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十四講)

講大家打開《講義》第一八0頁:

戊二、廣能引發(分二:己一十難行;己二四作業)

己一、十難行(分二:庚一略釋十難釋;庚二重釋隨覺難行)

庚一、略釋十難釋(分二:辛一標數;辛二列釋)

我們這一科講到增上心學,這個增上心學是講到大乘的三摩地,大乘的三摩地有因緣觀、有真如觀,但是本論所強調的是真如三昧,就是直接的觀照真如理性。我們前面講到,一個菩薩經常能夠把心帶回家,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從自利的角度──斷惡、修善,或者是從利他的角度──產生種種的善巧方便,都有很大的加持力。

前面的引發,主要是講神通有十四種的妙用;這個地方是廣泛的說明引發,它不只是神通,其實真如三昧除了引發神通以外,它能夠引發十種的難行,有四種的作業。這個地方是把這個引發,更加的說明,除了神通以外,菩薩能夠成就十種的苦行而四種的作業。首先我們看己一的十種難行,這當中有兩科:一、略釋十難釋;二、重釋隨覺難行。先說明十難,這當中先標數再列釋。先標出它的數目:

辛一、標數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十難行者,

菩薩在真如三昧的時候,他能夠攝受一切的難行。有哪些難行呢?有十種的難行。也就是說,如果你經常的修習真如三昧,經常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經常隨順這樣的觀察,你就能夠對這十種本來是很困難的行為,慢慢慢慢就會覺得不困難,就是你的行力跟忍力都增長。

辛二、列釋(分十:壬一自誓難行;壬二不退難行;壬三不背 難行;壬四現前難行;壬五不染難行;壬六勝解難行;壬七通達難行;壬八隨覺難行;壬九不離 不染難行;壬十加行難行)

壬一、自誓難行

我們把十種難行標題先念一遍:一、自誓難行;二、不退難行;三、不背難行;四、現前難行;五、不染難行;六、勝解難行;七、通達難行;八、隨覺難行;九、不離不染難行;十、加行難行。你經常修真如三昧,你會成就十種不可思議的難行。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

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這十種難行的第一個總標。你經常修習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你在因地的時候,就能夠產生一個廣大的誓願。什麼樣的誓願呢?希望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這個是不容易的。我們凡夫不經常修真如三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緣法裡面活動,一個人內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體,而在因緣上活動,你會產生兩種思考,只有兩種思考:第一個,你會把所修的資糧,轉成人天安樂的果報;第二個,你會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資糧,轉成二乘的偏空涅槃。這兩個都是因緣法、都是極端的,一個是因緣的生起,一個是因緣的消失。

菩薩之所以能夠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能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當你經常把心帶回家,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你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因為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

這個時候你會發覺:既然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所以,如果你過去發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薩有很多莊嚴的果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這樣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轉的,因為你是從因緣上發菩提心;這個地方的菩提心,是依止不生滅心的理體,而發動你的菩提心,這個地方是第一個難行。

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凡夫以前在因緣的作用上,就不斷以有所得心分別、躁動。我們過去對苦行的認知:哦,這個人日中一食、這個人樹下一宿,這個是苦行。當然這個也是苦行,但是從大乘來說,這個不能說是苦行,因為這個地方苦行是要有增上的力量,就是你這種苦行,對無上菩提有增上力量才叫苦行。對無上菩提的苦行就是說,一般人你要他成佛,這個是不容易的,一個人要非常有遠見,才有辦法發出菩提心,但是你能夠發起菩提心,這件事情是苦行,這是第一個。

壬二、不退難行

二、不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故。

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要面對很多很多障礙的考驗,當然最重要就是──生、老、病、死的報障來障礙我。這個地方古德是說:一般的聲聞人,它成就禪定以後──或者初禪、或者二禪,乃至於四禪,他就不願意來到欲界了,他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去。所以在色界、無色界裡面,他的色身,那個四大是精妙的四大,所以他這個老病死的障礙特別的輕微。

菩薩觀察我空、法空以後,他發了菩提心來到人世間,他不往生到色界、無色界,他繼續來到欲界,這個時候,要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內心不退轉,他有這種忍力。只要我們的生命還在,我們就要堅持到底。

就是說,身為一個菩薩,只要你的生命還在、你的明瞭性還在,你就不應該放棄努力,因為你的心有無量的潛能、無量的功德,等待你去開發,我們不應該有這種挫折的念頭。這是什麼?不退難行,這件事情是很難做到,但是菩薩有真如三昧的資持,他能夠做到。

壬三、不背難行

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

這個也是不容易。前面是講到菩薩本身果報體的障礙,這個地方是菩薩所攝受的眾生產生了障礙。說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菩薩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來教化有情眾生,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來攝受他、教化他,讓他慢慢慢慢的成長;但是眾生並沒有接受菩薩的教化,還是一樣生起邪惡的行為。這個時候,一般人就想:這樣的教化實在是白白浪費體力,就放棄了。但是菩薩不能放棄對眾生的攝受。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種經驗,你曾經度化你的家人、眷屬、信徒,你花很多的精神體力,給他作很多的規劃,但是幾年過後,你看他煩惱依舊、障礙依舊,有時候我們就會放棄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說,如果你不修真如三昧,當然你的心就在得失的因緣當中,不斷的生滅變化流轉;如果你修真如三昧的時候,你要注意一件事情,如果你有志於修真如三昧,你要成為一個金剛菩薩、不退轉的菩薩,就是什麼事情?

你在設定目標的時候要注意:我們講菩薩是先發願,誓願力、觀照力、行動力,比如說你今天,誒,你發願:我要用念佛法門來攝受眾生。這是一個好願。但是你在因地發願的時候,你的心不能向外追求。就是說你不能發願說:誒,我要度化一百個人往生。你不能發這個願。因為外在的人事,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你因地發願的時候,不能夠牽涉到外境的變化,你只能夠約你的內心發願。這個地方會影響一個菩薩的退轉,就是你剛開始發願發錯了,這個時候你就種下一個定時炸彈,因為你的發願是安住在外境,外境不是你能夠控制的,它一變化,你的心跟著變化,你的願就破壞了。

所以這個地方,菩薩發很多精神體力教化眾生,當然眾生善根會增長,但是煩惱也會活動,菩薩還是不放棄,繼續的教化眾生。就是菩薩的願,他剛開始的時候,是約內心安立的,但求盡心盡力,不求事事圓滿。就是你一開始發願的時候,就要發對,你那個願必須向內發願,不要向外發願,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菩薩能夠不退轉。

你看我們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其實這個願是攝受一些還沒有上路的菩薩,從外在的因緣來說,眾生要度、煩惱要斷、佛道要成;但是真正一個上路的菩薩,他是發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他完全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

這個時候,菩薩從修習因緣觀的菩薩,而提升到修真如觀菩薩,那就不同了,你不容易退轉了。當你從眾生無邊誓願度而轉成自性眾生誓願度,你的生命就開始產生變化了,你的無上菩提,外面的風吹雨打,不容易干擾你。這個地方講不背難行,這個是難行,這是真正的難行。

壬四、現前難行

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什麼叫現前難行?就是說菩薩遇到了怨家,彼此間有怨恨的有情眾生,菩薩能夠放下內心的這種對立心,而對這個怨家眾生做一些饒益的事情,當然這個人一定要對立心很淡薄。他為什麼對立心淡薄?他經常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經常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相、法相不可得,他就能夠包容一切眾生。這個地方也是非常困難做到,而菩薩因為修真如三昧的關係,他卻做到了。

壬五、不染難行

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

菩薩要建立佛法、要攝受眾生,一定要來到人世間,他不能只是考慮自己的安樂,安住涅槃的。來到世間,他就要經得起世間法的考驗。什麼叫世間法呢?就是

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這個稱、譏是當面的稱讚跟譭謗;毀、譽是背面的稱讚跟譭謗;利、衰是指外在的資具,外在可愛的果報得到了或者失掉了;苦、樂是指菩薩本身的色身,有種種苦樂的感受。總而言之,一個菩薩行菩薩道,你對於別人的讚歎譭謗、對自己苦樂的感受,你要能夠不受染污,這個地方也是在考驗菩薩的真如三昧。

這個地方,我們從前面的不退難行、不背難行、現前難行、不染難行,都告訴我們一個消息:一個菩薩你要能不退轉、不受傷害,你的心不能住在因緣所生法。就是說,云何應住?當然我們色身住在道場,但是你心中所住的家,這個地方你要想一想,你住在什麼地方?這會影響到你這個菩薩道是不是會受到破壞,這個地方你要注意。就是說你發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這個菩提心是依什麼而住?如果你這個菩提心是建立在因緣法,你才發菩提心的,那你這個菩提心就很脆弱了,你這個菩提心是建立在地震帶,隨時會發生地震的;所以你這個菩提心,要蓋在不生不滅的理體上,它特別的安全。

所以這個地方,佛菩薩開示我們,他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剛開始的時候,你這個有所得心,一定要有一個安全而堅固的依止處,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找到。找到一個安住處,你安住下去,你才夠經得起這麼多的眾生對你的刺激、怨家的面對,乃至於八風的吹動,這都是一個難行之道。到這個地方,二、三、四、五都是菩薩依止真如三昧,調伏我愛執;這以下六、七、八、九是調伏法執。

壬六、勝解難行

六、勝解難行,於大乘中雖未能了,然於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

菩薩經常修我空觀、法空觀,對於佛法,雖然還沒有完全通達真如的道理,但是起碼對於廣大甚深的真如理,能夠生起信解,他能夠調伏心中的疑惑、調伏心中的執取,直下承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真理,這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壬七、通達難行

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這個地方講對治觀,一個人能夠修真如觀,你也要修對治觀。補特伽羅是我執,就是人我執,法無我是法執。我們心本來的面目是清淨本然,後來因為這個清淨本然的心──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它不想安住在清淨本然,它總是想要對因緣所生法,看看有什麼事情可以去了解,就動了一念的攀緣心。好了,一念的妄動以後,這個清淨本然的心,就出現兩個污點:一個是自我意識,有常一主宰的我;第二個產生法執,一種對立性──善惡的對立、生滅的對立、垢淨的對立。使令我們本來清淨本然的心,本來可以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生起很多很多妙用的功能,全部喪失掉。

所以我們剛開始,先相信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個,我們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要用這個我空觀、法空觀,分別的來對治人我執跟法我執,這樣的一個因緣對治觀,也不可以缺少。

壬八、隨覺難行

八、隨覺難行,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

菩薩能夠生起我空、法空的真理,佛陀於大乘佛法當中講出一些秘密的言詞,就是深妙而不容易了知的道理,他也可以了知。這一段後面會詳細的說明,什麼叫做秘密不可知的言詞。

壬九、不離不染難行

九、不離不染難行,不捨生死而不染故。

凡夫當然是愛著生死;二乘人是愛著涅槃;菩薩能夠一方面不捨生死,一方面又不染污生死,就是從中道的角度來行動,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這件事情也是很困難。我們一般人不是走左邊、就是走右邊,要嘛生死、要嘛涅槃;菩薩走的是中間的路線,這條路是不容易走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一個難行之道。

壬十、加行難行

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這個二到九都是九種差別的苦行;這個十是總結,菩薩要不斷的做加行來突破自己。怎麼突破呢?第一個,成就自利的功德:菩薩要經常修諸佛安住,要修習三世諸佛所共同安住的解脫一切障礙的真如三昧,要不斷的加功用行修習,就能夠產生解脫一切障礙的真如三昧的道理。第二個,菩薩能夠從真如三昧當中,成辦利他的事業,窮生死際。窮生死際是指乃至眾生界盡,眾生的生死沒有窮盡之前,菩薩都要能夠任運的生起對一切有情產生種種的利益。當然這十種難行,都要有真如三昧作基礎的,就是你面對這十種難行,你心中云何應住?你要找到一個最安全的處所安住,你才能夠把這十種難行,安全的通過去。我們看庚二的重釋隨覺難行,把諸佛秘密言詞這一段開展出來:

庚二、重釋隨覺難行(分二:辛一牒前起問;辛二舉經答釋)

辛一、牒前起問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牒前起問,第二個舉經答釋。先提出一個問:

復次,隨覺難行中,於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

說是隨覺難行,三世諸佛到底對這些善根成熟的菩薩,有哪些秘密的言詞?我們講修習秘法,這些秘密的言詞到底有哪些我們必須去了解的?

辛二、舉經答釋(分二:壬一總答;壬二別釋)

壬一、總答

謂如經言:

壬二、別釋(分三:癸一約六度釋;癸二約十不善業道釋;癸三約甚深佛法釋)

癸一、約六度釋(分二:子一問答施;子二例餘度)

子一、問答施

云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

這以下是回答,回答當中有總答跟別釋。別釋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約著六度,就是約著善法,佛陀講出他的秘密義;第二個約十不善業,約著惡法:這善法、惡法,佛陀都有一些秘密的消息要告訴我們。我們首先約著善法,這善法當中有哪些秘密言詞呢?我們先用佈施做代表,然後再把這個道理,擴展到其他的五度。先看佈施:云何菩薩能行惠施?什麼樣的菩薩能夠行佈施?從秘密義來說,若諸菩薩無少所施,這個菩薩表面上沒有佈施,他坐在那個地方念佛、持咒、修止觀;但事實上他的功德,就等於在十方世界行廣大佈施,這個是秘密的言詞。

我們先說明一下,這以下的秘密言詞,是佛陀對已經成就大乘善根的人說的,這個秘法是不能公開的說。一個初學者,佛陀對我們公開的說明什麼是佈施──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所有的善法都是從因緣的造作上安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從因緣法安立的,這個是叫做顯露義,佛陀可以公開的宣佈。

但是這個秘密義,那是講心念的問題,只能夠針對善根成熟的菩薩開示。這一段話是說:菩薩表面上沒有佈施、從因緣上沒有佈施,但是事實上已經成就了佈施的功德。這一段話,我們可以引用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來加以說明,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佈施。說你在這個地方念佛,你也沒有去佈施;但是你念佛的時候生起觀照──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你現在的果報只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時候,你對於現前果報的執取鬆脫了,放下身心世界,這樣子就是大佈施了。為什麼呢?所有的佈施都是要對治慳貪,而最大的慳貪、愛著,就是你的果報體,所以一個菩薩能夠安住在無所求,這樣的佈施,就是廣大的佈施。這以下的秘密言詞,都是約著心念安立。第二個:

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慾樂。

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說他是樂行惠施?說這個菩薩是一個喜歡佈施的菩薩,什麼樣的菩薩叫做喜歡佈施的菩薩呢?佛陀講出一個標準:這個菩薩在佈施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的願望、沒有任何的所求。我們剛開始在修因緣觀的時候,前面的佈施,那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可樂果報,哦,佈施成就財物的果報、持戒成就尊貴的色身、忍辱成就廣大的眷屬、精進成就廣大事業、禪定成就煩惱輕薄、智慧成就善巧方便,我們是從因緣的功德當中,來啟發我們的好樂。但是這個地方是說:當一個菩薩對於世間的安樂果報,都沒有追求、沒有希求的時候,只是以無住為住的時候,這個人就是稱為喜歡佈施的人、喜歡持戒的人,是這個意思。

云何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佈施。

說是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說他對佈施、持戒、忍辱生起堅定的信解呢?他說:一個菩薩他不信如來的方便言詞而行佈施,就是依法不依人。我們剛開始佈施、持戒是尊重佛語,我們歸依了佛陀,佛陀叫我們這樣做,我們因為相信佛的緣故,就去這樣做。剛開始是信行人,依止信心來修學佛法;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要依止法,就算佛陀改口說叫我們不佈施、不持戒,我們照樣佈施。就是我們對於這個法產生勝解,我們的行動,已經不是因為人的關係而去行動,就是不必仰信如來就能夠佈施,這樣的佈施、這樣的持戒,叫做對這個法生起信解。

云何菩薩於施策勵?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策勵。

什麼樣的菩薩他是一種策勵,就是加行,什麼樣是一種加行的佈施?說菩薩在佈施的時候,是任運的佈施,這個地方的於施策勵就是任運的意思,就是說他已經能夠調伏慳貪的煩惱。我們心中有慳貪的人,佈施是不自在的,不能任運的。所以一個人佈施的時候,你覺得心中沒有阻力,那你這個人是策勵佈施。

云何菩薩於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

說這個菩薩是什麼樣的資格,可以說是深深的好樂佈施、深深的好樂持戒、深深的好樂忍辱呢?說這個人在修佈施、持戒、忍辱的時候,是無有暫時少有所施,他不是短時間的、也不是少量的,是時空無盡的佈施、時空無盡的持戒。說你在佈施、持戒的時候,你內心有一個設限,我佈施到什麼時候、我持戒到什麼時候就要停止了。那你不是一個好樂佈施、持戒的人。你要想說:我今生持比丘戒、比丘尼戒,我來生還要持比丘、比丘尼戒,我再來生、盡無量際,都要受持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你心中是一種時空無盡的發願,哦!你這個人是樂行佈施、樂行持戒,你不是短時間的佈局而已。

云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

前面是講菩薩的一種相續加持,這個地方講廣大。說是什麼樣的佈施,成就廣大的功德呢?說菩薩在佈施的時候,遠離娑洛之想,這個娑洛就是流散,流是流動的流,散是散亂心的散,流散就是心中有所住。就是說什麼樣的佈施功德最大呢?就是不住相佈施,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住,這個時候的佈施、持戒是最大的功德。因為你無所住,你的心跟真如相應,世間上沒有一個功德可以跟真如相比的,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三世諸佛之所以有萬德莊嚴的功德,只有一個原因:他的心安住在真如。我們安住在無明,所以我們障礙重重。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先產生勝解。

云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慳。

前面講廣大,這個地方講佈施清淨。說是什麼樣的因緣叫清淨佈施呢?一個菩薩能夠殟波陀慳,殟波陀慳是拔足,把這個腳拔起來,這個足就是慳貪的意思,慳貪之足,你要對治慳貪,這樣子才是佈施清淨。我們剛開始佈施的時候,是把不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這樣當然沒有對治慳貪;但是慢慢你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以施捨給別人,這個就是清淨的佈施。就是你怎麼知道你佈施、持戒的時候有對治?如果你覺得你在佈施的時候,誒,一次比一次自在,一次比一次輕鬆,那你的佈施有對治。如果你每一次佈施的時候,都很困難,你沒有對治,你心中的那個阻力都還在的。所以你要能夠對治慳貪,這個佈施才是清淨的。

云何菩薩其施究竟?

什麼樣的佈施是究竟圓滿呢?

若諸菩薩不住究竟。

你不生起究竟之想,不要自我設限,佈施是沒有窮盡的。

云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在轉。

什麼是菩薩佈施的時候得大自在呢?當一個人在佈施的時候,他內心的慳貪已經不自在轉,慳貪被調伏了。

云何菩薩其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

什麼樣的佈施是無窮盡的?當一個菩薩內心當中不住無盡,那就不住涅槃,你安住在這種大悲心當中,才能夠無窮盡的佈施。

這個地方,都是佛陀對善根成熟的菩薩所說的秘密語。就是從怎麼樣能夠對佈施生起好樂、信解、廣大、清淨,乃至於究竟圓滿,你的心念法門要怎麼去用功?這個地方佛陀有詳細的開示。

子二、例餘度

如於佈施,於戒為初,於慧為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佈施如此,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道理,也是如前面所說的,是完全一樣的。

癸二、約十不善業道釋

前面是約著善法,佛陀開出秘密語;這以下約著惡法,佛陀對於善根已經成熟的菩薩,也有一些秘密的交代,他不能公開的,秘密的交代。

云何能殺生?若斷眾生生死流轉。

我們以前對殺生的認識,叫做斷有情命,當然這是惡法,我們在作因緣觀的時候,斷有情命是招感痛苦的果報;但是這個地方,佛陀說什麼叫殺生?有另外一個思考,就是菩薩教化眾生,來斷除眾生的生死流轉,他本來在三界當中有一個生命,結果他生命消失掉,這個叫做斷除眾生的生死流轉。

云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

什麼叫偷盜呢?不與取,主人沒有給我們,我們自動的奪取,說是有情眾生無有與者,自然攝取,眾生並沒有說我把我交給你,你來度化我,眾生沒有把自己交給菩薩,菩薩看到眾生善根成熟,主動的去度化他,就把他搶過來度化,為諸眾生不請友(訶──),這樣子就是不與取了。因為他沒有把他的生命交給你,你就主動把他度化了。

云何欲邪行?若於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

什麼是欲邪行呢?菩薩也是觀察五欲的境界,但是菩薩心中,他不迷惑顛倒,知道它是邪惡的,修戒定慧加以對治;雖然心中也是現出五欲境,但是菩薩是生起一個正念、正知的對治,這樣子叫做欲邪行。

云何能妄語?若於妄中能說為妄。

什麼叫虛妄語呢?菩薩知道一切法是虛妄的,人天果報也是虛妄的,但是菩薩告訴眾生:你的善根沒有成熟,你要佈施、持戒、忍辱,保住人天的果報,就是施設方便,知道一切法如夢如幻,但是又不捨方便。

云何貝戌尼?若能常居最勝空住。

貝戌尼就是離間語,他們兩個本來感情很好不想捨離,你把他們兩個硬邦邦的拆開來。那是什麼意思呢?菩薩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也是離間。因為你安住的真如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你跟有為法就斷除了,也是離間有為法,你把有為法跟無為法分開來。

云何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

波魯師就是粗惡語,就是訶責暴惡的言詞。菩薩能夠善巧的安住彼岸(在佛法當中,此岸就是煩惱相、障礙相,彼岸是解脫相。),就是我們本來是在貪的此岸、瞋的此岸,我們能夠透過訶責煩惱、對治煩惱,安住在無貪、無瞋的彼岸,這樣子叫做粗惡語,當然這個粗惡的所緣境是煩惱。

云何綺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

綺間語就是講一些華麗的言詞,引生眾生的放逸,本來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菩薩依止華麗美妙的言詞,來宣說種種的佛法,這樣子也是屬於菩薩的綺間語。

云何能貪慾?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

菩薩內心當中,一次一次的希望要成就無上的三昧、成就真如三昧,這個是菩薩的貪慾。

云何能瞋恚?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

什麼叫瞋恚呢?菩薩的內心當中,是憎惡、傷害一切貪瞋癡的煩惱,這個是菩薩的瞋恚。

云何能邪見?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什麼叫邪見?就是菩薩在一切處,這個一切處就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當中,就是依他起性,在一切依他起當中,眾生生起遍行,生起遍計執;菩薩對於因緣法所生的遍計執的這種邪惡體性,都能夠如實了知它是畢竟空寂的,這樣子叫做菩薩的邪見。

這個是菩薩對十不善業的秘密語。這個地方,當然這個十惡法是我們要斷的。我們看這個意思,佛陀他是要破菩薩的法執。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了知善法、惡法的時候,是從因緣所生法去了知的,從對立的思考,雜染法招感痛苦的果報、清淨法招感安樂的果報。但是這個地方佛陀講這個秘法,是完全約心念安立的,這種法是不能公開宣說的,私底下傳授給那些善根成熟的菩薩。

我們可以這樣子了解,這個法門是說:菩薩修習六度,有兩種的修法:一種是屬於業力的修學、行為的修學,一種是屬於心念的修學。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我們今天僧團出現了非法的事情,這個非法的事情如果不處理,會影響正法久住。好,你身為執事者,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挺身而出,但是挺身而出你會得罪很多人,搞不好你自己都會起煩惱。假設你選擇挺身而出,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做我該做的事情。當然可能你的福報也不夠、攝受力也不夠、你的智慧也不夠,結果你挺身處理這個非法事情的時候,遭到很多的譏嫌。這樣就是說,你的行為有錯誤,但是心念是正確的,這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你身為執事,反正我可以不採取行動,我可以做一個爛好人,這樣子大家都相安無事,這樣子你行為是對的,但是心念有問題。當然我們希望行為是對、心念也對,那當然是最好。業力的問題,會招感果報;心念的問題,會影響你的種性,這個大家要知道。也就是說,你的心念影響到你整個未來生命格局的大小:你是一個人天乘的格局、你是一個二乘的格局、你是一個大乘的格局,就跟你的心念有關係了。我們前面的六度,是偏重在業力的造作、因緣法的造作,你因為佈施招感富貴的果報、因為持戒招感尊貴身、因為忍辱招感廣大的眷屬,這個地方都不談無上菩提,都不談這件事情。到增上心學的時候,它不講果報了,它講說你的心要怎麼跟無上菩提靠近?你那一念心跟無上菩提、那個真如,要怎麼樣一步一步的靠近,它是講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秘密語是這個意思──心念的提升。你不能老是只想到:我要得到富貴、我要得到尊貴身,當然這個都很重要,因為菩薩必須以富貴莊嚴自己;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忘記你的理想是要成就無上菩提。那你的心念就要注意這個問題:你佈施的時候,什麼樣是歡喜的佈施?什麼樣是廣大的佈施?什麼樣是無窮盡的佈施?什麼樣是圓滿的佈施?這個地方,它的心念都有一定的標準的。你說:誒,我的佈施跟他的佈施行為是一樣的,但是心念是不一樣:你們兩個人的果報會一樣;但是他得這個果報的時候,跟你得這個果報的時候不一樣──他心中有菩提,他不會放逸、不會產生迷惑,你會產生迷惑。

所以我們不能老是活在因緣當中修學,你要考慮心念的問題,如果你想成佛的話,心念的問題是要考慮。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為什麼講秘密語?就是你已經準備要成佛了,你有這樣決心的時候,佛陀為你說秘密語。我們有時候對這個秘法(哈──),抱著一個神秘的觀念,其實六祖大師說:秘法就在你的心中,密在汝中。我聽說:密宗很多大仁波切跑到台灣來,他不是傳法,他是為人家卜卦。因為眾生要的都不是心念的東西,他要的是現在的安樂。如果你慢慢去了解眾生的心態,如果你開始在行菩薩道,你會發覺:眾生對心念的問題是不在乎的;他比較重視果報的問題,而且他那個果報還不是來生的果報,他要現在的果報,現在的趨吉避凶。所以你去問大仁波切,問他卜卦,這是大才小用啊(訶──)。但這有什麼辦法呢?他只好陪著你,為實施權。他重要的秘法,在佈施的時候,心念怎麼運作?跟你講也沒用嘛。

所以說這個秘法,大家要從內心當中去體驗。當然我們因緣法一定要隨順善法,你也不能忽略業力的問題,因為業力會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業力跟心念這兩個同等重要。你要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佛陀在經典當中警告菩薩:你不能墮落在卑賤的果報,你不可以,你不能只是說我心念正確,不可以,菩薩不能夠墮落到卑賤的果報,不可以的。所以你剛始先重視業力的問題,然後在這個業力當中,要提升你心念的觀照,這樣你的果報就會變成無上菩提的格局。所以你看無著菩薩前面講六度的時候,他不講這個秘密語,他完全從因緣法安立六度;但是他講到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的時候,他有更高深的開示、更高深的開示。希望大家能好好體會,這個秘密語的真實義。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我們這學期的進度,我想把增上慧學講完,就是講到一九八頁的第一行:見業障現前、積集損惱故,現有諸有情,不感菩薩施。就是講到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這樣子講的話,整個菩薩道,因地的甚深見、廣大行、菩薩的誓願力、觀照力、行動力都講完了;我們下學期再開始講菩薩的果地功德:彼果斷、彼果智。可能的情況,還有兩次,我們這學期的課程就結束了。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

有了阿賴耶識,才能夠建立十法界染淨因果的相續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

阿賴耶識有漏種子的分類

影響種性的這些種子,種類是什麼?什麼東西會影響我們...

痛苦的果報,都是由錯誤的思想產生的

在依他起性當中,依他所執的遍計執是沒有的。這個地方...

修行必須下苦功夫

若人發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

唯識要義解說

一、唯識之義 唯識者,據《成唯識論述記》云:唯謂簡別...

機深教淺,效果適得其反

疏文:增結者,《淨名經》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

唯識五重觀

再介紹唯識的觀法:唯識五重觀。怕初聽同學不了解,我...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信心銘》中的用功訣竅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

飲酒有三十六大危害

目前吸煙、酗酒或吸毒現象日趨嚴重,有害我們的智力,...

透視輪迴生命的狀況

以蘊為觀察對像 所謂認識生命的狀況,說到底就是認識蘊...

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包容缺點

假設我們以這一念凡夫的心去觀察,我們只是就著它的一...

【推薦】從事餐飲行業造殺業的人如何轉行

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有一大葷館子,名九如春,生意很發...

發自內心的禮貌

人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禮貌之上,但是今天社會上懂禮貌...

合十的意義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

【推薦】50個淨土宗常用名詞解釋

1.一心不亂: 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即是一心不亂。修...

時間無常,無論多麼奢華美麗將成過去

法眼文益禪師(五代): 擁毳對芳叢,由來迥不同, 發...

《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

信解和勝解的區別,怎樣對佛號產生勝解

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

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

【推薦】法身功德在無漏 諸漏盡時法身成

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無漏 諸漏盡時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陰...

出家人吃飯為什麼用缽

缽,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

北宋高僧四明知禮法師

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介紹的)的祖師爺要穿...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佛教詞典】道法智

(術語)觀道諦而得之智,又,斷迷於道諦之見惑之智也...

【佛教詞典】七識

(術語)八識中之第七識也,名末那識。...

【視頻】放生、護生是最大的行善

放生、護生是最大的行善

【視頻】妙境法師《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

妙境法師《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