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講)

請打開講義第二十六面。我們首先我們做一個小小的更正。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二十六面有一個講表,講到種子有本有跟新熏,然後又分成有漏跟無漏。有漏當中,又分成名言跟業。那麼名言呢,它一條線畫下來,是招感等流果。業,業力招感異熟果。請大家把這個名言這個地方再畫一條往左邊的斜線,把它畫到異熟果去。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除了產生一種等流性以外,其實我們的思想,在臨終的時候會主導我們的果報的。所以唯識學它的思想會引導業力,業力也會影響思想,它這個心力跟業力之間是交互作用,所以這個名言種子,它跟業種子也不完全獨立的,這個名言種子,它也會影響到你的異熟果。所以就是為什麼會有隨念往生嘛,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他只是一個惡念,就激發了他過去的罪業。所以名言種子對異熟,還是有激發、刺激的效果。所以這個名言種子,我們也可以畫一條左邊的斜線,它對異熟果也有一種激發效果。

好,那麼我們講到這個阿賴耶識的緣起。從唯識的角度來談緣起,阿賴耶識它是一個相續的生命,它很強調生命的相續,那麼當然相續,就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唯識學建立阿賴耶識的時候,它就很清楚的說到阿賴耶識恆轉如暴流,它像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麼現在的我們呢,我們面對這個生命的水流,首先你要心平氣和看看你的過去,就是你這個過去的無量無邊的你,留下了什麼東西給你。雖然這個生命結束了,但是它有一些種子的功能留給你了,那麼它留給你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水流,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現在的定位。

你這個水流是很容易起煩惱,很容易去傷害別人,這是一種三途種性的水流,它走到了三惡道的跑道,它還是一種自我為是,自我為中心的一種善業,走上人天的跑道?還是一種出離心為主導的二乘的跑道?還是一種大乘的圓融平衡的菩薩道的跑道?你最好先冷靜的看看你的過去,你才知道你今生要做什麼事。如果前生的你留給你的水流是非常好的,是菩薩種性的,我真的要恭喜你,你比一般人輕鬆多了,你前生留給你的就是一個菩薩種性,你聽大乘法一聽就相應,如魚得水,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這是《法華經》上說的。當然如果前生留給你的水流,你不是很滿意,但是沒關係,你還有很多的時間來調整它,你可以透過懺悔,透過修習止觀,來調整這個水流。

我們前面講到這個水流有兩個組成因素,一個是名言種子,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一個是業種子。

我們前面談的,主要的談到這個種性,談到名言種子,我們現在談談這個業力的種子,善惡的業力,它有這個輕重的差別,那麼業力的輕重呢,有三個決定的因素,第一個約心。約心有三個因素,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庚三、業力輕重

(一)、約心:

一、意樂故重,謂依猛利三毒所作。

二、無治故重,謂乃至不於極少時分受一學處,或增上慚愧,心無對治故重。

三、邪執故重,謂依止邪見而行造作。

那麼我們在造這個業有輕重的差別。

第一個意樂,就是以猛利的貪瞋癡的煩惱。就是你造這個業的時候,你的心是非常的堅固,就像石頭一樣堅固,誰勸你都停不住的,那個煩惱的活動是非常堅固猛利,那麼這種業就特別重了。

第二個沒有對治。這個人乃至於極少時的時間來接受一個宗教的教法或者道德的教法,那麼他完全不生一種慚愧心,對內心完全活在放縱的狀態。就是有一種人,他什麼都不相信,這個人是非常可怕了,他不管做什麼都是重罪,因為他是一種極度的放逸,他只相信他的感覺。所以他這個第六意識,他完全沒有踩任何的剎車,就是說他完全不受宗教道德的約束,這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得了,都是重罪。這是第二個,無對治。

第三個是邪執,依止邪見而行造作。這個一般是指外道,他的知見有錯誤,但是他不知道,邪知邪見,那麼這種造罪當然也是很可怕的。

那麼這三種的心古人說,後後超勝前前,就是邪執最重,然後是沒有對治心,然後再是猛利的煩惱。因為邪執,你完全不會產生慚愧心,就著業力的角度來說,消除業力最有效的良藥就是慚愧,增上慚愧。就著名言種子來說,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對治思想用空觀,對治業力用慚愧,這兩帖藥不一樣。所以他完全沒有慚愧心的時候,他不認為他做錯,那麼這個業就很重了,這是約心。

第二個我們看

(二)、約境——四、由事故重,謂於三寶、聖人、父母、師長、人道眾生或大身傍身所作。

那麼你對的所緣境是個三寶,佛法僧三寶,因為三寶有住持正法的功能,所以在三寶當中所造的罪也是犯重,因為你毀壞了三寶的形象。

第二個聖人,就是聖人他也有這個教育的效果,弘護正法的效果,初果以上的聖人。

或者父母,他們對我們有生育養育之恩;或者師長,他有這個教導攝受之恩;或者人道眾生,因為他好不容易得到人道,他是有機會做一些生命的調整,做生命的超越,結果你把他殺了,你把他唯一生命轉變的希望給毀滅了,他好不容易在三惡道裡面打滾出來,得到人道,他很可能遇到佛法改變他的生命水流,在生命當中產生重大突破的,結果你把他這個唯一的機會給消滅掉了,所以殺人是犯重。

或者是大身的傍生,這個傍生就是畜生,比方說你殺一頭大象,比殺一匹馬重,因為大象的身體比較大。你殺一匹馬比殺一條狗的業要重,就是身體越大的,它越有靈性,所以你殺它呢就比較重,這個是從外境來安立。

我們看第三個

(三)、約相續——五、加行故重,謂於所作,或自作、或復勸他,見同行者意便欣慶,殷重所作,無間所作。

—糅合《瑜伽師地論》—

那麼這個是約次數,或者說是內心的相續。你自己作,而且你還勸他人作,你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見到大家跟你做的呢,你產生大歡喜乃至於隨喜讚歎,那麼你呢,殷重所作,無間所作,你深生好樂而且經常的現行,這個也是犯重。這個業力強啊,它表示他臨終的時候,一定會起現行,這就很容易得果報了。

我們一般的戒律跟因果,是不完全一樣。你看戒律裡面,尤其是聲聞戒、還是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乃至於比丘比丘尼戒,它的輕重都是約外境。這個地方有不足的地方,其實大乘的業果,它主要是你的心識的活動,所以你如果只看戒律你會產生盲點說,今生也沒殺人,這個人臨終的時候,為什麼這麼重的業障到三惡道去呢?

他一生也沒殺人,不是你殺人才會到三惡道去了,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數數現行。你即便是殺一隻螞蟻,但是你每一天經常性的去造作,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深生好樂,你在殺螞蟻的時候起很大的瞋心。

第三個無慚無愧,你自己給自己的理由是這個螞蟻它來傷害我,所以我只能夠把它殺了,你還給自己找一個很好的藉口。所以你在這種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無慚無愧之下呢,所造的每一個業都是重罪,而且會馬上得果報,因為業強,臨終的時候,是強者先牽。

所以不是說你殺人才到三惡道,不是這個意思。當然殺人很可能到三惡道,因為他的對境是人也是一個重罪,但是你日常生活裡面的小錯誤,你千萬不能夠讓它形成三種勢力: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無慚無愧,因為它臨終很容易得果報,你臨終的時候連助念都來不及,因為它業力太強了,可能你連助念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要避免這三種情況。

己二、顯現果報  分三:庚一、果報的種類。庚二、識變理論。庚三、識變差別。

我們再看己二的果報的顯現。那麼前面我們談到這個業力,包括名言種子,包括業種子,那麼這兩個種子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五種果報,我們把它念一遍,把它果報的種類念一遍:

庚一、果報的種類

一、異熟果——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

二、等流果——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隨轉。

三、離系果——謂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四、士用果——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

五、增上果——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成唯識論》—

那麼這個果報呢,我們把它分成五種來說明:

第一個是異熟果。

異熟我們前面講過了,就是說它的果報的成熟,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數目表現出來。那麼也就是說我們過去依止我執所作的善業跟罪業,所招感的這種三界的果報,那麼這種果報它有一種自類的相續。自類就是說假設你布施它產生富貴,忍辱產生莊嚴等等,它有它自類的一種等流的招感的相應果報,而且這個果報它會相續,它會有一段的時間。比方說你這個福報享受了十年,你享受了十年的福報然後就沒有了,這個就是異熟。異熟它不是只有一剎那,它會給你一段時間,可能是一輩子,也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它有一定的相續。那麼產生了這種異熟生的無記,這種果報是無記的,果報只論快樂跟痛苦,沒有善惡的差別。貧窮不是邪惡,不是罪業,但是它是痛苦的,它是不可樂果報。

我們看[等流果],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隨轉。

等流果有兩種解釋,第一個就是一種善惡的思考的等流。你過去生熏習的是小乘的思想,你今生還有小乘的思想,這個就是等流。或者你前生是大乘的思想,你今生還有大乘思想,這種就是同類的等流。或似先業後果隨轉,這個地方是指餘報。我們造了業,如果業特別重它是先有花報,花報、果報、再有餘報。當然如果一般的輕罪,只有果報。但是這個果報比較重,就像那個地震,特別大的地震,它還有餘震。就是說你這個殺生的罪太重的時候,你即便到三惡道回到人間的時候,你還得短命多病,因為那個勢力太強大了,你完全沒有懺悔,你造業的時候完全沒有自我反省的心,沒有踩剎車,所以它得果報的時候,它果報受完以後它的勢力都還在,但是你這個正報沒有了,所以你只好在人間繼續的短命多病,這個也叫等流果。但是一般我們講等流果,不採用這個說法,一般我們講等流果,偏重思想這一塊。

第三個[離系果,謂無漏的道法斷障所證的善無為法。

這個無漏道,當然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了,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所證得的這種善法相應的無為的功德,比方說初果到四果乃至於初地二地等等這叫離系果,這個是講出世的功德,這個凡夫沒有這個離系果。

第四個[士用果],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

這士用果,就是說你今生的努力學習所成就的這種果報。一般人雖然你造了善業,但是你也還是要努力,你要靠第六意識的努力,精進努力,才可以把這個善業把它給激發出來,除非你的善業在造的時候非常堅固。你在造善的時候,遇到很大的逆境,別人反對你造善,你還是把它造了,那麼這種上品的善業,它得果報的時候不需要努力,你自然生長在富貴的家庭,你一出生就非常富貴,不需要努力,這種少數,就是你這個善業力造得太強,它有主動得果報的力量,它不需要你今生努力了,它不需要用士用果。但是絕大部分我們在造善的時候都帶一點勉強了,對不對?你看別人去造善,你也不得已就只好去造了,是吧?所以你這個心不是很堅固的時候呢,你這個善業就有一點不是那麼的明確,所以你必須靠努力來激發它。因為它一開始形成的結構力不是很強,所以你必須靠努力,你可能白天去上班,晚上還要兼差,然後你才有錢,這個叫士用果。

第五個[增上果],就是除了前面四種以外所得的果報。

這個增上果呢,偏重在共業,就是你所生長的環境。這個環境是依報了,跟你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跟你有間接關係。比方說殺生,殺生當然它的正報是短命多病,但是呢,你殺生,你就很容易招感那種飲食多諸毒害,生長那個環境,就很多人喜歡噴農藥,就是你怎麼會投胎在那個地方呢?你有這個殺生的增上果,過去生有那種共業,第一個殺生,所以這個飲食多諸毒害;第二個偷盜,你的財物呢會遭水火風災所壞,就是這個地震的時候,別的人家都沒有破壞,結果你家壞掉了,這個是偷盜的增上果;第三個邪淫,你會招感臭穢不淨的環境。你為什麼會生長在一個空氣質量不好的地方,很污穢的地方?就是有邪淫的增上果;第四個妄語,多諸欺騙,大家都互相騙來騙去,你騙我,我也騙你,彼此不信任,這個是妄語的增上果。

那麼這五種果報當然都是指三界了,這有漏的名言種子、有漏的善惡業的種子所招感的一二四五,第三種是出世間的功德。

這種果報,當然我們最重要是異熟果跟等流果,這兩個對我們影響最大。

這個果報我們講一下,三界的果報是由你的因地創造出來的,從大乘的角度,我們淨土宗跟藏傳佛教,所謂的聖道門,對於來生的果報的看法是不太一樣的。我們是不想要有果報了,我們是希望到淨土去,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讓業力到今生stop,我們追求的是無生,所以我們的要求比較高了,我們必須在死亡之前讓能夠有可能得果報的業力,都必須讓它在調伏狀態,因為你不能讓它來障礙你往生,所以淨土宗要做的事情比較多了,你必須在死亡到來之前,好好的把你阿賴耶識當中強大勢力的業力,透過懺悔、透過空觀把它沉澱下來,讓它是可以帶業的而往生,淨土宗的標準是臨終的正念,它必須把所有的果報到今生截止了,做一個了斷了,所以這個水流不能再流下去了,截斷生死之流,淨土宗是這個思考了。當然這要求是很高了,當然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我們後面會說明怎麼去做到。

那麼從聖道的角度它不是這樣子,它是有果報的,它求增上生。所以從聖道門藏傳佛教,他們所追求來生的果報必須有五種條件,它是以五種果報為目標叫做暇滿人身:

第一個要善得人身。藏傳佛教的修學他必須是生生世世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而這個只有在人道才能完成。因為人道有明顯的第六意識,所以他在整個藏傳佛教的迴向,他不到天上去,他一定要迴向得到人的果報,這第一個。

第二個無諸罪障。在藏系的果報的訴求,他必須六根具足,尤其是第六意識。你不能生出來傻傻的,那就糟了,你完全第六意識不能活動,不能接受教育,那你這個今生就空過了,第六意識;還有眼識也很重要,你眼睛要看經典,藏傳佛教他觀想唐卡等等;還有耳識也很重要,你要聽經。所以六根裡面,你說我鼻根壞掉了,沒關係,這個對修行沒什麼關係了,但是請你要保住三根:第六意識、眼識、耳識,這三根對你修行太重要了,就是你必須要無諸罪障,六根具足。

第三個你要遇到佛法住世。你生長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你的善根不能得到啟發,不能增上,那也不行。所以你必須跟三寶結緣,為什麼藏傳佛教要不斷的禮拜三寶,要稱念三寶?他是跟三寶結緣,他必須把他的生命跟三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三寶去哪裡,他就投胎在哪裡,因為他別無選擇,因為他不到淨土去,他必須要保持進步啊,而能夠讓他進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遇到佛法。所以他必須要透過他的不斷的觀想憶念,把他的生命跟三寶緊緊的綁在一起,哪裡有佛法,他就去哪裡投胎,所以他必須要第三個訴求——佛法住世。

第四個具足善根。他要有著信仰、信心的善根。當然這個善根,某種程度你要有一點智慧的支持。

第五個上師的攝受。法是要人來弘傳的,因為法不能主動的教化你,他必須要靠上師的善巧、方便,所以他必須要皈依上師,有上師的引導才能夠把這個法灌到你的身心世界去。

所以在藏系裡面,他對於果報的訴求是五個條件:善得人身、無諸罪障、佛法住世、具足信根、還有上師的攝受,這叫增上生。但淨土宗的訴求是不受後有,我們的水流到此要結束了,要把這個水流引導到淨土去了,那怎麼引導我們後面再說明。所以我們的目標不同,當然處理種子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我們再看一段庚二的識變理論。我們強調業力,我們也講到果報,那麼當果報變現的時候呢,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它是有一些變化的,我們來看看果報的受用。前面是講果報的顯現,有等流果、異熟果等等。那麼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呢,是怎麼個受用法,我們來看看這個識變的理論,先把這個識變念一遍:

庚二、識變理論。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這個果報當它出現的時候,當然是第八識先變現出來。那麼第八識變現為什麼叫變似呢?因為第八識它本來是個業力,當它成熟的時候,把你的果報變出來的時候,它不是真實的,它如夢如幻,但是它呢又有點像真實,它相似於真實,讓你感覺很像真實。所以說它本來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但是它因為這個相續的力量太緊密了,你感覺好像是常住不變的,所以叫做變似。

那麼變似的時候它的第八識變果報的時候,它是怎麼變的呀?它兩方向的變似,向外變似六根六塵,向內變似前七識,有內因緣跟外因緣,我們來看看外因緣。

那麼外因緣當然它變現的是六根。六根就是你的正報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有一個正報的果報,那麼你的依報環境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個是外在的因緣,那麼內因緣就是你的前七識,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那麼你第六意識要依止你的正報的根身,然後去受用外在的六塵。

那麼你的第六意識依止六根去攀緣六塵的時候,第一念是本質相分,然後呢第二念變成影像相分,這叫自變自緣,我們把本質跟影像解釋一下:

我們過去累積很多的業力,對不對?到今生的時候,可能你前生哪一個業被激發了,然後它變現出來了。變現出來的時候,它有三個程序叫三能變:

第一個[異熟能變]。那麼我們剛開始去接觸外境的時候,比方說你看這個花,你第一念看到花的時候,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 ,異熟能變。當然異熟能變是指你自己的異熟,不是別人的異熟,就是說你有你的阿賴耶識,他有他的阿賴耶識,是吧?那每一個人的阿賴耶識的善惡業不同,所以你的阿賴耶識看到這個花,這個花是眾生的共業,這眾生的共業是本質了,大家共同的業力把這個花招感出來,這叫本質相分。但是你看到這個花的時候,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這個叫做影像相分,這個第一念。這第一個影像相分,就是阿賴耶識的異熟能變。

但是你還有第二念思量能變。

你會認為我看到這個花,你那個我的概念開始生起來,這個花是我來受用的,第二能變了,產生一個我的概念了。它本來是一個花而已,還有一個明瞭的心嘛,結果你在花跟心中間,變一個我出來,這個思量能變。

第三個[了境能變]

然後你的第六意識的分別就多事了,就開始分別了:這個花在哪裡買的怎麼樣怎麼樣,你就開始打妄想了,就是了境能變。

所以我們為什麼看不到事情的本來面目?

就是說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就是說你受了八識的影響。第一個第八識把它變了一次,第七意識又把它變一次,前六識又變了很多次,那麼這樣只是說明什麼事呢?我們一個人叫做自變自緣,我們永遠活在自己的水泡,你走不出這個水泡的。我們自己變現一個影像,讓自己來受用。我們一般人,沒有修空觀的人,你永遠活在你的妄想,永遠!就是你的業力變一次,你的我執又變一次,你的妄想又變一次,然後你把你心中看到的東西都當真的,這個就是識變。

我們沒有一個人看到人生的真相,沒有一個人。

所以這個唯識學的意思,就是人生是惡性循環的,我們過去做錯了,有執著,然後今生就會因為過去的錯誤又把今生給毀了。因為你今生又受到八識的影響,八識是你把它創造出來的,它又再把這個今生的因緣又變一次給你看,直到有一天你學佛了,你開始迴光返照了,你不向外攀緣,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水泡才破裂了。

所以你得到的影像,完全是你自己的過去的業力跟今生的妄想捏造出來的,你感到痛苦是你自己的影像讓你痛苦,跟別人沒有關係,你感到快樂也是你自己的善業跟你一個美好的思想的結合讓你快樂的,跟別人也沒關係。因為你不能夠超越你心中的妄想,你走不出你的水泡的,別人只是一個助緣而已,這個唯識的生命觀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來看相分:

它有本質相分,就是第八識的相分,這本質相分是眾生的共業,就是眾生的阿賴耶識所生的實種之法,實種就是它完全是種子變現出來,沒有經過你的分別執著的,包括你的正報的根身、依報的環境,所以本質相分我們沒有一個人看得到,因為它是眾生的共業,我們只見到個人的影像,影像呢,

前五識是由第八識變現出來,然後第六意識是由法塵變現出來,第七意識是第八識的見分變現出來。

那麼自己在自己的心識當中變出相狀,自己去攀緣。總而言之每一個果報,你都經過三個階段的變現,異熟能變,思量能變,加上第六意識的妄想的了境能變,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一種果報的情況。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談到這個業,到果報的顯現,到果報的受用,那麼已經把這個生命的現象,慢慢的把它描繪出來了,大家有沒有問題?

[學員問]:師父慈悲!既然那個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識變現出來的,那我們應該就沒有一個我的所謂我的第八意識、我的阿賴耶識,那阿賴耶識是誰的或者是……

[師父答]:第七意識它跟第八識是分不開的,因為它們倆是在一起的,因為第七意識執著第八識為我,所以只要有第八識在,就一定有第七意識的影子在裡面,第七意識向內執著第八,向外干擾第六。所以你講第八的時候,你不可能離開第七的。只是說我們在分析事情的時候,把它切開來,但是現實生活兩個是擠在一起的,你有第八就一定有第七在,所以你有果報,你一定有一個自我概念。

[學員問]:請問師父,這個種子在什麼情況下滅了?您說這個生我們知道了,是可以本有或者新熏,這個剎那生滅,它是在什麼情況下滅?

[師父答]:我們今生不可能讓它滅了,因為金剛道後異熟空嘛!只有成佛才完全滅掉了。但是我們是讓它沉澱,我們現在只是說把它變成一個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就好了,你不可能把它滅了。滅了就是業盡情空,那是成佛嘛!你看我們前面講到第八識的轉變,金剛道後異熟空,那金剛道後是誰呢?是佛陀。所以我們帶業往生,我們不能把它滅了,就是說它在調伏狀態。

[學員問]:這個調伏是透過懺悔或者說空正見?

[師父答]:對,懺悔,就讓它睡眠,它在睡覺,就種子就睡眠狀態。你可別把它喚醒,讓它繼續睡下去。

[學員問]:那它剎那生滅指的是……

[師父答]:剎那生滅只是它的相貌,它是一個生滅,它只是說它是一個生滅相,它不是一個不生滅法。

[學員問]:那假使有一個人,他帶業往生到西方以後,那他那些種子是在西方,是在淨土裡處理掉呢,還是要返回娑婆再處理掉?

[師父答]:你到淨土,阿賴耶識就跟你去了,因為你的生命,你往生當然不是身體往生,是一念的心識往生嘛。你把八識全部帶過去了,帶過去到那裡,阿彌陀佛有辦法讓你滅掉了,但是你得有本事讓它臨終不障礙你,是這個意思啊!

[學員問]:師父慈悲!種子有兩種,一種是本有,一種是新熏,請師父再解釋一下,本有種子是怎麼樣?

[師父答]:這是唯識學不足的地方了。因為你學性宗的人,那說本來就有這個種子,那你這個人生不平等呀,這個是唯識學它一個不圓滿的地方,但是也不能怪它,因為它的思想就從阿賴耶識講起。那麼你有阿賴耶識,你裡面總有些東西吧。唯識學不講真如,對不對?它生命的第一個開始就是阿賴耶識嘛!那麼你一個大海,你不能裡面什麼都沒有,一定得有個水分子,阿賴耶識一定有一個本來的種子。其實我們本來是清淨嘛!但是從唯識的教理它要合乎邏輯,它必須要安立本性住種,要不然就不合邏輯了,是吧?它要自圓其說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真的有些種子是很堅固,不可破壞。我們取其義就好了,抓它的義理。因為唯識學它提供一個非常清楚的業果相續的概念,雖然它不像真如那麼圓滿,但是它會讓我們看清楚業果的流動、業果的變化。當然學真如的說你怎麼可以說是本來就有這個種子呢?這個是它的一個不足的地方,的確是不足的地方。

[學員問]:師父慈悲!請問一下在事修上面我們用懺悔方式來破壞那個業種子,那我們有總相懺或是別相懺,那它對於破壞業種子的效果,有什麼差別?

[師父答]:當然你針對一個業來懺會比較快。但是我們在懺悔的時候,也要有一些總相懺,因為你不知道你前生做了什麼,所以一般兩個都要,針對你今生你可以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就是用總相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到了懺悔的時候,會詳細的說明,就是說其實懺悔,它的重點還不是把業障給懺了,其實這個不是重點,它是培養你一種懺悔的心態,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心態到臨終的時候,非常重要,懺悔的心。

所以一個臨終的人能夠往生,面對業障現前他為什麼能夠產生扭轉?他一定要起懺悔的心。你看看淨土宗往生的人,每一個人都生起大慚愧,然後再提起正念,沒有例外。其實懺悔業障,師父要你們每天拜八十八佛,重點還不是說你能夠懺悔多少,其實你的業是懺不完的,但是非常可貴就是你透過拜懺當中借相修心,你培養一種慚愧的心,這個對你非常關鍵,非常可貴。

就是說有些人他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但是他跑不出來;有些人業障現前,他能夠突破業力,迎向彌陀的光明,因為他有懺悔的心。我們臨終的時候,可能不是很平靜,因為阿賴耶識會現前,它會跟你算帳!臘月三十算總帳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危機意識了,因為你要一次結清嘛,對不對?因為你要離開三界了,阿賴耶識要跟你算帳了,知道嗎?那麼我們不知道我們阿賴耶識是不是有重大的罪業,當然你懺悔,它的業力會降到最低,但是最關鍵是什麼呢?這我們下堂課會講到,就是說你必須在第六意識培養一種反轉的力量,這個非常重要。往生的關鍵就在這裡,你有本事在墮入到黑暗的業力當中,你自己能夠爬起來。你不要老是觀想你臨終的時候一定是很自在的,喔,有一個冷氣吹,身心安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那是理想狀態哦。你去看看臨終的人,沒幾個這樣子的,都是放不下的了。你身體插滿了管子,內憂外患,知道吧?內有妄想執著,外有病痛的干擾,弄得不好還有親情的哭泣,你怎麼辦?你怎麼從這個逆境當中突破出來,跟彌陀感應道交?

這個就是說,我們不知道我們臨終會發生什麼事,但是你最好能夠養成一種反轉的力量,所以我們後面的事修,為什麼要培養一些善根,要憶念?就是說你必須要讓你自己在墮入到萬丈深淵的過程當中,你有本事跳出來。我們必須要養成一種反轉的力量,這個就是你修行的真正目的了。因為你不知道臨終的時候,會有什麼障礙出來,所以我們後面會開始講到,怎麼樣去透過第六意識來調伏第八識。其實修行只有兩件事,就是第六跟第八兩個在抗拒,臨終的時候,你第六意識薄弱,那你就跟第八識走,對不起,隨業流轉了;你第六意識強,第八識聽你的,隨念往生,只有兩種情況。

[學員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常常聽見說轉識成智,請問轉哪一個識?阿彌陀佛!

[師父答]:當然你這個識有八識,對不對?我有沒有講過一句話,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有沒有?轉,先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一轉,第七意識就跟著轉,這個因地轉了,然後最後的結果呢?第八識再跟著轉。第八識轉了,前五識也跟著轉,因為前五識是受第八識影響,它是業力所變現的感受。所以五識跟八識是一組的,所以你只能夠先轉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能夠去學習,可以如理思惟,可以產生善根力。第六意識是我們最大的本錢,是你人生唯一的希望,就是你的思考能力。所以你必須先改變你的第六意識。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再上一次,然後在下個禮拜二,就會把這次的阿賴耶識所建立的這種因果相續的緣起做一個研討。如果你有問題請你在下一次來的時候把你的問題交給教務長,那麼在學人離開之前,請教務長交給我,那你的問題才有可能會在下禮拜二研討,跟大家討論。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