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弗,請比丘聽說法,上頭亦善,中央亦善,要亦善,善解分別具淨除,聽賢者行,名具法行,當為聽,善心諦念。比丘應如賢者言,從賢者舍利弗聽。

賢者舍利弗,便說十二時聚會,能致賢者道。「何等為十二?一為自能教身,二為亦能教餘,三為隨人中,四為隨賢者中,五為根足,六為不隨世間業,七為見賢者喜,八為佛亦有,九為亦說法,十為已說法能受,十一為能聽外受,十二為如得能依方施。是為賢者十二時聚會。為得賢者道,從是行。

「若經欲說異人者,當為是二十品說。何等為二十?一為善說,二為多說,三為前後說,四為次第說,五為歡喜說,六為可說,七為解意說,八為除慚說,九當為莫訶失說,十為調說,十一為應說,十二為莫散說,十三為法說,十四為隨眾說,十五為等意說,十六為助護意說,十七為莫窮名聞故說,十八為莫利事故說,十九為莫從說自現,二十莫從說調餘。若賢者比丘,欲為餘人說,當為是二十品說。」

舍利弗復謂比丘:「欲聞法者,當有十六業。何等為十六?一當為有時可聞,二當為多聞,三當為向耳聽,四當為事,五當為莫平訶,六當為莫訶失,七當為莫求長短,八當為法恭敬,九當為說法者恭敬,十當為莫易法,十一亦莫易說法者,十二亦莫自易身,十三一向心,十四莫餘意,十五正持心,十六覺一切念可聞法正。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桉是十六行可聞法。何等為十六?一為時時可聞法,二為可多聞法,三為耳聽可聞法,四為事可聞法,五為不得訶可聞法,六為莫求短可聞法,七為敬法可聞法,八為敬說經者可聞法,九為莫易法可聞法,十為莫易說法者可聞法,十一為莫易自身可聞法,十二為一向心可聞法,十三為莫有餘意可聞法,十四為正橫意可聞法,十五為一切一意可聞法,十六為念定意可聞法。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桉是十六比可聞法。已聞法如上說,便生信可意,從是致到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賢者愛無所欲,最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喜意愛,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捨惡著意為定意,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得捨疑見復明,為最將至無為。已聞如是法,便見陰無所有,便見陰空,便見陰輕,以見便意解、便意淨、便意止、便意解脫,如是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一切世間行見空,不復往住,便愛盡離滅,便可無為意轉意止得解脫,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意欲行相從行獨坐斷妄,得第一願,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淨眼見四諦,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滿行,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賢者道弟子為不惱說者,亦從聞得樂,亦不犯教法,亦隨安隱,自所求欲滿便,為是十法,所從黠行致。何等為十?一為若善知識,二為若善戒,三為若善同學,四為若知受意,五為若受教,六為若問,七為若聞經,八為若聚說經,九為若驚怖因緣得驚怖,十為己羞驚怖本觀是時本觀。便斷一切惡法,能斷從本觀已能卻是法,便定意得自在,皆從本觀故,如是諦從本已捨道弟子。

「便可行十思想。何等為十?一為念不淨思想,二為非常思想,三為以非常為苦思想,四為以苦為非身思想,五為穢食思想,六為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七為念死思想,八為不明思想,九為卻意思想,十為滅思想。

「念不淨思想,賢者!為隨十四邪法。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共居失意,二為本聚見貪,三為疾欲,四為不淨思想不知義行,五為不能得觀不淨,六為行惡業人共從事,七為不識是者,八為不事,九為不問,十為不守根,十一為食不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不墮行,十三為不能獨坐思想,十四為如有不能得觀非常思想。

「賢者!為隨世間欲非常苦思想者,為隨六惡法。何等為六?一為不足,二為不精進,三為不信,四為欲,五為不欲閑處坐,六為不得如有觀苦非身思想者。見身雜穢食思想者,為味愛不行著;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者,以世間萬物貪慾可行為耶;死思想,為隨命離行明思想。賢者!為隨十一邪,何等為十一?一為疑,二為不念,三為麁身,四為睡瞑,五為過精進,六為離精進,七為妄喜,八為怖,九為非一思想,十為無有計,十一為熟觀色。卻思想者為欲令離道,滅思想者,若意在法令離道。是所,賢者!令離道,未壞欲壞,為三法多。何等為三?一為欲,二為斷,三為坐行。

「不淨思想,賢者!為行十四法多。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不共居,二為止意,三為不見本聚,四為自守,五為不疾欲,六為淨思想不想隨,七為淨思想不觀,八為世間行人不欲共,九為不欲受世間行,十為自守根,十一為食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行不睡瞑,十三為厭欲獨坐,十四為如有觀不淨想行多作。賢者!從是行為斷愛慾。非常想行多作為,從是斷愛慾;非常苦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瞢瞢;苦非身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所見身斷;穢食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愛;所世間不樂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世間;端正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意,著壽從是斷;明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致黠見。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斷愛;滅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邪得離。如是諦受,賢者!道弟子。

「賢者!道弟子為有二十法,令不得隨道。何等為二十?一為不行道共居,二為不問,三為所行不知所應,四為瞢瞢,五為惡行,六為貪意,七為多事,八為寡精進,九為相壞自歸,十為形,十一為求矜,十二為顛倒,十三為失意,十四為貪,十五為不善群共居,十六為不守根門,十七為飯食不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不應行,十九為不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不觀。是二十事,賢者!令離道。未斷欲斷者,有十一法為多,何等為十一?一為欲,二為得,三為見便,四為有瞻,五無有費,六為勝,七為得法相,八為隨,九為問,十為獨自守,十一為如有觀。如是正已合。

「賢者!道弟子為二十法多。何等為二十?一為行道共居,二為問,三為所行知所應,四為不瞢瞢,五為互行,六為不在貪,七為少事,八為不捨精進,九為無有橫,十為不隨形,十一為不求矜,十二為不顛倒,十三為守意,十四為不貪,十五為善群共居,十六為守根門,十七為飯食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能行,十九為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觀。

「若已是,賢者!當復二十二時處,已作沙門行道者為疾是處當為觀。何等為二十二?一為已受不端正,二為已為異業,三為我命依他人,四為至命盡當為求衣飯食病瘦藥臥具,五為至命欲已覆,六為至命人間身欲樂,已作沙門為疾觀是;七為莫為我身傷壞,八為能得獨樂空中,九為不隨罪受食,十為莫為我身失戒,十一為莫為我黠、同道為我論議;十二為令我道應四德課中,得令我命盡時,設同道者有問,令我得說,莫令我即時暫欲行道者當觀是;十三為令我得觀陰非常,十四為令我得觀陰無所有,十五為令我得觀陰不重為意還依止脫,行道者急觀是;十六為令我世間行空、不著、愛盡、離、滅、無為,為意觀,喜受止、得脫,已離形疾時處當為觀;十七為生者從生未得度,十八為老從老未得度,十九為病從病未得度,二十為法當死從死法未得度避形急當觀是;二十一為一切我愛,共會當別離、或亡或人取去或死、不得久住,已避形當為急時處分別觀;二十二為各自從行得、各自從行本、各自從行受苦、各自作善惡,從所行受,已避形當為急時處觀。以是二十二行,已習已行已多作,為滿沙門,亦行者所思。」

「已沙門所行者思滿,便能滿七思。何等為七?一為常行不止得入,二為不轉,三為不爭,四為直念,五為不起憍慢意,六為但在世間求衣食,七為止意得自在。是為,賢者!所意心識從長無有數日夜,為色聲香味細滑,為在世間不能得制故,已能制得止,便入甘露種。

「已當為是,賢者!二十種行,未得道者,當為恐意。何等為二十種?一者無有入空,二為不學死,三為投渚,四為信畏方,五為不知不畏方,六為不知道,七為不得定意,八為後世苦,九為賢者難得會,十為開世間門世間人無有異,十一為未作橋樑令得中避獄,十二為未解惡處,十三為普疑無有數,十四為未得作世間要,十五為不黠癡時死,十六為甲不能為乙故作,十七為不作者亦不應作,十八為不作亦無有吉凶,十九為已作不得忘,二十為但自行有、但自行隨、但自行本、但自行歸也已。若人自行善惡在所有,但當為受行,器世間人,當從是恐意。

「已從是二十因緣,意惡復惡、恐復恐、卻離復卻離,為有二十種行意疾止。何等為二十?一為念意想意便疾止,二為意中知意疾止,三為意已一意疾止,四為正想知意疾止,五為正止想意疾止,六為從正起想意疾止,七為攝想意疾止,八為助想意疾止,九為守想意疾止,十為行四意止意疾止,十一為四斷意意疾止,十二為四神足意疾止,十三為離不可行意疾止,十四為當近行處意疾止,十五為當有依從學意疾止,十六為當諷誦亦有解意疾止,十七為當有悲傷意意疾止,十八為當有多道喜意疾止,十九為當識事意疾止,二十為當行是意疾止。如是正使,賢者!道弟子,為當有十一橫,當識是。何等為十一?一為聚會,二為多食,三為多事,四為多說,五為多睡瞑,六為喜部行,七為樂共居,八為助樂身,九為輕,十為貪淫,十一為不善郡縣。居是,賢者!所橫未斷,當為斷已。

「當復學十互。何等為十?一為定意互,二為定止互,三為定起互,四為止互,五為制互,六為護互,七為本互,八為護橫互,九為方便互,十為入互。如是入互者,道弟子為有十三德,何等為十三?一為已念如來便得喜信故生喜,二為法亦爾,三為學者亦爾,四為自持戒亦爾,五為他人持戒亦爾,六為自身得亦爾,七為他人得亦爾,八為自身施亦爾,九為他人施亦爾,十為道多除苦,十一為世間多說經令得思,十二為從無有數行惡還,十三為從無有數善法行令入生喜,已信能有喜種。如是喜,道弟子當依四法行,令五法滿。何等為四法依?一為法依,二為欲依,三為更進依,四為獨坐依莫餘欲著。

「何等為五法滿為道用?一者為喜,二者為愛,三者為依,四者為樂,五者為定。

「如是喜行者,道弟子為能得滅八瘡。何等為八?一為欲瘡,二為瞋恚瘡,三為愚瘡,四為憍慢瘡,五為愛瘡,六為癡瘡,七為利恭敬名聞瘡,八為疑不了了瘡。行者已為是,八瘡能沒能滅,便為得度世。」

「不學十法。何等為十?一為不學直見,二為直治,三為直聲,四為直行,五為直有,六為直方便,七為直念,八為直定,九為直度,十為直黠。以是十不學法,從是因緣,得直相逢,便捨五種直,六種隨一守四猗,不少諦已捨厄,不著求止,身行止、聲行止、心行止,意慮度,最黠度無有餘,已行足名為最。賢者!是所賢者,後意心識,從遠來不作不聚不復會便盡,是要斷苦。

「上頭所說,賢者聽說法,上亦善中亦善要亦善,有利有入,最具淨並淨說要道,名為具利法因緣是。所上頭說,為是故說。」

賢者舍利弗說如是。比丘至心受,如是念所說。

佛說普法義經


上篇:廣義法門經

下篇:雜阿含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註音版】二時臨齋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佛說意經

佛說意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

佛說恆水經

佛說恆水經 西晉三藏法師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與...

廣義法門經

廣義法門經一卷(出中阿含經一品)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

佛般泥洹經

佛般泥洹經卷上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魔逆經

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衛...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佛說兜沙經

佛說兜沙經一卷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一切諸佛威神...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註音版】吉祥經

吉祥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

修行本起經

修行本起經卷上 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現變品...

佛說解夏經

佛說解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佛教詞典】法界佛

(術語)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一真法界大智慧。...

【佛教詞典】行纏

禪僧於行腳時所繫用之腳絆。又作行滕、腳絆。聯燈會要...

貪著名聞利養,世世隨業流轉受生死苦

往昔無數劫時,有一人行大布施,供養外道梵志無數千人...

天台智者大師略傳

第一章:大師家系 止觀明靜,前所未聞。故智者大師把它...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獲罪無量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

佛教的法會,淨土學人要不要積極參加

問: 佛教界舉行的水陸法會,萬佛法會,學淨土的要不要...

追求名利的心永遠都沒有盡頭

許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老鼠意外地掉進一個半...

大安法師:述而不作話念佛

記者: 我們這些眾生是迷惑顛倒、無明障重、有很多的...

把福報留在法界將來好修行

要修行,不要求世俗樣樣都要。很多人念經,做功德很多...

各類蔬菜最營養的部分

一般來說,蔬菜可分為莖葉型、塊根型和果實型三大類,...

出家人的錫杖具有哪些含義

佛告比丘:汝等當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原文】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

無上改命大法--准提法

改變人世間不好的生活環境和遭遇,永遠是人們最大的努...

怎麼才能擺脫生死業力的惡性循環

佛陀他是一層一層的攝事入理。其實這個攝事入理不但是...

【視頻】《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視頻】《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

《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