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2016/01/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後來漸漸地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妄想,這一點末學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過一些小小的啟發。

《三季人》的故事,據說是與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相傳孔子的這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童子說:錯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傅:師傅,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傅的教誨。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夠理解一個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為何會有「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淨化心靈。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爭理之人」,賢者實在是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總是自己心不清寧才會遭遇這樣的情景考驗。應當如何面對呢?末學以為「忍」 為當下第一功夫,《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裡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傚彷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云「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癡之果。是求清淨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無從勉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附體這種東西,趕緊念佛把他送走

這個要注意了,自己一定要有正念。不能讓其他的東西附...

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但卻是聖僧

這古來有很多人吶,看著好像他這什麼也不知道,後來還...

和尚變金幣

很久很久以前,波羅奈國有個國王名叫夢譽。夜裡睡覺時...

聖嚴法師:自認愚癡也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煩惱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調伏自...

巢窟不可愛,終將敗壞

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於清晨前往河邊洗浴,後至岸邊歇...

宣化上人:三毒是害人的魁首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若是不貪,就有快樂,所以要止...

【佛學漫畫】風塵女子迷途知返勤念佛,預知時至回極樂

生為女人,其業障已重。為女人而又墮入風塵,業障尤其...

前世吝於法施,今生得愚昧無知之報

唐朝法雲法師,雁門趙氏之子,天性淳樸、老實善良,對...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讓微笑常在

一直以來,微笑被人譽為忘憂之草,解花之語。踏遍紅塵...

如何知道自己應該專修還是圓修

問: 請問法師,怎麼知道自己應該專修還是圓修? 宏海...

藥師法門的八大方便

第一個是聞名脫離三惡趣苦。能夠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

沒有真正的慧根定根,談了生死都是空話

近幾十年,建了好多大廟。建廟的宗旨是什麼?有的是為...

不是撐著不死,而是好好活著

大熱天,禪院裡的花被曬萎了。「天哪,快澆點水吧!」...

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淨土宗是大乘法門,當然也應...

老比丘談笑為佛所訶

一天,在舍衛國只樹精舍,正當佛陀在為天人、國王及大...

念佛之前的心態準備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

憂患可以使人拚搏生存

《孟子》裡說:舜帝原來在歷山耕田,30歲時被堯起用,...

彌陀甚易念 淨土甚易生

曾讀古德的淨土開示,有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之語,...

印光大師示戒殺之要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人物雖異,...

無常力最大

過去,有一個村落的長者們,聽說佛陀要到村落來,立刻...

學佛必須以戒律為基礎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為規範。戒是防非,也就是禁止作惡的...

你能如理作意,煩惱就能不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不要以為建廟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為有人修道

人們做著種種苦力,才能夠造一個房子。所以建廟造伽藍...

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和禁忌嗎

天下事有定理,無定事,當以理定事,以事論理,俾合乎...

【佛教詞典】名言種子

(術語)二種子之一。謂之第八識色心生諸法之親因緣種...

【佛教詞典】數人

(流派)薩婆多部(即一切有部)之異名也。主論法數,...

【視頻】妙境法師《宋朝越國夫人的往生境界》

妙境法師《宋朝越國夫人的往生境界》

【視頻】佛教名山雪竇山

佛教名山雪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