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弗,請比丘聽說法,上頭亦善,中央亦善,要亦善,善解分別具淨除,聽賢者行,名具法行,當為聽,善心諦念。比丘應如賢者言,從賢者舍利弗聽。

賢者舍利弗,便說十二時聚會,能致賢者道。「何等為十二?一為自能教身,二為亦能教餘,三為隨人中,四為隨賢者中,五為根足,六為不隨世間業,七為見賢者喜,八為佛亦有,九為亦說法,十為已說法能受,十一為能聽外受,十二為如得能依方施。是為賢者十二時聚會。為得賢者道,從是行。

「若經欲說異人者,當為是二十品說。何等為二十?一為善說,二為多說,三為前後說,四為次第說,五為歡喜說,六為可說,七為解意說,八為除慚說,九當為莫訶失說,十為調說,十一為應說,十二為莫散說,十三為法說,十四為隨眾說,十五為等意說,十六為助護意說,十七為莫窮名聞故說,十八為莫利事故說,十九為莫從說自現,二十莫從說調餘。若賢者比丘,欲為餘人說,當為是二十品說。」

舍利弗復謂比丘:「欲聞法者,當有十六業。何等為十六?一當為有時可聞,二當為多聞,三當為向耳聽,四當為事,五當為莫平訶,六當為莫訶失,七當為莫求長短,八當為法恭敬,九當為說法者恭敬,十當為莫易法,十一亦莫易說法者,十二亦莫自易身,十三一向心,十四莫餘意,十五正持心,十六覺一切念可聞法正。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桉是十六行可聞法。何等為十六?一為時時可聞法,二為可多聞法,三為耳聽可聞法,四為事可聞法,五為不得訶可聞法,六為莫求短可聞法,七為敬法可聞法,八為敬說經者可聞法,九為莫易法可聞法,十為莫易說法者可聞法,十一為莫易自身可聞法,十二為一向心可聞法,十三為莫有餘意可聞法,十四為正橫意可聞法,十五為一切一意可聞法,十六為念定意可聞法。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桉是十六比可聞法。已聞法如上說,便生信可意,從是致到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賢者愛無所欲,最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喜意愛,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捨惡著意為定意,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得捨疑見復明,為最將至無為。已聞如是法,便見陰無所有,便見陰空,便見陰輕,以見便意解、便意淨、便意止、便意解脫,如是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一切世間行見空,不復往住,便愛盡離滅,便可無為意轉意止得解脫,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意欲行相從行獨坐斷妄,得第一願,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淨眼見四諦,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滿行,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賢者道弟子為不惱說者,亦從聞得樂,亦不犯教法,亦隨安隱,自所求欲滿便,為是十法,所從黠行致。何等為十?一為若善知識,二為若善戒,三為若善同學,四為若知受意,五為若受教,六為若問,七為若聞經,八為若聚說經,九為若驚怖因緣得驚怖,十為己羞驚怖本觀是時本觀。便斷一切惡法,能斷從本觀已能卻是法,便定意得自在,皆從本觀故,如是諦從本已捨道弟子。

「便可行十思想。何等為十?一為念不淨思想,二為非常思想,三為以非常為苦思想,四為以苦為非身思想,五為穢食思想,六為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七為念死思想,八為不明思想,九為卻意思想,十為滅思想。

「念不淨思想,賢者!為隨十四邪法。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共居失意,二為本聚見貪,三為疾欲,四為不淨思想不知義行,五為不能得觀不淨,六為行惡業人共從事,七為不識是者,八為不事,九為不問,十為不守根,十一為食不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不墮行,十三為不能獨坐思想,十四為如有不能得觀非常思想。

「賢者!為隨世間欲非常苦思想者,為隨六惡法。何等為六?一為不足,二為不精進,三為不信,四為欲,五為不欲閑處坐,六為不得如有觀苦非身思想者。見身雜穢食思想者,為味愛不行著;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者,以世間萬物貪慾可行為耶;死思想,為隨命離行明思想。賢者!為隨十一邪,何等為十一?一為疑,二為不念,三為麁身,四為睡瞑,五為過精進,六為離精進,七為妄喜,八為怖,九為非一思想,十為無有計,十一為熟觀色。卻思想者為欲令離道,滅思想者,若意在法令離道。是所,賢者!令離道,未壞欲壞,為三法多。何等為三?一為欲,二為斷,三為坐行。

「不淨思想,賢者!為行十四法多。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不共居,二為止意,三為不見本聚,四為自守,五為不疾欲,六為淨思想不想隨,七為淨思想不觀,八為世間行人不欲共,九為不欲受世間行,十為自守根,十一為食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行不睡瞑,十三為厭欲獨坐,十四為如有觀不淨想行多作。賢者!從是行為斷愛慾。非常想行多作為,從是斷愛慾;非常苦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瞢瞢;苦非身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所見身斷;穢食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愛;所世間不樂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世間;端正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意,著壽從是斷;明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致黠見。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斷愛;滅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邪得離。如是諦受,賢者!道弟子。

「賢者!道弟子為有二十法,令不得隨道。何等為二十?一為不行道共居,二為不問,三為所行不知所應,四為瞢瞢,五為惡行,六為貪意,七為多事,八為寡精進,九為相壞自歸,十為形,十一為求矜,十二為顛倒,十三為失意,十四為貪,十五為不善群共居,十六為不守根門,十七為飯食不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不應行,十九為不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不觀。是二十事,賢者!令離道。未斷欲斷者,有十一法為多,何等為十一?一為欲,二為得,三為見便,四為有瞻,五無有費,六為勝,七為得法相,八為隨,九為問,十為獨自守,十一為如有觀。如是正已合。

「賢者!道弟子為二十法多。何等為二十?一為行道共居,二為問,三為所行知所應,四為不瞢瞢,五為互行,六為不在貪,七為少事,八為不捨精進,九為無有橫,十為不隨形,十一為不求矜,十二為不顛倒,十三為守意,十四為不貪,十五為善群共居,十六為守根門,十七為飯食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能行,十九為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觀。

「若已是,賢者!當復二十二時處,已作沙門行道者為疾是處當為觀。何等為二十二?一為已受不端正,二為已為異業,三為我命依他人,四為至命盡當為求衣飯食病瘦藥臥具,五為至命欲已覆,六為至命人間身欲樂,已作沙門為疾觀是;七為莫為我身傷壞,八為能得獨樂空中,九為不隨罪受食,十為莫為我身失戒,十一為莫為我黠、同道為我論議;十二為令我道應四德課中,得令我命盡時,設同道者有問,令我得說,莫令我即時暫欲行道者當觀是;十三為令我得觀陰非常,十四為令我得觀陰無所有,十五為令我得觀陰不重為意還依止脫,行道者急觀是;十六為令我世間行空、不著、愛盡、離、滅、無為,為意觀,喜受止、得脫,已離形疾時處當為觀;十七為生者從生未得度,十八為老從老未得度,十九為病從病未得度,二十為法當死從死法未得度避形急當觀是;二十一為一切我愛,共會當別離、或亡或人取去或死、不得久住,已避形當為急時處分別觀;二十二為各自從行得、各自從行本、各自從行受苦、各自作善惡,從所行受,已避形當為急時處觀。以是二十二行,已習已行已多作,為滿沙門,亦行者所思。」

「已沙門所行者思滿,便能滿七思。何等為七?一為常行不止得入,二為不轉,三為不爭,四為直念,五為不起憍慢意,六為但在世間求衣食,七為止意得自在。是為,賢者!所意心識從長無有數日夜,為色聲香味細滑,為在世間不能得制故,已能制得止,便入甘露種。

「已當為是,賢者!二十種行,未得道者,當為恐意。何等為二十種?一者無有入空,二為不學死,三為投渚,四為信畏方,五為不知不畏方,六為不知道,七為不得定意,八為後世苦,九為賢者難得會,十為開世間門世間人無有異,十一為未作橋樑令得中避獄,十二為未解惡處,十三為普疑無有數,十四為未得作世間要,十五為不黠癡時死,十六為甲不能為乙故作,十七為不作者亦不應作,十八為不作亦無有吉凶,十九為已作不得忘,二十為但自行有、但自行隨、但自行本、但自行歸也已。若人自行善惡在所有,但當為受行,器世間人,當從是恐意。

「已從是二十因緣,意惡復惡、恐復恐、卻離復卻離,為有二十種行意疾止。何等為二十?一為念意想意便疾止,二為意中知意疾止,三為意已一意疾止,四為正想知意疾止,五為正止想意疾止,六為從正起想意疾止,七為攝想意疾止,八為助想意疾止,九為守想意疾止,十為行四意止意疾止,十一為四斷意意疾止,十二為四神足意疾止,十三為離不可行意疾止,十四為當近行處意疾止,十五為當有依從學意疾止,十六為當諷誦亦有解意疾止,十七為當有悲傷意意疾止,十八為當有多道喜意疾止,十九為當識事意疾止,二十為當行是意疾止。如是正使,賢者!道弟子,為當有十一橫,當識是。何等為十一?一為聚會,二為多食,三為多事,四為多說,五為多睡瞑,六為喜部行,七為樂共居,八為助樂身,九為輕,十為貪淫,十一為不善郡縣。居是,賢者!所橫未斷,當為斷已。

「當復學十互。何等為十?一為定意互,二為定止互,三為定起互,四為止互,五為制互,六為護互,七為本互,八為護橫互,九為方便互,十為入互。如是入互者,道弟子為有十三德,何等為十三?一為已念如來便得喜信故生喜,二為法亦爾,三為學者亦爾,四為自持戒亦爾,五為他人持戒亦爾,六為自身得亦爾,七為他人得亦爾,八為自身施亦爾,九為他人施亦爾,十為道多除苦,十一為世間多說經令得思,十二為從無有數行惡還,十三為從無有數善法行令入生喜,已信能有喜種。如是喜,道弟子當依四法行,令五法滿。何等為四法依?一為法依,二為欲依,三為更進依,四為獨坐依莫餘欲著。

「何等為五法滿為道用?一者為喜,二者為愛,三者為依,四者為樂,五者為定。

「如是喜行者,道弟子為能得滅八瘡。何等為八?一為欲瘡,二為瞋恚瘡,三為愚瘡,四為憍慢瘡,五為愛瘡,六為癡瘡,七為利恭敬名聞瘡,八為疑不了了瘡。行者已為是,八瘡能沒能滅,便為得度世。」

「不學十法。何等為十?一為不學直見,二為直治,三為直聲,四為直行,五為直有,六為直方便,七為直念,八為直定,九為直度,十為直黠。以是十不學法,從是因緣,得直相逢,便捨五種直,六種隨一守四猗,不少諦已捨厄,不著求止,身行止、聲行止、心行止,意慮度,最黠度無有餘,已行足名為最。賢者!是所賢者,後意心識,從遠來不作不聚不復會便盡,是要斷苦。

「上頭所說,賢者聽說法,上亦善中亦善要亦善,有利有入,最具淨並淨說要道,名為具利法因緣是。所上頭說,為是故說。」

賢者舍利弗說如是。比丘至心受,如是念所說。

佛說普法義經


上篇:廣義法門經

下篇:雜阿含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佛說鞞摩肅經

佛說鞞摩肅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後漢安息沙門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後漢安息沙門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犢子經

佛說犢子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龍王兄弟經

龍王兄弟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佛教詞典】萬法是真如真如是萬法

(術語)以大乘至極之義,說萬法之性相也。萬法指染淨...

【佛教詞典】仙鹿王

指鹿王。鹿棲於深山,故喻為仙;超絕於同類中,故稱王...

淨業正因,以慈心不殺為第一

原文: 淨業正因,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第一。食肉之...

度化眾生,要有緣才行

佛陀時代的城東老母是釋迦牟尼佛之鄰居,佛祖雖是無緣...

他們說那裡「風水」不好

一日,佛源老和尚對僧人說:某某下面那房子可以住人啊...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這是從《印光大師文鈔》裡摘下來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

積德才能延壽

【原文】 龍眼 宗伯陸公①壽九十七而嗜龍眼,龍眼遂價...

學佛就是要出離苦惱

現在常有很多人來找師父開示,我問開示什麼?他說他要...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

國人一般比較熟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

​《菜根譚》警句

《菜根譚》者,一名《處世修養篇》,餘以今年一月東遊...

大安法師:貴賤貧富的原因

因果的法則是決定不虛的。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

惟賢長老《建立信仰並學菩薩》

一、建立信仰 你們參加法會做義工,你們都有信仰嗎?...

為何地藏法門的要求比淨土法門還高

地藏法門的修學,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親身經歷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加持之力

《地藏經》裡面,告訴我們種種的修行的方法。我那年在...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視頻】《普門品》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普門品》觀成法師粵語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