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譯本《阿育王傳》(七卷) 梁譯本《阿育王經》(十卷)
一、本施土緣(卷一) 一、生因緣(卷一)
二、阿育王本緣傳(卷一、二) 二、見優波笈多因緣(卷二)
二、阿育王本緣傳(卷一、二) 三、供養菩提樹因緣(卷三)
三、阿恕伽王弟本緣(卷二) 毗多輸柯因緣(卷三)
四、駒那羅本緣(卷三) 四、鳩那羅因緣(卷四)
五、半菴羅果因緣(卷三) 五、半菴摩勒施僧因緣(卷五)
六、優波毱多因緣(卷三、四) 六、佛記優波笈多因緣(卷六)
七、摩訶迦葉涅槃因緣(卷四)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卷七、八)
八、摩田提因緣(卷四)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卷七、八)
九、商那和修因緣(卷五)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卷七、八)
十、優波毱多因緣(卷五、六、七) 八、優波笈多弟子因緣(卷九、十)(缺)
十一、阿育王現報因緣(卷七)
兩譯的比較:在佛教歷史記載上,此經至優波毱多得郗征柯而付法入滅即告終卷,晉譯本則尚有其以後的三惡王出世與阿育王現報因緣等事。在人代的序列上,關於阿育王的前代系統,此經則簡單地敘列旃那羅笈多、頻頭莎羅、阿輸柯三世,晉譯本則詳列有從頻婆娑羅到阿恕伽的十二世;對於阿育王的後代,此經敘列鳩那羅、三波地、毗梨訶缽底、毗梨沙斯那、弗沙跋摩、弗沙蜜多羅六世,晉譯本則只列駒那羅、貳摩提(一作貳摩留)、耆呵提、弗舍摩、弗舍蜜多五世等。以上是兩譯的顯著差異,但其根源則似同出一本。由於此經的原本,是梁天監二年(503)由扶南國(今柬埔寨)高僧曼陀羅自本國齎來,即為當時南海流傳之本,而晉譯本則系太康二年至光熙元年間(281~306)安息國(伊朗一帶)高僧安法欽所譯,可能是西域流傳之本。在以上不同時間地點輾轉傳誦或抄寫中,就可能產生有種種差異之點,但這對於阿育王時代佛教的研究,是有可互相參考的價值的。
關於此經的梵文原本,如經後附記:「從阿育王因緣乃至優波笈多入涅槃,外國凡三千一百偈,偈三十二字。」由此可想見此經的篇幅。在譯文中,此經比晉譯本較多保存了原來的偈頌形式,而晉譯本則多改作散文。
(高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