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十二章經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四十二章經》,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經文,一般認為是最早的漢譯佛經。
  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與漢明帝求法傳說有密切關係。漢明帝求法有種種不同說法,因之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也有許多異說。本經的傳來,最早的記載是《四十二章經序》(《麗藏》本經首及《出三藏記集》卷六所載與《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論》)。經序說,後漢孝明帝夢見金人,因遣張騫、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但不載年月。西晉王浮撰《老子化胡經》說是永平七年(64)遣使,永平十八年(75)還(《廣弘明集》卷九《笑道論》第十四)。《歷代三寶紀》以後的記載則都說是十年還漢。根據這些記載,本經的初傳當在公元64~75年之間。
  經序和《牟子理惑論》僅言從大月支國寫取此經,未說翻譯。《出三藏記集》卷二始說張騫、秦景等於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肯定此經譯於月支。《高僧傳》卷一又說此經於洛陽譯出。由此可見,此經翻譯地點,自梁以來尚無定說。至於譯者,《出三藏記集》說竺摩騰譯寫,《歷代三寶紀》所引寶唱錄,又以為竺法蘭所譯。《高僧傳》則先云:「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後又說竺法蘭譯經五部,唯《四十二章經》現在。似乎並存以上兩種說法。因之,後來本經通行本,遂皆題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歷代三寶紀》載本經前後有兩譯本,一、迦葉摩騰於白馬寺譯,二、吳支謙譯,與摩騰譯者少異;又謂支譯「文義允正,辭句可觀」。今人有說現存本經《麗藏》本,雖題漢譯,實係支謙所譯。漢譯文或因朴拙早佚,後人乃誤以支譯當之雲。
  本經有多種異本,現存主要的有五種:一、《麗藏》本,二、宋真宗註本,三、唐《寶林傳》本,四、宋六和塔本,五、明瞭童補註宋守遂註本。
  《麗藏》本出於北宋初蜀刻,為現存各異本中最近於舊寫本的一種,其後宋、元大藏經皆依之。經文前面有序,與《出三藏記集》所載者相同。次為《四十二章經》文,各章內容大略如下:一、說出家沙門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義;二、說沙門道法應少欲知足;三、說十善惡業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四、說有過應悔,改過滅罪,後會得道;五、說以慈心對惡人;六、說人以惡來反禍自身,如送禮不納還自持歸;七、說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風以土坌人還污己身;八、說博施福大;九、說隨喜人施亦得福報;十、較量施福何者最大;十一、說天下有五難;十二、說垢去明存,猶如磨鏡;十三、說行道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十四、說心垢(三毒五蓋)盡,乃知生死所趣,諸佛國土道德所在;十五、說學道見諦,如持炬火入於暗室,其冥即滅;十六、說應念道不應稍忽;十七、說恆念無常則得道疾速;十八、念道得信根其福無量;十九、念四大無我;二十、華名危身,如香自燒;二一、財色如刀上蜜,貪之截舌;二二、妻子情慾,患甚於牢獄;二三、愛慾莫甚於色;二四、愛慾之於人,如逆風執炬有燒手患;二五、佛訶玉女如革囊眾穢;二六、為道不為情慾所惑,保其得道,如水中木順流入海;二七、意不可與色會合;二八、無視女人,見之當如蓮花不為泥污;二九、人為道去情慾,當如草避火;三十,說止息淫慾當先斷心;三一、說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三二、堅持精進,欲滅得道;三三、說學道調心,應如調琴弦緩急得中;三四、說學道應漸漸去垢,如鍛鐵;三五、說人不為道,生老病死其苦無量;三六、說人離三惡道乃至信三寶值佛世等八種難得;三七、說為道須念人命在呼吸間;三八、說離佛雖遠,念戒必得道;三九、說佛經如蜜,中邊皆甜,行者得道;四十、說為道須拔愛慾根,如摘懸珠,終有盡時;四一、說沙門行道,當如牛負重行於泥中,急求出離;四二、輕視富貴如過客,視金玉如礫石。全經大意說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禪定而生智慧,即得證四沙門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
  各章的內容多見於阿含部經典,例如:第三章見《中阿含經》卷三《思經》、《伽蘭經》、《伽彌尼經》,第六章及第七章均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十章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九《須達多經》及別譯《須達經》、《長者施報經》,第十七章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五《晡利多經》,第二十六章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二十八章見《長阿含經》卷二以下《遊行經》、第三十章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見《雜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及《中阿含經》卷二十九《沙門二十億經》,第三十九章見《中阿含經》卷二十八《蜜丸喻經》等。但本經文字,比這些經文簡略,很像是其摘要。《歷代三寶紀》引《舊錄》云:「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十八章。」此說當有所本。
  《麗藏》本以外的各本內容互有出入。如宋真宗註本,卷首沒有經序,而另加序分「爾時世尊」至「為說真經四十二章」 九十七字。又於第一章加了「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兩句,第一章後加「出家沙門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云云一章;將《麗藏》本八、九兩章合為一章;第十一章天下五難增為二十難;第四十二章增加「視大千世界如一訶子」等十喻。又在經末增加「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十二字的流通分。此外與《麗藏》本相同的各章,文字上亦有些不同。現今坊間影印唐大歷十三年懷素草書《四十二章經》,與此本同,似唐代宗時已有此本。房山石經明刻《四十二章經》,明正統五年 (1440)德經等刻《四十二章經》及清乾隆印四體合璧本,皆與此本同。《明藏》亦收錄此本經文及序。
  又《寶林傳》(《金藏》殘本)卷一所載《四十二章經》,現存本缺第五章前半各段,但真宗註本新加的十五難和十喻,此本俱有,真宗註本所加的第二章大概也有(這在依據《寶林傳》撰成的《祖堂集》上見有此章文字,可以旁證)。它比真宗註本更大量增加了禪宗思想的字句。如第十一章末說「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第十八章改「吾何念念道」為「吾法念無念」等;第十九章改「覩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為「覩靈覺即菩提」;第二十三章增「牢獄有散佚之文,乃至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等句;第三十六章末增「既發菩提無修無證難」一句;第四十一章增 「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等句。它又有些地方改為禪宗常用的韻語文體,有些新改的詞句與舊本意義相反,如改舊本「為道務博愛」為「人為博愛道必難會」。此外章節較舊本也有開合增損,且有不少費解的詞句。經末無流通文而有後記,內容略同經序而較詳。並說「此經梵書一十九葉,即竺法蘭所翻」。未詳何據,《寶林傳》的記載,從來多有人懷疑。作《續寶林傳》的惟勁,和依《寶林傳》本作注的守遂,都是南嶽懷讓的後裔,智炬可能亦出於同一法系,而傳本增減之處或即是禪宗中人(也許即是智炬本人)隨自己的意見加以修改的。
  又宋六和塔本是杭州六和塔現存的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石刻。第五章以上略同真宗註本,但將註本第一章開為兩章。其餘內容則與《寶林傳》本幾乎全同,惟第四十一章仍保留了舊本的牛負重行深泥一段文。經末無後記而有西蜀武翃的跋。
  又明瞭童補註宋守遂註本,乾隆元年(1736)莊親王府重刻,今收在日本《續藏經》中,它與《寶林傳》本、六和塔本大體相同,惟章節開合偶有出入。有些《寶林傳》本中費解的字句,此本依《麗藏》本作了更正。經末也沒有流通文。明智旭解,清道霈《指南》,續法《疏鈔》,金陵刻經處本,皆依此本,故它在近世最為通行。
  以上各本,《麗藏》本最早。如所說天下有五難,和涼譯《三慧經》復次所說相同,可見其必有所本。又唐初《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後周義楚《釋氏六帖》卷四引本經文也只五難,餘本多出十五難,可見皆後世所加。《麗藏》本與真宗註本第五、第二十六、第二十八等章均與《阿含經》文相近,其餘三本則不同。又《麗藏》本與真宗註本均有「人不為道亦苦」章,又在「牛行深泥」章前有「摘懸珠」章,梁陶弘景《真誥》中都曾用其全文,《寶林傳》本等則刪去這些。由此可見《麗藏》本所據,乃南朝以來的舊文,而《寶林傳》本為晚唐改作。六和塔本、守遂註本與《寶林傳》本同一類型,真宗註本則是從《麗藏》本演變為《寶林傳》本過程中間的產品。
  有不少人懷疑本經是東晉時的中國人撰述,又因《出三藏記集》說本經為《道安錄》所不載,故疑此經非漢時譯。但《歷代三寶紀》引《舊錄》明說「本是外國經抄」,《出三藏記集》也說本經見於《舊錄》。《舊錄》為晉成帝時(326~342)支敏度所作,約與道安同時,當出於翻譯,而且流行很早,在安世高譯經以前,有這樣的一種簡單說明佛教基本修道的經典,似乎是很合理的。也就因為它是最早的一部漢譯佛經,文字簡短而又包含了佛教修道綱領,所以直到現在它仍為佛教徒重視典籍。至《寶林傳》本一類的經本給南宗禪法作了有力的佐證,尤為宗門所喜用。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勅依《明藏》本轉譯本經為滿、蒙、藏三種文字,連同漢譯為四體合璧本印行。日文譯本有山上曹源譯《四十二章經》(收於日本《國譯大藏經》經部第十一),高島寬我譯《現代意譯四十二章經》(收於《現代意譯佛教聖典叢書》第六)等。1871 年有英人的譯本,1878年法人又校印了漢、藏、蒙文《四十二章經》。1906年日本鈴木大拙又出版英譯本,還有1947年倫敦出版的《四十二章經》及其他兩經的合本。
  本經漢文註解有宋智圓《注》一卷,《正義》一卷;仁岳《通源記》二卷,科一卷;均佚。現存的有《宋真宗注》一卷,天禧三年入藏,但現存宋、明大藏經皆無此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長沙葉德輝始據日本《縮藏》刻出單行。宋守遂《注》一卷,收在《注佛祖三經》 (即《四十二章經》、《遺教經》、《溈山警策文》)中。明瞭童《補註》一卷,即補守遂《注》,每章前有四字標題。明智旭《解》一卷,較《補註》稍詳。清道霈《指南》一卷,成於順治二年(1645),僅分章,無標題。清續法《疏抄》五卷,成於康熙十八年(1679),每章前也有四字標題,與《補註》略異。 (隆蓮)

上篇:異部宗輪論 下篇:百喻經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前後想

【前後想】 p0887   瑜伽二十八卷十四頁云:前後想者...

主事

在禪林中,監事、維那、典坐、直歲等四職為主事之四員...

一識外道

(流派)外道名。謂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

大因陀羅壇

(術語)言金剛輪之方壇也。大疏八曰:方壇名大因陀羅...

掃治佛塔等善報

子題:掃佛地得五福、不犯佛僧物等皆生不動國、弗婆提...

中道第一義觀

(術語)三觀中,中觀之德名。空假二諦,雙照而離有無...

三佛菩提

(名數)一應化佛菩提,於應當現之所,隨即示現,謂出...

尼柯耶

梵語 nikāya,巴利語同。又稱尼迦耶。意譯為會眾、部...

北郁單越

(雜名)Uttarakuru,又曰北郁怛越,四大洲之一。郁單...

色界中鼻舌兩界

【色界中鼻舌兩界】 p0572   瑜伽五十六卷十三頁云:...

佛凡一體

(術語)佛心與凡心為一體也。於獲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

感應

(術語)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之感應...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支國...

【大藏經】信心銘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

慾望的越位導致了很多問題

過去有一句話叫: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是怎...

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

《大寶積經》中,佛陀對彌勒佛說:應當觀察喜歡睡覺的...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兌現這個願

念佛人臨命終時,注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發願都是臨命...

懷孕後怎樣讓胎兒福慧增長

問: 懷孕以後怎樣才能讓胎兒福慧增長?坐月子時飲食...

持戒現世都會有趨吉避凶的效果

廣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經箋要》講到說,過去在湖南有一...

聖嚴法師《話頭是什麼?》

話頭禪的修行,是以一句話頭來達成下列目的:第一、話...

讓肝臟遠離「五怕」

現代都市人群的生活節奏比較快,有些人平時除了要處理...

急於見佛之念易著魔

急於見佛之念易著魔。是急切的想看到佛,這種念頭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