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十九講)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八頁,

戊五、釋妨難。

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除了要成就個人的安樂以外,進一步還要成就一切有情的安樂,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

菩提道成,我願方成。

我們面對這麼一個廣大甚深的菩薩道,它修學的綱要是什麼呢?

蕅益大師說:

研真窮妄,名之為學;

返妄歸真,名之為修。

蕅益大師把大乘佛法的整個修學綱要,分成學跟修。我們剛開始要透過大乘教理的學習,要能夠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生命的真相?什麼是生命的虛妄相?你一定要有這樣的正見。

什麼是生命的真相呢?從本論來說,生命的真相有兩個:第一個是依他起相,第二個是圓成實相,這兩個都是生命的真相。依他起相是講到表現在外面這些生滅變化的差別相用,我們一般說是因緣果報,這個叫做依他起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俗諦。圓成實相是蘊藏在內真實不變的我空、法空的體性,這個就是所謂的真諦。在大乘佛法當中,不管是依他起相跟圓成實相,都是生命的真相,都是我們大乘佛法所要成就的兩種功德:一種是真諦的功德,一種是世俗諦的功德。

什麼是生命的虛妄相呢?就是本論所說的遍計所執相。也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明瞭的心識,跟因緣果報的生滅法接觸的時候,我們內心產生一種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怎麼會有呢?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這種無明妄想,本論當中叫做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正是我們修學佛法所要對治的一個虛妄相。

所以你剛開始修學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先知道:每一個法都有三種相貌,哪些是你要破除的、哪些是你要追求成立的?你一定要具足這樣的判斷能力,這樣子叫做學。當你有這樣的正見以後,你就應該要去修行,所謂的返妄歸真,名之為修。

你開始透過戒定慧的法門,從虛妄的相似影像當中解脫出來,回歸到真實相。從虛妄相回歸到真實相,蕅益大師提出兩個次第:第一個遍計本空,就是你剛開始先修習我空觀、法空觀,破除我們的遍計執,成就圓成實相;再從圓成實的空性當中,從空出假,開始修習種種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開始廣度一切眾生,從空出假,積功累德,廣度眾生,成就世俗諦的功德。

所以在整個真實相的追求當中,在唯識學的道次第,它是先成就圓成實性的,先成就破妄;然後破妄,成就我空、法空真如的功德,所謂圓成實的功德;然後再成就依他起的功德:它返妄歸真,有這兩個次第,這兩個都叫做修。總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修跟學,就是這兩個重點。

在本論當中,我們講到這一科叫所知相,這一科是講到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來判斷生命的真實相,以及生命的虛妄相,及諸法三相的道理。現在我們看《講義》:

戊五、釋妨難(分二:己一異門無別難;己二名不稱體難;己三依他都無難)

這個所知相是發明諸法的三相,三相當中有六科:第一科是出體,第二科是釋名,第三科是釋一異,第四科是辨品類,第五科是釋妨難。前面的四科,已經把三相的內涵,跟相互的關係全部說完;這一科是用問答的方式,有些人提出疑問,論主來回答。從一問一答當中,把三相的內涵跟相互關係作個總結,把前面的內涵作一個總結,也可以說是發揮得更詳細,叫釋妨難,回答種種的疑問。這當中有三大疑問:一、異門無別難;二、名不稱體難;三、依他都無難。這三個疑問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三相的差別相。我們先看第一個異門無別難:

己一、異門無別難(分二:庚一難;庚二釋)

庚一、難

這當中有難跟釋,先看他提出的疑問:

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 云何三自性,不成無差別?

這個地方是說:如果說三性的內容是由一種異門,這個異門就是差別的因緣而引生的,也就是說,從前面這三相安立的定義,只是就著同一個依他起,因為有差別的因緣,而安立有三相,這三相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依他起相,從依他起當中,因為差別的因緣,而安立的三自性。既然都是依止依他起,這三自性為什麼不是無差別呢?換句話說,它應該是無差別才對的,怎麼會有差別呢?既然它都是因為依他起而安立了三相,那這三相應該都是沒有差別的,提出這個問。這以下,論主根據為什麼會有差別的理由加以回答。

庚二、釋(分三:辛一成依他起;辛二成遍計所執;辛三成圓成實)

辛一、成依他起(分二:壬一標;壬二簡)

壬一、標

回答當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我們看依他起是怎麼成立的:

若由異門成依他起,

壬二、簡

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

這個地方講到異門,就是差別的因緣。依他起是由什麼因緣而成立的呢?我們前面說過,依他起的相貌有兩個: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第一個依他起,就是由於我們的現行而熏習成種子,我們身口意的造作,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善惡的功能,這個種子產生以後,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其次,當種子的力量慢慢累積到成熟的時候,它會變現成一種安樂、或者是痛苦的果報,所以從種子生起現行來說,它成就依他起的果相。

也就是說,依他起的異門,包括現行熏種子,而種子又起現行,這兩種因緣而構成依他起。而這兩種因緣,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而這兩種因緣,卻不是遍計所執跟圓成實成立的因緣,雖然是異門,但是這個異門是不同的異門。這個依他起相,從唯識的觀念來看生命生滅變化的因緣果報,它是以阿賴耶識為根本,所謂的所知依。

就是說,怎麼會有生命的相續呢?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有一個阿賴耶識,當我們造了很多很多的善業,以及很多很多罪業的時候,這阿賴耶識把這善惡業力的法保存在心中,現行熏種子;等到因緣成熟了,這個種子,就變現種種的根身器界,可能是一個人天的根身器界、或者是三惡道的根身器界,讓我們受用;當我們在受用這種痛苦、安樂果報的時候,我們又造了一個業力,這個業力又熏習成種子,這個種子又變現另外一個根身器界:如是因緣果報的相續,就好像永無止盡的水流,這種水流的因緣果報變化,我們安立做依他起相,有雜染的因果、也有清淨的因果。

總之,這個因緣果報的成立,就是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兩個法的交互作用,而構成了依他起。這一段是把依他起安立的因緣,作一個說明。

辛二、成遍計所執(分二:壬一標;壬二簡)

壬一、標

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

壬二、簡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

這個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呢?遍計執它也是有一種差別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呢?我們前面講到遍計執,有能遍計的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還有所遍計的這一切因緣果報的差別諸法。當第六意識能遍計的分別心,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內心產生一種似義顯現,或者說相似影像。這個影像為什麼叫相似呢?這個影像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已經跟外面的依他起不一樣了,但是又有點相似,這叫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出現的時候,我們安立做遍計執。

不過這裡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這個地方古德的註解強調一個觀念:能遍計的這個計度分別,它是依他起相,它是一個依他起,所遍計也是依他起;兩個依他起接觸,而產生相似影像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叫做遍計執。

我再說明一下,這是一個重要觀念。就是說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它也是依他起,說你為什麼會計度分別呢?它也是種子起現行,你沒有種子怎麼會去分別?我們說過,凡是種子起現行的法,都是依他起,它是實種所生。那當我們的計度分別,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產生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安立做遍計執,但是計度分別是依他起。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顆榴蓮,這個榴蓮是由種子生起的一個果報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我們內心的計度分別跟榴蓮接觸的時候,假設我們對榴蓮生起好感的人,就會安立:哦,這個榴蓮的相貌非常的甜美,顏色也非常的漂亮。這個時候,你心中已經不是在攀緣外境的榴蓮,你內心已經出現一種相似影像,你自己捏造出來一個影像,這個影像是好的影像,然後你對這個榴蓮生起貪慾的煩惱,這個貪慾的煩惱是依他起,你開始造罪業,這個造罪業是依他起。但是你為什麼會造罪業呢?因為遍計執,因為你對這個影像產生錯誤的認知。

所以依他起在造罪,是在遍計執的影像造罪;但是它造罪的本身,這個惑、業、苦是依他起;而這個造罪的所緣境呢?它的所緣境是一種遍計執的相似影像: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遍計執跟依他起釐清。就是說,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先捏造一個遍計執的相似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裡面造善業、罪業。你在這個影像造作的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因為它會現行熏種子,它以後也會種子起現行;但是這個相似影像,它不是種子所生。不是種子所生,它怎麼有呢?是我們自己虛妄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要弄清楚。

遍計所執相,簡單的說,是我們虛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影像,就是由於這樣的因緣,而安立遍計執。這種因緣,當然不是成就依他起跟圓成實的因緣。我們前面說過,依他起的法是由實種所生,它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個果報,它是一個依他起,它是由種子變現的。但是遍計執不同,遍計執是我們去接觸這個果報以後,我們內心捏造出一個相似影像,這個就不是種子所生了,那是由分別心所生,這個分別心所生的影像,我們叫做遍計執。這個就是我們所以會起惑造業,去招感果報最大的一個根本無明,因為我們對這個生命的真相,產生錯誤的認知。

辛三、成圓成實(分二:壬一標;壬二簡)

壬一、標

若由異門成圓成實。

壬二、簡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破除內心的相似影像,要注意這個空觀它不是破除外境,不是把外在的因緣法消滅掉,而是消滅掉我們心中的這些妄想,空掉我們的相似影像。當內心的相似影像消滅以後,顯現出清淨光明的本性──圓成實的時候,這樣我們安立做圓成實相出現。就是破除了心中的相似影像,而顯現清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時候叫做圓成實相。

有一個禪師問一個開悟的祖師說:一個開悟的人,他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情況?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個祖師說:開悟人的心境啊,說是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你雖然開悟了,你因緣所生法──你這身體也是要吃飯、也是要穿衣;但是所不同的地方,他吃飯的時候,內心跟飯接觸,他再也不生相似影像,活在當下;他穿衣服的時候,他也不再分別相似影像,也活在當下。就是這個人他已經不會去造有漏業力了,他那個果報受完以後,就自動消失掉,隨緣消舊業;但是在消業的過程當中,不會刺激他再去造有漏的業力。

為什麼不再造有漏業力呢?因為他心中遍計執的相似影像消失了,他沒有一個造業的對像。當我們內心當中──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的時候,那表示你的圓成實相顯現出來,內心空空蕩蕩,但是了了分明,知道什麼善、什麼是惡,但是,還是空空蕩蕩。所以這個圓成實相是這樣安立,就是破除遍計執而顯現的法,這個法叫做圓成實相。

這個地方,這個三相,雖然都是由異門,但是這個異門有差異,你把這個問答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唯識學在看生命,它是用什麼角度來觀察生命的。每一個法都具足三相,都有它的真實相、也都有它的虛妄相,同一個法,都有它的真實相跟虛妄相,那你要知道什麼是你該破的?什麼你應該保留的?這個你應該要清楚。看第二個疑問:

己二、名不稱體難(分二:庚一難;庚二釋)

庚一、難

名不稱體的意思在後面會說明,我們先看它所提出的疑問:

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

依他起的法跟遍計執的法,這兩個之間的差別相,我們怎麼知道凡夫是就著依他起的法,產生一種相似影像,而變成了遍計執?為什麼遍計執的相似影像,跟原來依他起法的體性不相隨順呢?不再稱合呢?就是說遍計執是由依他起而引生,那遍計執生起的時候,它的相似影像,為什麼跟依他起的法不一樣呢?怎麼知道它不一樣呢?提出這個疑問了。既然遍計執是依他起所生,為什麼它生起了以後,跟原來的依他起會不一樣?提出這個疑問。

庚二、釋(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頌)

辛一、長行(分三:壬一稱體相違失;壬二多體相違失;壬三雜體相違失)

壬一、稱體相違失

回答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是長行,第二個偈頌。長行當中,它提出三個理由,來說明遍計執跟依他起是不同的。第一個理由是稱體相違失: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

這個理由是一個總說。遍計執跟依他起的不同,你要先知道為什麼會有遍計執?由名前覺無,就是說在我們心中的名言妄想沒有生起之前,沒有這個計度分別,換句話說,遍計執是由於妄想以後才有影像。這個就跟依他起不同,依他起不管打不打妄想,這個花永遠是花。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前面有一尊佛像,這個佛像叫做依他起,而且是一個清淨的依他起,一個三寶的依他起。這個依他起,我們每一個人去接觸這個佛像,我們第一念不動分別,名言還沒生起的時候,它還是依他起;

但是我們妄想開始轉動的時候,這個佛像顯現在諸位的心中有變化了,有些人認為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佛,他安立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言,有些人認為他是阿彌陀佛、有些人認為他是藥師佛,然後就打不同的妄想。有些人喜歡禮拜、有些人喜歡讚歎、有些人喜歡觀想、身口意的歸依等等。

同一個影像,當你不動念頭的時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開始產生名言分別的時候,你心中已經出現相似影像,而這個相似的影像跟原來依他起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它是你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影像,而這是業力所變現的影像,當然是不同。

你不管打不打妄想,佛像,套一句禪宗的話:它那樣就是那樣。它也沒有所謂的好,也沒有所謂的不好,它也沒有說它是釋迦牟尼佛,它也沒有說它是阿彌陀佛,它完全沒有任何的名言,它是一個東西存在在那裡,那樣就是那樣。

雖然那樣就是那樣,我們的分別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我們捏造很多很多的名言,這個時候心中出現很多的影像,而這個影像跟原來的依他起,已經不一樣了,這個叫做稱體相違難,就是妄想已經不稱合原來依他起的自體,這是第一個理由。

壬二、多體相違失

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

遍計執跟依他起的第二個差別,就是一個多跟一的關係。依他起的法只有一個;但是我們跟依他起接觸的時候,每一個人打的妄想就千差萬別,它是多體。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杯子,裡面裝了半杯的咖啡,這個叫做依他起。但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有些人生性樂觀,他認為說:哎呀,真好!我還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看到的是他當下所擁有的東西;比較悲觀的人就產生痛苦:唉呀,真糟糕啊!這個咖啡已經被喝掉一半了。他看到失去的那部分。

同一個法,由於眾生的分別心有差別,就是過去熏習的這些功能有差別,安立在每一個人心中,產生一種多體,一個法,因為每一個人打的妄想不同,出現在每一個人心中是多體的,所以妄想是多體的,而依他起是只有一個單一的法,所以這個地方不一樣,一個是多,一個是一。再看第三個不一樣的地方:

壬三、雜體相違失

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這個地方是說明遍計執跟依他起的第三個不同點。就是說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它如果是好,是一個可樂、或是不可樂的果報,它的體性是有決定性的;但是遍計執不決定,它是變化的。

比如說,我們之前也提出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同學有竊盜前科,誒,我們剛開始懷疑他偷東西,我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心中出現的影像,誒!這個人就是個小偷,你看他身體的動作、講話的態度,都像是一個小偷。等到事實證明這個東西不是他偷的,誒!你看到他的時候,你看他的身業、口業都很善良。

同樣一個法,為什麼只是隔了幾天,這個法在心中的影像就有變化?比如說同一個人,你昨天看他很好,今天看他不好?就是這個遍計執的影像是不斷變化,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我們凡夫的情緒,那個名言不斷的變化,所以同樣一個人、同樣一個事情,你接觸以後,在你心中所出現的相似影像是不斷變化,所以它體性是不決定;但是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

從這三個理由:第一個,稱體相違難,它生起的因緣不同,一個是妄想生起,一個是業力生起;第二個,多體跟一體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個東西;第三個,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妄想是不決定的,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

所以我們從這三個角度,你就能夠很清楚的去釐清判斷,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執?當這個法會隨你的情緒而變化的時候,這個一定是遍計執。你今天是這樣的想法,事情過後你又是另外一個想法,那你就知道這個一定是妄想。

所以這個地方,無著菩薩慈悲,告訴我們如何判斷我們心中的所緣境,到底是依他起?或者是遍計執?到底這個是應該要破壞的?還是應該要保留的?它是一個賊?還是一個主人?你要先弄清楚。

辛二、頌(分二:壬一重述前義;壬二喻釋二疑)

壬一、重述前義

前面是一個長行,這以下用偈頌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重複的說明:一、重述前義,二、喻釋二疑。先看第一段重述前義:

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雜體相違故。

這個遍計執跟依他起的差異有三個:第一個名前覺無,它是由於妄想才有的,這叫稱體相違;第二個多名,這個遍計執是多元的,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它是多體;其次,這個遍計執的體性是不決定的,你今天的看法是這樣,你明天又有變化,它是隨著生滅心而變化的,所以它是雜體。這個稱體相違、多體相違、雜體相違,就說明依他起跟遍計執的差異,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總結。看壬二的喻釋二疑,我們看偈頌:

壬二、喻釋二疑

法無而可得,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復如虛空。

這個地方,是對遍計執的存在性跟它所產生的障礙,產生質疑。說這個遍計執是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東西,你不能說遍計執是由業力所生的,不能這樣講。我這個人業障重,不對!那跟業力沒有關係,那是你自己煩惱捏造出來的。就是說,遍計執是不存在的東西,那它為什麼會有?它既然不存在,是怎麼存在的呢?第一個,它是如何存在?第二個,遍計執是一個虛妄的東西,它如何能夠障礙圓成實?它是如何存在的?而且它是如何去障礙圓成實?去障礙我空、法空的真理,使令它不顯現?提出兩個疑問。這以下論主加以回答。

法無而可得,這個地方是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遍計執它是無,從聖人的角度,聖人的心中是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他吃飯的時候不打妄想。那不打妄想怎麼有呢?凡夫是從無當中,自己捏造出一個東西,讓自己去受用、自己去獲得。這講一個譬喻:應知如幻等,就像一個魔術師,從布變現出一隻兔子、一隻小狗,這道理是一樣的。

無染而有淨,亦復似虛空。遍計執它是怎麼障礙圓成實呢?就好像烏雲障礙虛空一樣,雖然烏雲存在的時候,虛空也存在,理論上來說,它不能障礙虛空,烏雲存在,虛空也存在嘛!但問題是烏雲存在的時候,虛空不能顯現,你感受不到虛空的存在,因為天空一片的黑暗。當我們消滅了遍計執,所謂無染的時候,虛空才能夠顯現。所以我們說遍計執障礙了圓成實,實際上是沒有障礙;但是因為它的存在,使令圓成實性──這個我、法空的真理不能顯現,所以說障礙,就好像烏雲障礙了虛空,使虛空不能顯現。那把烏雲消滅的時候,哦,虛空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安立它障礙了圓成實,是這樣的障礙。這一段是把依他起跟遍計執,作一個清楚的釐清。

大小乘的學者在修空觀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小乘的學者修空觀,是徹底的把心中的妄想空掉,也徹底的把因緣果報的法空掉,我們講滅色取空。所以你看他的涅槃,我們看《阿含經》佛陀對涅槃的描述,是一個灰身泯智的狀態,他沒有雜染的生命,也沒有清淨的生命。也就是他雖然沒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也沒有萬德莊嚴,從這樣來說,它是一個沒有生命現象的東西。因為你的因地,你把依他起完全否定了,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叫做素法身,雖然是法身,但是他沒有妙用。

但是大乘佛法的因地,這個因果是互相隨順的,他在修空觀的時候,是緣起性空,或者講遍計本空。菩薩在空觀的時候,他知道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心中,這些妄想所捏造的相似影像,他是消滅心中的相似影像,外面的因緣果報,他是坦然面對的,從因緣果報當中,去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因為他不但是破除妄想,他保留依他起,所以他成就涅槃的時候,他涅槃有正報莊嚴、有依報莊嚴,有生命的現象,他不但能夠自受用,還能夠如來現起他受用,現出應化身跟報身,廣度一切的眾生。

所以你修空觀,你不能把所有都空掉,你這樣子就是錯損菩提了。就是說你空的是你心中的相似影像,這個跟外境沒有關係;真正誘惑你去造業、去觸動煩惱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這跟外境沒有關係。為什麼聖人看到所有的境界,他都不起煩惱?如果境界一定會引動我們的煩惱,為什麼佛陀看到這個境界,他不動煩惱,他生起大悲?問題不在外境,而是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中捏造很多的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裡面,開始起惑、造業,這個是我們所要破壞的。這一科是幫助我們了解,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執?

己三、依他都無難(分二:庚一難;庚二釋)

庚一、難

這個依他起是不存在的一個問難,我們看他所提出的疑問:

復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

遍計執是由依他所起的,既然遍計所執它出現的這個相似影像是無所有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既然它是無所有的,為什麼依他起不也是無所有?它不是說一切一切都無所有?第一個一切是約因相,就是現行熏種子,產生很多的因地,善的因地、惡的因地。這個種子起現行,有很多可樂、不可樂的果報,這個是果相。一切的因、一切的果都無所有呢?就是說遍計執是無所有,為什麼依他起不也是無所有呢?這個地方提出一個疑問,因為依他起也是生滅變化的,為什麼它不能夠說是無所有?看論主解釋:

庚二、釋(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頌)

辛一、長行(分二:壬一逐責成過;壬二結成非無)

壬一、逐責成過

這個地方有長行跟偈頌。長行當中有兩科:一、逐責成過;二、結成非無。先提出它的過失,再說明它必須存在的理由,先責過,再結成。

此若無者,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淨過失。

如果你修大乘佛法,你認為依他起的因緣果報是無所有,那麼圓成實性也無所有,因為這個依他起是生滅變異,所以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所以圓成實的我空、法空,是就著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是無自性而安立的空,如果你說依他起不存在,那圓成實也就不存在了!這樣子講,遍計所執也不存在,依他起也不存在,圓成實也不存在,所以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這樣子講,依他起沒有的話,這整個生命的現象、因緣果報完全落入斷滅見,就什麼都沒有了。

這樣子就跟這個無想定……,就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去判別是非了,這個人愈修行愈笨,什麼都不知道,一切皆無,落入空亡。所以依他起跟圓成實如果是沒有,就有無有染淨因果的過失。如果依他起沒有,身為一個佛弟子,因緣果報不存在,那我們歸依三寶,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善業不能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子就有因果染淨不存在的過失。這是先提出它的過失,再看第二段:

壬二、結成非無

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皆無。

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生命現象的確有雜染的因果跟清淨的因果。有些人造了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有些人造了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所以你不應該說它沒有。我們看偈頌:

辛二、頌

此中有頌:

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恆時無染淨。

假設我們在大乘佛法當中,忽略了因緣果報的依他起,那麼我空、法空的真理也就不存在了。這樣子講,在生命當中,一切的因種,造業不能去成就種子,種子也不能夠招感染淨的果報,那這個生命就落入斷滅見。就是你只能夠活今生,你造善、造惡對來生來說都沒有幫助,那這樣子就是斷滅見了。這個地方是提醒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唯識學的觀法,

蕅益大師說: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剛開始是修空觀來破遍計執,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空觀修久了,有時候會忽略因果的存在。

唐朝的百丈禪師,有一天在百丈山講《金剛經》。講完以後,有一個白髮的老翁跟他頂禮,他說:善知識啊!我前生本來是迦葉佛的一個比丘,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修習空觀,也有所心得,後來我的弟子問我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一個大修行人,他內心當中常游畢竟空,那這個時候他還落因果嗎?這個時候我說不落因果,因為這句話講錯了,就墮入五百世的狐狸。

我現在知道了,應該是說不昧因果。就是說,你觀察空的時候,你消滅你心中的遍計執,你應該是更清楚的看到因果,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判斷的標準。我們經常觀察一切法空,但是你怎麼知道你心中所觀的空,跟佛陀所強調的空,這個意思是相隨順的呢?你怎麼知道?這是一個判斷標準。

當你在修空觀的時候,你一直修下去,你對因果愈來愈相信,你這個空是對的,你心中的空,跟祖師的空、跟佛的空,是相隨順的,一如無二如,你得到了正確的傳承,你所修的法門是一個真實的道。

假設你修空觀,修到最後,你對因果開始忽略了,那你這個傳承有問題,你心中的空跟佛陀所說的空,有很大差距了。就是我們也可以從結果來判斷你所修的因地、這個道是不是正確的道。你修空修到最後不落因果,那你這個空有問題了,你這個空是忽略了依他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要知道:雖然修空觀,就是

《金剛經》說:觀一切法空,不落斷滅見。

你所空的是心中的遍計執,但是依他起的法,你要善知抉擇。

我再講一個小觀念,作一個總結。有人問蕅益大師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問那個禪師說: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枕頭沒有放好,你會不會把它放好?說:誒!枕頭不放好,我第二天早上睡起來,我整個身體會不舒服,一定要把它放好。蕅益大師說:你一個晚上的安樂,你就知道把枕頭放好;那來生的安樂,你為什麼不知道抉擇呢?雖然是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這個夢有它不同的作用,

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

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

雖然是夢,但有不同的作用。你睡覺的時候,你就知道把床鋪鋪好、枕頭弄好,你只是為了今天晚上的暫時安樂,你就要在因緣所生法的依他起當中,種種的造作;那你無量的生命,所謂成就不退轉的功德,難道你不須要抉擇嗎?

這個地方說明觀一切法空,你不能夠忽略因緣法的抉擇,什麼是該放棄?什麼是該追求?觀一切法空,但是善知取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

有了阿賴耶識,才能夠建立十法界染淨因果的相續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

阿賴耶識有漏種子的分類

影響種性的這些種子,種類是什麼?什麼東西會影響我們...

痛苦的果報,都是由錯誤的思想產生的

在依他起性當中,依他所執的遍計執是沒有的。這個地方...

修行必須下苦功夫

若人發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

唯識要義解說

一、唯識之義 唯識者,據《成唯識論述記》云:唯謂簡別...

機深教淺,效果適得其反

疏文:增結者,《淨名經》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

唯識五重觀

再介紹唯識的觀法:唯識五重觀。怕初聽同學不了解,我...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信心銘》中的用功訣竅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

飲酒有三十六大危害

目前吸煙、酗酒或吸毒現象日趨嚴重,有害我們的智力,...

透視輪迴生命的狀況

以蘊為觀察對像 所謂認識生命的狀況,說到底就是認識蘊...

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包容缺點

假設我們以這一念凡夫的心去觀察,我們只是就著它的一...

【推薦】從事餐飲行業造殺業的人如何轉行

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有一大葷館子,名九如春,生意很發...

發自內心的禮貌

人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禮貌之上,但是今天社會上懂禮貌...

合十的意義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

【推薦】50個淨土宗常用名詞解釋

1.一心不亂: 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即是一心不亂。修...

時間無常,無論多麼奢華美麗將成過去

法眼文益禪師(五代): 擁毳對芳叢,由來迥不同, 發...

《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

信解和勝解的區別,怎樣對佛號產生勝解

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

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

【推薦】法身功德在無漏 諸漏盡時法身成

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無漏 諸漏盡時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陰...

出家人吃飯為什麼用缽

缽,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

北宋高僧四明知禮法師

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介紹的)的祖師爺要穿...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佛教詞典】道法智

(術語)觀道諦而得之智,又,斷迷於道諦之見惑之智也...

【佛教詞典】七識

(術語)八識中之第七識也,名末那識。...

【視頻】放生、護生是最大的行善

放生、護生是最大的行善

【視頻】妙境法師《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

妙境法師《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