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六家七宗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一、總 說

  六家七宗,是說東晉時代的佛教學者對於般若性空的解釋,各出異義,紛紜不一。姚秦鳩摩羅什門下沙門僧肇,在他所譔《不真空論》當中,歸納作心無、即色、本無三義。劉宋建康莊嚴寺曇濟擴充作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識含宗、幻化宗、心無宗、緣會宗六家七宗。後來下定林寺僧鏡撰《實相六相論》,南齊汝南周顒撰《三宗論》,都是七宗論的流亞。

  原來關於主要的性空典籍的翻譯,可以分作三期:第一期是從支婁迦讖到鳩摩羅什以前,翻譯有《道行》、《明度》、《光讚》、《放光》等經。第二期是鳩摩羅什時代,翻譯有《大品》、《小品》等經,《大智度》、《中》、《百》、《十二門》等論。第三期是玄奘時代,翻譯有《大般若》等經。在第一期性空典籍譯出後,《放光》即大行華京,《光讚》卻寢逸涼土。而般若性空義的研究,到道安先後才大盛。那個時期,有支孝龍、康僧淵、竺道潛、竺法蘊、支遁、於法蘭、於法開、於道邃、僧光、竺僧敷等,大都以講習般若性空義為業。

  般若性空義的研究在這個時期大盛的原因,實在於當時時代思潮的影響。佛教的教理和此土先秦諸子中老莊的學說比較相近,所以初入此土就和黃老併稱。到三國時代魏正始年中,何晏、夏侯玄、王弼等,祖述老莊,專談玄理,時人叫作清談。漸次而有所謂竹林普賢出現,崇尚虛無,遺落世事。像這樣,老莊玄理為魏晉清談所依託,而般若空觀和老莊玄理相似,所以為晉人所樂道,從而般若性空之學隨老莊虛無之說而風行。

  然而其時性空譯籍還沒有周備,把般若經典的精神所在加以邏輯的體系的說明的論書如《中論》、《百論》等,還沒有翻傳;而且《道行》「頗有格礙」,《放光》「言少事約」,《光讚》「辭質勝文」,意義又不容易通達。因此,各家對於般若性空義的解釋不免模糊影響,各有所偏。即如彌天釋道安,為一代般若大師,僧叡稱揚他的學說最得性空的實義,然而又慨嘆他猶隔一間,所謂「爐冶之功,微恨不盡」,而把原因歸到「《中》、《百》二論,文未及此」,「無法可尋」。

  二、別 說

  (一)本無宗。曇濟的《六家七宗論》原書不傳,《名僧傳抄·曇濟傳》述此論關於本無宗的一節說:「如來興世,以本無弘教,故方等深經皆備明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於元氣陶化,則群像稟形。形雖資化,權化之本,則出於自然。自然自爾,豈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無在元(似是萬字之訛)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夫人之所滯,滯在未(似是末字之訛) 有。宅以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蓋此之謂也。」此文並沒有說出本無宗是何人所立。後來陳小招提寺慧達所譔的《肇論疏》引用此文的數語,說是道安所說。再後吉藏的《中論疏》把本無一家分作兩宗,一是道安本無,一是琛法師本無,而他舉示道安的本無義也引了此文的「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等語。那就本無宗是道安所立了。其次,依《中論疏》,本無就是僧叡所謂性空,而他的涵義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也就是性空緣起、緣生無性的意思。

  (二)本無異宗。這一宗的宗義已經沒有原始的文獻足征,似乎就是《名僧傳抄·曇濟傳》所引和本無正義相違的 「……虛豁之中,能生萬有……」而《中論疏》所舉示琛法師的本無義,似乎就是他的解釋。其文如下:「次琛法師云: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於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這是說還沒有萬物之前,先有所謂無,從無生有,所以萬物出於無。這個學說解釋經論所說非有非無說,所謂非有是有就是無,所謂非無是無也是無,一切只是所謂無。僧肇評破這個學說,說他是中心崇尚所謂無,所以凡所發言都趣向於無。實在經論成立非有非無的本意,只因為一切諸法都依因緣而有,不是真實有,所以說非有。又因為諸法依因緣而有,不是一向無,所以非說無。何必妄生穿鑿,說非有是無卻此有、非無是無卻彼無呢?元康《肇論疏》說這個本無異義是竺法汰所立,僧肇所破即此。吉藏《中論疏》像在上面所引,說是琛法師(依《中論疏記》,琛法師就是竺法琛,也就是竺道潛)所立,僧肇所破即此。然而慧達《肇論疏》說僧肇所破是道安義及慧遠義。

  (三)即色宗。曇濟關於即色宗的說明不傳。依僧肇,即色義是說色無自性即色是空。其文如下:「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但依吉藏《中論疏》,即色義中又有二說,一關內即色義,二支道林的即色游玄義。而僧肇所破是關內即色義。其文如下:「一者關內即色義,明即色是空者,此明色無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此義為肇公所呵。肇公云:此乃悟色而不自色,未領色非色也。」這說關內即色義所闡明的即色是空,乃是色法都依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所以說「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然而還沒有領會因緣所生,無實體性,本來是空。

  不偏在無自性一邊,進而說色本是空的,便是支道林的即色游玄義。《中論疏》舉示道林的學說如下:「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論》,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論。此猶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與安師本性空故無異也。」《即色游玄論》不傳,據《世說新語·文學篇》劉孝標註及《中論疏記》所引,大意是說「夫色之性,色不自色,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就是說色從因緣而有,不是自有。所以當體即空。其次,支道林關於即色義的撰述,除《游玄論》外還有「釋即色本無義」本無就是性空,所以《中論疏》說他和道安義無異。然而慧達和元康的《肇論疏》卻說僧肇所破的即色義就是支道林所說。

  (四)識含宗。吉藏《中論疏》說識含義是於法蘭的弟子於法開所立,其文如下:「第五於法開,立識含義,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今之所見群有,皆於夢中所見。其於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這是說三界群有都是在大夢中所見,而倒惑的心識是大夢的主體。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有都為倒惑的心識所變現。假如覺悟三界本空,惑識就消滅,不再見有宇宙一切諸法。《高僧傳》說法開每和支道林爭即色空義。又道林講《小品般若》,法開曾經指示他的弟子法威去攻難他。

  (五)幻化宗。吉藏《中論疏》說幻化義是壹法師(依《中論疏》所引《山門玄義》,他就是竺法汰的弟子道壹)所立,其如下:「第六壹法師云:世諦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經云:從本己來,未始有也」。又《中論疏記》說:「玄義云:第一釋道壹著《神二諦論》云: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為世諦。心神猶真不空,是第一義。若神復空,教何所施,誰修道隔凡成聖,故知神不空。」這是說世間諸法都如幻如化,自始非真實有,而心神卻不空。這個是空色不空心,和下面的心無義剛剛相反。

  (六)心無宗。元康《肇論疏》引《世說新語·假譎篇》,說心無義是支愍度所立;又引《高僧傳·竺法汰傳》說道恆常執心無義。吉藏《中論疏》又說溫法師(依慧達《肇論疏》及《中論疏記》,就是竺法深的弟子竺法蘊)用心無義。因此執心無義之見於記載的,有以上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論》當中首破心無義,其文如下:「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吉藏《中論疏》引申說:「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釋意云:經中說諸法空者,欲令心體虛妄不執,故言無耳,不空外物,即萬物之境不空。肇師評云:此得在於神靜,而失在於物虛。破意云:乃知心空,而猶存物有,此計有得有失也。」這是說經中所說諸法空,並不是說所有外界的萬物和內界的心一切都空。外物實在有,不曾無。只是在物上不起計執之心,所以說他空,說他無。就是只內裡止歇心的執著繫縛,令不想外色,外色的觀想就不生,並不是外色化為烏有。這個是空心不空色。僧肇評破這個心無義,就假如就得失說,這個學說得在心能夠不在物上起執著繫縛,所以心神寧靜。失在還沒有通達外界的萬物也都緣生性空。

  (七)緣會宗。吉藏《中論疏》說緣會義是於法蘭的弟子於道邃所立,其文如下:「第七於道邃,明緣會故有,名為世諦。緣散即無,稱第一義諦。」又《中論疏記》說:「玄義云:第七於道邃著《緣會二諦論》云:緣會故有,是俗。推拆無,是真。譬如土木合為舍,舍無前體,有名無實。」這是說一切諸法由因緣會合而有,猶如房屋,由土木會合而成,但有假名,都無實體。

  三、總 結

  在曇濟以前,姚秦僧叡已經有六家偏而不即之說,而以道安的本無義為在六家之外的性空宗,那就成為七宗。僧叡雖然沒有說出六家的名稱,然而曇濟的六家七宗說,大概就是本僧叡說而立的。吉藏《中論疏》在徵引六家七宗及其他關於般若性空的論述之後,雖然說「若封執上來有所得,皆須破之;若心無所寄無所得,適緣取悟,皆得用之」,然而仍然祖述六家偏而不即之說,只以道安的本無義及支道林的即色義等為和經論的立義相符,也就是只有這幾家的學說是般若性空的正義;而且這幾家的學說原來是一種,不過語言文字不同而已。
  (黃懺華)

上篇:三宗 下篇:念佛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智母

(術語)生智之母也。猶言覺母。新譯仁王經中曰:實相...

十四神九王

佛說華嚴經時,文殊師利菩薩從善住樓閣出,拜辭佛陀,...

見道三心智

【見道三心智】 p0642   顯揚十七卷一頁云:論曰:從...

曲法門

指似是而非,令人迷惑之法門。或指不正之教法,不切實...

觀待因

【觀待因】 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觀待,意指相對性、條...

(物名)又曰銅鈸,銅鈸子,銅盤等。原為西戎南蠻之樂...

郁伽支羅村

郁伽支羅,梵名 Ulkacelā,巴利名 Ukkacelā, Ukkave...

攝善法精進

【攝善法精進】 p1459 瑜伽四十二卷十六頁云:云何菩薩...

恆隨轉

【恆隨轉】 p0883   此種子六義之一。成唯識論六卷十...

二種心相

(名數)一、心內相,心之本性清淨平等也。二、心外相...

理趣經曼荼羅

指圖繪理趣經各段法門之曼荼羅。又作理趣釋曼荼羅。即...

六根懺悔

指各就六根懺悔。即向諸佛禮拜懺悔自己過罪之際,特各...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佛說罪福報應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

前面講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講到懺悔方法。首先我們看看...

聖嚴法師:人心是最大污染源

四十多年前,我在上海時,聽過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

禪修需調五事

禪修需調五事:第一,調飲食;第二,調睡眠;第三,調...

不肯念佛者,皆是福薄之人

昔時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淨土,不願修念佛法門...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佛說阿彌陀經》 為...

【推薦】帶業往生是帶什麼業

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帶業往生。離開了這個本質特點,那...

九緣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語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

不從小事來學忍辱,沒法來成就大事的

忍耐是說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說成安忍。我們在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