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是類書體。在它以前,梁武帝蕭衍令沙門僧旻、寶唱等采擇經律裡重要希有異相,以類相從,編成《經律異相》五十卷,開了佛教類書的先河。道世繼起作《諸經要集》,鈔出佛經中有關的材料一千條,分三十部一百八十餘目,每部開始有「述意緣」,總序一部的大意。其次有「引證緣」,廣引故事為證。到了擴充成《法苑珠林》分一百篇,篇下有部,也是以「述意」、「引證」居前,用《要集》原文,共分六百餘部,末尾更有 「感應緣」,廣引實事為證。而且註出引用的典據。
本書原為一百卷,獨萬曆十九年嘉興藏刻本析為一百二十卷,今兩種版本並行。
本書從《劫量篇》起到《傳記篇》止,共一百篇,其篇名和分類如次:
《劫量篇》第一,卷一。《三界篇》第二,卷二、三。《日月篇》第三,卷四。《六道篇》第四,卷五、六、七。《千佛篇》第五,卷八、九、十、十一、十二。《敬佛篇》第六,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敬法篇》第七,卷十七、十八。《敬僧篇》第八,卷十九。《致敬篇》第九,卷二十。《福因篇》第十,《歸信篇》第十一,《士女篇》第十二,卷二十一。《人道篇》第十三,卷二十二。《慚愧篇》第十四,《獎導篇》第十五,《說聽篇》第十六,卷二十三、二十四。《見解篇》第十七,卷二十五。《宿命篇》第十八,卷二十六。《至誠篇》第十九,卷二十七,《神異篇》第二十,卷二十八。《感通篇》第二十一,卷二十九。《住持篇》第二十二,卷三十。《潛遁篇》第二十三,《妖怪篇》第二十四,卷三十一。《變化篇》第二十五,《眠夢篇》第二十六,卷三十二。《興福篇》第二十七,卷三十三。《攝念篇》第二十八,《發願篇》第二十九,卷三十四。《法服篇》第三十,《然燈篇》第三十一,卷三十五。《懸幡篇》第三十二,《華香篇》第三十三,《唄讚篇》第三十四,卷三十六。《敬塔篇》第三十五,卷三十七、三十八。《伽藍篇》第三十六,卷三十九。《舍利篇》第三十七,卷四十。《供養篇》第三十八,《受請篇》第三十九,卷四十一、四十二。《輪王篇》第四十,卷四十三。《君臣篇》第四十一,卷四十四。《納諫篇》第四十二,《審察篇》第四十三,卷四十五。《思慎篇》第四十四,《儉約篇》第四十五,卷四十六。《懲過篇》第四十六,《和順篇》第四十七,卷四十七。《誠勗篇》第四十八,卷四十八。《忠孝篇》第四十九,《不孝篇》第五十,卷四十九。《報恩篇》第五十一,《背恩篇》第五十二,卷五十。《善友篇》第五十三,《惡友篇》第五十四,《擇交篇》第五十五,卷五十一,《眷屬篇》第五十六,《校量篇》第五十七,卷五十二,《機辨篇》第五十八,《愚戇篇》第五十九,卷五十三。《詐偽篇》第六十,《惰慢篇》第六十一,卷五十四。《破邪篇》第六十二,卷五十五。《富貴篇》第六十三,《貧賤篇》第六十四,卷五十六,《債負篇》第六十五,《諍訟篇》第六十六,卷五十七。《謀謗篇》第六十七,卷五十八、五十九。《咒術篇》第六十八,卷六十、六十一。《祭祠篇》第六十九,《佔相篇》第七十,卷六十二。《祈雨篇》第七十一,《園果篇》第七十二,卷六十三。《漁獵篇》第七十三,《慈悲篇》第七十四,卷六十四。《放生篇》第七十五,《救厄篇》第七十六,卷六十五。《怨苦篇》第七十七,卷六十六、六十七。《業因篇》第七十八,卷六十八。《受報篇》第七十九,卷六十九、七十。《罪福篇》第八十,《欲蓋篇》第八十一,卷七十一。《四生篇》第八十二。《十使篇》第八十三,卷七十二。《十惡篇》第八十四,卷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六度篇》第八十五,卷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懺悔篇》第八十六,卷八十六。《受戒篇》第八十七,卷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破戒篇》第八十八,卷九十。《受齋篇》第八十九,《破齋篇》第九十,《賞罰篇》第九十一,卷九十一。《利害篇》第九十二,卷九十二。《酒肉篇》第九十三,卷九十三、九十四。《穢濁篇》第九十四,卷九十四。《病苦篇》第九十五,卷九十五。《舍身篇》第九十六,卷九十六。《送終篇》第九十七,卷九十七。《法滅篇》第九十八,卷九十八。《雜要篇》第九十九,卷九十九《傳記篇》第一百,卷一百。
本書撰述的宗旨,主要在於類鈔佛典,以便學者檢索。其感應緣,則用事實闡明罪福的因果關係,增強對於佛法的信念。
本書的特色有兩點:
其一:博記名物典故,大都註明依據,不作揣摩擬議、憑虛臆測的說法。本書引用的典籍達四百多種,除佛經而外,兼及儒典纖緯以及道教經典。道經有《道士法輪經》、《太上清淨消魔寶真安全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老子升玄經》、《老子西升經》、《智慧觀身大戒經》、《化胡經》、《靈寶消魔安志經》、《老子大權菩薩經》、《靈寶法輪經》、《仙人請問眾聖難經》、《仙公請問上經》、《上品大戒經》《升玄內教經》、《智慧本願戒上品經》、《仙公請問經》、《太上靈寶真一勸誡法輪抄經》等。此外也旁涉雜史、稗史,如《魏略》、吳均《齊春秋》、《列異傳》、《旌異記》、《真人關尹傳》、宋躬《孝子傳》、《神仙傳》、《周穆王天子傳》、《齊諧記》、《冥報記》、《冥報拾遺》、《搜神記》、《續搜神記》、《幽冥緣》、《冪祥記》、《冤魂誌》等籍。無典據的也註明依據時人某所說,如王同仁說、王玄策說、琬師說、法雲說、崔義起家婢說、王之弘說等。
其二:保存了一些珍貴文獻和史料,其中關於內典的佚文,有《佛本行經》、《菩薩本行經》、《觀佛三昧經》、《善權經》、《淨度三昧經》等五十二種,從《開元釋教錄》以來就未見原本的,此書卻有引文,還有屬於疑偽經類的若干佚文。又其中關於外籍的佚文,有《冥祥記》、《西域誌》、王玄策《中天竺行記》事,特別是後兩種對研究印度中世紀的歷史地理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原書早已遺失,而此書有十餘條引文,極可珍貴。
(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