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二有支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緣,十二緣起。原出《阿含》經典,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稱為「十二有支」。

  這種結構,在佛教原始經典中是為探求有情眾生生死苦惱的緣起而設立的。無明(對佛教真理不能自覺)為緣引起行(善惡行業),行為緣引起識(識別作用),識為緣引起名色(身心),名色為緣引起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處為緣引起觸(反應),觸為緣引起受 (感覺),受為緣引起愛(妄執),愛為緣引起取(追求執著),取為緣引起有(存在),有為緣引起生,生為緣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構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相依相對的因果關係,而說為「十二因緣」。

  後來的小乘論書把十二因緣同輪迴相配,眾生由過去的業而受現世的果報,由現世的業而受未來的果報,就有說眾生涉三世輪迴的次第緣起。《俱舍論》把十二因緣分成四種:一、剎那緣起,於剎那間立十二支;二、連縛緣起,十二有支因果無間,連續而起;三、分位緣起,立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從胎生學的角度來解釋十二因緣;四、遠續緣起,懸遠相續無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緣起說為有部所採用。

  依分位緣起說,過去世無始的煩惱,叫做無明。依過去世煩惱而作善惡行業,叫做行。無明和行,稱為過去二因。由這過去二因,心識開始活動,在受胎的一剎那成為有情的分位,這就是識。受胎開始的第二剎那以後,六根尚未完備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內六根具足,即將出胎,叫做六處。出胎以後至二、三歲,只有接觸感覺,尚未識別苦樂,叫做觸。四、五歲以後到十四、五歲,對事物漸能識別苦樂,是為受。以上從識到受,稱為現在五果。十六、七歲以後,愛慾漸盛,叫愛。三十歲以後,貪慾旺盛,叫做取。依愛取的煩惱,造種種的業,定來世的果,這就叫做有。以上愛、取、有,稱為現在三因。依這現在世的三因而於未來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稱為未來二果。這樣,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加上兩重的因果,合稱為三世兩重因果。

  唯識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識論》卷八設從無明到有十支為因,生和老死二支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從過現二世來看,十因在過去世,則二果為現在世;如從現未二世來看,十因為現在世,二果即在未來世,終究不出二世一重,所以稱為二世一重因果。因為無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識至受五支的因,所以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這七支為牽引因。愛、取、有三支為因,緣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稱愛、取、有三支為能生支,或生起因,稱生和老死二支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四種十二因緣,與化法四教(藏、通、別、圓)相配,說三因佛性。

  十二因緣有各種觀,與四諦觀同為重要的觀法。《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四,歸納為四種觀法:一、雜染順觀,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等順次而觀迷惑之生起;二、雜染逆觀,即把老死等安立諦說,從老死逆次第而觀迷惑之生起;三、清淨順觀,即從無明滅則行滅等順次而觀成正覺之真理;四、清淨逆觀,即從老死滅是由生滅故等逆次第而觀成正覺之真理。順觀亦稱流轉門,逆觀亦稱還滅門。順觀則為苦集二諦,逆觀則為滅道二諦。
  (姚長壽)

上篇:十二部經 下篇:佛性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有四種業

【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有四種業】 p0610   瑜伽二十四卷...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禪林用語。原指真正之珍寶即在自家之中;禪林中,轉指...

火輪印

(印相)側合兩拳各堅其頭指,著其頭作三角形也。...

五因

【五因】 以地、水、火、風等四大種為能造之因,以諸色...

嗢底迦

(人名)外道名。譯曰能說。見俱舍記三十。梵Uktika。...

諸無為法無無為相

【諸無為法無無為相】 p1358 大毗婆沙論三十九卷十三頁...

死賊

(雜語)死以賊害人,故名為賊。坐禪三昧經上曰:今日...

【近】 p0819   瑜伽五十六卷五頁云:問:何義,幾蘊...

抑止門

(術語)為欲使眾生不放逸,方便隱攝取之慈悲,言惡者...

五重念佛

(一)為華嚴大疏鈔卷六十二所舉之五種念佛法門。即:(一...

調直定

(術語)天台譯三昧為調直定,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

欲尋害他

【欲尋害他】 p0986 大毗婆沙論四十四卷一頁云:云何欲...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施恩、受恩與報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則《樵夫與熊》的故事:有一個...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內涵當中,不管你是修什麼宗派,都有...

五度無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

六度者,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

宏海法師:楞嚴經講解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請大家隨著我合掌。 南無楞...

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便能預知時至

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罣礙、無散亂心才可。...

禪宗的參禪方法——無門關

下面講禪宗的參禪方法無門關,它淵源於我現在所住的趙...

如何斷煩惱無明和妄想

問: 如何斷除煩惱、無明和妄想? 慧律法師答: 師父...

是供佛好,還是供菩薩好?

問: 供釋迦牟尼佛好,還是供菩薩好,比如供觀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