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六妙法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六妙法門

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跡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所言六者。即是數法。約數明禪。故言六也。如佛或約一數辯禪。所謂一行三昧。或約二數。謂一止。二觀。或約三數。謂三三昧。或約四數。所謂四禪。或約五數。謂五門禪。或約六數。謂六妙門。或約七數。謂七依定。或約八數。謂八背捨。或約九數。謂九次第定。或約十數。謂十禪支。如是等。乃至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諸三昧門。悉是約數說諸禪也。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眾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利物。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為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釋六妙門之大意也。六妙門大意有十。

第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 第四隨對治六妙門 第五相攝六妙門 第六通別六妙門 第七旋轉六妙門 第八觀心六妙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 第十證相六妙門

釋第一歷別對諸禪定明六妙門。即為六意。一者依數為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誑不實。雖無麁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故。此義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獲得阿羅漢果。數為妙門。意在於此也。二者隨為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云何觀棄捨。此觀破非想處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如癕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棄捨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捨之義。今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為妙門。意在此也。三者止為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惠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止為妙門。意在此也。四者觀為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觀為妙門。意在此也。五者還為妙門者。行者若用惠行。善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為妙門。意在此也。六者淨為妙門者。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淨為妙門。意在此也。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澁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為麁。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麁。心厭欲捨。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應當捨隨修止。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無為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惠方便。不能破壞生死。復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誑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觀。修觀者。於定心中。以惠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證還相者。心惠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反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捨還門安心淨道。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惠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惠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惠發也。三界垢盡。故名證淨。復次觀眾生空故名為觀。觀實法空故名為還。觀平等空故名為淨。復次空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淨。復次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惠。非外觀故。得是智惠。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惠。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惠也。

次釋第三隨便宜六妙門。夫行者欲得深禪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巧。云何善巧。當於六妙門法。悉知悉覺。調伏其心。隨心所便。可以常用。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無益。是故初坐時。當識調心。學數次當學隨。復當學心觀還等。各各經數日。學已復更從數隨。乃至還淨。安心修習。復各經數日。如是數反。行者即應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用不簡次第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闇塞。當更隨便轉用餘門。安即為善。可以長軌。是則略明初學善巧安心六妙門。是知便宜用心大意。復次行者。心若安穩必有所證。云何為證。所謂得持身及麁住細住。欲界未到地初禪等種種諸禪定。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云何名淺定不進修六門令進。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麁細住法。經於日月而不增進。爾時應當細心修數。數若不進。復當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淨。用此六法。若偏於一法。增進之時。當即善修之。既漸進入深禪定。便過數境。數相既謝。進發隨禪。於此定中。若不境進。當善修隨止觀還淨等五法。定進漸深。隨境已度。若發止禪。禪若不進。當善修止及觀還淨等四法。止定進漸深。觀心開發。雖有止法。知從緣生無有自性。止相已謝。若觀禪不進。當更善巧修觀及還淨等三法。觀禪既進。進已若謝。轉入深定。惠解開發。唯覺自心所有法相。知觀虛誑不實亦在妄情。如夢中所見。知已不受。還反照心源。還禪經久。又不進。當復更善反觀心源。及體淨當寂。還禪既進。進已若謝。便發淨禪。此禪念相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是名淨禪。淨若不進。當善卻垢心。體真寂虛。心如虛空。無所依倚。爾時淨禪漸深寂。豁然明朗發真無漏。證三乘道。此則略說六妙門。隨便宜而用增長諸禪功德智惠。乃至入涅槃也。復次行者。於其中間。若有內外障起。欲除卻者。亦當於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卻之。若得差者即為藥也。治禪障及禪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上來所說。其意難見。行者若用此法門。當善思推取意。勿妄行也。

次釋第四對治六妙門。三乘行者。修道會真。悉是除障顯理。無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聖果。更無別法。菩薩大士。破塵沙無明障盡故。菩提理顯。亦不異修。此而惟之。若能巧用六門對治。破內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云何功用六門對治。行者應當知病識藥。云何知病。所謂三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麁動散亂障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三毒十使等諸煩惱也。三者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於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行者於坐禪中。此三障發。當善識其相。用此法門。對治除滅。云何坐中知報障起相。云何對治等。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故名報障起。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制錄爾時行者應用數門。調心數息當知即真對治也。故佛言。覺觀多者。教令數息。二者於坐禪中。或時其心亦昏亦散。昏即無記心。闇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爾時行者。當用隨門。善調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分散意。照息出入。治無記昏睡心。依於息治覺觀攀緣三者於坐禪中。若覺身心急氣麁心散流動爾時行者。當用止門。寬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諸憶慮。此為治也。復次云何煩惱障起。云何對治。煩惱有三種。一者於坐禪中。貪慾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九想。初背捨。二勝處。諸不淨門。為對治也。二者於坐禪中。瞋恚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慈悲喜捨等。為對治也。三者於坐禪中。愚癡邪見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還門。反照十二因緣三空道品破折心源還歸本性。此為治也。復次云何對治障道業起業即三種。治法亦三。一者於坐禪中。忽然垢心昏闇。迷失境界。當知黑闇業障起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三十二相清淨光明。為對治也。二者於坐禪中。忽然惡念。思惟貪慾。無惡不造。當亦是過去罪業所之作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報佛一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為對治也。三者於坐禪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乃至逼迫身心。當知悉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障發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法身本淨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為對治也。此則略說六門對治斷除三障之相。廣說不異。十五種障也。復次行者。於坐禪中。若發諸餘禪深定智惠解脫。有種種障起。當於六門中。善巧用對治法也。麁細障法既除。真如實相自顯。三明六通自發。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行願。自然現前不由造作。故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次釋第五相攝六妙門。夫六妙門相攝。近論則有二種。遠尋則有多途。何等為二。一者六門自體相攝。二者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云何名自體相攝。行者修六門時。於一數息中。任運自攝隨止觀還淨等五法。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調心數息之時。即體是數門。心依隨息而數故。即攝隨門。息諸攀緣。制心在數故。即攝心門。分別知心數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是虛誑。心不受著緣心還歸數息故。即攝還門。攝數息時。無有五蓋及諸麁煩惱垢身心寂然。即攝淨門。當知於數息中。即有六門。隨止觀還淨等。一一皆攝六門此則六六三十六妙門。上來雖複種種運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別。行人不知。此則略說六妙門。自體相攝一中具六相也。復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相。行者於初。調心數息。從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數門。當數息時。靜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間經游至處。乃至入已還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法。從一至十。是則數中成就隨門。復次行者。當數息時。細心善巧。制心緣數法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剎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於數中。成就止門。復次行者。當數息時。成就息念巧惠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份剎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是時於數息中。成就息念巧惠觀門。復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亦復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誑不實。離知覺想。是則於數息中。成就還門。復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惠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淨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故。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是則於數息中。成就淨門。以五門莊嚴數息。隨止觀還淨。皆亦如是。今不別說。此則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門。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習六妙門者。當知必得種種諸深禪定智惠。入三乘涅槃也。

次釋第六通別六妙門。所以言通別六門者。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通觀數息一法。而解惠不同。是故證涅槃殊別。隨止觀還淨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凡夫鈍根行者。當數息時唯知從一至十。令心安定。慾望此入禪受諸快樂。是名於數息中而起魔業。以貪生死故。復次如諸利根外道見心勐盛見因緣故。當數息時非但調心數息。從一至十。欲求禪定。亦能分別現在有息無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過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息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現在息有常耶無常耶。亦常亦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及心亦爾。隨心所見。計以為實。謂他所說。悉為忘語。是人不了息相。隨妄見生分別。即是數息戲論。四邊火燒。生煩惱處。長夜貪著邪見。造諸邪行。斷滅善根。不會無生。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如是二人鈍利雖殊。三界生死輪迴無別。復次云何名為聲聞數息相。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數息以調其心爾時於數息中。不離四諦正觀。云何於數息中。觀四真諦。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陰界入。陰界入者即是苦也。若人貪著陰界入法。乃至隨逐見心。分別陰界入法。即名為集。若能達息真性。即能知苦無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鈍使利使。諸煩惱結。寂然不起。故名為滅。知苦正惠。能通理無壅。故名為道。若能如是數息。通達四諦當知是人必定得聲聞道。畢故不造新。復次云何於數息中。入緣覺道行者求自然惠。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當數息時。即知數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緣取。取緣愛愛緣受。受緣觸。觸緣六入。六入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行。行緣無明。復觀此息念之有。名善有為業。有善因緣。必定能感未來世人天受。受因緣故。必有老死憂悲苦惱。三世因緣。生死無際。輪轉不息。本無有生。亦無有死。不善思惟心行所造。若知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無所有故。假名無明。無明尚爾。亦不可得。當知行等諸因緣法。皆無根本。既無行等因緣。豈有今之數息之實。爾時行者。深知數息屬因緣空無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心如虛空。寂然不動。豁然無漏心生成緣覺道。復次云何名為菩薩數息相。行者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故修數息。欲因此法門入一切種智。所以者何。如經中說阿那般那。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是故新發心菩薩欲求佛道應先調心數息。當數息時。知息非息猶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爾時於數息中。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無二十五有繫縛。不證涅槃。則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惠。即無取捨心。入息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常樂我淨。故經云。譬如大水能突蕩一切。唯除楊柳。以其軟故。生死大水。亦復如是。能漂沒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軟故。是名大乘行者。於數息中入菩薩位。此則略說數息妙門凡聖大小乘通別之相。數息雖通。須解殊別之相。當知數息雖同共修。隨其果報差降。餘隨止觀還淨一一妙門。凡聖大小乘通別。亦復如是。

次釋第七旋轉六妙門。上來所說六妙門。悉是共行。與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轉六妙門者。唯獨菩薩所行。不與聲聞緣覺共。況諸凡夫。所以者何。前第六通別妙門觀中說。名從假入空觀。得惠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薩共法。今明從空出假旋轉六妙門。即是法眼道種智。法眼道種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云何菩薩。於數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出一切諸行功德相。所謂菩薩行者。當數息時。當發大誓願憐愍眾生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盡未來際。作是願已。即當了所數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間非出世間。求息不得息與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夢如幻。如響如化雖無實事可得。而亦分別幻化所作事。菩薩了息。亦復如是。雖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從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別如幻息相。以有無性如幻息故。即有無性世間出世間法。所以者何。無明顛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計有息。即生人法執著愛見諸行。故名世間。因有息故。即有陰界入等世間苦樂之果。當知息雖空。亦能成辦一切世間善惡因果。二十五有諸生死事。復次息相空中雖無出世間相。而非不因息分別出世間法。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無明不了。造世間業。知息空無所有故。即無無明妄執一切諸結煩惱。無所從生。是名出世間因。因滅故。得離後世世間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間果。能出世間顛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間法。於出世間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惠為出世間因。妄計息中人。我無明顛倒。及苦果滅故。名為出世間果。故知菩薩觀息非息。雖不得世間出世間。亦能分別世間及出世間。復次菩薩。觀息性空時不得四諦。而亦通達四諦。所以者何。如上所說世間果者。即是苦諦。世間因者。即是集諦。出世間果者。即是滅諦。出世間因者。即是道諦故觀於息想。不見四諦。而能了了分別四諦。為聲聞眾生。廣演分別。復次菩薩。了息空中。不見十二因緣。而亦通達十二因緣。所以者何。過去息性空無所有。妄見有息。而生種種顛倒分別。起諸煩惱。故名無明。無明因緣。則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等。輪轉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虛空無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無明。無明滅故。則十二因緣皆滅。菩薩如是了息非息。雖不得十二因緣。亦能了了。通達十二因緣。為求緣覺乘人。廣演分別。復次菩薩了息無性。爾時尚不見有息。何況於息道中。見有六蔽及六度法。雖於息性中不見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達六蔽六度。所以者何。行者當數息時。即自了知。若於非息之中而見息者。是必定成就慳貪蔽法。慳有四種。一者慳惜財物。見息中有我。為我生慳故。二者慳身。於息中起身見故。三者慳命。於息中不了計有命故。四者惱法於息中不了。即起見執法心生故行者為破壞如是慳蔽惡法故。修四種檀波羅密。一者知息空非我。離息亦無我。既不得我。聚諸財物。何所資給。爾時慳財之心。即便之心。即便自息。捨諸珍寶。如棄涕唾當知了達息性。即是財施檀波羅蜜。復次菩薩。知無身性。息等諸法。不名為身。離息等法。亦無別身。爾時知身非身。即破慳身之執。既不慳於身。即能以身為奴僕給使。如法施與前人。當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捨身檀波羅蜜。復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見即息是命離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性命心。爾時即能捨命。給施眾生。心無驚畏。當知了達息空。即能具足捨命檀波羅蜜。復次行者。若達息空。即不見陰入界等諸法。亦不見世間出世間種種法相。為破眾生種種橫計。迷執諸法輪迴六趣。故有所說。而實無說無示。以聽者無聞無得故。是時雖行法施。不執法施。無恩於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虛空日月利益世間。而無心於物不求恩報菩薩達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羅蜜。利益眾生。亦復如是。當知菩薩知息性空。不得慳度而能了了分別慳度。以不可得故。知息性空。具足尸羅羼提毘梨耶禪那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是中應一一廣旋轉諸波羅蜜相。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開示分別。是即略說於數息門中。修旋轉陀羅尼菩薩所行無礙方便。菩薩若入是門。直說數息調心。窮劫不盡。況復於隨止觀還淨等。種種諸禪。智惠神通。四辯力無所畏。諸地行願。一切種智。無盡一切功德。旋轉分別而可盡乎。

次釋第八觀心六妙門。觀心六妙門者。此為大根性行人善識法惡。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何等為諸法之源。所謂眾生心也。一切萬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約此觀心說六妙門。非如前也。所以者何。如行者初學觀心時。知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數量法。皆悉從心出。離心之外更無一法。是則數一切法。皆悉約心故數。當知心者。即是數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知一切數量之法。悉隨心王。若無心王。即無心數。心王動故。心數亦動。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隨順大王。一切諸數量法依隨心王。亦復如是。如是觀時。即知心是隨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知心性常寂即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動。不動故名止也。當知心者即是止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覺了心性猶如虛空。無名無相一切語言道斷。開無明藏。見真實性。於一切諸法得無著惠。當知心者即是觀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既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爾時心如虛空無所依倚。以無著妙惠。雖不見諸法。而還通達一切諸法。分別顯示。入諸法界無所缺減普現色身。垂形九道。入變通藏。集諸善根。迴向菩提。莊嚴佛道。當知心者即是還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雖分別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淨。從本以來。不為無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經云。心不染煩惱。煩惱不染心。行者通達自性清淨心故。入於垢法。不為垢法所染。故名為淨。當知心者即是淨門。如是六門。不由次第。直觀心性即便具足也。

次釋第九圓觀六妙門。夫圓觀者。豈得如上所說。但觀心源。具足六妙門。觀餘諸法不得爾乎。今行者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一切皆如影現。非內非外。不一不異。十方不可思議。本性自爾無能作者。非但於一心中。分別一切十方法界凡聖色心諸法數量。亦能於一微塵中。通達一切十方世界諸佛凡聖色心數量法門。是即略說圓觀數門。隨止觀還淨等。一一皆亦如是。是數微妙不可思議非口所宣。非心所測。尚非諸小菩薩及一乘境界。況諸凡夫。若有利根大士聞如是無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惟。專精修習。當知。是人行佛行處。住佛住處。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即於此身。必定當得六根清淨。開佛知見。普現色身。成等正覺。故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惠身不由他悟。

次釋第十證相六妙門。前九種六妙門。皆修因之相。義兼證果。說不具足。今當更分別六妙門證相。六門有四種一者次第證。二者互證。三者旋轉證。四者圓頓證。云何次第證。如上第一歷別對諸禪門。及次第相生六妙門中已略說。次第證相細尋自知。今不別說第二互證。此約第三隨便宜。第四對治。第五相攝。第六通觀。四種妙門中論證相。所以者何。此四種妙門修行方便。無定次第。故證亦復迴互不定。如行者當數息時。發十六觸等諸闇證隱沒無記有垢等法。此禪即是數息證相之體。而今不定。或有行者。於數息中。見身毛孔虛疎。徹見三十六物。當知於數息中。證於隨門。復有行者。於數息中。證空靜定。以覺身心。寂然無所緣念。入此定時。雖復淺深有殊而皆是空寂之相。當知於數息中證止門禪定也。復次行者。當數息時。內外死尸。不淨膖脹爛壞。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隱。當知於數息中。證觀門禪也。復次行者。當數息時。發空無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等巧惠方便。思覺心起。破折諸法。反本還源。當知於數息中。證還門禪也。復次行者。或於數息之時。身心寂然。不得諸法。妄垢不生。分別不起。心想寂然。明識法相。無所依倚當知於數息中證淨門禪也。此則略說於數息中。互發六門禪相。前後不定。未必悉如今說。餘隨止觀還淨。一一互證諸禪相亦如是。所以有此互證諸禪者。意有二種一者修諸禪時互修故。發亦隨互。意如前四種修六妙門相。二者宿世業緣善根發。是故互發不定。義如坐禪內方便驗善惡根性中廣說。第三云何名證旋轉六妙門相。此的依第七旋轉修故發。所謂證相者。即有二種。一者證旋轉解。二者證旋轉行。云何名為證旋轉解發相。行者於數息中。巧惠旋轉修習故。爾時或證深禪定。或說淺定。於此等定中。豁然心惠開發。旋轉覺識。解真無礙。不由心念。任運旋轉。覺識法門。旋轉有二種。一者總相旋轉解。二者別相。總相復有二種。一者解真總相。二者解俗總相。別相復有二種。一者解真別相。二者解俗別相。於一總相法中。旋轉解一切法。別相亦爾。云何名為證旋轉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違言。心口相應。法門現前。心行堅固。任運增長。不由念力。諸善功德自生。諸惡自息。總相別相皆如上說。但有相應之異。入諸法門境界顯現之殊故。今則略出證旋轉行。如一數門。具二種證旋轉故餘隨止觀還淨亦如是。略說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廣對諸法門也。證旋轉六妙門者。即是得旋陀羅尼門也。是名無礙辯才巧惠方便遮諸惡令不得起。持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門。必定不久入菩薩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第四云何名為圓證六妙門。行者因第八觀心。第九圓觀。二種六妙門為方便。是觀成時。即便發圓證也。證有二種。一者解證無礙巧惠不由心念。自然圓證識法界故名解證。二者會證妙惠朗然開發。明照法界通達無礙也。證相有二種。一者相似證相。如法華經中明六根清淨相。二者真實證相。如華嚴經中明初發心圓滿功德智慧相也。云何名相似圓證。為六妙門。如法華經說眼根清淨中。能一時數十方凡聖色心等法數量。故名數門。一切色法。隨順於眼根。眼不違色法。共相隨順。故名隨門。如是見時。眼根識寂然不動。故名止門。不以二相見諸佛國。通達無礙。善巧分別。照了法性故名觀門。還於眼根境界中。通達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境界。悉明瞭無礙。不一不異相故。故名還門。復次見己眼根境界。還於十方凡聖眼界中現故。亦名為還門雖了了通達見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利。知本性常淨無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愛。故名淨門。此則略說於眼根清淨中。證相似六妙門相。餘五根亦如是。廣說如法華經明也。云何名真實圓證六妙門。有二種。一者別對。二通對。別對者。十住為數門。十行為隨門。十迴向為止門。十地所觀門。等覺為還門。妙覺為淨門。二通對者。有三種證。一者初證二者中證。三者究竟證。初證者。有菩薩入阿字門。亦名初發心住。得真無生法忍惠。爾時能於一念心中。數不可說微塵世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心行。及數無量法門。故名數門。能一念心中。隨順法界所有事業。故名隨門。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虛妄及習俱止息。故名為止門。能一念心中。覺了一切法相。具足種種觀智惠。故名觀門。能一念心中。通達諸法了了分明。神通轉變調伏眾生。反本還源。故名還門。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說事。而心無染著。不為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淨佛國土。令眾生入三乘淨道。故名淨門。初心菩薩入是法門。如經所說。亦名為佛也。已得般若正惠。聞如來藏。顯真法身。具首楞嚴。明見佛性。住大涅槃。入法華三昧不思議一實。境界也。廣說如華嚴經中所明。是為初地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中證者。餘九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地。皆名中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云何名究竟圓證六妙門。後心菩薩入茶字門。得一念相應惠。妙覺現前。窮照法界。於六種法門究竟通達。功用普備無所缺減。即是究竟圓滿六妙門也。分別數隨止觀還淨諸法門證相意不異前。但有圓極之殊。故瓔珞經云。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法華經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約修行教道。作如是說。以理而為論。法界圓通。諸佛菩薩所證法門。始終不二。故大品經言。初阿後茶其意無別。涅槃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華嚴經言。從初地悉具一切諸地功德。法華經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六妙法門一卷


上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下篇:四念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海印三昧論

海印三昧論一卷(並序)依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皛所述 若夫...

雲棲淨土匯語

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佛說法集經

佛說法集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淨土生無生論

淨土生無生論 幽溪沙門傳燈撰 稽首能仁圓滿智,無量壽...

佛說賢首經

佛說賢首經一卷 西秦沙門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註音版】佛說咒齒經

佛說咒齒經...

佛說尊那經

佛說尊那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註音版】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佛說大乘智印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一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

【註音版】讚觀世音菩薩頌

讚觀世音菩薩頌...

【佛教詞典】支雜染攝

支雜染攝者,若無明若愛若取,是煩惱雜染所攝。若行若...

【佛教詞典】阿牟伽皤賒

(菩薩)Amoghapāśa,不空罥索觀音之梵名。陀羅尼集...

不同部位的皺紋暗示著身體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大,臉上長皺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並不...

割十補百

電光易滅、石火難留,逝水絕歸源之路,落花無反樹之期...

在世間唯有這一句佛號最珍貴

一百多位參加廬山東林寺十天百萬佛號閉關的蓮友,在閉...

尊師重道方能獲法益

真信佛法之人,見一切僧,尚行禮敬,況於最初對所皈依...

昌臻法師《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

一切法門,都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有成就,淨土...

印光大師顯神通感化黑老大

顧竹軒,名如茂,生於1886 年,因在家中排行第四,鄉人...

如何才能得善終

善終絕對不能憑僥倖,一定要廣修福慧才能達到,善終跟...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皈依的對像是什麼 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皈...

邪師騙子都是利用我們貪婪的慾望

問: 法師吉祥,我最近遇到一位活佛,他能知道每個人...

終日尋春不見春

本句出自一首禪詩,相傳為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所作。 禪...

極樂世界為何沒有二乘、女人、根缺之名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

剛入佛門,應先學什麼經

問: 我剛剛入佛門,不知道先學什麼經? 純智法師答:...

【視頻】《稱揚諸佛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稱揚諸佛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