陵、佛逝或師子國而止,也有航經扶南(今柬埔寨)、郎迦戍(今泰國南部)或訶利難羅國(今緬甸西部阿拉幹地區)等地。
  另外還有如本書《慧輪傳》所說,三世紀間,中國二十多僧人從蜀川牂牁道出至中印度的路線,即經今滇、川邊境及緬甸北部往阿薩姆的道路。後來慧琳在《音義》中,對這方面曾有詳述。
  本書所載當時僧人西行的不同路線,保存了古代的中國同亞洲各國陸海交通的歷史資料,這是本書的特點。
  又從本書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境內政權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與鄰近國家友好使節往來相當頻繁。如本書所載,玄照在中印度和出使印度的王玄策相遇,另一僧人也和北道使人相隨至縛曷羅國(今阿富汗境內);在海道方面,大乘燈曾於杜和羅缽底國(今泰國境內)隨唐使郯緒來到長安,彼岸、智岸與唐使王玄廓(麗藏和金陵刻本作王玄策)相隨泛舶往中印度,大津也隨唐使泛舶月餘到達室利佛逝。所有這些唐朝遣使循陸海兩道出國通好的史料,可以補充正史之缺。
  至於傳中諸僧西行求法的目標,則不外兩種,一種是尋求佛教的知識,一種是朝拜佛教的勝跡。在尋求佛教知識方面,他們多數在當時印度佛教學府那爛陀寺、大覺寺(即菩提寺)、羝羅荼寺、信者寺等處學習。
  學習內容,以因明、對法(俱舍)、戒律、瑜伽、中觀等五科佛學為主。據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說,當時學人,大都「致想《因明》,虔誠《俱舍》,尋《理門論》比量善成,習《本生》貫清才秀髮,然後函丈傳經三二年,多在那爛陀寺或居跋臘比國」。本書所載玄照,即是「沉情《俱舍》,既解對法,清想《律儀》,兩教斯明,後之那爛陀寺留住三年,就勝光法師學《中、百論》,復就寶師子大德受《瑜伽十七地》」。智弘也是學《律儀》,習對法,既解《俱舍》,復善《因明》,於那爛陀寺則披覽大乘,去信者道場乃專攻小教。無行也是「向那爛陀聽《瑜伽》,習《中觀》,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復往羝羅荼寺,……習陳那法稱之作」。這些記載,對研究古代佛教史都有參考價值。
  在朝拜佛教的勝跡方面,本傳諸僧遊旅的範圍,除印度外還廣泛地及於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以及南亞等國。如道琳、僧哲等之於當時的烏萇、犍陀羅(均今巴基斯坦境內)、三摩呾吒(今孟加拉境內)等國,玄照、道琳等之於當時的縛曷羅、迦畢試(均今阿富汗境內)等國,玄會、智弘等之於當時的羯濕彌羅國,道希、玄太等之於當時的泥波羅國,義朗、明遠等之於當時的師子國;曇光、智弘等之於當時的訶利難羅國,常愍、義淨等二十餘人之於當時的室利佛逝、訶陵、渤盆(均今印度尼西亞境內)等國,義朗、智岸等之於當時的朗迦戍、扶南等國,都曾餐風宿露,瞻禮勝跡,對增進當時各國宗教界的友好關係,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本書作者義淨本人於公元671年(三十七歲)由廣州乘波斯舶到室利佛逝,停留六月學習梵語,得到佛逝國王支持,乘王舶往印度,「在那爛陀十載求經」,然後帶著梵本三藏,五十萬頌於687年(五十三歲)途經佛逝,留居七年,常與當地著名學者釋迦雞栗底研核佛乘,深研義學。中間還回廣州一趟,邀同貞固等四人至佛逝相助他從事整理、寫作、翻譯工作。本書和另一名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就是他於692年(五十八歲)在佛逝寫出寄歸本國的。這是當時西行求法的僧人中一個突出的例子。
  本傳是古代中國和朝鮮,越南等國僧人留學海外的重要紀錄,同時也是當時中國和鄰國有關交通史地的珍貴史料。此書1894年譯成法文,1942年又譯成日文。
  (高觀如)

上篇:大唐西域記 下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對大眾

大眾有四。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居士眾。四沙門...

三轉讀文

即空轉、假轉、中轉。又作十如三轉。法華經方便品有「...

佛降生像

即指釋尊誕生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之像。據敕修百丈...

非一界

【非一界】 p0711   瑜伽五十六卷十頁云:云何非一界...

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 為梵語 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數取趣、...

稱揚諸佛功德經

(經名)三卷,元魏吉迦夜等譯。佛在靈山為舍利弗及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梵名 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ksudraka-vastu。凡...

佛說戒唯簡淨

行宗記釋云:「事謂行業,時即三世,正遍知海,無不明...

彌伽釋迦

(人名)Meghaśikhara,沙門名,譯曰雲峰。宋僧傳二曰...

十二願王

(雜語)藥師如來建十二願,故稱為十二願王。...

日月燈明佛

日月燈明,梵名 Candra-sūrya-pradīpa。又作燈明佛。...

天神

(天名)梵語曰泥縛多Devarā,為梵天,帝釋等一切天眾...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佛說罪福報應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舍身護法的靜藹法師

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身見。佛陀慈悲,為什麼要...

商人與龍女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善良的商人,他驅趕著八頭牛,到一個很遠...

學佛的三種目的

學佛的目的總結起來有三種: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報。 健...

七心訣

心善 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行善事,能經常...

能修此十一種法,道業必有成就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為比丘眾開...

如何成就一心不亂

九心住(欲界定) 一、內 住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到極樂世界能得壽命無量,修行永不退轉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佛陀又...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