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性惡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性惡是天台宗闡釋性德的理論。它主要說明:惡是性德本具,了達惡即法性,就能妙用無染。

  性惡說的明確提出,始見於隋代智顗的《觀音玄義》。其重要論點是:一、善惡都是性德本具。性德本有,是因果根本。性德了因種子修得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緣因種子修得即成解脫,究竟即成斷德涅槃;性德非緣非了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即是法身。了是顯發,緣是資助;緣因資助了因,顯發正因法身。緣了二因既具有性德善,也具有性德惡。二、修中善惡可斷。一切法不出善惡,由性中善惡起作修中善惡,然後產生世出世法。修中善惡屬於事用,才可論及染淨逆順。闡提是染逆之極,斷修善盡;佛是淨順之極,斷修惡盡。三、性中善惡不斷,只是善惡的法門。諸佛向門而入,則修善滿足,修惡斷盡;闡提背門而出,則修惡滿足,修善斷盡。人有向背,門終不改。性既不可改,復不可斷壞。四、佛和闡提的差異在達與染。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性惡,不為惡所染,因此永無復惡;闡提染而不達,與此為異(參閱宋知禮《觀音玄義記》卷二)。

  即修惡達性惡,是性惡說的根本理論。智顗對於「性」的解釋是:性以據內,內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雖然不可見,不能說沒有。心也一樣,具一切五陰性,雖然不可見,不能說沒有。如果用智眼觀察,就能知心具一切性(參閱《摩訶止觀》卷五上)。這說明性是本具的理體,性惡雖是修惡的理體,不可改,不可斷,但若能達於性惡,就可不為惡所染。智顗曾經著重指出了「達」的意義:善與實相相順是佛道,惡與實相相背是非道。如果了達諸惡非惡而是實相,就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如果對於佛道生著,不消甘露,佛道也就成為非道(參閱《摩訶止觀》卷二下)。可見達性惡就是達實相,性惡也就是實相。

  智顗曾在闡釋「非行非坐三昧」中詳細說明歷諸惡修止觀的要點,這就是即修惡達性惡的具體方法。善惡是相對的,相對的惡未可盡為觀境,應當以顯著的惡即與事六度相反的六蔽作為修止觀的對像。善法修觀,其蔽不息,當於惡中而修觀慧。若蔽恆起,此觀恆照。當知蔽即法性,蔽起即法性起,蔽息即法性息。常修觀慧與蔽理相應,能於一切惡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破除作為六蔽根本的無明,顯出法性,乃至諸佛,盡蔽源底(參閱《摩訶止觀》卷二下)。他在闡釋「觀煩惱境」中並曾說到:「四分煩惱不得隨,隨則使人入惡道,復不得斷,斷則成增上慢。應當觀煩惱暗即大智明,顯佛菩提,惑則不來。」觀的方法是三止三觀:四分煩惱,體之即空,是體真止和入空觀;觀諸煩惱藥病等法,是隨緣止和入假觀;觀諸煩惱同於真際,是息二邊止和入中道觀。如果入惡無觀,放心行不調事,是名大礙,何關無礙;是增長非道,何關佛道(參閱《摩訶止觀》卷八上)。

  這樣,如果了達性惡,惡也就成了善。智顗在闡釋「三法妙」中曾經指明了這一點:凡夫心一念即皆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煩惱性相和惡業性相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因為由迷明才起無明,如果解無明,即是明。又由惡有善,翻惡即善。惡即善性,未即是惡;遇緣成事,即能翻惡。如竹有火,火出還燒竹;惡中有善,善成還破惡。因此即惡性相是善性相(參閱《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宋代智圓曾經更明白地說:「性中之惡,惡全是善。理體無差,豈應隔異?」(《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卷二)

  按照智顗以前弘地論師等的見解,佛斷惡種子盡,只作神通現惡化度眾生。智顗認為作神通現惡是作意起惡,不是不可思議理,能任運應惡,這與外道無異。他的意見是:佛不斷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熏,還能起惡,同一切惡事化度眾生。但是這種起惡跟一般的起於修惡不同,雖起於惡而是解心無染,通達惡際即是實際。因此他在說明佛「修惡不得起」之後,接著就以「不染故不起」作為它的解釋(參閱《觀音玄義》卷上)。這一意義,就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就是不斷煩惱入涅槃(參閱《請觀音經疏》)。

  唐代湛然對性惡說也曾加以闡明,他特別注意到防止性惡與實惡的混淆。他指明以達惡為善也必須離惡。如《華嚴經》中婆須密多得菩薩離欲際法門,能化所化並是因欲而得離欲。對於惡法修觀,是由於惡可改,起意義在於不可恣惡和存惡。例如對於貪慾修觀,即是以觀推究,令欲破壞。既經四句推檢,能使貪慾泯然,但有妙觀,無復貪慾。因此而使欲轉為智,智能進道,運至涅槃。他說明從事來看,六蔽有起息,法性無起息;從理而說,俱無起息。因此六蔽和法性,其體不二,終成絕待,無蔽無性,亦無起息。若得此意,就能但觀貪慾即是法性,而得性空和相空(參閱《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四)。這明確顯示了修觀能息六蔽,使之轉而為智,因而有破惡和達性的功能。

  宋代知禮對性惡說曾力加闡揚,他建立性惡說為天台宗義的特點,認為性中具善,諸師亦知;性中具惡,他皆莫測(參閱《觀音玄義記》卷二)。他揭示性惡說的要義在於智照和無作,破斥了山外認為性惡無消伏義的說法。這就是說:眾生本來未曾離惡,初心人創心修觀都從見思發端,由於藏通別三教不談性惡,見思不即理性,既非性惡,定為能障,必須別緣真中二理,別修觀智,才能破此見思惑心,顯出本有常住之體。這樣就有了能緣所緣和能破所破,惑智對待,境觀不忘,因而成為有作之行。圓教既談性惡,見思即是理性,惑既即是性惡,只用此惑而為能觀;惑既為能觀,又復為所觀,一心三觀,圓頓十乘,更非別修,當處絕待,豈非性德之行。這樣還有什麼能緣所緣和能破所破,非但所觀無明是與法性體性不二,而且能觀觀智即是無明。能所一如,境觀不二,才能初心即修中觀,造境無不真實,成為無作之行(參閱《釋請觀音疏中消伏三用》、《對闡義鈔辯三用一十九問》、《絳幃問答三十章》第二十五問、《教門雜問答七章》第一問)。

  知禮又以此義闡釋煩惱即菩提,反破當時禪者講者以天台所說同於禪宗達摩門下尼總持和道育斷惑證理翻迷就悟的見解。他的主要論點是:煩惱生死既是修惡,全體即是性惡法門,所以不須斷除和翻轉。天台所明「即」義,直須當體全是。不是二物相合,因此不同於尼總持的斷惑證理;也不是背面相翻,因此不同於道育的翻迷就悟。又既煩惱等全是性惡,也不可以說是一向本無。由即而論斷,就無可滅;由即而論悟,就無可翻。圓教佛法界是十法界互具,所以不須壞九法界或轉九法界。圓教所論斷證迷悟,只從情和理兩方面來看:情著則十法界俱染,有惑可斷,為惡所迷;理融則十法界俱淨,不斷而證,了迷即悟(參閱《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宋可度《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一、宋宗曉《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四「天童四明往覆書」)。

  知禮又以性惡理論闡釋懺法中的無生懺。一切罪相無非實相,十惡、五逆、四重、八邪都是理毒的法門和性染的本用,以此為能懺,即此為所觀,惑智本如,理事一際,能障所障皆泯,能懺所懺俱忘,終日加功,終日無作。這樣就是最上第一懺悔,能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參閱《修懺要旨》)。

  知禮詳盡闡發了即修惡達性惡的一家大旨,也同時對性惡和修惡作了嚴格的區分。他曾指明:性惡跟性善一樣,都是體具微妙法門清淨功德,與《大乘起信論》中所說「過恆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等更無少異。至於一切世間生死煩惱妄染之法,都是修惡,雖全性起而違於性,故須永滅。因此在證會時,修惡雖盡,性惡常存(參閱《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第二十三問)。

  元代懷則繼續發揚了知禮的論點。他在《天台傳佛心印記》裡首先談到:「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他認為諸宗不知性具惡法,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因而必須翻九法界修惡,證佛法界性善。這是獨標清淨法身,都不出於但中之義,從四教說偏屬別教,未可稱為圓頓心印。他舉出《摩訶止觀》所明十乘妙觀觀於十境,一一皆成圓妙三諦,顯示了九法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法界性善。用這樣的絕待妙法作為觀體,才是終窮究竟極說,也就是佛祖正傳心印。

  他對於即修惡達性惡的見解,也發揮了智顗和知禮的觀點。迷情須破,法不可破。因此用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觀,達此一念修惡之心即是三千妙境或法界,相相宛然,事理本融。既然情消理顯,修惡就不屬所破而屬所顯了。既達性惡,就無修惡可論,可以說修惡斷盡。修惡既即性惡,也可以說修惡何嘗斷。因此,斷與不斷,妙在其中。佛達性惡,廣用諸惡化度眾生,乃是妙用無染,表現為性惡法門。性惡法門無染礙之相,而有性具之用。這種性具的妙用,如君子不器,善惡俱能,體用不二。別教行人不達性中具惡,如淳善人被無明所牽,就會造惡。

  他曾論及性善惡和修善惡的劃分界限。善惡相對,可以從十法界次第迭論:六法界為惡,二乘為善;八法界為惡,菩薩為善;九法界為惡,佛法界為善。九法界為惡乃是惡之際,佛法界為善乃是善之極。上面說九法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法門,乃是就極而論。

  明代傳燈著《性善惡論》,更詳盡地闡釋了天台一家的性惡理論,主要是承繼了知禮和懷則的說法。

  他曾論及性和修的區別:台宗言性則善惡具,言修而後善惡分。性於善惡未形,本來還不應當以善惡論;但是以修而觀於性,修既有善惡,性豈得無善惡?既然修中善惡可分,性中善惡無分,性惡就能任運攝得性善,而使性中善惡與修中善惡不同。修中善惡確然有升沉苦樂的差別,性中善惡則體具三德,皆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並沒有升沉苦樂的差別。

  他對於即修惡達性惡的解釋是:性善性惡乃是真如不變之體,修善修惡則是隨緣差別之用。正因為真如不變體中具有善惡二性,隨緣時才能有善惡之用。世人日用根塵相對,凡起一念,必屬一法界,一法界生起是事造,九法界冥伏是理具。事中九法界是全性惡以起修惡,事中佛法界是全性善以起修善,既全性起,有何一法不即佛法。九法界既從性惡以起修惡,修惡遍處即性惡遍處。而性惡融通,九法界性惡遍處即佛法界性善遍處。如能觀修惡即性惡,就可以任運攝得佛法界性善。這正如同即波見水,即器見空一樣,不須轉側以明此心而見此性。由此了三德性,離三惑染,順理無作,就是圓教的稱理圓修,也就是隨淨緣造成佛法界。這時佛法界現起,九法界冥伏,其實所具九法界毫無所改。因此,即修惡達性惡,乃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妙門,訓人為善的大道。

  傳燈對於用惡度生的性惡法門,作了詳細的闡述,並就佛和菩薩分為究竟性惡法門,分真性惡法門,相似性惡法門和觀行性惡法門,分別列舉了降魔等等事蹟。他說到性善法門是常,性惡法門是變,有時善不足以化度,就不得不施於惡。其實這裡的惡只是以「不順」為義,並非是真正的惡。例如降魔時,變魔逆境以為順境,或變魔順境以為逆境,用來惱亂其心,使之於惡得盡。因此,性惡法門乃是佛菩薩大權的能事,是稱性施設的妙用,是慈善根力所現。他提出了建立性惡法門的五大因緣:一、理體本來具足善和惡;二、由惡照性,可以成修;三、果地圓證了十法界性,一無所改;四、果地能圓起十法界用,無謀而應;五、眾生根性不同,菩薩度生必須有性惡法門,才能示現無量,或如《華嚴經》中婆須密多等以三毒而作佛事,把自己由修惡悟入性惡的法門用以利生,眾生入道也必須有性惡法門,才能適應於由惡緣翻邪歸正的情況。

  性惡說的依據,從智顗所說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來看,是出於《大般涅槃經》南本卷三十二對於佛性有無的四句料簡。懷則《天台傳佛心印記》並曾指出此說通於諸大乘經,不過立名不同。如《華嚴經》中的十法界,迷則俱染,悟則俱淨:《法華經》中的諸法實相,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緣了,實相是同體實中善惡正因,九法界十如是惡緣因,佛法界十如是善緣因,又如《請觀音經》中的毒害,即是性惡。此外如性淨性穢,理明理暗或常無常雙寂之體,都是一體的異名。

  智顗親承陳代慧思,性惡說的淵源可以從慧思的著作裡看到。《大乘止觀法門》卷二曾說,如來藏具足染淨有其二種:一是性染性淨,二是事染事淨。心體或淨心具足染淨二性而無異相,一味平等。無明染法實從心體染性而起,由於無明體暗,不知從心而起,不知心性平等。因其不能稱理而知,所以說它是違性。智慧淨法實從心體淨性而起,由於智慧明利,能知悉從心生,能知心性平等,因其稱理而知,所以說它是順性。這樣,眾生遇佛方便教化,隨順淨心,就能證真如。又卷一說,眾生和佛悉具染淨二性,法界法爾,未曾不有。雖因熏力起用,先後不俱,染熏息而轉凡,淨業起而成聖;然其心體二性實無成壞。因此,就性而說,染淨並具;依熏而論,凡聖不俱。大乘止觀法門所用的名相和解釋雖稍有不同,但是對於性惡說的要義都已經具備了。
  (禹振聲)

上篇:十不二門 下篇:性具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盡法

【盡法】 p1285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頁云:謂彼諸行、於...

劫比羅國

(地名)劫比羅伐窣堵國之略名。...

釋迦無師

(雜語)止觀一之一曰:論曰:我行無師保。經云:受莂...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經名)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西晉竺法...

二際

際者際畔。指涅槃際與生死際。小乘認為此二者有別,大...

是法非法經

(經名)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說恃善生慢,反為非法。...

子

指置於椅前用以承腳之小几。又作凳子、承足床、腳凳、...

僧那

【僧那】   此雲弘誓。肇論云: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

四墮

即殺、盜、淫、妄四波羅夷罪。...

如來眼菩薩

又稱如來觀菩薩。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聲聞相應作意修

【聲聞相應作意修】 p1394 顯揚十六卷一頁云:一、聲聞...

個個圓常道

為華嚴宗、天台宗所說幽遠玄妙之教。圓者,完全圓滿之...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餓鬼報應經 失譯附東晉錄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

要「知大」,要「見遠」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

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

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這是佛教的根本認知,...

聖嚴法師《家庭美滿事業成功》

以禪修者的立場,談家庭美滿及事業成功的原則,可以用...

一念熏修雖然短暫,但卻是真實的力量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麼呢

十行位言行者,進趣義。謂菩薩初心,雖具二利,然前信...

明一法師與保險公司員工的座談問答

編者按:保險公司面對的客戶五花八門,有的可能會非常...

佛法的大要--因果

今天承劉典獄長之邀,來和各位講講佛法。佛法的大要,...

慧律法師《清心語錄》

◆生命的序曲是幾聲的哭泣,而終結郤只是一聲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