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弗,請比丘聽說法,上頭亦善,中央亦善,要亦善,善解分別具淨除,聽賢者行,名具法行,當為聽,善心諦念。比丘應如賢者言,從賢者舍利弗聽。

賢者舍利弗,便說十二時聚會,能致賢者道。「何等為十二?一為自能教身,二為亦能教餘,三為隨人中,四為隨賢者中,五為根足,六為不隨世間業,七為見賢者喜,八為佛亦有,九為亦說法,十為已說法能受,十一為能聽外受,十二為如得能依方施。是為賢者十二時聚會。為得賢者道,從是行。

「若經欲說異人者,當為是二十品說。何等為二十?一為善說,二為多說,三為前後說,四為次第說,五為歡喜說,六為可說,七為解意說,八為除慚說,九當為莫訶失說,十為調說,十一為應說,十二為莫散說,十三為法說,十四為隨眾說,十五為等意說,十六為助護意說,十七為莫窮名聞故說,十八為莫利事故說,十九為莫從說自現,二十莫從說調餘。若賢者比丘,欲為餘人說,當為是二十品說。」

舍利弗復謂比丘:「欲聞法者,當有十六業。何等為十六?一當為有時可聞,二當為多聞,三當為向耳聽,四當為事,五當為莫平訶,六當為莫訶失,七當為莫求長短,八當為法恭敬,九當為說法者恭敬,十當為莫易法,十一亦莫易說法者,十二亦莫自易身,十三一向心,十四莫餘意,十五正持心,十六覺一切念可聞法正。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桉是十六行可聞法。何等為十六?一為時時可聞法,二為可多聞法,三為耳聽可聞法,四為事可聞法,五為不得訶可聞法,六為莫求短可聞法,七為敬法可聞法,八為敬說經者可聞法,九為莫易法可聞法,十為莫易說法者可聞法,十一為莫易自身可聞法,十二為一向心可聞法,十三為莫有餘意可聞法,十四為正橫意可聞法,十五為一切一意可聞法,十六為念定意可聞法。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桉是十六比可聞法。已聞法如上說,便生信可意,從是致到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賢者愛無所欲,最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喜意愛,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捨惡著意為定意,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得捨疑見復明,為最將至無為。已聞如是法,便見陰無所有,便見陰空,便見陰輕,以見便意解、便意淨、便意止、便意解脫,如是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一切世間行見空,不復往住,便愛盡離滅,便可無為意轉意止得解脫,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意欲行相從行獨坐斷妄,得第一願,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淨眼見四諦,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滿行,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賢者道弟子為不惱說者,亦從聞得樂,亦不犯教法,亦隨安隱,自所求欲滿便,為是十法,所從黠行致。何等為十?一為若善知識,二為若善戒,三為若善同學,四為若知受意,五為若受教,六為若問,七為若聞經,八為若聚說經,九為若驚怖因緣得驚怖,十為己羞驚怖本觀是時本觀。便斷一切惡法,能斷從本觀已能卻是法,便定意得自在,皆從本觀故,如是諦從本已捨道弟子。

「便可行十思想。何等為十?一為念不淨思想,二為非常思想,三為以非常為苦思想,四為以苦為非身思想,五為穢食思想,六為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七為念死思想,八為不明思想,九為卻意思想,十為滅思想。

「念不淨思想,賢者!為隨十四邪法。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共居失意,二為本聚見貪,三為疾欲,四為不淨思想不知義行,五為不能得觀不淨,六為行惡業人共從事,七為不識是者,八為不事,九為不問,十為不守根,十一為食不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不墮行,十三為不能獨坐思想,十四為如有不能得觀非常思想。

「賢者!為隨世間欲非常苦思想者,為隨六惡法。何等為六?一為不足,二為不精進,三為不信,四為欲,五為不欲閑處坐,六為不得如有觀苦非身思想者。見身雜穢食思想者,為味愛不行著;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者,以世間萬物貪慾可行為耶;死思想,為隨命離行明思想。賢者!為隨十一邪,何等為十一?一為疑,二為不念,三為麁身,四為睡瞑,五為過精進,六為離精進,七為妄喜,八為怖,九為非一思想,十為無有計,十一為熟觀色。卻思想者為欲令離道,滅思想者,若意在法令離道。是所,賢者!令離道,未壞欲壞,為三法多。何等為三?一為欲,二為斷,三為坐行。

「不淨思想,賢者!為行十四法多。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不共居,二為止意,三為不見本聚,四為自守,五為不疾欲,六為淨思想不想隨,七為淨思想不觀,八為世間行人不欲共,九為不欲受世間行,十為自守根,十一為食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行不睡瞑,十三為厭欲獨坐,十四為如有觀不淨想行多作。賢者!從是行為斷愛慾。非常想行多作為,從是斷愛慾;非常苦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瞢瞢;苦非身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所見身斷;穢食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愛;所世間不樂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世間;端正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意,著壽從是斷;明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致黠見。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斷愛;滅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邪得離。如是諦受,賢者!道弟子。

「賢者!道弟子為有二十法,令不得隨道。何等為二十?一為不行道共居,二為不問,三為所行不知所應,四為瞢瞢,五為惡行,六為貪意,七為多事,八為寡精進,九為相壞自歸,十為形,十一為求矜,十二為顛倒,十三為失意,十四為貪,十五為不善群共居,十六為不守根門,十七為飯食不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不應行,十九為不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不觀。是二十事,賢者!令離道。未斷欲斷者,有十一法為多,何等為十一?一為欲,二為得,三為見便,四為有瞻,五無有費,六為勝,七為得法相,八為隨,九為問,十為獨自守,十一為如有觀。如是正已合。

「賢者!道弟子為二十法多。何等為二十?一為行道共居,二為問,三為所行知所應,四為不瞢瞢,五為互行,六為不在貪,七為少事,八為不捨精進,九為無有橫,十為不隨形,十一為不求矜,十二為不顛倒,十三為守意,十四為不貪,十五為善群共居,十六為守根門,十七為飯食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能行,十九為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觀。

「若已是,賢者!當復二十二時處,已作沙門行道者為疾是處當為觀。何等為二十二?一為已受不端正,二為已為異業,三為我命依他人,四為至命盡當為求衣飯食病瘦藥臥具,五為至命欲已覆,六為至命人間身欲樂,已作沙門為疾觀是;七為莫為我身傷壞,八為能得獨樂空中,九為不隨罪受食,十為莫為我身失戒,十一為莫為我黠、同道為我論議;十二為令我道應四德課中,得令我命盡時,設同道者有問,令我得說,莫令我即時暫欲行道者當觀是;十三為令我得觀陰非常,十四為令我得觀陰無所有,十五為令我得觀陰不重為意還依止脫,行道者急觀是;十六為令我世間行空、不著、愛盡、離、滅、無為,為意觀,喜受止、得脫,已離形疾時處當為觀;十七為生者從生未得度,十八為老從老未得度,十九為病從病未得度,二十為法當死從死法未得度避形急當觀是;二十一為一切我愛,共會當別離、或亡或人取去或死、不得久住,已避形當為急時處分別觀;二十二為各自從行得、各自從行本、各自從行受苦、各自作善惡,從所行受,已避形當為急時處觀。以是二十二行,已習已行已多作,為滿沙門,亦行者所思。」

「已沙門所行者思滿,便能滿七思。何等為七?一為常行不止得入,二為不轉,三為不爭,四為直念,五為不起憍慢意,六為但在世間求衣食,七為止意得自在。是為,賢者!所意心識從長無有數日夜,為色聲香味細滑,為在世間不能得制故,已能制得止,便入甘露種。

「已當為是,賢者!二十種行,未得道者,當為恐意。何等為二十種?一者無有入空,二為不學死,三為投渚,四為信畏方,五為不知不畏方,六為不知道,七為不得定意,八為後世苦,九為賢者難得會,十為開世間門世間人無有異,十一為未作橋樑令得中避獄,十二為未解惡處,十三為普疑無有數,十四為未得作世間要,十五為不黠癡時死,十六為甲不能為乙故作,十七為不作者亦不應作,十八為不作亦無有吉凶,十九為已作不得忘,二十為但自行有、但自行隨、但自行本、但自行歸也已。若人自行善惡在所有,但當為受行,器世間人,當從是恐意。

「已從是二十因緣,意惡復惡、恐復恐、卻離復卻離,為有二十種行意疾止。何等為二十?一為念意想意便疾止,二為意中知意疾止,三為意已一意疾止,四為正想知意疾止,五為正止想意疾止,六為從正起想意疾止,七為攝想意疾止,八為助想意疾止,九為守想意疾止,十為行四意止意疾止,十一為四斷意意疾止,十二為四神足意疾止,十三為離不可行意疾止,十四為當近行處意疾止,十五為當有依從學意疾止,十六為當諷誦亦有解意疾止,十七為當有悲傷意意疾止,十八為當有多道喜意疾止,十九為當識事意疾止,二十為當行是意疾止。如是正使,賢者!道弟子,為當有十一橫,當識是。何等為十一?一為聚會,二為多食,三為多事,四為多說,五為多睡瞑,六為喜部行,七為樂共居,八為助樂身,九為輕,十為貪淫,十一為不善郡縣。居是,賢者!所橫未斷,當為斷已。

「當復學十互。何等為十?一為定意互,二為定止互,三為定起互,四為止互,五為制互,六為護互,七為本互,八為護橫互,九為方便互,十為入互。如是入互者,道弟子為有十三德,何等為十三?一為已念如來便得喜信故生喜,二為法亦爾,三為學者亦爾,四為自持戒亦爾,五為他人持戒亦爾,六為自身得亦爾,七為他人得亦爾,八為自身施亦爾,九為他人施亦爾,十為道多除苦,十一為世間多說經令得思,十二為從無有數行惡還,十三為從無有數善法行令入生喜,已信能有喜種。如是喜,道弟子當依四法行,令五法滿。何等為四法依?一為法依,二為欲依,三為更進依,四為獨坐依莫餘欲著。

「何等為五法滿為道用?一者為喜,二者為愛,三者為依,四者為樂,五者為定。

「如是喜行者,道弟子為能得滅八瘡。何等為八?一為欲瘡,二為瞋恚瘡,三為愚瘡,四為憍慢瘡,五為愛瘡,六為癡瘡,七為利恭敬名聞瘡,八為疑不了了瘡。行者已為是,八瘡能沒能滅,便為得度世。」

「不學十法。何等為十?一為不學直見,二為直治,三為直聲,四為直行,五為直有,六為直方便,七為直念,八為直定,九為直度,十為直黠。以是十不學法,從是因緣,得直相逢,便捨五種直,六種隨一守四猗,不少諦已捨厄,不著求止,身行止、聲行止、心行止,意慮度,最黠度無有餘,已行足名為最。賢者!是所賢者,後意心識,從遠來不作不聚不復會便盡,是要斷苦。

「上頭所說,賢者聽說法,上亦善中亦善要亦善,有利有入,最具淨並淨說要道,名為具利法因緣是。所上頭說,為是故說。」

賢者舍利弗說如是。比丘至心受,如是念所說。

佛說普法義經


上篇:廣義法門經

下篇:雜阿含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西晉三藏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附吳魏二錄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薩國...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

稱讚大乘功德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佛說放缽經

佛說放缽經 安公雲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在舍衛祇洹精...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金色王經

金色王經 東魏天竺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西晉三藏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大乘寶雲經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序...

【佛教詞典】金剛童子

(天名)Vajrakumāra,西方無量壽佛化身,現忿怒之童...

【佛教詞典】壞不壞門

壞不壞門者,謂若處顯示失壞不失壞,彼二方便彼二差別...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

常拳公主

某日,佛陀帶領阿難尊者及眾比丘入王舍城托缽乞食,在...

冤冤相報何時了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

吃東西吃飽就好,別為嘴巴做奴才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佈施什麼就吃什麼,不執著、...

你為什麼就碰不到高僧

現在社會資訊發達,對修道人來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別...

黃豆的8種保健養生功效

黃豆享有豆中之王植物肉的美稱,每天吃點黃豆、豆製品...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發...

學佛從皈依三寶開始

我們學佛要從皈依佛法僧三寶開始。 皈依是什麼意思呢?...

做義工是否影響修行呢

有些人厭離世俗的生活,到寺院中掛單做義工,希望能夠...

良言一句三冬暖

春回大地,百花競秀,萬物復甦,欣欣向榮;喜逢新春佳...

聖嚴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

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

印光大師說:我們菩薩六波羅蜜,其實只有四個法門,就...

【視頻】《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祺雲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祺雲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