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智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四智,具雲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意即與四智相應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種德能,亦即佛的四種智慧,是轉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如其次第所得: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作顯了智、平等智、回觀智、作事智。隋笈多譯《攝大乘論釋論》卷九作鏡智、平等智、正觀智、作所應作智。唐波羅頗密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卷三作鏡智、平等智、觀智、作事智。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阿賴耶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一切我執、我所執及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別,能緣的行相及所緣的內境都微細難知,而於一切境界能不愚迷、不忘失(常現前)。性相清淨,遠離一切有漏的雜染,為一切純淨圓滿的色心現行功德所依,又攝持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的種子,能現能生自受用的佛身、佛土,及其餘三智的影像。無間無斷,窮未來際,猶如大圓鏡,能映現眾多的色像。如《佛地經》說:「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相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即六處)、境(即六境)、識(即六識)眾像影現。」這個智,內緣取自體功德的種子,外緣取一切真、俗所知境界。就緣真即緣取真如的方面說,是無分別智;就緣俗即緣取其餘境界的方面說,是後得智所攝。其體是一,隨義用的差別分為二種。了俗由證真,證真為先,然後緣俗智生,所以把這個後生的緣俗智稱為後得智。或者和後得相似,稱為後得智。其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亦是如此。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二執,觀染淨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由此安住無住涅槃,經常和大慈大悲相應,隨十地菩薩所樂,示現他受用的佛身、佛土等影像。又是妙觀察智的不共所依。這個智週遍緣取一切真俗境界。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意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善觀察一切諸法的自相及共相,無礙自在(《佛地經》說:「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又攝藏無量陀羅尼(總持)門、三摩地(定)門,及所發生的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無量功德珍寶,在大眾會中,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轉大法輪,斷世間一切疑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這個智週遍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所以也是週遍緣取一切境界。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眼等前五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是為想方便利樂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週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變化身、土等三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的八相成道等事。這個智也能週遍緣取一切境界,然而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緣二法,或緣多法。

  四智雖然各各定有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及心等二十二種心法(《佛地經論》卷三作二十一種)相應,然而在佛地一切心心法的分位所現起的各種功德中,智即別境中慧心所的作用最為殊勝,所有其餘的有為功德都是智的差別,所以以智為名。如《佛地經論》卷三說:「智有四種,謂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為名,總攝一切有為德故。」又四智,如上所說,是如其次第轉有漏的八、七、六、五識所得。如《佛地經論》卷三說:「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能現成辦外所作故。」然而《大乘莊嚴經論頌》卷三說八、七、五、六識、如次而得故。無性《攝大乘論釋》卷九也說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智,轉意識得成所作智。對《莊嚴論頌》所說,有兩種解釋,第一《莊嚴》是不依次第而說,並非說轉第六識得成所作智;第二是《莊嚴論》中據第六識能作神通等事業,所以說得成所作智;前五識到果位才能夠觀察,所以說得妙觀察智。對《無性攝論》所說,《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七末說「無性二釋,各隨一義,不違二論」(《唯識》、《莊嚴》)。然而《佛地經論》(卷三)評破轉前五識得妙觀察智,說說法除疑,週遍觀察,不是前五識所能。總之,以《唯識》、《佛地》等論所說為正義。智雖然不是識,然而依附識而轉起,以識為主,所以說是轉識所得。又識的意義是分別,智的意義是決斷;在有漏位中,智劣識強;在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勉有情令依智舍識,所以說轉識得智。

  四智是道諦所攝,所以只是無漏,即諸佛的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的種姓所生。諸佛已經永遠舍棄一切有漏法的種子,雖然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和苦、集諦相似,然而實在是無漏道諦所攝。

  四智的種子,皆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依附第八阿賴耶識,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不是現在從熏習所生,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本姓住種姓,《成唯識論》卷九說:「謂無始來依附本識(第八識)所得無漏法因。」發心以後,由聽聞正法等外緣熏發,令無漏舊種漸漸增長,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習所成種姓。又說:「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大圓鏡智、有說菩薩金剛喻定(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及異熟識等,即開始現行。有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還沒有頓舍異熟識種,要到次剎那的解脫道初成佛位才得開始現行。《成唯識論》卷十平列兩說,《佛地經論》卷三隻舉前說,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以後說為正義。這個智,執持一切無漏種子令不失壞,從初成佛起,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平等性智,菩薩初地初現觀時即菩薩見道初現前位,和我、法二執相違,才得開始現行,從此以去,在以後的諸地中,加以修習,令增長清淨圓滿。在無漏觀等現在前時,經常現行。假如有漏心現前,或有間斷。像這樣展轉到第十法雲地最後心以後,便和純淨的第八識相依,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妙觀察智就生空觀品說,二乘見道位也得開始現行,此後展轉頓悟者從見道位到無學位,漸悟者從四果向大到菩薩解行地終,頓漸二悟菩薩或者到上位(上位即十地及如來地),衹要不是有漏心現前或無心時,皆得現行。就法空觀品說,菩薩見道位才得開始現行,此後展轉到上位,衹要不是有漏位,生空觀,及無心時,其餘一切位皆得現行。成所作智,有說在菩薩修道位中,由後得智引發,也得開始現行。有說要成佛才得開始現行,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得。前五識以五根為不共依,而以現行第八識為共依。在因位十地中,能變的第八識是有漏,所以所變的五根也是有漏,有漏不共必俱同境的五根,必不能發無漏的五識。因此成所作智要到成佛依五漏的五根才得現行,而且這個智由作意才現起,所以在佛果上,也不是永遠現前,常有間斷。《成唯識論》卷十平列以上兩說,《佛地經論》卷三評取後說。總之,四智中,妙觀察、平等性二智,通達修習二位的菩薩,證得一分;大圓鏡、成所作二智,必須到究竟位才得現行。從而具足這四智,得大菩提的,只是究竟位的佛果。
  (黃懺華)

上篇:唯識四分 下篇:五重唯識觀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令住

【令住】 p0530 雜集論十卷十頁云:令住者:攝外攀緣,...

悉地

梵 siddhi,西藏語 grub-pa。意譯作成就、妙成就。梵漢...

牛戒

(術語)戒禁取見之一種。天竺之外道有執牛行以為生天...

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 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

微微心

(術語)入滅盡定前剎那極微細之心也。...

應量而語

【應量而語】 p1400 世親釋五卷二十一頁云:應量語者:...

米頭

(職位)禪林之目。司米榖之役。...

欣樂相

【欣樂相】 p0829   瑜伽三十二卷二頁云:汝取如是厭...

防難

(雜語)解釋難問也。...

五家辨正

全一卷。日僧德嚴養存撰,約刊行於東山天皇元祿年間(...

阿育王為女造像

(雜名)阿育王為第四女所造也。梁書扶南國傳曰:晉咸...

傳奧

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詳。并州祁縣人,俗姓韓。初習儒...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

二鬼爭尸

曾有人遠行時,獨自夜宿在一空房子。半夜有鬼肩扛著死...

人生五個不在乎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應該非常在乎的,比如做人的尊嚴,...

好色之士,後世每墮女身,何以故

好色之士,後世每墮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慾海回狂》...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的三次夢

大師在開悟前後的一段時間裡,曾做過與修行悟道極有關...

從心裡恭敬理解出家人

理解出家人吧!當今許多人對佛教不甚了解,對僧人存在...

輪迴中沒有固定不變的角色

《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

吃素跟忍辱關係很大

【若諸有情,心多懈怠,勸修精進。】 若諸有情,心多懈...

禪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來 曹洞宗創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